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度加快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因探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动因论文,政治体制改革论文,我国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治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例如扩大了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委 会的职权,健全了国家军事指挥体制,精简了政府机构,完善了司法机关和司法制度,调整 了党政关系和政企关系,加强和改善了党的领导等等。但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度、经济建设 发展的速度相比,却显得相对滞后。对于这种现象怎样认识,不仅关系到如何全面评价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而且关系到如何科学地确定我国改革开放今后发展的 走向。要准确地把握这个问题,还需要弄清我国政治发展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原由及适度 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动因,从而弄清我国政治发展既不可能超越主客观条件的制约而异军突 起,也不可能因为存在某种风险和阻力而驻足不前的深层原因。
1.我国是在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条件下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特殊的时代机遇使我国的经 济、文化制度尚未经历一个自然历史的演进过程便随着政治制度的确立而确立起来。由于经 济文化落后,各项制度自身并没有相应地产生出自我维持机制,而只能依靠国家的力量实行 政治控制来维系。[1]政治控制是经济、文化制度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政治制度自 身存在和发展的必要条件。一旦失去政治控制,经济、文化制度连同政治制度一起将随之消 解,而且自身无法自然修复。这种情况使政治在社会结构中居于举足轻重的地位,政治出问 题就意味着整个社会出问题。政治在社会主义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决定其任何变动都不能不 左右权衡,前后思量。由于我国长期实行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因而政治发展同时意味着民 主程度的提高,民主程度的提高同时意味着政治控制的松动,在现实社会条件下,这种松动 的余地是十分有限的。只有待经济文化的发展为现存的社会制度奠定了雄厚的物质文化基础 ,政治发展才会有一个比较宽松的环境,才能从容地进行。
2.我国的经济与政治具有高度的统合性,这种统合性不仅不是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同 步进行的理由,相反却是经济体制与政治体制改革梯次推进的理由。(注: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适应,是就总体而言的。两者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并不意味着两种改革一一对应,同步进行——这作为一种理想状态,实际上是做不到的。)因为发展是硬道理, 社会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像检修机器一样,先停顿下来再改革,待改革完后再发展。改革只 能在发展中改革,改革与发展只能在同一过程中进行。而无论是改革还是发展都有赖于稳定 ,没有稳定一切都无从谈起。从根本上说,改革有利于稳定。我国原有的政治体制存在着诸 多弊端,例如,臃肿庞大的党政机构、盘根错节的官僚主义、等级授权的干部制度、形形色 色的特权现象等等,对此如不改革就会积痼成疾,但改革促进稳定是有条件的,不是无条件 的。改革无疑是一种权力与利益的再分配,如果不注意整体协调,一哄而起,势必加剧社会 摩擦和冲突,影响社会稳定。在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之间,经济发展出现的不稳定往往可 以通过政治手段来加以调控,而政治发展出现的不稳定则是经济手段所无法调控的。在不能 不优先解决经济问题的情况下,为了使经济改革与经济发展有序进行,并减少政治上的不稳 定因素对经济的冲击,政治体制改革的节奏适度放慢显然是明智的选择。在政治秩序相对 稳定的环境中,政府可以从容地动员和组织各种社会力量,调动和安排各种社会资源,一心 一意地把经济搞上去。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经济发展程度的提高,不仅将对政治体制 改革提出更加迫切的要求,而且将为政治体制改革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使政治体制改革水 到渠成。一旦经济体制趋于成熟,实现了经济与政治二元化,即使政治体制改革产生一些波 动,也无碍经济发展的大局。
3.经济与政治相比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具有更高的关切度,因而其发展具有更强的 刚 性,很容易在上层与下层之间达成共识,相形之下,政治同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关切度 就显得低一些,因而其发展具有较大的弹性。在现实社会条件下,政治发展或受主体素质的 限制缺乏坚实的基础,或受既得利益的牵制缺乏强劲的动力,只有随着经济文化的发展,政 治视野的开阔,人们才能逐渐对其产生自觉的要求。另外,人们对经济发展紧迫性与对政治 发展紧迫性的感受也是不同的,二者之间常常存在着一个时间差。一般地说来,经济发展的 紧迫性人们可以直接感受到,而政治发展的紧迫性只有在经济发展受到政治发展滞后的阻碍 并产生破坏性作用时,人们才能深切地感受到。[2]即使如此,人们也只能感受到政治发展 的紧迫性,却无法感受到政治发展的可行性对策。而这是解决政治发展问题的关键所在。对 于我国来说,政治发展没有现成的模式可供参照,只能“摸着石头过河”。
