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生活中的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和吉芬物品论文

浅析生活中的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和吉芬物品论文

浅析生活中的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和吉芬物品

胡 卉

(中国人民大学,北京 100872)

[摘要] 在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奇怪现象:随着价格的上涨,一些商品的需求会下降,而随着价格的上涨,还有一些商品的需求会增加。例如,当我们在法定节假日时,与家人一起去著名的旅游景点。这时每个人都会花很长时间排队买票,哪怕价格上涨也会一票难求。但是这些景点的门票在平时都是打折或者免费的,那时候却很少有人会光顾。本文将通过对一些西方经济学概念的分析和剖析,比如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以及效用理论等,来区分生活中遇到的正常品,一般低档品和吉芬物品,并对我们日常生活的行为进行指导。

[关键词] 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吉芬物品。

教科书和各类经济学家给了我们经济学的概念,然而经济学不仅是一门学科,也是分析生活场景,为生活排忧解难的一种工具。微观经济学研究市场机制如何提供社会资源的最佳分配。例如,供需理论可以解释生活中“谷贱伤农”的现象,并为农民和生产者提供一定的理论指导。又比如,从供给需求理论出发,分析当下某个汽车品牌的某款汽车是否合适购买,在新款汽车上市之后,该款车的老款的需求下降,容易变成库存车,4S店会打折促销甩卖,这对于我们买车有一定指导意义。宏观经济学,通过对国民经济全过程的研究,结合一国经济总量,从宏观上总结出总供给和总需求的一定规律和结论,为社会就业指导和货币政策等宏观战略调整提供了理论上的支持。对普通民众而言这些理论可以用来分析现象,比如可以通过通货膨胀理论来分析货币贬值现象,为大家如何在未来做资产配置以维持货币的价值提供依据。本文从经济学中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等理论视角探讨生活中出现的一些现象。从这些效应的角度出发,我们讨论生活中出现的正常品、低档品和吉芬物品。

1 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原理剖析

当A商品的名义价格发生变化,投资组合中其他商品的价格不发生变化时,也就是说,它们之间的相对价格发生变化时,消费者在保持总需求的同时会用相对便宜的商品取代相对较贵的商品。这会导致A商品需求量的变化,是一种替代效应。当A商品价格上涨时,由于替代效应,其需求将下降,当A商品价格下跌时,由于替代效应,其需求将上升。我们以生活场景为例。例如,小明去看电影,他需要买电影票和爆米花可乐套餐。电影票的原价是80元,爆米花可乐套餐的原价是30元。由于在电影院正在举办“炎炎夏日,观影优惠”的活动,电影票可享受60%折扣,成为32元,而爆米花可乐套餐则不打折,仍为30元。在这个场景中,电影票的价格急剧下降,电影票和爆米花可乐套餐之间的相对价格已经改变。虽然爆米花可乐套餐的名义价格没有变化,但与电影票的价格下降相比,爆米花可乐套餐比原来更贵,引起了小明心理上的购买需求的变化。在这种情况下,小明可以使用价格相对较低的电影票来取代名义价格不变的爆米花可乐套餐,以维持自己的总效用。这就是由于商品的价格变化而引起的替代效应。根据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原则,消费者的效用是指消费者在购买和消费某种产品时所感受到的满意度,比如在这个例子中,所谓的效用就是指小明去看电影的这个过程中得到的快乐和满足。在替代效应中,消费者的效用不会改变。

