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省龙山县人民医院 湖南 龙山 416800
摘要:目的:研究焦虑抑郁型消化内科患者临床健康教育的效果。方法:纳入200例焦虑抑郁型消化内科患者临床资料,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护理形式为消化内科常规模式,对照组患者在消化内科常规模式护理下加以健康教育。对比两组的SAS评分、SDS评分、疾病知识掌握率、护理依从率、护理满意率、住院治疗时间。结果:经过数据统计发现,对照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明显低于观察组,住院治疗时间明显比观察组短,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干预后对照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率、护理依从率、护理满意率均明显高于观察组,组间有显著的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健康教育模式在焦虑抑郁型消化内科患者护理中具有较好的作用和意义,可有效提升患者疾病知识掌握度,提高依从性,有效改善焦虑抑郁情绪,促进病情康复,缩短住院治疗时间,提升护理满意率。
关键词:焦虑抑郁型消化内科患者;临床健康教育;效果
临床上,焦虑抑郁型消化内科患者多由于焦虑、抑郁等情绪加重病情,实施健康教育可有效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治疗和护理依从性[1]。基于此,本研究观察了焦虑抑郁型消化内科患者临床健康教育的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我院2017年2月-2019年2月间收治的200例焦虑抑郁型消化内科患者临床资料,均经B超、血常规和内镜检查等确诊[2],并住院接受治疗,住院时间在3天以上。两组入组时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均在50分以上。均有清除意识,可正常交流,均知情同意本次研究。据双盲随机原则进行随机分组。观察组患者:100例,其中男58例,女42例;年龄24岁-64岁,平均年龄(36.17±4.89)岁;受教育年限平均(9.89±1.11)年,其中,慢性胃炎34例、功能性消化不良20例、消化性溃疡并出血29例、十二指肠溃疡17例。对照组患者100例,其中男59例,女41例;年龄23岁-64岁,平均年龄(36.83±4.45)岁;受教育年限平均(9.12±1.67)年,其中,慢性胃炎35例、功能性消化不良19例、消化性溃疡并出血28例、十二指肠溃疡18例。两组男女例数、年龄、疾病类型、受教育年限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可比性高(p>0.05)。
1.2方法
观察组患者护理形式为消化内科常规模式,主要为遵医嘱给予相应护理操作,进行用药方面的指导和日常生活指导[3]。
对照组患者在消化内科常规模式护理下加以健康教育。(1)健康教育需求评估。根据患者文化水平、病情等,充分了解其饮食、生活习惯,并掌握其健康需求,从而制定相应的健康教育方案,确保宣教工作的有效进行,运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进行宣教。(2)宣教途径的选择。可根据患者文化程度选择面对面讲解、多媒体教育、小册子发放等形式进行宣教。(3)宣教内容。第一,心理健康教育。焦虑抑郁型消化内科患者情绪状态低落,应及时给予疏导和解释,并通过安排护理人员每天专门与患者进行单独沟通,掌握患者生活习惯、家庭情况、职业和心理问题等,耐心倾听患者的诉说,并说明焦虑、抑郁情绪对疾病康复的影响,有效消除不良情绪。第二,饮食健康教育。对患者说明消化内科疾病跟饮食的关联,饮食应少食多餐,尽量以易消化、清淡、细软半流质饮食为主,避免暴饮暴食,强调避免食用油炸或辛辣食物,并劝导喜欢抽烟和喝酒的患者戒烟戒酒,多摄人新鲜水果蔬菜,避免便秘,但也注意避免粗纤维食物,以免加重肠道负担。第三,疾病知识教育。说明消化内科疾病发病的原因、机制、治疗方法、药物副作用等,加强患者对疾病发病的认识和危害性的了解,主动配合医护人员进行用药,安心接受治疗。第四,运动知识教育。对急性患者,应静卧休息,避免运动加重内脏负担或引发出血,确保睡眠充足。康复较好的患者,可适当进行运动,以促进胃肠道蠕动,促进消化功能的恢复,但应避免剧烈运动,以患者耐受和感到舒适为度。
1.3评价指标[4]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率(分掌握和不掌握)、护理依从率(分依从和不依从)、SAS评分、SDS评分(分别根据SAS和SDS量表评分标准进行评估)、护理满意率(分满意和不满意)、住院治疗时间。
1.4数据处理
将本研究中所涉及数据采用SPSS20.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疾病知识掌握率、护理依从率、护理满意率以率(%)表示,对比分析采用卡方检验,焦虑抑郁情绪和住院治疗时间以x±s表示,用t检验。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SAS评分、SDS评分和住院治疗时间比较
对照组SAS评分、SDS评分明显比观察组好,住院治疗时间明显比观察组短(P<0.05)。见表1.
2.2两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率、护理依从率、护理满意率比较
干预后对照组患者疾病知识掌握率、护理依从率、护理满意率均明显优于观察组(P<0.05)。见表2.
3.讨论
研究证实,消化内科患者多存在焦虑、抑郁不良情绪,其可导致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发胃肠道平滑肌痉挛,对营养补给产生不良影响,可降低胃肠道黏膜抵抗力,从而滋生胃肠道病变[5]。虽然抗抑郁药物可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症状,但长期应用对患者不利,因而转向寻求一种更健康安全的干预方法。目前,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在改善焦虑、抑郁情绪中的作用越来越受到临床关注。健康教育可通过对健康危害因素的宣讲,提升人们的自我保护意识和管理能力,有效对不利因素进行规避,促进健康生活方式的形成,从而产生合理饮食、保持良好心态、适当运动、合理用药等一系列健康行为,提升身体健康程度和生活质量水平[6]。
本研究结果表明:健康教育模式在焦虑抑郁型消化内科患者护理中具有较好的作用和意义,可有效提升患者疾病知识掌握度,提高依从性,有效改善焦虑抑郁情绪,促进病情康复,缩短住院治疗时间,提升护理满意率。
参考文献
[1]高聪颖.吴锦秀.周雪微.等.焦虑抑郁型消化内科患者临床健康教育的效果研究[J].实用预防医学,2017,21(12):1531-1533.
[2]李亮亮.消化内科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吉林医学,2016,34(25):5275-5276.
[3]王国府.李海云.400例消化内科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中国卫生产业,2016,08(27):55-56
[4]尹丽华.消化内科患者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J].中国中医药咨讯,2015,02(3):270
[5]黄慧灵.健康教育应用于消化内科患者的护理效果[J].医学信息,2018,21(12):238-238.
[6]郭巧珍.陈茹.肖丽.等.温馨提示卡在消化内科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护理学杂志,2015,24(5):84-85
论文作者:田婕
论文发表刊物:《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9年第0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9/9/29
标签:患者论文; 内科论文; 健康教育论文; 焦虑论文; 抑郁论文; 疾病论文; 评分论文; 《总装备部医学学报》2019年第0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