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光风格:一种美国绘画风格的学术史考察,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风格论文,美国论文,学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历史材料的发现和学术研究的拓展会不断更新艺术史叙事,而对前者的忽视也会使后者处于被动而疏误的局面。美国艺术史学术的发展与我国艺术史文本对一种美国风景画风格Luminism①不断加深的理解和呼应,可以说是这一关系的生动说明。
就字面意思而言,luminism指和“光”有关的绘画风格,其字根lumi-来自拉丁文lumen,即light。因此,在日常用语中人们可以把任何突出“光”的艺术,比如印象派、安塞尔·亚当斯的摄影、现代灯光艺术等等统称之为luminism,或称“光的艺术”。然而,在美术史学术研究中它却是特指的概念,指19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美国一些独立风景画家的作品;他们前面受到哈德逊河画派的影响,后面承接了美国色调主义和印象主义绘画,而其自身的特点则是强调独特的光的清晰性,其代表人物有肯赛特(John Kensett)、莱恩(Fitz Lane)、海德(Martin Heade)和吉福德(Sanford Gifford)。2010年版本的《大英百科全书》对这种绘画形式特征的解释是:“画面光滑圆润,色彩清冷而透明,精微的细节描写,物象被光线映照;天空常常占据构图一半以上。”②从莱恩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清楚地看到这种造型与色彩的效果:大半画面被天空和水面占据,笔触柔和,气氛宁静;水平的构图,人际罕见的痕迹,所有一切都笼罩在清冷、蓝色和紫色交错的色调之中,仿佛一扇窗户通向一个空旷、幽静的世界。
一、根据学术史澄清luminism的几点特征
上述解释是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美国艺术史学者不懈努力的结果,深刻地影响了人们对19世纪美国绘画的看法,从而使luminism成为描述1850年至1875年之间美国风景画不可或缺的术语。在我们为它确定一个中文译名之前,了解其特征是十分必要的。
其一,Luminist画家在历史上长期受排斥、贬低和忽视。当时被社会认可的主导风格依然是以丘奇为代表的哈德逊河画派的官方风格。当时著名批评家亨利·塔克曼(Henry Tuckerman)对莱恩竟然一无所知。而另一位批评家、收藏家詹姆斯·耶尔维斯(James Jarves)1864年在著作《艺术观念》(The Art Idea)中对这种画风则大加批评与否定:肯赛特的作品是“单调乏味的”、吉福德“人为的和做作的”,而海德等人则是“写实以至于让人讨厌的程度”。③在1902年加哈特曼(Sadakichi Hartmann)的《美国艺术史》中④,莱恩依然被遗忘,肯赛特和海德则被以批评的口吻一笔带过。经历了将近一个世纪的冷落,直到1947年纽约惠特尼博物馆学者约翰·鲍尔为卡罗里克(Maxim Karolik)⑤的一批收藏撰写序言时才开始注意这类绘画,并在1954年首次撰文用Luminism概括这种画风。⑥显然,Luminism既不是一场运动或画派,又不是某种主义,而是后来艺术史学者对早期艺术风格的一种命名,因而依照习惯用“画派”或“主义”翻译或理解这一术语是不恰当的。
肯赛特《灯塔岩》57.2cm×91.4cm 1857年 华盛顿史密森美国艺术博物馆
