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美国梦的追求与幻灭——《土生子》与《看不见的人》之比较

黑色美国梦的追求与幻灭——《土生子》与《看不见的人》之比较

黄炳瑜[1]2001年在《黑色美国梦的追求与幻灭》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自从十七世纪初非洲黑人被贩卖到北美大陆以来,黑人在美国繁衍生息数百年,他们的发展史充满辛酸和血泪。黑人文学记录了这一切,同时也深深打上了美国社会和历史的烙印。黑人民族在美国社会中是地位最低下,受歧视最严重的民族,美国梦从来都不属于黑人。因为美国社会造成黑人民族在物质上极度匮乏,没有物质保障就谈不上精神追求,这阻碍了美国黑人文学的发展。非洲祖先的文化与美国文化的交融,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过程。从十七世纪二十年代到十九世纪下半叶,黑人文学主要还是口头文学,后来才慢慢出现书面文学。随后在美国黑人作家的创作中,他们围绕着美国黑人的出路问题进行了锲而不舍的探索,在改善黑人与白人,黑人与黑人之间的关系等方面,利用多种文学形式寻求问题的答案。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美国黑人的生活得到改善,在文化上也有了新的追求。二十年代纽约出现了哈莱姆文艺复兴运动,它是美国黑人文化历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自理查德·赖特和兰斯顿·休斯起,黑人文学进入了现代时期。二战后随着美国民权运动的兴起,美国黑人逐渐成为社会关注的目标,黑人也逐渐产生并加强了民族主义意识。在争取社会地位、权利和尊严的斗争中,美国黑人既回顾历史,又向往未来。与此同时,黑人文学蓬勃发展,成为美国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后世界格局的变化和美国社会的动荡不安,美国黑人作家对黑人生存状况给予更多关注。反映美国黑人状况的文学从南北战争时期的《汤姆叔叔的小屋》始,经过长期的发展,二战后达到全盛时期,成为美国“多元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美国黑人文学异彩纷呈,为美国黑人作家创造了良好的写作环境,其中理查德·赖特和拉尔夫·艾里森堪称黑人文坛的翘楚,他们的作品对黑人文学及此后的黑人作家,乃至整个美国文坛都产生巨大影响。 理查德·赖特(1908—1960)是美国杰出的黑人小说家,为黑人文学的发展作出了重大的贡献,被视为美国黑人文学的一个里程碑。赖特自幼生活贫困,在充满敌意的环境中成长,对白人世界又恨又怕,深刻体会到一个“局外人”的心理。他一生共出版过五部长篇小说,两部短篇小说,与人合写过两个剧本以及几十部其他着作,但他最突出的是早期的自传和小说创作,在他的《汤姆叔叔的孩子们》(1938)和《土生子》(1940)中,黑人主人公充满对自己在白人世界中的尊严的渴求。拉尔夫·艾里森(1914—1994)步入文坛应归功于赖特的提携和帮助。他写过几部短篇小说,但是使他一举成名的是 他历经七年,呕心沥血写出的唯—一部长篇小说《看不见的人)) (195)。该书于 1952 年出版后立即引起轰动,被评为当年最佳小说,并获全国图书奖,1965年又被选为二 战后美国最优秀的小说。艾里森也因此不仅被誉为最佳黑人作家,而且是“二十世纪 最杰出的小说家”。 《土生子》和《看不见的人》都是以黑人为主题的小说,探讨了黑人的命运,反 映美国的社会现实。《土生子》是赖特最优秀的代表作,在这部小说中,赖特成功地塑 造了主人公别格,一反以往文学中黑人温良驯服、逆来顺受的形象,黑人不再是种族 歧视的受害者和牺牲者,而是以暴力抗争的反抗者。这个黑人文学中的新形象引起强 烈的社会效应。别格成为社会的反抗者有社会环境的影响,但他的人格因票也不能忽 略。这种黑人寻求自身存在价值,希望获取社会认可的主题在《看不见的人》中被发 挥得淋漓尽致。这部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位无名无姓的黑人青年,他以自述的方式,讲 述了自己二十年来的艰辛坎坷。正直天真的主人公坚持不懈地追求自我却屡遭失败, 最终看清了社会的本质时,他却只能在与世隔绝的地下室生活,成为一个看不见的人。 赖特和艾里森在他们的小说里提出黑人在现代美国社会的出路问题,抨击白人社会对 黑人的存在视而不见。基于两部小说反映的对这种“不可见”的抗议,本文对《土生 子》和《看不见的人》作了比较,通过分析黑人追求他们的美国梦及梦想破灭的原因 来揭露美国残酷的社会现实。实际上,美国梦所谓通过个人努力就可以获得成功的准 则把别格和无名无姓主人公排斥在外,甚至连美国黑人要想自身得到社会承认的梦想 也不会实现。尽管如此,两位主人公在梦想追寻和幻灭的过程中发现自我,认识自我, 确立自我和实现自我,建立了独立的人格尊严,认清了自我本质和社会本质。这两部 小说对白人社会扼杀人性的事实进行了无情的鞭挞,从而唤起黑人的民族意识和个人 对自我的尊重c正因为如此,土生子》和《看不见的人》两部作品的生命力经久不衰, 人物形象的意义超越了具体的社会和时代,具有永恒的价值。

