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现代林业_林业论文

论现代林业,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林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所谓现代林业,就是在现代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用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经营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作者从历史发展的各个不同角度,对林业发展的走势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与评价,并在此基础上描绘了现代林业的大致轮廓,论述了生态林业是现代林业的基本经营模式;社会林业是现代林业的基本社会组织形式。

关键词 现代林业 生态林业 社会林业 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

现代林业[1]是历史发展到今天的产物,是现代科学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所谓现代林业,就是在现代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用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管理方法经营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虽然林业现代化不仅滞后于工业,也远远滞后于农业,但今天,它却能以崭新的姿态迈步走向“后工业化时代”的现代化。

1 林业与现代化

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在经历了漫长的工业化过程后,逐步实现了工业现代化,农业也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农业的“绿色革命”,实现了农业的现代化。林业由于其生产经营的特殊性及效益的外溢,长期以来处于比较落后的状态。传统林业是从采伐利用原始林开始的,起初只是不自觉地依靠天然更新,从而遭致资源的大量毁灭。资源的稀缺促使人们在工业化和工业现代化的过程中探索林业的发展方式。德国[15]最早进行了大面积人工造林的实践,随后,发达国家在工农业实现现代化后,相应地提出了发展林业的要求。工业人工林(原料林)正是在这个时候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这既是农业“绿色革命”在林业上的反映,也是工业化在林业上的滞后表现。然而,生物生产过程是一个自然力和人力相结合的复杂过程。木材培育论的失败就在于忘记了自然力的正反作用。意大利河谷杨树人工林的失败,各国人工林导致的土壤严重衰退,都证明了它的缺欠。当然,也有一些国家逐步摸索出了一些成功之路,如新西兰的人工林,北欧3国的森林经营。但他们所采取的措施是充分利用自然力,而不是“人定胜天”。在经历了复杂而反复的发展过程之后,德国的“近自然林业”理论和美国的“新林业”理论顺应而生[7],并产生了极为深远的效果。从而为林业经营从“生产性”向“环境性”过渡提供了可行的理论基础,也为人们重新认识森林和科学的经营森林,进而实现林业现代化提供了理论上的前提。

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林少(覆盖率不足14%且分布不均),山多(山地占70%左右),大地严重缺乏绿色庇护,木材和林产品供应不足。为了满足经济发展的需要,50年代开始在东北,60年代中期开始在西南、洮河、白龙江、秦岭等山地开发森林,虽然暂时提供了经济建设用材,但资源掠夺利用导致了环境破坏,同时也造成了东北林区严重的“两危”局面(其它林区也有类似问题)。我国的速生丰产林发展很快,但树种单一,南方为“杉家浜”、北方为“杨家将”。这种清一色的丰产林,特别是南方的杉木林,不仅造成土壤退化,而且大大降低了山区的水源涵养能力。由于树种严重退化,只能生产中小径材。人工林如果不植根于自然界,寻求自然界的生态平衡,失败之例早已有之。农业已经受到石油农业之苦的困扰,也正在寻求生态化的道路,难道我们林业不更应反思吗?可以这样说,林业的现代化必须走人类、社会与自然环境相协调的发展道路。林业经营能否可持续发展不仅是自身的事,其作为环境的物质基础,也是事关整个社会能否走上可持续发展的大事。

2 现代林业的本质特征

现代林业的发展是经历了一段曲折之路的,并较之其它行业慢了很多。林业在工业化社会中,由于天然森林资源还比较丰富,只是在采伐利用上实现了工业化式的装备,而在整个营林环节始终未能步入较完善的工业化之途。林业中的工业人工林虽说只占森林资源很小一部分,但却远较其它产业为迟,步入了与农业绿色革命相似的发展道路,仍未解决地力衰退和环境污染的老问题。所以我们把工业人工林视为常规工业化在林业中的滞后表现。就整个林业而言,却迟迟未能完全步入传统观念的现代化。

近20多年来,发达国家逐步进入后工业化社会,随着环境的不断变化和自然资源的急剧减少,人们在对传统经济学认识反省的基础上创立了生态经济学[2]。在这一理论指导之下,人们开始探索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道路,以期不仅是自然资源,而且整个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从而人们对林业现代化也有了比较清晰的认识,并赋于其新的内涵。所谓现代林业,即在现代科学认识的基础上,用现代技术装备武装和现代工艺方法生产以及用现代科学方法管理的可持续发展的林业。不少人甚至直接称现代林业就是可持续林业,其目标是通过对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求得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的持续稳定增长,以满足人类社会对森林的生态的、社会的、经济的全面需求。