其二,虽然luminism曾饱受冷落,但并不意味着它不重要、不独立,甚至不存在。相反,这些画家具有鲜明地独立于官方认可的“宏大、喧嚣、热闹、浮夸”画风的倾向。海德被拒绝成为国家设计院的成员,画作被以低廉的价格出售,但他坚称:“绝不和那些巴结富人的马屁精同流合污”。⑦Luminism要么以精微、宁静的笔调描绘乔治湖、纳拉甘西特大西洋海岸的海景、沼泽和湿地,要么像吉福德一样把哈德逊河的山川融化到弥漫了整个画面的黄色光晕中,这都与官方风格拉开了距离,借助不同主题或光色手段,风景获得内在的精神性含义。20世纪50年代后期,随着学术界对这类画家的深入研究,其风格重要性被进一步发现和强调。1969年,芭芭拉(Barbara Novak)在影响深远的著作⑧中重新定义了luminism,把这种“光”归纳为形式的“触觉性、平面性和概念性”,通过对不同时代作品的比较论证了此风格是美国从殖民时代画匠(limner)传统到抽象表现主义持续存在的特征,代表了美国艺术的民族性特质。在她看来,是luminism,而不是崇高风格定义和代表了民族传统。这一解释影响了一代青年学者的观念和写作,使它成为美国19世纪美术史的重要概念。
其三,光的特点。光无疑是luminism的特点,但与明亮、丰富、闪烁的印象派不同,这种光是冷的、硬的,含蓄的、单纯的,不能笼统地以“光亮”、“光彩”、“色光”描述之。斯特宾斯(Theodore Stebbins.Jr.)研究了该风格的发展过程,把它划分为两个阶段⑨。早期是在1855年至1865年之间,以肯赛特和莱恩为代表,该时期特点并不是光,而是对水景和平地题材的表现,其写实性和全景式格局依然延续了哈德逊河画派的传统。如肯赛特《灯塔岩》,形象虽然被压缩,其描绘依然是精细严谨的,只不过因天空和水面的扩大,使画面变得空灵起来;第二阶段是1865年至1875年,以吉福德和海德为代表。光线弥漫了整个画面,形象在乳汁般的雾气或彩色空气中变得模糊,但光依然没有使画面变得明亮。其实,在代表性的海德作品《暴风雨来临》中,画面笼罩在昏暗的阴云暗影中,只有部分地面和大海中的船帆显出非同寻常的亮光。这种画法,把光亮赋予画面某一部分——无论是虚空的天空或水面,还是具象的山峰或船只——从而使其在画面黑暗空间中显出强烈的穿透力,这才是luminism的真正内涵。这种手法在丘奇、比尔斯泰特等官方风格中也常有表现。就字面意思来说,Luminism中“光”的含义是“冷光”、“夜光”,是在暗的、冷的背景中发出的光芒;另外,luminescence指的是“一种自身能产生光的物质的能力”。因而,luminism实质上并非单纯由光照产生光亮,而是包括空气在内的任何物质均可导致的穿透黑暗的光,这显然不是印象派客观地感知之光,而是艺术家创设的来自心灵的精神之光。所以,要选择更恰当的汉语词汇的话,“透光”风格⑩恐怕是一个更加合适的选项。
讨论以上三点并不只是为了给luminism寻找某种译名。任何翻译都隐含着对艺术现象的理解和其对学术研究的呼应。因而,笔者希望进一步就这种互动影响讨论一下这一概念在国内艺术史叙事中的表现。
二、国内美术史学界对透光风格的关注
中国学者注意到海德、莱恩等艺术家是1985年晨朋翻译的苏联阿·契格达耶夫的《美国美术史》。(11)作者在这本初稿于1956年至1957年的小册子前言中说:“据我所知,这本书不仅在俄文里是第一本,而且说实在的,除去美国和英国,在欧洲和亚洲任何国家也是第一本”。(12)上世纪50年代美国正盛行抽象表现主义,学术界和艺术界都把目光投向20世纪以来现代艺术的最新发展,19世纪的研究确实尚处于黑暗之中。契格达耶夫试图发现美国的现实主义传统,因而哈德逊河画派后期的这些新风景画家就受到了格外关注,他称之为“谦逊的现实主义风景画家”。虽然没有采用luminism一词,但其叙述与鲍尔几乎处于同一起点上。不同的是,从鲍尔开始,美国学者试图用形式分析建立传统与现代艺术的联系,而对抽象表现主义嗤之以鼻的苏联学者所选择的道路则恰恰相反。
