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建筑行业作为推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提高我国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同时也为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生活质量的需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现今社会中,虽然建筑行业的发展步伐正在日益的加快,但是在建筑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在不断的增多,比如说施工技术欠缺合理性、场地管理缺乏完善性等等,都对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起到了阻碍作用,同时也制约着我国长久经济的发展。为此,本文就主要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这两个方面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关键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现场管理;
众所周知,在工程建设中,施工技术是影响工程质量最为重要的因素,但在现今各施工企业内,人员的专业技能欠缺、专业素质不达标的现象屡见不鲜,相关人员缺乏工作的热情以及对专业技能掌握不足,都一定程度的导致了施工过程中,工程质量下降、工程进度减弱、安全事故的频发,这同时也为建筑行业的长久发展带来了严重制约。此外,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施工质量的要求也越发严格,但现实是,因为缺乏严格的监督和管理体系,致使施工的整体质量达不到要求的标准,以及各工程作业环节之间缺少紧密的连贯性,最终导致工期延后。故而为减少此类情况的发生概率,加强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以及施工现场的管理就显得尤为必要。
1.工程概况
吴中路51号地块位于上海市吴中路。基地北临吴中路,东临古井路,西面与南面与其他用地相接,总用地面积约24098㎡,其中含代征绿地面积1700㎡,实际建设用地面积为22398㎡。总建筑面积87528㎡,其中地上建筑面积56355㎡,地下建筑面积31173㎡。
本工程主体建筑包括基地北区的两栋高度为60m的高层办公楼及其高度为9.85米的商业裙房,地下设备用房及车库,以及基地南区的五栋高度分别为15.6米和13.2米的多低层办公楼。其中高层办公楼地上14层,裙房地上2层,地下用房为2层;多低层办公楼地上分别为3层和2层,地下均为1层。
2.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和管理的重要意义
1)在工程作业前期,应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对工程建设有一个系统的预知,包括资金的投入、工程的管理工序以及技术的应用,然后在进行整体的工程规划,以及制度的建立。在方案的设计中,要严格的注明施工中所需要的技术水平,以确保工程施工的有序化进行。在进行现场管理时,要结合现场的状况,合理的制定相应的行为规范制度,确保工程作业的正常运转。根据工程建设的要求选择适合的机械设备,并保证设备可以合理的利用发挥其自身的功能,从而确保工程的整体质量,保证工程后续性能的有效发挥。
2)在进行工程作业时,要保证每一个环节的操作都符合实际的标准要求,且还要有管理人员进行相应的监督和管理,从而提升工程建设的进度,减少成本的消耗。另外,资金的合理管控是工程项目管理中一个重要的环节,也是进行建筑材料储备的重要工具,因此在进行施工前,一定要确保材料的质量和数量符合施工的需求,并在此基础上,加强对施工技术的监督和管理工作,确保施工作业的正常运转,提高施工的质量和效率。
3.建筑工程中的施工技术分析
3.1土方石施工技术
在进行土方石施工时,其主要的关注重点就是土方挖掘工作,其考虑的方面主要有:基坑开挖时的支撑的模式、防水设施的建设、基坑作业的环境、以及土方地质情况与规划方案的协调性。这些情况在进行挖掘工作前,就应该根据实际的工程现场进行详细的考察和分析,进而设计图纸的有效运行。防护和支撑的设计主要是为保护挖掘工作的安全,免受环境因素的影响。而防水设施的建立,不仅可以保证挖掘工作中,给水的排出,同时也可以确保地基不被雨水冲蚀。在进行基坑挖掘作业时,一定要避免其长时间的暴露在阳光之下,影响地基的稳定,要对照射时间进行合理的管控,当基坑作业完成后,应要确保其后续工作的连接性,保证工程环节的有序进行,提升使用性能。此外,在之后的放桩过程中,还应对测量定位桩轴线的高度进行合理的监督,以免意外的发生。
