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转移:戏曲的改革与建设--在戏曲现代戏剧优秀保留研讨会上的讲话_程式论文

战略转移:戏曲的改革与建设--在戏曲现代戏剧优秀保留研讨会上的讲话_程式论文

战略转移:戏曲的改革与建设——在中国戏曲现代戏优秀保留剧目学术研讨会上的发言,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保留剧目论文,现代戏论文,戏曲论文,研讨会上论文,学术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几天来看了几台好戏,又参加了研讨会,听到专家许多精辟的意见,受到启发又受到 鼓舞。我对戏曲(尤其是现代戏)是门外汉。要发言难免说外行话。好在今天到会的都是 在现代戏创作第一线的同志,其中有的还是现代戏的开拓者、创造者,有很丰富的经验 ;有的同志长期进行戏曲研究、现代戏研究工作,都有很深的见解,不会随便受人的误 导,所以敢于说出来请同志们批评、指正。下面我讲四个问题:

一、戏曲现代戏与戏曲改革同步进行

如果从建国前后算起,我们的戏曲改革已经进行了半个多世纪。半个多世纪以来的这 场戏曲改革,是戏曲史上一场最深刻的变革,它触及的范围很广、问题很多。但是就其 根本的、实质性意义来说,这场变革的目的,是要完成一个任务——实现中国戏曲的现 代化,所以戏曲现代化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并不是现代戏的同义语。但现代戏对于实 现中国戏曲现代化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它是戏曲现代化的重要标志,是检验戏曲 现代化成败的试金石。正因为这样重要,所以半个多世纪以来的戏曲改革运动,历来十 分重视现代戏,许许多多有识之士为它奋斗终身。

二、戏曲现代戏成熟的三条标准

戏曲改革已经半个多世纪过去了,戏曲现代戏到底达到了什么程度?今天应该对它如何 评价?这些问题看法不一,争议很多。我的看法是,经过我们半个多世纪艰苦卓绝的努 力,戏曲现代戏已经基本成熟,我的这个判断有三条标准:

1、古老民族戏曲艺术形式与现代生活之间的矛盾得到了解决。这是很难解决的矛盾, 辛亥革命没有解决,“五四”没有解决,我们得到了解决,这是一个伟大的胜利。

2、积累了一批相当数量的、形式与内容和谐的、现代性与民族性统一的戏曲现代戏优 秀剧目,其中不少还成了保留剧目。它们不仅在民间小戏中有,全国性大剧种、地方性 大剧种都有。在这些剧目中包含着大量的、创造性的经验,借鉴这些经验我们的戏曲现 代戏将会更快、更健康地发展。

3、戏曲现代戏已经被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和欢迎,在戏剧舞台上站稳了脚跟。这一条特 别更重要。好几位在会上介绍情况的代表,都谈到观众对现代戏反映十分热烈,好的现 代戏能上演几百场、上千场,甚至两千场、三千场,时间是无情的淘洗者,观众是最好 的见证人,这还不足以说明我们的现代戏已经成熟了吗?现在报刊上还时时可以看到这 样那样否定戏曲现代戏的看法,有的甚至断定搞了一百多年的现代戏,没有一个是成功 的,言下之意将来也不会成功,还是早早偃旗息鼓为妙。我想,这样大胆的判断是不符 合事实的,不是出于所见不多,就是执著于个人的审美趣味。个人的审美趣味应该得到 尊重,但也应该尊重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趣味。这里我要申明一句,我说戏曲现代戏已 经成熟,并不是说戏曲现代戏已经达到完美无缺的境地,相反,存在的问题不少,需要 继续解决的矛盾更多。比如说,反映生活的面不够广泛,反映生活的内容不够深刻,从 而也影响了艺术形式发展的速度。总而言之,我们还要走很长一段路程,我们还要付出 更多的努力。

三、要重视戏曲现代戏的现代性和民族性

我们既然搞的是现代戏,就必须紧紧把握现代性的特征。但我们搞的是戏曲现代戏, 不是话剧现代戏、歌剧现代戏、舞剧现代戏,又必须紧紧把握民族性的特征。我们要按 照戏曲现代戏这种质的规定性、按照戏曲艺术发展规律,从这两个根本点上多下功夫。