当消费者的货币收入保持不变,且A商品的名义价格发生变化时,消费者的购买力,即其实际收入,将随着这种变化而变化,从而使消费者对A商品的需求发生了改变。如果A商品的价格上涨,消费者的实际收入其实是下降了,所以对它的需求也会下降。这就是消费者的收入效应。以生活场景为例,例如,小明去电影院看电影。他需要买电影票和爆米花可乐套餐,其中电影票的原价是80元,爆米花可乐套餐的原价是30元。电影院又在搞优惠观影的活动,60%的折扣后电影票是32元,爆米花可乐套餐的价格保持不变。因此,小明的实际收入随着电影票价的下降而增加,所以小明可以买更多的电影票和更多的爆米花可乐套餐。例如,在原价的情况下,小明买了2张电影票和2个爆米花可乐套餐,费用为220元,但当电影票价因为40%折扣变成32元时,如果小明还买了2张电影票和2个爆米花可乐套餐,他支付的金额仅为124元,可节省96元,这个96元可用于继续购买三张电影票或者三个爆米花可乐套餐。在这种情况下,小明对电影票或爆米花可乐套餐的需求将会增加,这是商品价格变化带来的收入效应。随着购买商品的数量增加,消费者的效用增加,即小明在这次看电影过程中的快乐和满足增加。跟替代效应不同的是,在收入效应中消费者的效用发生了变化。

在对《孟子》一书进行翻译时,较多采用直译法,一方面能够保证《孟子》的行文风貌,让外国读者更为深入了解我国传统文献的原貌;另一方面,大量使用直译法也能够很好地反映出译文忠实原文的翻译思想。因此,在翻译《孟子》一书时,充分使用直译法,能够在最大限度上保证原文意思的真实性,避免译文的失真,能够为外国读者呈现最为真实的语言信息及思想。例如,英语中“compass”表示圆规,“square”表示丁字尺,分别与汉语中的“规矩”相对应,在翻译时可以将规矩代指规则,着这样即能够保留原作中的借喻修辞,可见对规矩一词进行直译更为贴切。

灾害发生后,舟曲县利用高音喇叭和防空警报发出紧急疏散撤离的预警信号,第一时间紧急启动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时间就是生命,迅速响应永远是应急管理的基本要求。但也有监测预警失败和应急准备不足的问题,更表明有效预警的重要性。

在收入效应和替代效应的场景中,不同种类的商品的效应表现不同。经济学中根据需求和收入的变动关系,将商品分为两大类:正常品和低档品。它们的区别在于正常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呈同方向变动,即随着收入增加,消费者对正常品的需求量也随之增加;而低档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呈反方向变动,即随着收入增加,消费者对低档品的需求量随之降低。另外,普通品和低档品的价格变化会影响各自的收入效应。正常品的收入效益和价格反向波动,即价格上涨,收入效益下降。低档品的收入效应与价格相同方向变,价格上升,收入效应上升。在前文所举的例子中,电影和爆米花可乐套餐都是属于正常品,它们的消费数量是随着消费者收入的增加而提高的,价格降低,消费者的购买能力增强,收入效应增加,消费者的效用增加。而对于低档品来说则恰恰相反,比方说,小明逛街逛得口渴,原本他会买2元钱一瓶的国产矿泉水来解渴,随着他收入的增加,现在会购买8元钱一瓶的进口矿泉水来解渴,对国产矿泉水的需求减少了,此处国产矿泉水变成了低档品,小明越有钱就越不会买国产矿泉水。在打个比方,小明出去商场逛街原本是坐公交车出行,随着她收入的增加,现在会预约专车去商场逛街,此处公交车这种出行方式就变成了低档品,小明越有钱就越不会坐公交车。