冷战时代的中国学界难免忽视美国艺术。直到1985年劳森伯格(Robert Rauschenberg)在中国美术馆举办“国际巡回展”,情况才开始发生改变。这次展览使中国艺术家和学者开始注意美国的现代艺术,从而产生希望了解美国艺术的愿望。正是在这次展览之后,1986年,吴甲丰撰文《美国美术与“传统”》(13),第一次论述了美国早期画匠传统和欧美艺术的相互关系,但对哈德逊河画派和“透光风格”画家均没有涉及。这说明当时中国学者对美国绘画和研究文献的接触是很少的。
21世纪初期,随着中美文化交流的不断扩展和艺术史界对欧洲中心论美术史叙事模式的质疑,艺术史写作才出现明显变化。19世纪,美国美术开始进入艺术史家的视野,成为概论写作中的新篇章。不少西方美术史的著作都有专题论述19世纪美国绘画,并大多涉及到哈德逊河画派和透光风格画家。(14)这种变化使得19世纪艺术史的叙事结构更加完整、客观,无疑是一个很大的进步。但是,我们不得不同时看到,这些篇幅不大的论述中有些却有含混、片面的问题,有时甚至是疏误的。比如,有的在讨论哈德逊河画派时候只是提到开创者汤马斯·科尔,而对盛期的代表者丘奇、比尔斯泰特等不置一词,有的则把哈德逊河画派和透光风格混为一谈等等。其中问题最多的,则在于对luminism的翻译和解释上。
海德《暴风雨来临》71cm×111cm 1859年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三、国内学界对luminism的翻译和理解
就目前所掌握的材料看,中国学者对luminism的翻译可分为两类。其一,译为“外光派”(15);其二,“光线主义”(16)或“光亮派”(17)。
“外光派”显然是误译。外光派英文是由法语词plein-air而来,指在室外天光条件下对景写生。它源自巴比松画家的外景写生,后由印象主义得到广泛的实践,尤其以1881年莫奈抓取外光瞬间效果为代表。诚然,透光画家也是看重室外写生的,正如哈德逊河画家杜兰德和丘奇一样;但是,这一点并不能作为可以混淆luminism和plein-air两个概念的理由。问题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混淆?网络释义可以说是艺术史作者的一个来源,但此类信息由于来源纷繁,其解释也是五花八门、甚至相互矛盾的。因而只有参照学术性出版物,如专业词典,才能发现某一释义的形成和发展轨迹。
但是,作为新近出现的专业词汇,“Luminism”在一般词典中难觅踪影。笔者查阅到只有新近出版的几种大型英汉词典收录了该词条,现列如下:版本一,1990年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现代英汉综合大辞典》解释为:“灯光艺术表现法”;版本二,1991年上海译文出版社《英汉大辞典》解释为:“光色主义‘指印象主义画派画家的绘画艺术或风格’”;版本三,1997年译林出版社《综合英汉文科大辞典》解释为:“1.光色主义,外光派(印象主义画派,重视光、空气和细致的素描);2.灯光艺术表现法”。版本四,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1世纪中型英汉词典》解释为:“1.外光派(19世纪60年代美国印象主义画派);2.灯光艺术表现法(指印象主义画派的绘画艺术或风格)(1900-1905)”。
上面是我国出版的收词量在20万个以上、为数不多的学术性词典,但其传达的信息是让人惊讶的。首先,前3个版本认为luminism的含义是“灯光艺术”,而实际上,灯光艺术的英文表达是luminal a rt,指利用彩色电灯作为主要媒材、在夜晚展示的现代艺术,而luminism与此毫不相干。版本四居然把印象主义误认为灯光艺术,就近乎荒唐了。再者,这些解释大都把luminism与外光派或印象主义等价使用,显然是对基本艺术史常识的误解。让人高兴的是,在最新的2005版本中,编者首次意识到美国20世纪60年代绘画和luminism的关系,这是不小的进步,遗憾的是依然犯了常识性的错误:把它与外光派和印象主义混为一谈。上述辨析并非把美术史中的误解归咎于词典编纂者。毕竟,对艺术史并不熟悉的编者在包罗万象的词海中能及时发现并吸收这种专业词汇就实属不易。问题在于,美术史学者在写作中过分依赖词典解释,却未能注意到发生在西方美术史学界连篇累牍的结论性成果。