1、搞戏曲现代戏必须从生活出发:熟悉生活,认识生活。首先要熟悉生活,才能认识 生活。不熟悉生活就谈不上认识生活。这几天,看的几台戏曲现代戏剧目,给我一个突 出的印象,就是感到十分亲切。反观近来有些现代戏剧目,反而没有那种感人的魅力。 这是为什么呢?道理很简单,像《杨三姐告状》、《李二嫂改嫁》、《倒霉大叔的婚事 》等,它们重视生活、重视戏曲艺术本体,不像现在有的戏那样,追求华丽、徒具形式 ,却并不能激动观众的心灵。古人有一句话,把生活当作文艺的“铁门槛”,这是一个 屡试不爽、颠扑不破的真理。不跨越这条“铁门槛”,就不能登生活之堂,入生活之室 ,决不能创作出好的作品,顶多也只能搞出一些隔靴搔痒、没有切肤之感的东西。为了 进一步提高戏曲现代戏的创作质量,我们应该尽快恢复到五十年代、六十年代初,以及 “四人帮”粉碎后的八十年代重视生活、深入生活的道路上去。生活与创作的问题,虽 然是一个老话题,我以为今天重提,并不是一件多余的事。

熟悉生活是一切文艺创作的前提,也是戏曲现代戏创作的前提。但这不等于说,熟悉 了生活就万事大吉,就自然出好作品。熟悉了生活还要深刻地认识生活,不然在你眼前 只是一堆零乱的、繁琐的事实,看不见它内在蕴含的本质、辉耀理性的光彩、跃动前进 的活力,同样也创作不出好作品。没有生活会流于形式主义、概念化,缺乏生活必将导 致对生活和时代的歪曲。

我有一个估计,我认为我们的戏曲现代戏创作在这方面基本情况是良好的。就拿改革 开放以来的戏曲现代戏来说,既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优秀传统,又随着历史的发展 与时代同步,对许多新出现的问题,比如公与私的问题、事业与婚姻的问题、权与法的 问题、贫富悬殊的问题等等,都有新的看法,塑造了新的人物形象。这种情况在《六斤 县长》、《八品官》、《风流寡妇》、《山杠爷》、《榨油坊风情》等剧目中都有生动 鲜活的、形象的反映,提高了人民的思想、道德水平,推动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事业的 发展,这是戏曲现代戏创作的主流;随着改革开放从西方流入的形形色色的资本主义文 艺思潮、借张扬人性大肆宣扬自私自利、极端个人主义及粗野、丑恶的欲望等也有所侵 染。对这些有害思想要有所警惕,善于识别,不使它们腐蚀戏曲现代戏的肌体,从而保 证戏曲现代戏健康成长、快速发展。

2、要进一步认识戏曲艺术的规律,尊重戏曲艺术形式的民族特点,处理好继承与发展 的关系。当我们要继续前进一步的时候,回过头去看看是必要的。那么我们戏曲艺术到 底有些什么长处、什么特点呢?作为戏剧艺术,中、外戏剧都有共同之点,但不同国家 的戏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点。我以为中国戏曲与外国戏剧的不同,主要表现在表演艺术 方面,其最主要的特征是两个结合——体现与表现的结合、自由与规范的结合。中国戏 曲不仅十分重视人物的内心,同时又十分重视人物内心的外在表现,有一整套唱、念、 做、舞的表演程式和相应的技术规范,作为实现两个结合的具体手段。这是我国虚实相 生、形神兼备、高点散视、时空流动等传统美学思想在戏曲艺术上的体现,是一种特殊 的、全面的、完整的现实主义艺术,具有更强大的人民性。中国戏曲之所以历千年而不 衰,至今仍活在舞台上,有种种历史的、社会的原因,它本身这种两个结合的表演方法 ,能使千千万万的人民群众(包括有文化的、没有文化的)看得清、看得懂,也是一个重 要的原因。所以像张庚同志、阿甲同志这样的戏剧理论家,总是告诉我们要尊重戏曲艺 术的民族特点,重视两个结合的表演方法,要审慎对待戏曲表演程式,强调演员练功的 重要,不是没有道理的。