4.我国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跨越了完整形态的资本主义发展阶段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在社会发展形态上高于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程度上却远远落后于资本主义国家。改 变这种落后状态,客观上要求我们大胆吸收资本主义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以便为我 所用。在改革开放、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我们大量引进了国外先进的科学技术, 这些先进的科学技术对我国经济文化的发展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使之显示出巨大的“后发 优势”。然而我国的政治发展却没有这样的机遇。因为科学技术具有通用性而政治形式却没 有这种通用性。资本主义民主政治虽然也有可资借鉴的一面,但资本主义的议会民主、多党 纷争、三权鼎立这一套我们不仅不能照搬,而且还要努力消除其不良影响。这样一来,较之 经济发展,我们的政治选择幅度就显得狭窄多了。这在客观上也拉大了经济发展与政治发展 之间的距离。
5.从世界范围看,我国属于迟发性外生型现代化国家。这类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政府干 预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政府干预之所以必要,不仅因为这些国家普遍存在着经济短缺, 仅靠市场机制的自发调节很难在短期内大量增加供给,很难使整个经济获得均衡发展;不仅 因为这些国家的市场机制尚处于发育阶段,其调节功能还不能充分发挥作用,难以适应迅速 积 累资金,加快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不仅因为在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这些国家分散的投 资者犹如势单力薄的小舢板,离开了政府的有效组织,就难以对付发达国家势力雄厚的大兵 舰,而且因为只有依靠政府的作用,才能将相互联系的任务加以分解并使之得到有效协调, 以便维护经济发展所必需的政治稳定。在这方面一些新兴工业化国家已取得了成功的经 验,其发展模式的核心是:先发展经济,后启动政治,开明的集权政治与自由的市场经济同 时并存。由于我国两度启动政治体制改革,两度都因泛起政治风波而被迫中断,使我们不能 不对新兴工业化国家的经验刮目相看,不能不对放开经济、稳住政治的思路坚信不移。
二
我国政治发展虽然相对滞后于经济发展,但这种滞后是基于客观现实的一种主观选择,是 与政治调控能力、政治决策水平、政治开明程度的提高相联系的一种内在自觉。因此,它在 保证国家政局稳定的同时,为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经济改革的顺利进行,综合国力的不断 增强,人民生活的明显改善创造了良好的政治环境,其成就有目共睹。毫无疑问,政治发展 相对滞后也为此付出了代价,例如,腐败滋生蔓延,思想道德滑坡,改革成本上升,调控难 度加大。这表明政治发展滞后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合理性是有限度的,如果政治体制改革长 期 处于徘徊状态,就会使其发展和完善失去最好的时机,使固有的政治弊端越积越多,使继起 的发展难度越来越大,不仅经济改革难于深入,法治国家难以确立,政治腐败难以消除,而 且还会严重制约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发展。因此,抓住国泰民安、政通人和的大好时机, 适度加快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使经济体制改革与政治体制改革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已是势 在必行。
1.适度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是经济体制改革深入发展的必然要求。政治体制改革同经济体制 改革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只有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才能保障经济体制改革的已有成果,并 顺利把经济体制改革继续推向前进。因为我国实行的是社会主义制度,国家不仅作为上层建 筑从外部对经济生活产生间接的影响,而 且作为构成经济基础主导部分的国有经济的所有者,从内部对经济生活产生直接的影响,经 济体制改革的一些重大举措,如党政关系、政企关系的调整,既是一种经济现象,又是一种 政治现象,经济和政治、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在这里是高度统合的,经济体制改革不可能脱 离政治体制改革而孤军深入。[3]再者,以党政不分 、政企不分为特征的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改革与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是不相匹配的。从决策 和管理的角度来看,市场经济的运作机制本质上是一种分散决策的机制,如果商品生产者经 营者不能根据市场供求关系的变化自主地进行经营决策,就谈不上由市场来配置社会资源。 [4]从这个意义上讲,市场经济的发展不能不要求变革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和与之相联系的 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另外,政治体制改革的内涵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而深化。经济体 制改革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然要求在经济运行上打破条块分割,引进市场机制 ,完善宏观调控,实行政企分开,这就必然涉及到政府职能的转变和政府机构的调整,这种 转变和调整只能靠与经济体制改革相配套的政治体制改革来完成。
因此,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是深化经济体制改革的重要条件。