再来看“光线主义”和“光亮派”。这一类翻译避免了与外光派的混淆,注意到了luminism的美国特征。2010年,著作《美洲美术》采用了“光线主义”的解释(18),但其来源很可能是1998年王瑞芸的《美国美术史话》。作为在美国生活多年的学者,她以莱恩《缅因港口》为例细腻地描述了这种风格,区分了它和法国印象派、“科尔、杜兰德等重视物理事实路线”的不同。(19)显然她已注意到二战后美国学界对这一风格的研究,甚至可能注意到了1980年威尔默丁(John Wilmerding)编写的总结性文集。(20)不过,由于受到诺瓦克观念的太多影响,她给予luminism过多笔墨,却忽视了它不过是一种长期隐没的风格,没有注意到斯特宾斯反思性和批评性的文章,从而率先把luminism翻译为“光线主义”,其措辞很容易使读者把它等同于类似Impressionism的流派、主义或运动。另一种翻译,“光亮派”除了在这翻译时容易产生上述误解外,如前文所分析,“光亮”并不能概括luminism的视觉特征,正如诺瓦克所说的:“luminist的光倾向于冷的而非暖的,硬的而非软的,触觉的而非流动的,平面的而非热烈地四散的。”(21)
所有上述分析看上去都有助于解释本文用“透光风格”一词对应luminism的努力,但译名本身并非是最重要的。如果不能恰当地理解特定概念的来源、特征、影响和历史语境,任何命名都毫无意义。我们看到,正是由于对这些历史和艺术史研究缺乏了解,才使得国内学界对这一模糊的艺术史概念产生误解。
丘奇《安第斯腹地》168cm×302cm 1859年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四、对“透光风格”历史背景的几点解释
为了能对“透光风格”有更准确的理解,澄清下列问题是很重要的:为什么它在当时不被重视并在漫长的岁月里被遗忘?为什么一个世纪之后学术界突然爆发对这种风格的热情并把它提升到民族风格甚至“艺术运动”的程度?
美国内战前后发生了巨大的社会和文化变迁。美国从有着单一共和理想的杰克逊时代转向迅速工业化和充满分化和矛盾的初期现代社会。哈德逊河画派可以看作共和理想的承载者,其对美洲自然的细微再现和宏大的全景式构图体现了独特的民族性认同的要求。然而,透光风格的小尺度制作、内敛静谧的气质、暗淡背景以及神秘之光与这一趣味相去甚远,从而使其不能受到追求浮夸趣味的收藏家的青睐。战后艺术观念在日益分化的文化背景中变得多元化,各种艺术风格和样式涌现出来。根据美国国家设计院年度展览的统计数据(22),1860年与1875年两个年份比较,风景画从247幅降到195幅,而风俗画从94幅上升到155幅,静物也从31幅上升到90幅,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社会的审美趣味在从单一的风景画向多样化作品转型的趋势。
更重要的还在于风景观念的变革。虽然哈德逊河画派和“透光风格”有诸多不同,但其表现形式和艺术观念却是一脉相承的,他们都建立在与英国艺术的密切联系及其相关联的欧洲风景画传统基础上。内战之际,新一代艺术家再次纷纷赴欧求学,目的地更多地选择了法国。旅欧画家惠斯勒等人的成功,激起了美国画家对“国际风格”和印象主义观念和技法的学习。确实,19世纪后期美国艺术一直与欧洲的“先锋”艺术息息相关,对国际性的看重超越了民族性的诉求。正是在这种氛围中,哈德逊河画派连同“透光风格”看上去成为土旧的、过时的,与时代和国际趣味格格不入了,因而它们不得不令人扼腕地被遗忘在历史的尘埃中。
