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进步,城中村的发展也带来许多困扰和挑战,一方面,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收入提高,人民提高生活水平的愿望迫切,另一方面,社会经济的增长也带来资源环境的负担加重、生态环境恶化,解决好人民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水平需要与社会环境规划发展不平衡、不合理、环境破坏严重的矛盾显得迫切。因此,本文分析城中村发展中滋生的环境问题,科学合理的改造城中村,并与广大老师、学者探索规划与环境保护的新模式。
关键词:城中村;环境乱象;规划整治;生态文明
前言
城中村是指城市化进程中,被城市建设用地包围或纳入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的原有农村聚落,是乡村和城市转型不完全的、具有特别明显城乡二元结构的地域实体。换句话说,城中村是指城市建成区或发展用地范围内处于城乡转型中的农民社区,内涵是“城市里的村庄”。或者城市扩张过程中,被城市建设用地包围或纳入城市建设用地范围的原有农村被集中安置所形成的住房。随着经济飞速发展,我国城市的城市化没有实现均衡发展,落下了城中村的毒瘤,影响城市的形象,制约城市化的发展进程。本文以云南省昆明市官渡古镇城中村展开讨论,致力于探索生态文明建设与人居环境相结合的理念。
1、城中村的环境问题分析
我们今天的社会,无论大城市还是小县城,科技日新月异,经济飞速发展,并且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高楼大厦拔地而起,但是每每走进一座城市会发现,有些地方格格不入,低矮的小楼林立其中,贯穿的是一条条错综复杂的小道,旁边还有一条条下水道伴随着滴滴答答的水声发出阵阵恶臭,再往前你会发现一张张损坏的共享单车伴随着垃圾映入眼帘,聚集在一片小土地上,与城市的环境形成鲜明对比,严重影响城市形象,制约着城市的发展。究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1 无序的建筑布局。城中村在形成之前本身就是村庄,在社会环境的影响下,农民建房很随意,没有经过科学合理的规划,都以自我为中心,导致布局凌乱,自身建筑体量参差不齐错综复杂。与此同时,社会发展农民经济基础提高,他们看到自家土地能带来巨大的发展空间时争相在自家的宅基地上大量拆建,以图靠房屋赚钱,另外一些靠收取租金的房主,为了获取更多的房租,随意建造房屋,私自增加楼层,小规模扩建,出现了一些高矮不齐、其貌不扬的低矮小楼房。
1.2 错综复杂的交通。因为无序的开发建设,城中村的交通一般来说有以下特点:道路窄小、绵延曲折、高低不平、卫生条件差等。
1.3 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落后。基于城中村来说,开发无序和思想水平落后导致公共建设底下,还停留在原始水平,这里聚集了大量低收入的人群,加上建筑密集,公共基础建设明显不能满足消防、急救、环卫等车辆运行,地下管网、公共厕所、路灯等几乎没有形成体系,电力、通讯、邮政、娱乐等设施严重不足。总之城中村的公共基础建设严重落后,这也给城中村的发展带来严重的环境影响。
1.4 空气、水、固体垃圾污染严重。在城中村中,由于社会公共管理能力低下,造成各种资源污染严重。城中村中人口密度高,耗能大,加之公共基础建设薄弱,燃气管道没有敷设,人们采用天然气储存罐、蜂窝煤为主要能源,还有众多“个体工商户”和小工厂的经营以及汽车尾气的排放空气质量严重下降。另外城中村的生活是无序的,大多聚集城中村的人群,无疑流动人口占比最大。他们大多因务工聚集于此,出于对自身情况的考虑,对于水资源和垃圾的处理比较粗糙,致使城中村的环境急剧恶劣。
1.5 河流污染整治工作有待解决。官渡古镇有河流贯穿,主要用于防洪排涝、排放污水作用。现状调查时发现几乎古镇内的污水都排放的河内,由于沿袭了长期的生活习惯加上基本上处于无管理状态,垃圾随处乱扔、污水随地横流、小商贩随处摆摊,夏天一到,河流臭气熏天,脏、乱、差现象十分严重,河流生命的延续已经成为一个难题。河流内漂浮垃圾不断,短期内“城中村”河段的河流很难甩掉“脏乱臭”的帽子。