2.适度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是政治制度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必然要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 义现代化,不仅包括经济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而且包括政治现代化。由于我国没有经过资 本主义的充分发展便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其后又没有对封建主义思想残余进行认真的清理 ,使之不仅大量地存在着,而且还部分地沉淀在我国政治体制的结构之中,严重地妨碍着政 治现代化的实现。因此,要实现政治现代化,就必须认真清理政治领域里的封建主义思想残 余 。而政治体制改革是其必由之路。同时,我国原有政治体制存在着各种弊端,如民主参与机 制不完善,监督制约机制不健全,权力高度集中,官僚主义严重,机构臃肿,效率低下。要 消除这些弊端,“处理好法治和人治的关系,处理好党和政府的关系”(邓小平语);要完善 我国根本政治制度和基本政治制度,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同时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和法治国家;要实现政党组织、政权组织、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制度化,政权组织内部权力 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的活动制度化,中央、地方、基层之间的关系制度化,基层政治 参与、民主管理、群众自治制度化;要兴利除弊,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调 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创造比资本主义国家更高更切实的民主,这一切都有待于政治体 制改革。
3.适度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是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必然要求。依法治国方略 的实施,是我们党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的重大变革,是我们党和国家政治生活走向民主化法 治化的重大举措。我国的宪法和法律是在共产党领导下通过国家权力机关制定的,反映了广 大人民的共同意志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具有普遍的效力和至上的权威,因而国家的各项 权力都要由宪法和法律赋予,按宪法和法律行使,受宪法和法律约束。党领导人民制定宪法 和法律,党也要领导人民遵守宪法和法律,党的领导应该以宪法和法律为依据。如果党凌驾 于宪法和法律之上,就意味着宪法和法律之上还有更高的意志存在,这种意志不管来自何方 ,都昭示着人治而不是法治。依法治国首先是依法执政,即党使自己的主张经过法定程序变 成国家意志,并以此为据规范自己的执政行为。而党的主张形成的过程以及法定程序变成国 家意志的过程,既是发扬党内民主的过程,又是实现人民民主的过程,这个过程不能不与党 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原有体制发生尖锐冲突。因为国家机关的职权在宪法和法律中已有明文 规定,党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应有之义,就是尊重国家机关的法定职权。如果党行使 由人民选举产生的国家机关的法定职权,这本身既与党组织和支持人民当家作主的民主原则 有违,又与党必须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的法治原则相悖。因此,要实现依法治国,建设 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就必须相应地改革党政不分、以党代政的原有体制。
4.适度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是遏制腐败滋生和蔓延的必然要求。腐败的滋生和蔓延确与个人 品质有关,但腐败现象既然产生于体制内,就应当着重从体制内查找原因。按照新制度经济 学的观点,腐败实际上是公职人员和那些参与权钱交易的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自利动 机驱使下经过成本和收益的计算后所作出的一种合乎理性的选择,而制度通过影响个人对收 益与成本的计算最终影响个人选择。目前我国出现的腐败,已经不是一种个别的、偶然的现 象,而是一种带有普遍性的现象。这是因为有相当一部分公职人员选择了以腐败作为满足个 人利益的途径和方式,从而昭示现行的制度结构和制度安排存在着重大的缺陷,使权力运行 具有很大的个人随意活动的空间,不仅诱使越来越多的公职人员从事腐败活动,而且提供了 相应的机会,使从事腐败活动被发现和受制裁的机会很小。换言之,腐败已成为一种有利可 图、有机可乘的达成个人利益最大化的行为方式而被许多公职人员所选择。这表明,要遏制 腐败滋生和蔓延的势头,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体制的同时建立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新程 序,进一步完善依法行使权力的监督制约机制,还必须在深化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寻求出路。
政治体制改革既是一场革命,又是一场试验。这就要求我们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坚决果 断,审慎稳妥,做到先运筹后运作,由知到行逐步展开;先示范后遵行,由上到下逐步推进 ;先突破后普及,由点到面逐步拓宽;先调整后完善,由易到难逐步深化。改革像赛球一样 ,当场上出现有利时机时,应及时组织进攻,战而胜之;当场上出现不利因素时,应及时变 换节奏,稳住阵脚。在改革进程中,不能不顾条件急于求成,也不能因循守旧坐失良机。作 为一项崭新的事业,改革不可能没有阻力和风险,但改革势在必行,不改革没有出路。如果 说维护昨天要比创造明天冒更大的风险,那么改革既是面对风险,更是赢得机遇。
标签:政治论文; 经济体制改革论文; 政治体制改革论文; 政治文化论文; 国家经济论文; 适度原则论文; 政治与法律论文; 经济学论文; 法律论文; 时政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