2.1 现代林业的生产力内涵——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

现代林业是以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3,5]水平来表示的。它是一个动态的开放系统,在这一系统运动过程中,森林产出目标的诱导,使森林投入合理化,由此推动整个生产力的发展。

众所周知,人类的经济活动都是对生态循环的干预,这种干预可以起正的作用,也可以起负的作用。按传统生产力概念活动的结果,已导致了生态平衡的破坏。生态经济学认为,生产力是人力和自然力的合成,生产力的活动是人与自然进行物质与能量交换的双向运动。在此活动中,人类不仅要求持续获得物质资料,而且要求有一个有利于人类生存与发展的良好的生态系统,即生态功能。

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也正是人们对森林生态经济系统进行开发、利用和保护,以获得森林产品和服务,改善森林质量,保持和提高森林资源再生产的能力(包括现实的和潜在的能力)。可见,森林生态经济系统物质、能量、信息和价值的转换效率的增长持久性能,是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的内核。

森林的自然生产力是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的基础,它是森林自然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物质和能量的积累、循环、转换的能力[3]。包括自养者的生产力,为绿色植物的初级生产力;异养者的生产力,为各种动物和微生物利用初级生产力进行同化作用的次级生产力。一般说,自然生产力的组成因素具有以下特征:

(1)利害双关性。这种利害双关的二重性,决定人们在生产时,既要利用有利方面,把自然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生产与发展;又要防止其有害方面,尽可能化害为利,保护生产力发展,纠正那种只注意利用有用性而忽视有害性的片面作法。

(2)区域差异性。森林自然生产力的区域差异十分明显,如世界不同气温带的树木净第一性生产量,热带雨林比矮生疏林灌丛高22倍。这种区域差异性形成社会分工的自然基础。

(3)使用有偿性。森林资源是一种稀缺的资源,为限制并有效地利用资源,对生态环境进行保护和管理,需要对自然力实行有偿索取。改无偿使用资源为有偿使用,以减少资源的损耗。

(4)相对独立性。自然力与劳动力是两个不同的生产过程的一部分,生产过程还包括劳动过程中断后自然力独立发挥作用的过程——自然过程,这在营林业中表现极为明显。认识上述森林生态系统中生产的两大类及自然力的特征,可使人们有效地提高生产力的时间效率以及生产力的投入与产出比率,如超短轮伐期工业人工林就是这种认识的实践。由此可见,森林自然生产力不仅是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的重要组成要素,而且可以转化为森林经济生产力,从而以直接的经济形式表现出来。

社会生产力是以人的合理需要为发展动力的,它是一个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将经济物质要素渗入森林生态经济系统并与森林生态要素匹配;一方面形成满足社会需求的经济系统循环再生的动态过程,另一方面使森林自然生产力转化为森林经济生产力。在森林自然生产力向森林经济生产力转化过程中,受社会生产力水平的直接影响,也就是说社会生产力制约着森林经济生产力。

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系统运动过程表现为一系列物质、能量、信息的投入产出过程,而这一过程又必须遵循生态经济的基本要求。

一是森林资源利用的生态经济阈限法则[4]。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系统由一系列数量关系所表现的内部质变临界点,叫做森林生态经济阈,有上临界点和下临界点,分别称阈上限和阈下限。生态效率的特有的变动区间制约着经济效率的“过度”扩大。森林生态系统内的负反馈机制,使其内部的物质、能量的转化效率及其积累量具有连续涨落的相对稳定性,当森林经济过程与这一涨落相吻合时,会获得最佳的森林经济效益;相反,若越出这一涨落区间,就会破坏森林生态稳定性,林地回报则会下降。人们通常称违反森林生态规律,一味追求林木的经济效益,结果使林地地力下降,就是例证。

二是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要素供求均衡法则。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系统的投入要素的投放必须与系统各要素的需求相适应,以实现森林生产力要素的动态均衡。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系统的运行必须不断地进行生产力要素的补给,而系统对劳动、物质、技术、管理及自然环境等要素的输入均具有最适需求量,投入过多或过少都会影响森林生产过程而降低系统产出。因此,在生产过程中,必须坚持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要素的供给与需求相一致,以符合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规律。森林生态经济生产力要素的供求均衡主要表现为要素供给的品质、规格、种类应符合系统输入的要求;输入要素在数量上要与系统需求相平衡;要素供给在时间上必须与森林生态经济生产过程的时序相一致;森林生产力的地域异质性决定了森林生产力要素供给也必然具有空间布局的地域异质性。也就是说,为使符合森林生产力要素供求均衡法则,在投入资源的质量配置、数量配置、时间配置和空间配置诸方面寻求最适的组合方式。

