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类丰富课程”: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的试金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试金石论文,三类论文,课程论文,人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面向全校的“三类丰富课程”教学模式 整体规划、开发面向全校的“三类丰富课程”教学模式,其目标是培养科技、艺术、人文、体育等各类创新型早期人才。面向全校的“三类丰富课程”教学模式,其课程服务均面向每一个学生。部分学生通过第一类丰富课程的学习,对某一学科领域产生浓厚兴趣,继而进入相应社团,参加一个与该社团研究领域有关的,进行第二类、第三类丰富课程的学习。也有的学生不完全按照这个轨迹,直接进入某一类课程学习,学校根据学生需要提供相应的课程资源(见图1)。 第一类丰富课程是尽可能创造各种机会,让所有学生都能接触到更多的学科领域,以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相关兴趣,解决特长发展方向选择的问题。天一中学第一类丰富课程中,最有成效的是高一新生军训期间安排的各类社团招募活动、一年一度的科技节及名人课堂活动。 一年一度的科技节及名人课堂活动由各教研组、各科技社团自行组织,重点达成两个目标:一是给予学生选择聆听名人课堂专家报告的机会。几十场专家报告均根据学生自主选择统计结果,确定讲座场地大小。学生凭入场券(含名人课堂作业,内容包括专家介绍、报告主题、拟提问内容、我的学习体会、学生签名等)听课,结束后还评选校级优秀作业,进行表彰和展览。二是给予学生选择参加科技节活动或比赛项目的机会。以第20届科技节为例,有95个活动项目,超5000人次的学生、近200名指导老师、近80名高校及企业代表共同参与。学生参加什么项目均由班长组织自主报名、自主准备,人人参与,获奖覆盖面超50%。 第二类丰富课程主要解决学生自主发展能力的问题。一是按照学生的兴趣,按科技、艺术、人文、体育四个板块组建40多个学生社团,使兴趣趋同、学习意愿强烈的同一学术领域爱好者定期聚集在一起,共同参与、自主运行管理,在社团老师指导下开展各类社团活动。二是整合校本选修、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求参加某一类社团的会员必须参加该学术领域的第一次校本选修课培训,必须参加该学术领域相关的一个以上研究性学习课题研究。 第三类丰富课程面向个体或小组学生,提供独立项目研究、挑战性项目研究的机会,对于培育学生自主发展、综合运用能力等科学素养,增强学生研究和创新的能力、合作与共情力有独特作用。天一中学主要以学术研究项目、三高合作研究项目、国际合作研究项目、国内外合作比赛项目等落实课程建设体系。 二、面向科技社团群的“三类丰富课程”教学模式 面向科技社团群的“三类丰富课程”教学模式,其目标重点是培养创新型科技早期人才。天一中学为解决科技社团管理较分散、学科教学与学生项目研究不能很好衔接、课程资源不够丰富等问题,通过“整合科技类社团”“整合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社团活动课程、校本选修课程、技术课程)、“整合资源”等方式成立了“天一科学院”,并以此为依托,整体推进面向科技社团群的“三类丰富课程”教学模式的实施,有效落实创新能力的培养(见图2)。 “天一科学院”包含工程研究院、信息研究院、模型研究院、物理研究院、生物研究院、化学实验研究院、智能研究院、视频研究院、电子研究院、天文社、3W网络工作室、矿石爱好者协会以及魔方社等13个分院(科技社团)。每个研究院均通过民主公选,设立总院联席会议制度,自主管理各研究分院;每学期评选优秀科技社团,发放活动经费;每学年组织一次优秀会员科技夏令营,考评个人学术能力。 天一科学院倡导“做中学、研中学”的自主方式,强调以“项目研究”为载体,以“创新实验室”为主要研究场所,借助“e学习”平台,帮助每一个会员开展各层次、基于真实问题的自主研究。 