我们要发展戏曲现代戏,一定要继承戏曲艺术的优秀传统(当然,这种继承是批判的继 承、有鉴别的继承、从剧种实际出发的实事求是的继承、结合发展的继承)。但是我感 觉到,这个问题在我们有的创作人员中,是并不十分明确的。有些作品逐渐脱离本体, 戏曲艺术的民族特点也渐感褪淡(这种情形似乎在新编的历史题材剧目中更明显)。不少 人热衷于追求华丽包装、奇特手法,偏偏对于演员的表演艺术不肯切切实实去下功夫。 我不反对舞台布景,相反,我认为符合戏曲艺术风格、能美化舞台、有助于演员表演的 布景,正是戏曲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成就。我还认为戏曲现代戏更需要这样的舞台美术的 出新。我只是反对这样一种倾向:有了大包装、大装置,演员的表演艺术就不重要了, 戏曲表演程式、功夫都可有可无了。要知道演员没有唱、念、做、舞各种功夫,就无法 掌握、运用程式。没有程式,也就失去把人物内心世界转化为外在形态的手段。这是一 种本末倒置、得不偿失的做法。对于这一点,许多杰出的戏曲表演艺术家却十分清醒, 凭他(她)们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但肯定戏曲可以表现现代生活,而且认为现代戏仍需要 程式、需要功夫,没有功夫就演不好现代戏。由于生活的变化,有些产生于古代生活基 础上的程式、功夫也用不上了,但这不等于全部程式、全部功夫都用不上了。比如眼功 、腰功、腿功,眼是心灵的窗口、腰是人体的主轴(带动和联结各种身段动作)、腿主虚 实和平衡。没有功夫,演员在舞台上唱不像唱,念不像念,歪三倒四,懈里巴气,哪里 还有戏曲的形式美呢?老艺术家们不但主张练功,而且要练熟、练化。不是有这样的戏 谚吗?“三生不如一熟,三熟不如一精,三精不如一遂”。这个“遂”字,是妙造自然 达到化境的意思。这次会上我们看《杨三姐告状》、《李二嫂改嫁》,还有过去看的豫 剧《朝阳沟》,川剧《金子》、《死水微澜》,京剧《骆驼祥子》等,把生活与程式融 合得那么好,甚至看不出哪里是生活、哪里是程式,演员没有精湛功夫,没有对人物内 心深刻的理解是不可能的。

3、在反视戏曲艺术的同时,我们还须回顾一下人们对它的看法。看法很不统一,有肯 定的,也有否定的。在形形色色的否定意见中,一种较有普遍性的认识,说中国戏曲艺 术产生在封建社会,是落后的小农经济的产物,它的整个艺术形式正是小农经济落后性 的表现,已经不能适应今天时代变化的步伐。这种以推理形式出现的看法,看起来很像 唯物论,但它是庸俗唯物论而不是科学唯物论,其要点是把生活与艺术等同起来。中国 戏曲产生在封建社会,必然要受到小农经济落后生产方式的影响,这是无庸争辩的事实 ;但这不等于说经济基础的制约可以直接成为艺术。一种艺术的形成,除了经济基础的 制约,还有广阔长远的民族文化和传统的美学思想等诸种因素,共同构成自己的艺术规 律,这就是艺术对于生活有相对的独立性的原因。所以艺术具有民族性、全民性,不能 把某种艺术形式截然划分为进步的、落后的,更不能说属于某一个阶级的(比如说昆曲 是封建士大夫阶级的艺术,这是把某些士大夫艺术趣味、某些具体作品的思想倾向与整 个昆曲艺术混淆起来了)。艺术的这种民族性、全民性,正是许多产生于古代的艺术直 到今天仍然具有生命活力,能够继承、发展的根基。戏曲艺术落后论,正是否定了它内 在蕴含的文化基因、美学基因和由此而形成的艺术规律,而剥夺了它生存发展的权利。