魏蔚[2]2012年在《20世纪美国非裔成长小说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在非裔美国文学中,“成长”是出现频率较高的关键词。本论文参照西方成长小说理论,以《土生子》、《看不见的人》、《所罗门之歌》叁部小说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二战前后的时代背景下,通过对作品中叁位主人公成长模式、成长困境、成长内涵、成长意义的分析,梳理了20世纪非裔美国成长小说的叁种成长类型:“黑人”的成长——“以暴抗暴”式的失败成长;“新黑人”的成长——迷惘式成长;“人”的成长——回归性的成长,探讨20世纪非裔美国成长小说的发展演变,以利于我们更好的把握美国非裔文学的发展。本论文在内容上分为叁部分,细分为五章。绪论部分主要对成长小说进行界定,考察其西方文化传统,并大概介绍了20世纪非裔美国成长小说的脉络,为下文的具体分析奠定了理论基础。第二至第四章是论文的主体部分,分别以叁部代表作品为例,勾勒出20世纪非裔美国成长小说的发展过程。第二章以理查德·赖特的《土生子》为例,从成长主人公的成长过程以及人生困境,总结出“黑人”的成长特点:主人公在反抗中找到自己存在的意义,却缺乏成长的力量和动力,最终成长失败。第叁章以拉尔夫·埃里森的《看不见的人》为例,从成长主人公“美国梦”的幻灭和对身份的追寻揭示精神成长的过程。通过与“黑人”的成长相比较,总结出“新黑人”的成长特点:主人公对社会和自我的认知更进一步,但仍未找到出路,成长在路上。第四章以托尼·莫里森的《所罗门之歌》为例,通过与“新黑人”的成长比较,从成长主人公的逃离和寻根、成长过程中启蒙者的帮助和主人公内在精神世界的转变,揭示出“人”的成长特点:主人公在价值观转变后对世界持有更广博的看法,从黑人传统文化中汲取成长的力量,在引路人的帮助下,最终完成成长。结尾部分通过叁部作品的整体把握,总结叁种成长类型的特点及其发展变化,揭示了20世纪非裔成长小说的独特性。

参考文献:

[1]. 黑色美国梦的追求与幻灭[D]. 黄炳瑜. 广西师范大学. 2001

[2]. 20世纪美国非裔成长小说研究[D]. 魏蔚. 郑州大学. 2012

标签:;  ;  ;  ;  ;  ;  ;  

黑色美国梦的追求与幻灭——《土生子》与《看不见的人》之比较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