21世纪初中国成人教育的隐性发展模式与实践_成人教育论文

21世纪初中国成人教育的隐性发展模式与实践_成人教育论文

21世纪初我国成人教育内涵式发展模式及其实践,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成人教育论文,内涵论文,模式论文,我国论文,世纪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G720 文献标识码:A

跨入二十一世纪,以崭新的姿态思考新世纪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这无疑成为当今世界各国政府和人民关心和重视的重大课题。针对我国目前成人教育中的问题和二十一世纪教育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走内涵式发展道路,已经成为深化成人教育改革的核心和中国新世纪成人教育优质、高效、快速、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一、成人教育内涵式发展模式的含义

内涵式发展模式是指成人教育在资源投入基本稳定的情况下,通过办学手段和方式的创新来优化教育结构、调整学校布局、改革和完善学科及专业设置、开发和利用教育要素的潜在优势、提高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增强其共享率和使用率,实现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办学效益的目的,建构而成的相对稳定、系统、简约的成人教育发展范型。

成人教育质量是成人教育整体水平高低和效果优劣的本质反映,它是成人教育健康发展的生命力。其主要包括教育工作质量和学生发展水平或状态质量两大方面的内容。教育工作质量包括教育的基础设施、学校的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等工作的质量。它是保证教育自身发展和学生全面发展质量的基本条件。学生发展质量是指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学生身心发展的实际状态达到预期教育标准或规格的程度。它是教育质量的最终体现,是教育质量的核心。

成人教育办学效益是成人教育办学机构经营的效果和收益,即成人教育投入与产出之比的经济效益。它是成人教育健康发展的保障力。其主要包括投资效益与结构效益。投资效益关注的是对成人院校的资源投入与直接产出的比较,包括成人教育规模与成本的关系、成人教育的资源利用效益等。结构效益主要是指成人教育诸要素生产效率的提高或要素投入方式的改变而获得的效益。

成人教育质量与办学效益关系紧密。质量是核心,没有质量,成人教育就成为无本之木;效益是保障,缺乏效益,成人教育就成为无源之水。因此,二者应该齐头并进,共同提高。即在确保教育质量的同时,加强办学成本核算,提高办学效益,把教育质量和办学效益作为衡量学校办学水平的两大指标。

二、成人教育走内涵式发展模式的原因透视

1.参与国际竞争,要求成人教育必须以质量和效益为中心。

知识经济加快了学习化社会的发展进程,学习成为人们生存发展的基础和前提,教育已从“前端教育”走向人的终生,人才规格已由国内针对性培养转变成为国际通用。教育的这种终生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迫使其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一场激烈而无硝烟的战争。探其制胜武器,唯有质量效益。质量是核心,是成人教育参与市场竞争,主动为经济增长、社会进步服务的根本保证,其关键在于与国际接轨并予以超越。效益是保障,是成人教育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其关键在于追求最大限度地降低生均培养经费。质量、效益构筑了成人教育社会价值的客观基础,只有二者有机统一,并驾齐驱,才能使我国成人教育在世界成人教育之林中立于不败之地。

2.提高国民素质,增强教育实力,要求成人教育必须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首先,庞大低层次的需教群体,极力要求成人教育快速发展。据统计,我国目前15岁以上人口占75.69%,这其中文盲、半文盲就占15.78%。按全国13亿人口计算,仍有1.55亿多的人口仍在教育的贫困线上。另据原国家教委统计,1997年城镇单位下岗职工达到150万,从文化程度看:低文化程度组的下岗比例最高,下岗人员初中文化及以下的占62%,高中占29%。随着国有大中型企业改革的深化和世贸组织的加入,对职工队伍的调整和优化势在必行。由此不难看出,二者构成的庞大低层次群体与我国现代化进程对人才的需求极不适应,要加速发展,必须加快进行教育。

其次,知识型文化消费也极力要求成人教育大力发展。据国家统计局对3万多户城镇居民家庭抽样调查表明,我国城镇居民在教育方面的支出大幅度增长。1994年居民人均用于教育方面的支出比1993年增长34.7%,其中成人教育支出增长52.3%,位居各项支出前列。另外,招生部门报道,1995~1997年连续三年全国成人高教报名人数都在200万以上。由此看出,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终身教育思想的传播,要求学习的人员越来越多,学习欲望日趋增加。

不可否认,庞大的成人群体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的主力军,只有他们积极参与教育并发挥其作用,才能实现人口素质较低的负担成为人才资源优势的真正转换。要实现这个目标,必须具备一定的教育资源作为保证。然而,我国现实成人教育的发展却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第一,教育投资的严重不足,成为制约成人教育发展的瓶颈。资料显示,虽综合国力日趋增强,但国家财政教育经费支出提高却不太明显,有些年份中其占GNP的比例却有所下降,1993年为2.76%,比1992年减少0.23%,比1991年减少0.24%。即使今日,教育经费增长速度依然低于财政收入增长的速度。第二,我国成人教育目前结构性浪费十分严重,直接影响了结构效益的实现。突出表现在:成人学校规模小、效益低、功能性浪费十分严重。1995年,全国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115所,在校生123万人,平均规模1065人,如果不计广播电视大学,平均规模只有621人。第三,认识上的失误导致成人教育不顾结构的优化而盲目发展。对合理发展结构缺乏科学预测和有力的论证,只是简单地不加区别地扩充现存的成人教育系统,从而导致了专业设置和学历层次的严重不平衡。人文科学和法律的毕业生比例较大,超过90%,自然科学和工程科学的毕业生只有不到10%,而农业这个几乎所有发展中国家现阶段最需要发展的领域,毕业的人常常只有不到3%。相反,这种扩充教育不当继而产生结构上的“负效应”。教育培训本应减少失业问题,但由于毕业生人数远远超过了经济发展所能承受限度,反而导致失业现象的递增,从而造成了教育资源的极大浪费。

综上所述,我国较低起点的生产力水平,在短时间内,仅靠通过扩大规模实现成人教育需求确实为难,加之现有资源不合理运用,迫使我们必须挖掘潜力、增强办学效益,在现有资源的基础上,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扩大培养量,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3.重视数量、忽略质量、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成人教育发展现状,迫切要求我们必须更新观念,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90年代以来,我国成人教育正以势不可当的势头向前发展。截止到1998年底,全国有各类成人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661705所,在校生7496.73万人,已经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科类、独具特色的成人教育体系。但数量的大力发展,也造成了办学条件和生源的参差不齐,致使质量下降。尽管数量不足的矛盾仍很突出,但质量已成为矛盾的主要方面。

另外,长期以来,成人教育被一些人看成是资金创收的主渠道,片面地以经济收入作为成人教育办学成效高低的主要评价指标,轻视或忽略质量。在这种错误思想引导下,加之教学模式的“普教化”,在实践中直接影响了成人教育的社会声誉及其健康成长。进入新世纪,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不断加大,我们应该看到:现在的竞争已跨出国门,走向世界。这种千载难逢的机遇,来势凶猛的挑战,直面现实的危机状况,毋庸讳言,我们已置于一种生死抉择的境地:生存,还是灭亡?生存就必须把握好生存关键点:效率与质量。(待续)

标签:;  

21世纪初中国成人教育的隐性发展模式与实践_成人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