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前总统尼克松曾说过:“我所认识的伟大领袖几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征:那就是他们都是伟大的读书者。”
毛泽东就是这样一位伟大领袖。古今中外,刻苦读书的人不计其数,可是像毛泽东那样酷爱读书,嗜书如命,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能生巧的人,古往今来实属罕见。
注重读无字之书
毛泽东不但重视读有字之书,也重视读无字之书。他在《讲堂录》中写道:“闭门求学,其学无用。”他非常赞同古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治学之道。所谓读无字之书,就是向自然界、向社会、向他人学习。读无字之书,可以弥补有字之书的不足和局限;可以修正、完善和丰富书本知识;可以培养观察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1917年,毛泽东在《民报》看到两个学生徒步漫游全国,一直到达西康的报道,很受启发。1917年7月中旬,毛泽东邀同学萧子升、萧蔚然一起游学。他们身上不带一分钱,靠书写对联为生,花一个多月时间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等5个县,步行近千里。
2018年10月24~26日,由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主办,中国工程建设焊接协会设备与材料分会、深圳麦格米特电气股份有限公司承办,株洲市人民政府、株洲市高新区管委会、株洲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为指导单位,宾采尔(广州)焊接技术有限公司、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为支持单位的“2018’中国工程建设焊接论坛”暨“2018年度全面焊接质量管理活动成果发布会”在株洲成功召开。
毛泽东提倡读书要“三复四温”。他对喜欢读的书,总是一遍又一遍地研读,一次又一次地加深理解。每读一遍书,他习惯在封面上画上一个圈。在他的藏书中,许多书的封面上画有四五个圈。有些书,页面上留有红、蓝、黑各色笔迹的圈划批注,这是毛泽东不同时期反复阅读留下的手迹。
不动笔墨不看书
《五经臆说》现存十三条,而根据王阳明自己在《序》中所说,远不止此数,他自称“凡四十六卷,经各十,而礼之说尚多缺,仅六卷云”〔9〕918,从现存各条来看,其主体部分,虽然有不少是对于文义的解释,但牵强臆断的为数不少,正应证了“臆说”的题旨,这从一个侧面反映出王阳明解释古文献的重要方式是依凭胸臆一味牵强附会。
这是毛泽东坚持终身的一种最重要、最基本、最有效的读书方法。1942年2月1日,毛泽东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的讲演中指出:“读一万本马列主义的书,念一千遍,不能运用于具体实际,不能解释宇宙,改造宇宙,都不能算是理论家。”
毛泽东一生圈划批注最多的书是《二十四史》。1952年,他购置到一套清乾隆武英殿版的《二十四史》,共有3279卷,约4000万字,850册。在绝大多数书当中他都作了圈点、断句,有的封面和天头上画着两三个圈圈的标记,有的地方甚至改正了版本的错字。他写有批注文字的共有15种史,198条,3583个字。最少的两个字,最多的有914个字。直到重病缠身,他还用颤抖的手在许多册的封面上记下“1975年8月再阅”“1975年9月再阅”等字样。毛泽东用24年时间把这套书至少全部通读过一遍。有的章节他反复读过。由于翻阅太多,有些书页都翻烂了,装订线也断了。
不盲从,注重独立思考
毛泽东非常信奉孟子的说法:“尽信书,则不如无书。”他读书时,提倡“四多”,即读得多、想得多、写得多、问得多,特别强调学思结合。这与孔子的名言“学而不思则罔”是一致的。
在高校的校园文化活动中,无论是校级层面的,还是院级层面的,多是以精英型和特长型学生为主,积极主动参与的都是固定的一小部分人,其他同学的参与热情不高。一方面,这可能是由于宣传环节不是很顺畅,留有死角,很多同学不知晓;另一方面,可能是活动没有照顾到大多数同学,没能够从绝大多数学生的特点及成长规律出发,缺乏顶层设计和参与面的调研。
据毛泽东的护士孟锦云回忆,毛泽东的床头总是放着一部《资治通鉴》,这是一部被他读破了的书。一次毛泽东问她:“孟夫子,你知道这部书我读了多少遍?一十七遍。每读一遍都获益匪浅。一部难得的好书噢。”
但是,在毛泽东一生中,读的遍数最多、读得最熟、读的时间最长的一本书应当是《共产党宣言》。毛泽东曾对斯诺说,1920年时,有3本书使他建立起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其中之一就是《共产党宣言》。
毛泽东反复强调,对马列主义的经典著作要学习,要尊重,但不要迷信。他说,不如马克思,不是马克思主义者;等于马克思,也不是马克思主义者;只有超过马克思,才是马克思主义者。
理论联系实际
他在湖南一师读书时,曾在《伦理学原理》这本仅10万字的课本上,用蝇头小楷写下了1.5万字的批语。这些批语除少部分是对课本章节的概括外,大部分内容都是他就书中伦理观、人生观、历史观、宇宙观提出的各种不同的见解。
在纪念李自成农民起义胜利300周年时,郭沫若写了《甲申三百年祭》。毛泽东在作《学习和时局》的报告中说:“我党历史上曾经有过几次表现了大的骄傲,都是吃了亏的……全党同志对于这几次骄傲、几次错误都要引为鉴戒。近日我们印了郭沫若论李自成的文章,也是叫同志们引为鉴戒,不要重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好书要反复读