3.2承重结构建造技术
承重结构主要是由梁、板、柱构成的,其施工中常用的建筑方式是使用模板建设,主要的材料就是木质模板。不过在实际的工程建设中,很多的建筑企业为了减少成本支出,会对木质模板进行反复的使用,其中很多的模板经过长时间的使用已经严重的变形,而如果使用这样的木质模板则会造成导致承重结构不规则,这会在很大程度之上严重地危害入住人生命财产安全。故而在施工的过程中,首先应提高对承重能力的重视度,对木质模板的质量进行严格的管控,只有符合施工标准的模板才可以运用到工程作业中来,对于不符合标准的模板要及时的进行处理。除此之外,还应对模板的承重能力进行严格的检测,如果发现问题,要及时的加以解决,避免不确定因素影响工程的质量。对于模板的拆除工作,大多都是在混凝土浇筑结束以及标高测定完成后才进行的,对于拆除的时间要有一个合理的把控,在进行拆除工作时,要做到细致,确保混凝土结构的完整。
3.3钢筋施工技术
钢筋施工的过程中我们最经常遇到的问题有:场地材料的输送、钢筋的加工技术、以及后期的施工作业应用。在前期进行钢筋选购时,一定要对钢筋的质量进行严格的管控,除有专业的鉴定证书外,还要满足工程的施工标准,然后在钢筋被送进现场时,也要对其进行严格的检查,如发现问题要及时进行更换。之后,在使用前,还要对钢筋的性能进行严格的检测,对不符合技术标准的材料及时的进行处理,同时根据实际的工程设计需求,对刚接的相关性能进行严格的审核,并做好相应的记录备案。
3.4混凝土施工技术
混凝土一直都是建筑工程中最为重要的材料,它的品质优劣会直接决定着工程的整体质量。所以在工程建设时,混凝土的使用一直都被严格的要求和管理着,以确保混凝土自身的质量不会出现偏差,影响工程建筑的承压能力。另外,在进行混凝土的振捣工作时,要严格规范相关人员的操作标准,降低孔洞、麻面、蜂窝现象的产生。同时,为了确保施工中混凝土的质量合乎标准,首先,就要严格的规范混凝土的调配比例,并通过不断的测试确保混凝土的质量后,才可以将其应用到实际的施工中;其次,控制外加剂的用量,确保混凝土制作过程中的合理拌和;最后,在进行混凝土振捣工作时,对振捣器的使用角度是有明确的规范的,其应保持在90°的范围内,所以在使用过程中,要进行相应的调整,以确保振捣器操作的标准化,同时要对振捣器的频率、插插点的分布进行合理的管控,确保其之间的连接性。
3.5 基坑围护工程
工程基坑围护体系采用钻孔灌注排桩+三轴搅拌桩止水帷幕+二道钢筋砼内支撑的围护形式,第一道围檩中心标高-1.750米,支撑截面1000*700,围檩截面1200*800,第二道围檩中心标高-7.250米,支撑截面1100*800,围檩截面1300*800。
南侧、东侧基坑开挖深度10.55m,采用Φ850@1050钻孔灌注桩,桩底相对标高-23.15m,外侧设置Φ650@450三轴水泥土搅拌桩止水,入土深度17.7m,水泥掺量20%。
北侧基坑开挖深度10.55m,考虑北侧吴中路路面标高相对较高,采用Φ850@1050钻孔灌注桩,桩底相对标高-24.95m,外侧设置Φ650@450三轴水泥土搅拌桩止水,搅拌桩入土深度17.7m,水泥掺量20%。
西侧基坑开挖深度10.55m,考虑西侧围墙和坑外1~2层建筑较近,采用Φ950@1150钻孔灌注桩,桩底相对标高-25.35m,外侧设置Φ650@450三轴水泥土搅拌桩止水,搅拌桩入土深度17.7m,水泥掺量20%。为了控制变形,在靠近2层建筑区域,在外侧Φ650@450三轴水泥土搅拌桩内插入25a号槽钢,槽钢长度6m。
为加强对基坑周边环境的保护,在坑内侧设置了4.20m宽的Φ700@1000的双轴水泥土搅拌桩加固。基坑西侧由于距离邻近房屋较近,为了加强对其的保护,将坑内加固的宽度增加到5.20m,坑底以下水泥土搅拌桩水泥掺量为13%,坑底以上水泥土搅拌泥掺量为8%
3.6 挖土工程施工
3.6.1 土方施工流程
为达到保护周边环境的目的,须精心组织流程,做到信息化施工,每层土方的开挖,必须做到合理分区,然后依次限时完成。支撑体系的形成须与挖土搭接施工。挖土和支撑的完成限定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土体在无支撑情况下的时间。
第二层挖土从第一道支撑底至第二道支撑底,挖土深度6.25m,采用6台EX200挖机,盆式挖土方式进行。在栈桥上布置2台加长臂挖机,坑内挖机将土接力、翻土至栈桥下方附近的取土点,由栈桥上的加长臂挖机装车。
根据支撑第二道支撑东西向和南北向对撑位置,将第二层土方的开挖分9块进行,按1~9块顺序依次进行施工。先开挖1、2、3块,形成"盆",坑边留土约15~20m宽。再将8台挖机分作南北两组,集中力量挖第4块土,尽快形成第一道南北向对撑。
第三层土挖土从第二道支撑底至底板垫层底,挖土深度2.90m,采用EX100钻进支撑底部,配合EX200挖机开展挖土施工,栈桥上的加长臂挖机取土装车。挖土和垫层的分块按底板后浇带划分为四块,垫层施工随分块挖土同步完成。
