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忠虎 宋乃云 郝晶晶 杨文丽 崔瑶
(山西省荣军康宁医院 山西晋中 030800)
【摘要】目的:探索精神科护理安全管理方法,规避护理风险,保障患者安全。方法:构建精神科护理安全预警机制,分别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入住我院的2695名患者和2012年8月至2017年8月入住我院的4312名患者(排除住院期间发生死亡及住院天数<2周者)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将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进行比较,比较两个时间段护士不良事件报告流程及应急处置流程的考核合格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分析实施效果。结果:两组患者住院期间的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值为49.98,P<0.001)。两个时间段护士不良事件报告流程及应急处置流程的考核合格率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值为383.75,P<0.001),结论:住院精神病人实施安全预警机制能够提高护士风险识别与防控能力,有效规避风险,保障住院患者安全。
【关键词】住院精神病人; 安全预警机制;风险评估;护理安全管理
【中图分类号】R7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8231(2018)19-0051-03
近年来,精神障碍患病率呈上升趋势,精神卫生问题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突出的社会问题[1]。由于精神障碍患者是一个存在高度安全风险的特殊群体[2],住院患者安全预警工作显得尤为重要。探索更为科学的精神科安全管理方法,最大程度地规避护理风险,确保患者安全,是精神卫生工作的永恒主题。
为此,我院认真查找存在问题,并探索安全预警工作长效机制的构建,取得显著成效,报道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分别选取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入住我院的2695名患者和2012年8月至2017年8月入住我院的4312名患者(排除住院期间发生死亡及住院天数<2周者)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样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平均住院天数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样本性别、年龄、文化程度、病程、平均住院天数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样本具有可比性,本研究涉及内容经两组患者知情同意,并由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开展。
1.2 研究方法
1.2.1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的精神科护理,实验组实施精神科安全预警机制,采用我院护理部统一下发的《精神卫生社会福利机构住院患者安全预警评估表》、《精神卫生社会福利机构住院患者安全预警处理流程》对实验组所有新入院患者实施早期预警评分,落实风险预警标准化处理措施及流程,比较实验组与对照组住院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
1.2.2评价指标
(1)不良事件发生率:精神科护理不良事件主要包括自杀/自伤、暴力攻击、外走、噎食、跌倒/坠床、用药错误等,主要通过各临床科室上报获得数据。不良事件发生率是各组不良事件发生例数与总人数的比值[3]。
(2)护士不良事件报告流程及应急处置流程的考核合格率:通过对护理人员进行护士不良事件报告流程及不良事件应急处置流程的考核来评定护士的临床应急能力。本指标的数据主要来源于对日常提问、操作考核、实地演练中相关内容的摘录和统计,考核合格率为各组考核合格人次与考核人次的比值。
1.3 统计方法
运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采用(x-±s)表示;不良事件发生率采用百分率(%)表示;实验组与对照组不良事件发生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
2.实施程序
2.1 实施护士资格
经过培训的当班护士均可进行一级风险评估;二级评估、三级评估、动态评估及预警由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精神科工作5年以上、取得护师或以上职称、具有扎实的专科理论知识和技能、沟通能力良好的N2~N4级护士完成。均接受至少一周的严格培训和考核并通过一致性检验(达98%)。
2.2 风险评估实施
运用《精神卫生社会福利机构住院患者安全预警评估表》对所有新入院患者进行三级风险评估,初步筛选出患者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及护理问题,依据初筛的风险,运用《精神卫生社会福利机构住院患者早期安全预警评分表》对患者的安全风险进行定级和打分,依据预警级别,落实风险预警标准化处理措施及流程,入院前三天、入院后一周、两周、四周、出院时进行动态评估,发生病情变化随时评估,及时采取干预措施。