然而,“民族性”和“国际性”的权衡是美国人对本国艺术难以摆脱的矛盾。正如乐嘉(Michael Leja)所说:一方面,19世纪末美国人“认为有必要用国际尺度测量其文化成就”;但另一方面“对与众不同的美国自身文化认同的需要并未淡化”(23)。比如,1919年约翰·凡·戴克(John C.Van Dyke)就试图从1878年到1915年的艺术中找出美国特征(24)。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对“透光风格”的重新解读,可以说是“美国艺术的美国性”诉求的新版本。随着抽象表现主义艺术的兴起,现代主义理论家和传统美国艺术史家的分歧愈加尖锐,从而产生一种联系传统和现代、从19世纪美术中发现和先锋派艺术一致的民族性特征的要求,这为透光风格的发现提供了学术研究心理上的条件。
20世纪美国基于博物馆收藏的文献学研究与大学研究的有效结合是发现透光风格的学术条件。鲍尔作为惠特尼博物馆馆长率先引发对“透光风格”的关注,哈佛大学对美国传统美术的研究也是基于其福格美术馆(Fogg Art Museum)的收藏和展览。在其1966年题为“透光的风景画:美国对光的研究1860-1875”展览中,斯特宾斯开始把目光投入到这种艺术风格中。在这之后涉及透光风格的博物馆展览诸如克利夫兰美术馆(1973年)“风景和光”展览(25)、现代艺术博物馆(1976年)民族天堂:美国绘画展(26)、特别是1989年华盛顿国家美术画廊“美国之光:Luminist运动,1850-1875”展览(27),都是艺术史学者介入博物馆收藏和研究,并进一步推进艺术品展出和美术史观念的变革。
吉福德《卡特斯基尔山谷》122cm×101cm 1862年 纽约大都会博物馆
比尔斯泰特《在加州塞拉内华达山脉,细节》183cm×305cm 1868年 华盛顿史密森美国艺术博物馆
美国学界对透光风格的讨论已趋平静,我们对美国传统艺术的研究则刚刚开始。2007年“美国艺术三百年”(28)展览在中国举办,包括哈德逊河画派和“透光风格”风景画在内的美国传统风格绘画作品首次展现在人们面前。使我们的目光有机会转向“熟悉”的现代美国的“陌生过去”。显然,要想在学术层面上互动、理解和沟通,尚需美术史学者持续努力。
注释:
①Luminism一词在国内美术史著作和词典中有多种翻译和解释,本文在对词义具体讨论之前暂采用英文以便于分析其意义来源,防止歧义。
②参见《大英百科全书网络版》:http://www.britannica.com/EBchecked/topic/351248/luminism.
③James Jackson Jarves,The Art-Idea,1864; Cambridge,Mass,1960.
④Sadakichi Hartmann,History of American Art,P35,Boston,1902.
⑤马克西姆·卡罗里克(1893-1963),俄裔波士顿人,致力于早期美国艺术品收藏,他对19世纪美国绘画的收藏促进了学界对作品透光风格的研究,晚年作品捐赠给波士顿美术馆。
⑥Baur,John I.H,American Luminism:A Neglected Aspect of the Realist Movement in Nineteenth-Century America Painting.Perspectives USA(autumn 1954):P90-98,illus.
⑦Barbara Babcock Lassiter,American Wilderness:The Hudson River School of Painting,P124,Doubleday & Company,INC.1978.
