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教学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论文_葛娜

信息技术教学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论文_葛娜

中图分类号: G62 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9)05-018-02

科教兴国,人才为本。在21世纪,我们国家需要更具创造力的新型人才。一个崭新的信息时代,现代化的办公环境,需要更多的"斜杠"人才。如何让学生掌握以计算机为基础的信息技术,更好的适应时代的需求,已经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问题。早在90年代,计算机就已开始进入小学课堂,经过这些年不断的努力,从小学到大学,几乎每一所学校都配置了计算机教室,并开设了信息技术课。信息技术学科作为一门新兴且迅速发展的学科,已经渐渐展露了头脚。《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指出:小学阶段的教学目标是"了解信息技术的应用环境及信息的一些表现形;建立对计算机的感性认识,了解信息技术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培养学生学习、使用计算机的兴趣与意识;在使用信息技术时学会与他人合作,学会使用与年龄发展相符的多媒体资源进行学习;能够在他人帮助下使用通讯远距离获取信息、与他人沟通,开展直接和独立的学习,发展个人的爱好和兴趣;知道应负责任地使用信息技术系统及软件,养成良好的计算机使用习惯和责任意识。而这些能力的获得都需要学生有序地学习,获得学习的动力。那么,如何才能把枯燥地学习变成有动力地学习,我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有兴趣的学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学习的巨大动力。然而兴趣和动力并不是天生就有的,它能调动起学生的生命力,使学生热衷于某件事而乐此不疲。被喻为"科学巨人"的牛顿,从一个苹果成熟落地而引发了联想,发现了"万有引力"定律。著名的科学家达尔文,因一次考察,对某岛上动物外型的异样产生了兴趣,写成了《物种起源》一书。这些事例充分说明了兴趣对于个人的成就产生的影响是多么的深远。实践证明,学生如果对学习的内容具有浓厚的兴趣,便会主动、自觉的学习,进而观察敏锐、想象丰富,学习劲头十足。作为信息技术学科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学生本来对这门学科就具有浓厚的兴趣。那么怎样持久的保持这种兴趣,让它变为学习的动力,这才是最关键的问题所在。

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不仅可以传递教学内容,而且能调节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引导学生深入地思考,将枯燥无味的教学内容生动化。

例如:在进行《英文打字》练习时,我利用学生喜欢的"游戏"进行教学,把金山打字通中的测试程序"吃苹果"、"打地鼠"、"小青蛙过河"等教学游戏引入课堂教学,学生在忘我的游戏环节中,既学会了知识,又愉悦了身心。

二、树立学生自信心

在学习和操作计算机之前,必须先消除学生在学习心理上的阻力--神密感。经调查后发现,我所任教的小学中几乎所有的孩子家中都没有计算机,使得他们对计算机虽有好奇心,却缺少学好计算机的信心。要消除学生对计算机的神密感。首先必须让学生了解计算机的历史、现在和将来以及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作用。因此,在让学生实际上机操作之前,我安排了几节理论教学的课程,充分利用理论教学时间,利用多媒体技术,利用教学课件,给学生简要讲述计算机的基础知识。例如:在讲授《信息与信息技术》这一课时,我利用一个视频短片向学生们演示了从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开始,到现代用的新型计算机、雷达、卫星等。不但使学生理解了信息与信息技术的区别,也了解了计算机的基本功能和主要作用,以及计算机的各构成部件和它们的作用。学生学习兴趣盎然,跃跃欲试,都想上机一试。有了这个契机之后再上机实际操作时,学生的心里有了底,操作表现积极,敢于动手实践,大部分学生能很快就完成操作任务,教师的课堂教学目标也比较容易完成。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其次,要让学生成功完成一个到两个操作任务,让学生产生能够驾驭计算机的感觉,增强学好计算机的信心。这些操作任务简单且容易上手,比如改变桌面背景和设置屏幕保护程序,这些操作学生只需用鼠标轻轻点击就能完成。当学生看到自己能够轻而易举地给计算机改头换面,或者看到屏幕保护程序那形象、直观、和谐的声音与图像融洽的画面时,不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也增强了学习计算机的信心,也就有了学习计算机的动力。

三、有趣味性的教学内容

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要使学生有学习的动力,需从学生感兴趣的教学内容着手。小学生的思维发展的基本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渡到以抽象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仍然是直接与经验相关联的,仍然需要很大成份的具体形象性。因此,教学内容要适合学生的思维特点,注意形象性和趣味性。小学生对于"画画"有着天生喜爱的感觉,我就从"画图"程序入手。首先让学生掌握启动和退出"画图"的方法,并让学生认识"画图"窗口的基本组成,简单介绍各个工具的使用方法。然后,就让学生开始尝试自己画一幅图画。虽然他们不见得能画好,但是学生们都能去探索工具的使用方法,想办法画出自己想要的图画。在学生充分练习了画图工具的基础上,我再进行教学就显得很轻松了,学生也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充分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画自己喜欢的画,多画多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样,学生学习计算机、用计算机绘画的热情逐渐提高了。除此之外,我还与美术课整合,进行电脑美术教学,学生不仅能用计算机绘出图文并茂的图片,而且很快熟悉了Windows操作系统的一些基本操作方法,锻炼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基于Windows操作系统的应用软件一般具有相同的窗口外观和同样的操作方法,只要学会了其中的一种应用程序的操作方法,就不难掌握其他应用程序的操作方法了。通过"画图"这-软件的具体学习,学会它的基本知识和使用方法,用它画出各式各样的图像,使学生产生好奇和兴趣,激发进一步学习的愿望,并将自己所具有的知识和能力比较容易地迁移到新知识、新软件的学习中去,学会用计算机处理问题的思维方法。这样学习,学生有发展的后劲,能终生受益,学习的动力也就源源不断。

四、实用的教学方法

采用实用有效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也是小学信息技术课堂中常用保持学习动力的方法。在教学中一般采用"实例操作"法和"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坚持"以实践操作为主,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原则,使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成为掌握基本技能,体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得到了锻炼,体会到了探索、发现、创造与成功的喜悦。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进行教学,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是围绕如何完成一个具体的任务进行的,教师教学思路清晰,学生学习目的明确,更容易使学生掌握学习内容。比如,在教学《插入艺术字、文本框、图片》一课时,按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不是单独的介绍每一个功能的操作方法,而且是把所有的内容设计为一个学生可独立完成的任务进行教学。我结合"教师节"这一学生都知道的节日,让学生们为教师设计一张"贺卡",祝教师节日快乐。教学时,重点难点突出,并且按照制作"贺卡"的顺序设计教学的过程。最后插入图片的环节,放手让学生独立完成,遇到困难可以向同组的同学进行求助,可以互相协作。这样,大大提高了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也很好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动力。此外,在设计教学任务时,还要注意根据学生的特点,尽可能设计一些带有趣味性、实用性、可行性的任务,让学生伸伸手即可得。使学生愿学、爱学、乐学。

总之,在我们的教学中不断创新自己的教学方法,给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相信学生的学习动力定会源源不断,就一定能为将来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论文作者:葛娜

论文发表刊物:《科学教育前沿》2019年05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8/6

标签:;  ;  ;  ;  ;  ;  ;  ;  

信息技术教学如何让学生产生学习的动力论文_葛娜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