1.6 思想落后,管理理念差,社会安全隐患突出。就古镇城中村而言经调查发现在城中村内的人口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而且 90%是流动人口,5%是社会闲散人员,还有不到2%的本地房主长期居住于此,在人口情况复杂的条件下,加之城中村管理理念落后基于“金钱”之上,所以造就了城中村独特的社会环境。从城中村的“普遍性、特殊性”来说,这也折射出我国收入分配不均、贫富差距大、社会不公平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2、城中村环境问题的解决方法
城中村的改造不是一项简单的任务,涉及城市规划、文化发展、环境保护、人口安置、协调社会资源等,我们需综合考虑各种社会关系,眼光要放长远,在改造的过程中把握好各个环节,秉持“先规划、后试行、再修改、终落实。”的理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绝不盲目改造,一蹴而就。
2.1 科学具体分析城中村的环境问题。城中村环境问题的产生有其复杂的历史、社会、经济、人口、政策等原因,因此我们要立足于全局,把城中村的改造提升到战略高度,结合科学合理的手段,寻找好各种问题的平衡点,要从城中村长远的发展道路来衡量城中村改造的措施。
2.2坚持规划先行,谋篇布局。在改造城中村过程中,我们要结合上位城市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综合考虑城市发展,在针对本地区城中村的规划薄弱环节,攻坚克难,发散思维,避免进入规划的死胡同,因此,在改造城中村的过程中,一定要统筹合理,科学规划,为改善城中村的环境提供坚实的基础。
2.3制定完善的政策法规体系。一切行动只有在科学完整的政策下支持下才能顺利进行。要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优势,在制定和改造城中村过程中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在政策上要明确支持,多与城中村人群沟通,了解他们的所需所想,制定出合理的政策法规体系,另外,每个城市都有各自特色、各自文化背景、经济背景和社会背景不同的城中村,改造不能以偏概全。
2.4 绿色协调,科学发展。实现城中村的绿色发展,实际上也是要解决三个问题:一是解决城中村发展的历史遗留问题和积累的城市病问题;二是创新经济发展方式,改造传统城中村发展经济的路子,探索发展低能耗,绿色、环保的新经济;三是通过城市绿色发展达到城市未来的发展目标。即让更多的弱势群体和更多的城市人口能够分享绿色发展的机遇、享受绿色发展的结果、共享绿色发展的成效,这将是城市绿色发展的重要目的。
2.5 拆迁改造,规划升级。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在城中村改造中,无疑有两种不同的改造方法:一种是将城中村改造成高档商住区,另一种是将城中村改造看作解决廉租房的最佳途径。在实际的情况下,可以探索以下几种模式:
第一种是基础设施完善建设拉动模式,即遵循“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到哪里,城中村改造到哪里;道路河流整治到哪里,城中村改造到哪里”的思路,以公共产品的提供和改善推进城中村的改造。
第二种是整体拆迁改造模式,即异地重建。
第三种是地块周转改造模式,即先选择一块土地进行村民住宅建设,将拆迁的村民逐步安置到分期建好的住宅中,然后再对旧村进行拆迁建设。
第四种是精准开发改造模式,即通过对城中村村域内的土地和居民进行评估,制定合理的解决方案小步骤的改造升级,逐步完成城中村的整体改造任务。
城中村改造不管采取哪一种模式都必须按照城市总体规划的要求,要立足于全局,统筹规划、完善配套、解决零散。还要要根据各村实际制订拆迁补偿安置方案,做到“一户一政策”按政策精准实施。
2.6提高居住居民的教育水平。人口素质是一个国家或地区人口群体的德、智、体、能的综合表现,人口素质的提高体现在一般劳动能够转化为人力资本,成为推动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生产要素。因此提高城中村人口素质有助于城中村形象的提升,必须加大对城中村的教育基础设施投入,拉动教育经济增长,达到进一步改善环境的目的。
3、探索改造的新理念
“生态文明与人居结合”是本文的一个指导理念:致力于解决城中村目前普遍的垃圾污染、环境恶劣、交通拥挤、公共设施不齐全等是首要目的,在 “生态文明”方面寻求一条新的模式。