其间,最著名的故事是他们到安化劝学所拜访所长夏默庵先生。他毕业于两湖书院,饱读诗书,但是性格孤傲,毛泽东两次拜访都吃了闭门羹。当毛泽东第三次登门时,夏默庵又出难题,出了个上联:绿杨枝上鸟声声,春到也,春去也。毛泽东略加思索,马上对道:“清水池中蛙句句,为公乎,为私乎。”毛泽东的下联不仅对仗工整,而且立意高远,夏先生连声称赞,立马茶水相待,与毛泽东促膝而谈,十分投机。临别时,夏先生送毛泽东8块银元做旅费。
在《伦理学原理》的批注中,青年毛泽东就曾批评学而不思的陋习,他写道:“吾国二千年之学者,皆可谓之学而不思。”与这种陋习相反,毛泽东在读书时总是独立思考。尤其是在读历史书的时候,他不仅要反复阅读书上的内容,同时还要研究当时的历史背景、时代特征、作者生平、指导思想和写作动机等。他用自己特有的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来品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从中鉴取兴亡之道,总结为政方略,悟出新的思想和观念。
以提取菌群总DNA为模板,针对细菌16S rDNA的V3+V4区和真核微生物的ITS1区,进行PCR扩增,成功获得扩增目的条带(图2)。表明该菌群总DNA样品质量合格,可用于后续菌群DNA的PCR扩增与建库、及高通量测序分析。
贝叶斯投票是根据每个基分类器的历史分类表现通过贝叶斯定理赋予不同的权重,根据各基分类器的权重进行投票[38]。由于不能覆盖各基分类器的所有样本空间,且不能正确给出各基分类器的先验概率,贝叶斯投票的效能不及普通投票方式[39]。
1939年底,毛泽东说:“《共产党宣言》我看了不下100多遍。遇到问题,我就翻阅《共产党宣言》,有时只阅读一两段,有时全部都读,每阅读一次,我都有新的启发。读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于应用,要应用就要经常读、重点读。”他后来还说,“每年都把《共产党宣言》读几遍”。对这部马列经典著作,毛泽东的确是做到了反反复复阅读,达到了烂熟于心、融会贯通的程度。
勤学好问,虚心求教
《论语》云:“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在读书学习的问题上,毛泽东提倡要甘当小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勇于提出问题,努力去解决问题。
这种习惯是毛泽东从老师徐特立那里学来的。勤动笔墨使毛泽东养成了手中无笔不读书的习惯。但他记笔记的方法很特别——很少使用笔记本,往往把读书心得批注到书本的字里行间。
毛泽东求学期间,湖南一师聚集了一批有名望的老师,毛泽东经常去向他们请教,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甚愿日日趋前请教”。杨昌济是他最为敬佩的老师,“板仓杨”寓是他去得最勤的地方,他几乎是每周一次到杨昌济家中去求教。
毛泽东还常到徐特立、黎锦熙、方维夏等老师家中去请教问题。在黎锦熙老师1915年4月至8月的日记中,就有20多次毛泽东去他那里求学问道的记载。
(1) 根据当前车次的股道约束确定可选车组停放位置,并结合车组停放位置表确定第k个可选车组中当前状态为1的车组集合Tallowedk1。
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当中号召人们:“我们必须向一切内行的人们(不管什么人)学经济工作。拜他们做老师,恭恭敬敬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懂就是不懂,不要装懂。”
不同内容交替着阅读
人们都说要刻苦读书。不管怎么说,读书学习本身是一件很费脑筋的事情,容易使人疲倦。但是,毛泽东在长期的读书生涯当中,也找到了一些克服疲倦的特殊方法,那就是不同内容的书籍交替着阅读。
对照组患者均进行常规内科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根据患者的实际情况给予脑细胞代谢促进剂、赋能剂、抗感染类药物等;实行高压氧治疗,压力表控制在2ATA;进舱90 min,前20 min加压,后持续稳压50 min,最后20 min减压;每日进舱一次,10 d一个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联合依达拉奉进行治疗,30 mg依达拉奉注射液注入250 mL生理盐水静脉滴注,2次/d,共治疗14 d。
毛泽东是诗词大家,他在谈到自己对不同流派古典诗词的欣赏趣味时,曾写过一段很著名的评论:“词有婉约、豪放两派,各有兴会,应当兼读。读婉约派久了,厌倦了,要改读豪放派。豪放派读久了,又厌倦了,应当改读婉约派。我的兴趣偏于豪放,不废婉约。”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以上方法仅仅是毛泽东读书方法的一小部分,远远不能涵盖毛泽东读书学习的全部经验。读书有法,法无定法。书不同,人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需求不同,读书的方法就不可能完全相同,不存在某一种解决所有问题的读书方法。应当从个人的学习实际、工作实际、思想实际、需求实际出发,选择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不能生搬硬套,不能千书一法,应当因人而异,因书而异。
编辑 / 穆宁 rmzkmn@163.com
资料来源 / 《北京支部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