2.2 现代林业——可持续林业

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意图是既满足当代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6];可持续发展的本质是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增强资源再生能力,引导技术变革,使再生资源替代非再生资源成为可能,并制定行之有效的政策,使发展要素的利用趋于合理化。

可持续林业是现代林业发展的战略目标[8~9,11],是现代林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可持续发展在林业中的应用。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的《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7]提出:“森林资源和森林土地应以可持续的方式管理,以满足这一代和子孙后代在社会、经济、文化和精神方面的需要。这些需要是森林产品和服务,例如木材和木材产品、水、粮食、饲料、医药、燃料、住宿、就业、娱乐、野生动物栖息、景观多样性以及其它森林产品。应采取措施来保护森林,使其免受污染的有害影响,包括空气污染、火灾、虫害和疾病,以便保持它全部的多种价值[5]。”

可持续林业并不意味着采用传统的天然更新、使用低效过时的林业技术,而是寻求现代生态林业,即运用现代科学知识,设计与实施林业上可行、生态学合理的林业技术措施。可持续林业的原理可以总结为如下几个方面,即①林业生产组织与林业资源的管理方式应与自然关系相协调,而不是相互冲突,但这不意味着要减少人工合成资源的使用,如各种人工林;②通过规划多样性来优化林业生产(最优不一定是最大);③以可更新森林资源为基础,通过维持高的林地地力优化生产;④在深入了解和认识森林生物系统的基础上,在森林生态环境稳定的前提下,设计规模小的新技术;⑤使主要林产品质优量大(如木材),维护森林资源基础,控制采伐,提高资源利用率,发展资源产业,建立永续利用资源体系;⑥因地制宜地发展林产品加工及市场销售系统,以及产品在国家之间的合理流通,建立木材国际贸易体系;⑦关心林农和山区农村的社会福利,建立从严控制的山区林区人口再生产体系及适度消费的生活体系;⑧建立森林生态和林业技术教育体系,以及技术普及和推广体系;⑨创造舒适的山村环境,推进农村和城市景观的恢复和建设。由此可见,可持续林业大大发展和超越了传统林业仅以求得森林生长量和采伐量相平衡的永续利用原则,而是涉及森林生态系统全部功能的维持和发展;同时它还明确了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与整个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不可分的,因此,实现林业可持续发展需要做好全方位深层次的工作,需要得到全社会的支持。

林业可持续发展,即森林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是以森林的可持续发展为基础,而林业再生产的生产与消费、产业与产品的结构状况又直接影响森林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林业可持续发展包括的内容比森林可持续发展更为广泛,它不仅包括林地生产力和森林再生产能力的持续发展,物种和生物多样性的持续发展,还包括持久地保持森林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林业产业的持续发展;不断优化林种结构和林业产业结构、布局;不断增加林业投资;不断提高林产品的市场竞争能力等。从另一角度看,森林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不仅包括森林生态的持续和林业经济发展的持续,还要包括维持和不断提高人类生活水平的持续。与此同时,林业可持续发展还必须遵循:保护效益原则;顺应自然原则;公益性原则;节约利用的原则。

3 现代林业的基本经营模式——生态林业

3.1 生态林业概说

生态林业[4]是现代林业的基本经营模式,是根据“生态利用”原则而组织的森林经营利用制度。它运用生态经济学[2]原理,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在促进林产品发展的同时,为人类自下而上发展创造最佳状态的环境。

生态林业的定义似应从林业机制的内在本质关系和林业的根本特点作为立论的基本依据。林业机制是一个由自然再生产过程与经济再生产过程复合的再生产过程,它明显地受到自然再生产过程的制约。从系统观点看,所谓“过程”就是系统,林业的自然再生产过程,主要是指生物与环境的关系,包括林业自然资源与生态环境条件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称为“森林生态系统”;林业的经济再生产过程,主要是指林业再生产中人通过劳动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等经济循环各环节中投入的各种社会资源条件,包括社会、经济、技术因素及其相互作用的机制,称为“林业经济系统”。由于林业的经济再生产过程与自然再生产过程是交织在一起的,同样,森林生态系统与林业经济系统也是相互结合的统一体,即林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依据林业机制的内在本质关系及其特点,把林业机制的运行模式定名为“生态林业”是符合林业机制内在本质关系和特点的。所以,生态林业的本质涵义可简释为生态与经济协调发展的林业,它是实现林业和林区经济高效、协调、持续发展的现代林业模式。