2.3 针对主要风险及护理问题制定标准化护理措施
如暴力风险的预防措施:(1)与其他兴奋、冲动的患者分开管理。(2)密切观察病情动态,识别患者暴力行为先兆,在出现暴力行为之前及时发现并处理。(3)安置于监护室,实施专人看护。(4)严格交接班(5)做好安全检查,清除危险物品。(6)遵医嘱对症治疗。(7)遵医嘱实施保护性约束。(8)其它。其它风险及护理问题的标准化预防措施(略)。
2.4 加强督导力度
护理部、临床科室依据风险预警评估标准化处理措施及流程进行督导检查。及时进行效果评价。
3.实施结果
3.1 实施风险评估后,实验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9.98;P<0.001),见表1。
3.2 两个时间段护士不良事件报告流程及应急处置流程的考核合格率的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383.75,P<0.001)见表2。
4.讨论
我国精神疾病占疾病总负担的20%,在我国疾病总负担的排名中居首位[4]。精神科住院患者由于受症状的支配,缺乏保护自己的能力,甚至发生自伤,自杀,伤人,毁物等意外事件,是一个存在高度安全风险的特殊群体[5]。精神科护理风险无处不在,难以预测、难以防范,实施安全预警机制可以找到患者的风险防范重点,在精神科安全管理中起着重要作用。
目前,部分国内精神疾病专科医院关于患者安全预警一般采用护理风险评估,多使用自杀、暴力、外走、跌倒、吞食异物、噎食等风险评估量表进行评估,仍需要精神科护士密切观察和经验预测[6]。相关研究显示[7-9],探索建立安全风险预警评分体系,可以客观、迅速、及时、准确、科学地衡量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对于帮助医护人员早期识别潜在重性患者,并及时采取干预措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院注重患者安全的每一个环节。推行医护一体化责任制整体护理模式,与医生共享信息资源,制订诊疗护理方案,保证治疗性措施的及时、准确、到位[10]。构建了具有精神科特色的安全预警机制,注重患者自身“内因素”和周围“外因素”,通过对患者自身三个维度的风险评估,即精神症状观察及风险评估、药物副作用观察及风险评估、躯体疾病观察及风险评估,使护士早期、迅速识别风险、进行不同级别的预警、适时采取干预措施,有效降低了不良事件的发生。
我院要求临床科室严格按照不良事件上报流程进行上报并依据不良事件的应急处置流程进行应急处理,此外,我院每半年组织护理人员进行一次安全警示教育及《中华人民共和国精神卫生法》、《护士条例》等法律法规的学习,学习中融入大量院内外真实案例,护理部加大对护士应急能力的培训、考核与督导力度,护士临床应急处置能力显著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
隐性病情是指不显露在外的,容易被忽视的,不被重视的病情[11]。我院于2012年8月制订了《隐性病情上报制度》,要求临床科室对此类案例进行上报,并选择一些案例在全院范围内进行交流,激发了护理人员参与风险管理的主观能动性。隐形病情上报前(2010年1月至2012年7月)未发生不良事件数为940起,不良事件发生11起(1.17%),隐形病情上报后(2012年8月至2017年8月)未发生不良事件1465起,不良事件发生4起,(0.27%)。结果显示通过细致的观察,及时发现隐性病情,护理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降低(χ2=7.23,P<0.01)。
实施精神科安全预警机制,有效降低了不良事件的发生,规避了护理风险,对护理人员风险意识、风险预见性、临床应急能力的提升均具有积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王俊成.精神卫生服务相关问题分析[J].临床心身疾病杂志,2010,16(3):280-281.
[2]宋乃云,杨文丽,郝晶晶,武克文.精神科住院患者护理风险评估长效机制的构建与实践[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7,23(17):2799-2802.
[3]汤世明,王晓萍,宫璇,等.湖北省严重精神障碍患者网络管理现状研究[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5,23(9):641-645.
[4]李江.精神科护理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1(8):37.
[5]郝晶晶,宋乃云,杨文丽,郝玲,赤宏卿,武克文.精神科住院患者安全预警机制研究现状[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7,23(2):294-296.
[6]吴茜,龚美芳,田梅梅,等.住院患者护理风险预警控制体系的建立及应用效果评价[J].中华护理杂志,2015,50(5):581-583.
论文作者:夏忠虎,宋乃云,郝晶晶,杨文丽,崔瑶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8年7月19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8/3
标签:患者论文; 不良论文; 事件论文; 风险论文; 实验组论文; 精神科论文; 护士论文; 《心理医生》2018年7月19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