关于戏曲艺术的继承发展,近来又流行着一种说法。这种说法赋予继承以一种特殊的 含义和范围,即只继承某一剧种的原生状态,而不继承这一剧种的具体内容,如唱、念 、做、打,四功五法,抽掉剧种的具体内容,还有什么可以继承的呢?这是抽象继承具 体否定,可以叫做空洞继承论。每一个剧种都有它的原生状态,不知应该如何继承?如 我们继承昆曲,是否还要回到没有节奏、没有宫调的南戏的原生状态中去?这实在很难 ,简直可以说自己给自己出了难题。有的演出单位创作现代戏,本剧种的东西完全抛弃 ,东抓一把,西拿一点,乱七八糟塞在里面,还美其名曰创新!其实我们的现代戏创作 已经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从生活出发,在本剧种的基础上,或运用、改造旧程式,或吸 收、融合其它剧种的东西,或直接从生活中撷取原料照戏曲艺术的规律,创造新程式、 新方法,行之有效、成就斐然,那么他们为什么不这样做,反而要舍近就远、避实求虚 呢?是不懂吗?是不能吗?从思想根源上说,恐怕还是戏曲落后论在作怪。所以,二者说 法不同,实质上还是一样的。关于戏曲落后、不能继承、不能表演现代生活的理论,说 法还很多,这里不一一涉及;上面谈到的,目的也只是为了梳理思想,解除障碍,推动 戏曲现代戏更快、更健康地发展,争取戏曲现代化的历史任务尽早实现。

四、戏曲现代戏的发展还要有新的政策保证

前面已经讲到,戏曲现代戏并不等于戏曲现代化。戏曲现代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剧目 、理论、教育、队伍、体制、经营管理都包括在现代化之内,而且与现代戏有密切的关 系,所以我们应该在总体上加以观察,并进行适当的加强和调整。半个多世纪的戏曲改 革,在“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百花齐 放、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三并举”等方针政策的引导下,开创了 一个戏曲发展历史上的新时代,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它们是长期的,不仅适用于过去, 也适用于将来;但五十多年以来,我国的情况发生了巨大、剧烈的变化,国内国际环境 、人们的生活、思想、审美观念都不同了,因此它们也必须具有新时代赋予的新内容, 进一步指引戏曲现代化任务的完成。

我有一个想法,我以为戏曲现代化应该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是戏曲改革阶段,第二是 戏曲建设阶段。第一阶段已经完成(完成的几个标志我已在别的文章中谈过,这里不再 赘述),现在应该进入到戏曲建设阶段。我们需要把五十多年的戏曲改革工作做一个全 面的回顾,肯定其成就,明确其得失,把工作重点转移到戏曲建设上来。我们要加强人 才培养,建设一支有文化、有理想、既懂中国也懂外国(首先要有深厚的中国的根基才 能真正学习借鉴外国的东西)的高、精、尖的戏曲队伍,才能适应发展了的现实,解决 新产生的矛盾。我们要看到人才的重要性,人才的不足(包括质量和数量两个方面),是 实现戏曲现代化的主要矛盾。我们要加强戏曲理论的建设,没有理论就不能指导戏曲现 代化的实践。张庚同志生前常常告诫我们:“言之无文,行而不远。话剧有一个斯坦尼 斯拉夫斯基体系,就传布到全世界。中国要有一个戏曲艺术理论体系,全世界人民都将 接受它。”我们要加强剧目建设,提高精品意识,奖励优秀作品,在坚决执行“三并举 ”剧目政策的同时,适当地把重点、力量转移到戏曲现代戏方面来,当然要照顾到各类 剧种的情况作具体的对待,更要防止那种“大写十三年”的做法,那不是加强戏曲现代 戏创作,而是把现代戏与传统、与观众孤立起来。其它体制改革、剧团建设、经营管理 、市场运作等等,都要与戏曲现代化的总任务、总目的相适应。我们的思想观念、工作 作风、工作方法也要在戏曲现代化面前加以检验和改进。

当前戏曲工作遇到了很大的困难,但只要我们目标清楚、意志坚定,戏曲现代化的任 务一定能现实。这不仅仅只是我们的主观愿望,它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戏曲艺术自身发 展的要求。

万素整理

标签:;  

战略转移:戏曲的改革与建设--在戏曲现代戏剧优秀保留研讨会上的讲话_程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