3.1以生态文明为指导进行合理规划改造。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利用生态文明理念来指导规划改造,要将生态学与规划学结合起来,在规划过程中尊重和维护周边生态环境,其规划设计要着眼于生态保护和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契合点,要做到:道路系统化、居住规范化、设施标准化、废物有序化、生活便捷化、环境美好化等,打造城中村范围内的社会、经济、环境协调的生态文明模式。
3.2借鉴“城市修补”理念。城中村是城市里的村庄,“城市修补”是城市利用再生态理念为城中村和被破坏的自然环境进行改善用更新织补的理念,拆除违章建筑,修复城市设施、空间环境、景观风貌,提升城市特色和活力。着眼于解决当前城市发展面临的一系列问题,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完善城市公共服务、提升城市空间品质、激发城市活力,全面提高城市的综合吸引力,实现城市的转型发展和健康可持续发展。
3.3改变城中村的发展方向。城中村一直以来都是无序蔓延,我们要转变城中村的发展方向,在城市里准确定位改变城中村“脏、乱、差”的社会面貌,为城中村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途径整合资源将城中村纳入城市综合管辖,可以将城中村局部落后的、不合理的建筑予以拆除,在进行改造时要使外观上和谐,要注重环境保护与生态修复,控制建筑体量和高度来过度村内与村外,同时对封闭拥挤的交通道路进行改造升级,通过对局部的改造,提升城中村的整体形象,吸引经济发展,重塑社会经济环境,从而改变落后的城中村发展方式。
3.4在改造中运用新生态技术。生态技术既可满足人们的需要,节约资源和能源,又能保护环境的一切手段和方法,与环保技术、清洁生产技术概念比较,更具有广泛性和普遍性新型生态技术领域涉及多个方面诸如:生态农业、海绵城市、企业资源保护、水利工程等等。换言之,生态技术在不同的领域有不同的运用。如果我们尝试的打破固有的思维,将生态技术运用到城中村的生态改造中,那么将会助力城中村的生态修复,同时生态技术也是解决环境污染的根本手段。利用生态技术能预防和控制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有效的治理和恢复已遭破坏和污染的环境。利用生态技术能够实现物质能源减量化,减少污染,减轻生态环境压力,保护生态环境。所以,生态技术有助于城市生态化转向,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3.5坚持公众参与改造。从二十世纪60年代开始欧美国家就开始倡导规划站在社会弱势者一方, 从而公众参与成为任何一个更新改造项目的基本原则之一,在“城中村”改造中我们要切实实行公众参与的方法。我们要做到让有关部门、专家论证和利益群众参与项目决策。在“城中村”的改造过程中,公众的参与是尊重社区居民的权力和防治腐败现象的重要因素,是保证改造项目顺利进行的前提,也是改造最终成功的关键。
小结
本论文介绍了昆明市官渡古镇城中村的基本问题,通过对该片区典型“城中村”的走访调查研究,得出该片区“ 城中村”所存在的环境问题,并研究了生态文明模式,指出该模式对“城中村”人居环境改造的重要作用,为进一步探索“城中村”人居环境改造的方法提供了依据。
参考文献
[1]田莉“都市里的乡村”现象评析,城市规划刊,1998.5.
[2]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3]王祥荣《城市生态学》复旦大学出版社,2011.2.
[4]柯兰君 李汉林《都市里的农民一中国大城市的流动人口》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4.
[5]许学强 薛凤旋 阎小培《中国乡村一城市转型与协调发展》 北京:科学出版社.
[6]齐康《城市环境规划设计与方法》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
[7]中国战略与管理研究会《生态文明发展模式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2013.4.
作者简介
冉龙伟(1997-10-20),男,汉族,籍贯:云南昆明,学历:本科,研究方向:基于生态文明下的城中村人居环境的整治规划策略。
论文作者:冉龙伟,杨睿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10/25
标签:城中村论文; 城市论文; 生态论文; 环境论文; 社会论文; 模式论文; 河流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