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部地区资源环境评价,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中国西部论文,评价论文,环境论文,地区论文,资源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人类的任何经济开发活动都离不开资源与环境,自然资源环境条件的好坏是影响地区经济开发和效益的一个重要方面。我国西部地区面积广袤,资源丰富,开发历史悠久,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些优势越来越得到广泛利用,并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与此同时,某些方面条件的限制又严重地影响着西部经济的发展。因此深入分析西部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对于因地制宜地发展这一地区的经济,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西部地区的资源环境条件大致有以下几个特征:
地域辽阔,自然景观地域分异明显
西部地带土地总面积约537.3万平方公里, 占全国土地总面积的57%,人均土地资源为全国平均值的2.46倍,为东部沿海地区的7.35倍。单从耕作业观点来看,西部生产的自然环境有艰苦的一面,如丘陵、山地、荒漠的面积广大,且很多山地均在雪线以上,这样从事农业生产很困难。但也有其有利的一面,如北部日照强、通风好、昼夜温差大,有利于农作物干物质的积累;南部一般温暖湿润,水热资源好,生物资源繁多。如果从大农业和国民经济的观点来看,地大,意味着生产空间的广阔,生产建设安排的活动余地大,至少是农林牧和各项建设事业的用地矛盾较易解决,这对区域经济的综合开发是有利的。即使是在山地与沙漠, 西部发展大农业的潜力仍然大于其他地带, 如草原面积占全国71%,草地(草山草坡)占44.8%,宜林地占38.5%,宜农荒地占全国约40%。
西部地跨亚热带、暖湿带、温带和寒温带,而且高原气候、湿润、半湿润、半干旱、干旱等各种类型的气候在这一地均有分布,区内土地类型多样,南北跨度大,地理环境复杂,所以生态条件多样,动植物的种类多。在野生植物资源中,仅西北地区有经济价值的就有300多种, 西南地区就更多了。野生动物种类和数量也十分可观,如仅西北地区列入国家重点保护的就有数十种。
由于西部地区跨我国地形阶梯的一、二、三级台阶,使其具有丰富的地貌、气候、植被和土壤特征,是全世界地表自然特征最丰富的地方,地域分异现象十分明显,且呈现出垂直分异和水平分异规律共同作用下的复杂性与多样性:干旱荒漠地带的低海拔部分,主要在长城沿线、六盘山以北和以西的高原内陆盆地,面积大约为西北地区的1/2,包括鄂尔多斯高原、阿拉善高原、河西走廊及其北山、准噶尔盆地、塔里木盆地和陇中高原。这些地方多为戈壁、沙漠和黄土高原西北边缘部分,降水在400毫米到10毫米之间; 处于干旱荒漠地带中、 海拔为1500 —3000米的高原,年均温和活动积温都很低,分别小于10℃—3000℃,年温差小,高原气候特征比较显著,干旱荒漠地带中的山地,海拔大部分在4000米以上,主要有阿尔泰山、天山山脉、昆仑山脉、祁连山脉、六盘山和贺兰山等,约占全区面积的1/3。终年寒冷阴湿,高山冰雪使山地成为干旱区内陆径流的主要供水区和内陆河的发源地,地貌造型丰富多彩,土壤、植被垂直分异明显;黄土高原区,在陇东与陕西大部,降水400—600毫米,土质疏松,降水变率大。
耕地质量不高,气候因子光、水、热配合不理想
我国西部由于多山地、丘陵和戈壁荒漠,耕地资源总量相对缺乏。1994年末,西部实有耕地面积2255.2万公顷, 占全国耕地总面积的23.8%。不过,从人均耕地拥有量来看,西部高于全国平均的1.19亩水平,更高于东部沿海地区人均0.93亩的水平。但是,西部耕地质量却不高。如云南70%是坡旱地,贵州除少数坝子外,多数耕地缺水、缺土、坡大,西北则普遍缺水、缺肥,土壤腐殖质含量一般不超过1%。 就自然气候条件而言,西北地区太阳光辐射强,昼夜温差大,有利于植物光合作用高强度、长时间地进行,以制造和积累养分,但无霜期短,年降水量多数地区在400毫米以下,农作物必须靠灌溉才能较好生长。 西南地区降水较丰、无霜期长,但太阳辐射弱、日照时间短。这就使得西部地区整体气候条件不如东部,对农业生产影响很大。如1988年,全国亩均产量239公斤,西部为221公斤,如果不计四川省,西部亩均产量为191.5 公斤,仅相当于全国亩产量的80%。可见,西部地区气候因子光、水、热配合不够理想,气候条件在总体上不如东部。