2 生活中的吉芬商品

低档品,又被称为劣等品,一般分为普通低档品和吉芬商品,吉芬商品属于低档品,但是低档品不一定都是吉芬商品。在正常情况下,低档品收入效应的影响将小于替代效应的影响。但是,在一些特殊情况下,一些低档品的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基于这种现象,低档品被划分为普通的低档品和吉芬商品。两者之间的相似之处在于它们的替代效应和价格在相反的方向上发生变化,其收入效应和价格在正方向上发生变化。两者之间的差异在于吉芬项目的收入效应超过了其替代效应,这使得吉芬商品的总效应和价格向正方向变化。例如,在1845年,爱尔兰的大饥荒中出现了一种奇怪的现象。马铃薯无疑是一种低档品,随着价格大幅上涨,其需求量竟然在持续增加。这个时候,英国经济学家罗伯特·吉芬爵士(1837-1910)发现这与现有的经济需求理论不一致并进行了研究,所以这种情况在经济学界也被称作为“吉芬之谜”,具有这种特征的商品被称为吉芬商品[2]。在饥荒时期,作为低档品的马铃薯只能满足人们生存的基础需求,解决每个家庭的基本饮食问题,它占贫困家庭消费支出的很大一部分。在这种情况下,马铃薯价格的上涨将进一步降低这些穷人的实际收入水平。因此,为了生存,这些较穷的人只能放弃购买正常品,反过来增加购买低档品。在这个时候,马铃薯等低档品可能没有更便宜的替代品,在低档商品的选择上已经退无可退了。在这种情况下,低档品马铃薯的收入效应将远远大于替代效应,即马铃薯价格上涨,需求将增加。这是一个特殊的低档品,不同于一般的低档品,即吉芬商品。总之,吉芬商品有两个基本特征:“收入效应大于替代效应”和“低档”。许多学者质疑吉芬商品是否存在于现实生活中,因为在现在比较优越的日常生活中,很难找到一个吉芬商品的案例,即使是低档品也很难找到。但加拿大阿卡迪亚大学的约翰戴维斯教授认为,存在吉芬商品,但这个存在取决于两个先决条件:“收入接近生存的底线”和“没有其他商品可以替代”[3]。其实,没有一个商品的性质是绝对化的或者可以抛开场景来定义的,吉芬商品也可以进行狭义的理解和广义的理解,在上述的爱尔兰大饥荒的经典案例中,马铃薯是吉芬商品,而在非饥荒的年代,比如在目前的中国,马铃薯作为一种蔬菜,就是一种正常商品,而不是吉芬商品。在这个场景下,没有饥荒,马铃薯也不是低档却刚需的商品,对它的选择也有别的商品可以替代,同时大家的收入也没有“接近生存底线”。所以,随着马铃薯价格上涨,消费者付出同样的费用,却只能买到更少的马铃薯,获得更少的效用,所以消费者会选择购买番薯、西红柿等别的价格维持不变的蔬菜来替代马铃薯。此时消费者付出的费用不变,效用不变。总的来说,商品的性质并不是独立存在的,不是说某样商品就是吉芬商品,而是说某样商品在某种场景或特定情境中具有某种商品性质。

经济学是一种指导每个人理解生活、更好生活的哲学。虽然经济学理论是深刻和难懂的,但它也可以通过理解和诠释变得通俗易懂,用来知道如何在生活中获得更多的快乐和更多的利益。例如,使用吉芬商品的逻辑进行扩展可以为我们的日常生活提供指导:中国的一些著名旅游景点,在淡季时客流量非常少,即使它不收取入场费,也无法吸引游客。然而,在节假日期间,特别是在十一长假期间,即使价格一定程度上调,来玩的人也是络绎不绝[3]。这个场景类似于吉芬商品的“价格上涨,需求增加”。我们可以从中得出的道理是,在这种情况下,大家需要理性消费,尽量避免旅行的高峰期,并在满足需求的同时节省自己的费用。生活中到处都有经济学,无论是微观层面我们去逛街、去网购,还是宏观层面中央出台的降息、汇率政策,都需要我们去留意和总结。所以在生活中,我们可以提高敏感度,遇到事物,运用经济学原理来证实和解释,并从现象中证明理论知识。根据理论知识的指导,我们可以更好地剖析生活中的问题,彻底理解这些原理后,我们也能更加透彻地生活。

【参考文献】

[1]高宏业.西方经济学(微观部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黄涛.吉芬的商品存在吗?[N].上海证券报·专栏, 2018-5-15.

[3]常浩.基于吉芬日常生活中商品现象的经济学研究[J].商品和质量,2011(4).

[中图分类号] B031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2096-1995(2019)26-0204-02

标签:;  ;  ;  ;  

浅析生活中的收入效应、替代效应和吉芬物品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