⑧Chapter 5:luminism:An Alternative Tradition,from:Barbra Novak,American Landscap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Realism,Idealism,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P71,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⑨See Theodore E.Stebbins,Jr.Luminism in Context:A New View,from John Wilmerding,ed,American Light:The Luminist Movement,1850-1875.P211.National Gallery of Art,Washing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0,1989.这个展览文集是由一系列相互之间有争议的文章组成,而该文集以“运动”命名,本身就成为一个值得讨论的对象。
⑩台湾学界有用“透光”一词翻译Luminism的例子。如《华文摄影专有名词资料库》(CIPDB——Chinese Internet Photo DataBase)把19世纪70年代出现的“新彩色摄影”称之为luminism,翻译为“透光主义”,并提出该词来自19世纪的“透光画派”。见http://imagecoffee.net/cipdb/cipdb_old.asp.
(11)[苏]阿·契格达耶夫《美国美术史》,晨朋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6月第一版。
(12)[苏]阿·契格达耶夫《美国美术史》,晨朋译,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1985年6月第一版,第3页。
(13)吴甲丰,《美国美术与“传统”》,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期刊《美国研究》,1987年第二期。
(14)欧阳英,《外国美术史》,中国美院出版社,1997年;崔庆忠,《世界艺术史》,北京东方出版社,2003年;郭西萌,《美国美术》,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刘伟东等《外国美术史》,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4年;张乐毅,《西方美术史》,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4年;马延岳,《外国美术史》,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央美《外国美术简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7年;王其钧,《美洲美术:淡漠的痕迹》重庆出版社,2010年。
(15)马延岳,《外国美术史》,第286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2007年;李建群《民族化进程中的美国美术》,自《美术观察》2007年第三期,123页;吴丹霞翻译的[美]弥尔顿·布朗《美国19世纪风景画》,见《世界美术》1989年第一期,第19页。
(16)王瑞芸,《美国美术史话》,第32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王其钧《淡漠的痕迹·美洲美术》,第233页,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年。
(17)[英]保罗·约翰逊(Paul Johnson)著,黄中宪译《艺术的历史》(Art:A New History),第477页,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年。该著作混同了哈德逊河画派和luminism:“19世纪后期的美国风景,19世纪的人讥讽为哈德逊河画派,20世纪艺术史家称之为‘光亮派’(luminism)”。
(18)王瑞芸,《美国美术史话》,第32页,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王其钧《淡漠的痕迹·美洲美术》第233页,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年。
(19)王瑞芸,《美国美术史话》,第32页,人民美术出版社,1998年。
(20)John Wilmerding,ed.American Light,the Luminism Movement,1850-1875.National Gallery of Art,Washing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0,1989.
(21)Chapter 5:luminism:An Alternative Tradition,from:Barbra Novak,American Landscape of the Nineteenth Century,Realism,Idealism,and the American Experience,P71,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7.
(22)See David B.Dearinger,ed.Rave Reviews:American Art and Its Critics,1826-1925,P276.National Academy of Design,NY,2000.Distributed by University Press of New England,Hanover and London.
(23)见迈克尔·乐嘉在“美国艺术三百年:适应与革新教育项目之研讨会”上的发言,《美术》,2007年第三期,第47页。
(24)John C.Van Dyke,American Painting and Its Tradition.NY.Charles Scribner's Sons,1919.该书中,作者讨论的重点是Iness,Wyant,Martin,Homer,LaFarge,Whistler,Chase等世纪末画家,而把哈德逊河画派视为陈旧的学院派模式。
(25)Cleveland Museum of Art.Landscape and Light.Written by William S.Talbot.Cleveland Museum of Art,Bulletin 60(Jan.1973):P9-35.
(26)Museum of Modern Art,New York.The National Paradise:Painting in America,1800-1950.Kynaston Mcshine,ed.1976.
(27)John Wilmerding,ed.American Light,the Luminism Movement,1850-1875.National Gallery of Art,Washington.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80-1989.
(28)2007年《美国艺术三百年》,见展览图录Susan Davidson,ed,Art in America:300 Years of Innovation,Merral Publishers Limited,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