能矿资源丰富,资源组合条件好,开发潜力大
西部是我国自然资源的富集区,特别是能矿资源贮量在全国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其它资源多数也具有潜在的优势,这些构成了西部开发的前提与物质基础。
西部地带辽阔的地域内,地质构造复杂多样,分布着各个地质历史时期的地层、岩浆岩,形成丰富多采的矿产。“三江”(怒江、澜沧江、金沙江)成矿带,天山、祁连山两大山系,塔里木、准噶尔、柴达木三大盆地,鄂尔多斯高原等,都是我国也是世界上少有的多种矿产的富集区。西部矿产资源的特点是:矿种齐全、储存量大、分布集中且与水资源(西北部分地区除外)匹配条件比较好,而且便于开采,以形成大型的能矿工业基地。
在全国已发现的160多种矿产资源中,西部均有赋存, 而且已探明有一定储量的就占10多种,其中钒、钛、铜、汞、铅、锌、钴、锗、镍、铂、钯、铹、硒、锂、铍、钾盐、镁盐、池盐、云母、石棉、钠硝石、石膏、重晶石、硅石、铸型粘土、陶瓷粘土等近30多种矿产的储量居全国首位。主要矿产资源中,探明储量占全国40%以上的矿产主要有铜(41.5%)、铅(43.2%)和铁矿富矿(46.8 %)。 探明储量占全国60%以上的矿产资源有钾盐(96%以上)、镍(88%)、汞(91%)、天然气(65.9%)、钒(68%)、钛(97%)、芒硝(85%)、云母(85%)等。按45种主要矿产探明保有储量的潜在价值计算,西部矿产资源拥有量占全国的31.57%,其中西南地区占25.92 %, 西北地区占5.67%;能源拥有量占全国的25.77%,其中西北占18.45%,西南占17.32%。另外,西南、 西北地区的人均矿产资源拥有量指数分别为164.89和80.55,分别是全国平均水平的1.65倍和0.81倍,分列各大区第二、四位,都远远高于东南沿海地区。
西部地区有色金属种类多、储量大,其中具有重大经济价值的,如甘肃的镍和铅锌、云南的锡、钼和铅锌、四川西昌攀枝花一带的钒和钛等但目前大多还难以开采。其它矿产资源,最突出的是钾,青海的钾盐储量占全国的96.7%;其次是金,陕甘川交界处的秦岭山地,金储量占全国的1/3以上,近年来,在滇黔桂“金三角”又发现重要金矿资源,这两处矿产易于开采,经济价值巨大,即将转变为现实优势。
从非金属资源来看,西部主要优势是磷矿、钾盐、岩盐等化工非金属矿产和建材非金属矿产。其中磷矿探明储量占全国的53%,集中分布在西南的云贵川三省;岩盐以西北各省居多;此外,川南的硫铁矿在全国规模最大,开采前景良好。
西部地区的煤炭保有储量为3797亿吨(1993年数字),占全国保有储量的38.6%,大大高于全国人均量,且质量好、品种齐全、埋藏条件好、便于大规模开采,可以形成具有全国意义的大型或特大型煤炭基地。
西部的石油、天然气资源蕴藏丰富,勘探开发前景喜人。主要分布在新疆的塔里木、吐鲁番—哈密、准噶尔三大储油盆地,以及四川东部和陕甘宁交界区。新疆是中国陆地获取石油新产量和新储量的主要地区,从预测规模上看,在大于1亿吨油田资源量中,西北地区占41%, 其中大部分集中在塔里木盆地。 据较新资料, 西部天然气探明总储量近6000亿立方米,其中陕北地区2300亿立方米,川东地区2000亿立方米,新疆1600亿立方米。可见,西部地区已成为中国陆上石油开发的战略接替区和全国的天然气库。
西部地区水力资源理论蕴藏量为5.57亿千瓦,可开发水能装机容量为2.74亿千瓦,分别占全国总量的82.3%和72.3%。其水力资源主要分布在黄河上游、红水河以及雅砻江、大渡河、乌江、金沙江等支流,开发条件有利,其中黄河上游可兴建15座梯级电站,装机容量1400万千瓦;红水河从天生桥到大藤峡段,可兴建10 座大中型梯级电站, 总装机1000万千瓦以上;金沙江、雅砻江和大渡河可以建设1000万千瓦以上电站12座;乌江干流可建11座梯级电站,装机879.5万千瓦。 已开发的水力资源装机容量仅占可开发总量的0.98%,所以西部水力资源的潜在优势非常巨大。
西部地区共有林地6.56亿亩(含稀疏灌木林),折合43.75 万平方公里,占西部国土面积的8.26%,远低于全国森林覆盖率13%的水平,木材仅占全国的17.3%;另外,西部现有草地面积22.5亿亩,占全国的55.9%,其中天然草地、草山草坡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和西南各省区。在已利用草地中,围栏草场仅占1.2%,人工和改良草场仅占1.8%,目前草山草坡利用率仅20%左右。众所周知,西部地区森林所在地多是我国几大河流的发源地,森林除了保持水土外,还起着涵养水源和屏障生态的作用,这些作用远远大于其木材本身的价值。因此,对西部地区来讲,森林不仅仅意味着一种资源,更重要的在于它的生态作用。所以,只要做到好好保护草地、改良草地,西部地区以草地资源为基础的畜牧业即可能成为西部大农业中重要的产业优势。