科技社团群的第一类丰富课程面向全体会员,包含组织名人课堂讲座、组织社团成果展示兼新会员招募活动、组织科技节各类活动、科技夏令营及冬令营的外出参观活动、各科技社团自行组织的宣讲类展示活动等。 科技社团群的第二类丰富课程面向群体会员,包含各科技社团自行开设的培训类校本选修课、普及性研究性学习课程、模仿类项目研究、周末的培训类社团活动课程、科技夏令营及冬令营的专项培训活动等。 科技社团群的第三类丰富课程面向个体或小组会员,包含探究类项目研究、自主创新类项目研究、挑战性项目比赛(如智慧铁人、科技创新、机器人比赛)、三高合作性团队研究项目(如风能研究项目、月坑研究项目)等。天一科学院的三类丰富课程开设需要大量课程资源支撑,为此,天一中学广泛开展“三高合作”活动。一是“高中—高中”合作;二是“高中—高校”合作;三是“高中一高新企业”合作。 三、基于某单一学科的“三类丰富课程”教学模式 规划、开发基于单一学科的“三类丰富课程”教学模式,目标是培养某一学科领域的创新型早期人才。天一中学通用技术、信息技术学科在全省领先,特别是通用技术课程,率先在全国开展了“互动课堂”(基于先学后教的小组合作理论型课堂教学形态)、“项目课堂”(基于项目驱动的技术设计实践型课堂教学形态)的研究,为基于“技术整合课程”构建“三类丰富课程”教学模式打下了扎实基础(见图3)。 “技术整合课程”是指信息技术与通用技术课程、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整合。它能充分达成学科优势互补:信息技术将为通用技术的学生进行科技项目研究提供CAD等现代计算机技术的支撑,研究性学习将为技术课程内容学习提供方法指导,同时技术课程的内容又能丰富、夯实原来的研究性学习课程。通过教学内容的重编压缩原课程时间,为拓展学科教学提供空间,圆满解决原通用技术课时不足、原研究性学习太空泛、原信息技术与应用结合薄弱的瓶颈。 基于“技术整合课程”的第一类丰富课程,主要是技术课程中能激发学生兴趣的科技发展重大历史人物介绍、新技术介绍、与学生生活关系比较大的生活技术介绍等,目标是让学生对电子、智能、机械、电脑设计、视频创作等技术有一定了解,产生相关的学习兴趣。 基于“技术整合课程”的第二类丰富课程,主要是设计的一般过程、设计图样及模型制作、结构设计、系统设计、流程设计、控制设计、信息获取与加工、信息集成与网站开发、如何开题与结题等基础性主题培训。课程压缩后,还可以增加如趣味电子技术、智能机器人技术、图形图象设计技术、微电影创作技术、CAD数控技术等面向群体学生的专业选修培训课,组建相应科技社团。其目标包括以下几点:一是完成原信息技术、通用技术必修课程任务;二是通过三到五个普及性研究项目的培训,让学生基本掌握研究的一般方法;三是将学生引导到比较专业的某个学术领域,提供较专业的基础培训,为后续专业研究提供基础;四是指导学生开始自主社团活动,内容包含机构选举、课堂内容课外巩固等,为后续开展自主研究做准备。 基于“技术整合课程”的第三类丰富课程,主要内容就是学生的自主项目研究活动。“自主研究项目”按照挑战性难度分为模仿探究类、自主探究类和自主创新类。第一类是模仿探究项目,由教师提供近百个已解决问题的项目库,包含尽可能多的相关参考资料,供学生模仿并进行拓展创新,如“趣味光立方制作研究”“磁悬浮地球仪制作研究”等。第二类是自主探究项目,由教师提供没有具体解决方案的项目题库,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探究,让学生亲历研究的全过程,如“个性化家用警报系统的设计”“天一新生入学导航软件”。第三类是自主创新项目,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和解决问题,如“河面船载油污收集器”研究等。 天一中学“三类丰富课程”实施以来,培养了一批自主学习、合作研究能力相对较强的学生。他们在高中阶段经历创新人才早期培养,确立了兴趣爱好和专业发展方向,有追求,敢质疑,能研究且能与团队合作,未来一定能更快地适应高校科研环境,在以后的专业发展道路上也更具优势。“三通”:创新型人才早期培养的试金石_科技论文
“三通”:创新型人才早期培养的试金石_科技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