挖土过程中应及时掌握施工监测的结果,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方案,或者在需要时采取应急措施。
地下室区域在进行第二层以下挖土时,大部分挖机及土方车辆全部集中在施工栈桥上。采用加长臂挖机或抓斗挖机取土、装车,大、小挖机下坑开挖和接力翻土的方法进行土方施工。因此须事先周密计划,过程中合理调度车辆,提高运输效率,从而保证每天必需的出土量和相关材料及时跟进。在栈桥上行驶或操作时,应遵守有关操作规程和既定的方案。
三、建筑工程施工现场管理的具体措施
3.1科学合理的设计施工规划方案
现场施工的管理主要是为了确保工程作业可以按照设计的要求进行、确保施工的质量符合标准、减少施工过程中安全事故的发生。为此,在进行施工现场管理时,首先应明确施工建设的整体规划方案,并将设计方案中的环节准确的落实到实际的工作中,确保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现场施工管理的内容主要有:人员数量以及工作的具体安排、指责岗位的划分、施工进度的规划等,其具体的操作步骤为:
1)施工前的考察工作,对施工的环境、气候进行详细的考察,根据实际的情况制定符合施工标准的设计方案;
2)分清主次。对施工中各项环节进行统筹的安排,明确施工中哪些工作应加强监管力度,哪些工作应对技术进行严格的要求,明确各项工作的重要部分,从而进行科学的管理,保证施工的顺利开展。
3.2完善现场管理制度的建立,明确岗位职责
建立健全的施工管理制度,将各岗位的责任与义务落实到具体的人头上。在工程建设中,因施工面积较广、作业任务较重、在加上建设中技术的应用繁多、时间较长等因素的影响,为了确保工程建设最终性能的有力发挥,就必须要加强施工中各项目的监督和管理力度,利用健全的管理模式。促进工程建设有序性的展开。在此基础上,相关企业也应提高自身管理的力度,加强管理责任的实施。在加强人员专业技能的基础上,明确其岗位的具体职责,并对于施工中出现的违规行为应进行严厉的惩处。另外,在进行现场施工管理时,还应加强对于现场安全管理制度的建立,提高员工对安全的认知能力,减少施工过程中人员伤亡事故的发生,确保工程建设的安全性。
3.3加强施工人员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现今工程建设中,因专业水平不足、综合素质较低而造成的施工事故频频发生。因此在工程建设时,首先要对人员的综合素质有一个初步的判断,并根据其能力的水平提供适合的工作岗位;其次,定期针对人员的工作性质组织相应的培训工作,提高员工专业技能水平,并对其进行相应的考核,以确定其掌握的程度,合格的员工才可以安排其进行工作作业。在实际的工作过程中,还可以安排专业的人员进行从旁指导,帮助其技能的充分发挥;再次,提高员工思想素质的教育工作,使其建立正确的思维意识。最后,建筑单位应在施工现场管理中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加强安全教育培训,树立员工的安全防范意识。另外,建立健全的奖惩制度,有功要奖,有过也要罚,从而提高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促进工程建设的健康长远发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若想切实做好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现场管理工作,相关从业人员就应对施工技术以及现场施工进行加强管理,以从根本上保证施工的正常有序进行,进而起到实现工程建设质量标准,保障建设单位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双赢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成林.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分析[J].江西建材.2016(24)
[2]卞维松.浅谈建筑工程现场施工管理[J].建材与装饰.2016(40)
[3]赵万里.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其现场施工管理探讨[J].江西建材.2016(24)
论文作者:陈静超
论文发表刊物:《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9/11
标签:作业论文; 工程论文; 基坑论文; 现场论文; 工作论文; 土方论文; 工程建设论文; 《建筑学研究前沿》2018年第1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