从水资源来看,西部地区也是我国三大经济地带中水资源总量最大的区域,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达18633.5亿立方米, 占全国水资源总量的52.2%。由于该区人口仅及全国总人口的23%,因此,人均水资源量也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是,由于西部地区气候降水方面的巨大的地域差别,从而使水资源的分布极不平衡。一是地域分布不均,全区水资源呈现出南多北少的格局。西南四省区水资源拥有量达13760 亿立方米,占全国总量的38.5%,其中人口仅216万的西藏拥有西部地区1 /4左右的水资源,藏、川、滇三省区的水资源总量分别居全国各省区第一、二、四位。而西北地区水资源总量仅4873.5亿立方米, 占全国的13.7%,其中宁夏人均水量仅及西部地区人均拥水量的4%。 在西北地区,青海和新疆两省区水资源拥有量相对丰富,而陕甘宁三省区缺水则非常严重。二是西部地区的水资源在时程分布上极不平衡。如本区南部的多雨地区丰水年的降水量一般为少水年降水量的1.5—3.0倍,而北方的少雨区则为3—6倍,干旱地区有时一年的降水量就在一两次降雨中完成。而降水季节分配悬殊的后果,使其遇洪水时,水量过大、无处蓄存,遭遇枯水时,水量太少、无水可用。相比较而言,西部受干旱的威胁要比受洪水的威胁更大,水灾一般发生在西南地区及陕南,而旱灾则可能是全区性的。
另外,特殊的气候资源为发展西部地区烟草、瓜果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云南的烟、新疆的瓜果均驰名全国。如云、贵、川7 大烟厂成为当地政府的利税大户,而新疆的瓜果由于保鲜和运输的制约,资源优势尚未转变为经济优势。
生态环境脆弱,土地超载
西部地区土地和生态环境的承载量是很低的,生态链很脆弱。随着人口增加、对环境的掠夺和工业对资源的过度开发,环境问题会日渐加重,脆弱的生态系统将危及西部地区的经济开发。今后,水土流失、土地沙化和地质灾害仍然是西部地区经济开发中必须正视的问题。
西部地区的水土流失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区和西南石山岩溶地区、以及长江上游地区。其中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问题最为严重,57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竞有43万平方公里的水土流失面积,在其沟壑区侵蚀模数达5000—10000吨/平方公里,少数地区竞达2万—3万吨/平方公里;而坡陡、山高、谷深、河沟比降大、地表土层薄的西南石山岩溶区,每遇暴雨,就发生严重的水土流失,一般平均每年流失土壤厚度约0.5 —1.0厘米,有的地方竞高达2—5厘米,如石炭岩山地占73%的贵州省,在全省33个水土流失严重的县中,有98%为岩溶面积广布的县;另外,长江上游的九条支流土壤侵蚀异常严重,仅四川境内金沙江上游攀枝花至宜宾段,就有泥石流沟258条,占沟谷总数的70%。森林毁坏、 林线后退加速了侵蚀的过程。
土地沙漠化是西北地区面临的严重问题。据统计,新疆、内蒙古、宁夏、甘肃、青海、陕西等6省区集中分布着我国90 %以上的沙漠化土地,其中已经沙漠化了的土地面积约16万平方公里,潜在沙漠化土地面积约14.65万平方公里。令人堪忧的是, 西北地区现在仍然对绿洲采取掠夺式的经营,如对祁连山、天山、阿尔泰山的水源涵养林乱砍滥伐,致使森林面积大量减少、林线后退、水源涵养能力降低,严重威胁着绿洲水源的供应;绿洲农田周围至今仍缺乏防护林体系、曾已经形成的也遭到破坏。因此,不断出现“黄沙滚滚不见天,到处沙窝压农田”的状况,沙漠面积不断扩大,绿洲面积不断缩小。西部生态的恶化除与森林的破坏紧密相连外,还与人口的超载有关。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人烟稀少的西藏自治区的估算,西藏人口超载100万, 几乎占了西藏人口的一半;又据《中国土地资源生产潜力及其人口承载力》(载兰州晚报)一文研究,云南、贵州、西藏、甘肃、青海均为土地承载力超载区,四川、新疆、陕西、宁夏为土地承载力临界区。因此,西部地区面临着巨大的生态失衡与人口超载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