生态林业的本质特征,应是自然和人工森林生态系统的生态平衡[4],也只有在这个基础上,才谈得上持续的高产业。生态平衡理论是生态林业赖以发展的理论基础。生态平衡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环境间以及各种群相互制约,维护某种协调,并由于系统内在调节机制而遵循动态平衡法则,使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达到一种动态结构相对稳定状态。在这里,环境系统与生物结构组成的稳定性乃是生态平衡的平衡基础,生态系统中能量流、物质流和收支接近相等乃是生态平衡的前提,而生态系统自己能通过信息传递进行自我修复和自我调节乃是生态平衡的条件。森林达到演替顶极时期,也是一种最佳平衡状态,并有较高的生物量。但是,人类科学的认识在于根据自身需要来加以调节,使所经营的森林处于演替的某一时段,以满足人们在不同时期、不同条件下对生产、生活多方面的需要。也就是说,经营森林的措施和投入首先必须满足森林生态系统自身生态平衡的要求,然后才能有较高的经济产出和稳定的环保质量。

可见,生态林业是完全符合现代林业所肩负的保护性资源经营和林产品生产的双重职能,并以前者为基础所要求的一种林业经营利用制度。从现实的科学和经营水平看,生态林业的经营类型是很多的,但其核心仍然是自然状态的演替顶极的森林群落,其它诸如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立体林业等仅具派生性质。

3.2 生态林业的分类

生态林业作为现代林业的基本经营模式,是与现代社会经济条件相适应的具体的经营利用制度。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要从宏观调控和总体协调,求整体效益最大;要从地域分工和分类经营,求局部效益最佳。为此,根据我国森林更新方式的现状,遵循顺应自然的原则,要在林区恢复和保护天然林、次生林,形成针阔混交的复层林,具有高功能的生态林,这部分森林在整个森林生态经济系统中占居重要的地位,在面积上所占比例也是最大的;要对人工林的营造限定规模,让它镶嵌在天然次生林中,或让它针阔混交种植;划定防护林、自然保护区(含仅剩的原生林)等禁伐林。

生态林业建设必须以生态工程的方式来进行。生态工程是根据生态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针对当前已经发生或者未来将要产生的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提出对策性意见和整治、消除措施。这是我国已故著名生态学家马世骏教授率先提出的以“共生、互生、循环、再生”为核心的“生态工程学”理论。这一新的理论提出后,很快得到国内外的承认,并开始在国内得到发展和应用。

所谓工程,是指人类设计的、具有一定结构的工艺系统。生态工程则是应用生态系统中物种共生与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结合系统中最优生方法设计的分层多级利用物质的生产工艺系统。生态工程的目标,就是在促进自然界良性循环的前提下,充分发挥物质的生产潜力,防止环境污染,达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同步发展。它可以是纵向的层次结构,也可以发展为由几个纵向的工艺链索而成的网状工程系统。具体可划分为:多级利用系统,资源再生系统,共生、互生、抗生系统等。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中的核心部分,且具有稳定而抗逆性强的特点,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环境具有巨大的调节作用。

生态林业的内容比较复杂,笔者认为按下述分类较为合适[1]: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的10大森林环境保护工程,以及逐步开展的森林环境服务活动,正在突现出明显的生态经济效果。

3.3 现有林经营如何逐步转上生态林业生产的轨道

现代林业是可持续林业,要使林业达到持续发展,必须使生态经济协调。目前,现有林的经营基本上走的是传统林业的道路。一般来说,历史性的转轨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往往需要有一个逐步过渡的办法,也需要一定的时间。考虑到林业的地域差异性,又不能强求一致,但必须注意一些基本的原则:正确把握生态与经济之间的关系,在生态平衡基础上经营林业;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开源节流,促进森林资源的增长;以林业为基础,多种经营,使山地综合开发建设与山区发展互促互进。

3.4 工业人工林要纳入生态林业的生产轨道

工业人工林实际上是工业化在林业上的滞后表现,有同于30年代开始的“石油农业”。时至今日,它本身尚未解决地力衰退并仍处于恶性循环的怪圈中,完全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因此,探索如何使工业人工林纳入生态林业生产的轨道,便具有极为现实的意义。

(1)工业人工林发展的动因和生态经济特点[10]

由于对原始林的掠夺利用造成资源严重短缺,而社会的发展对木材和木质纤维的需要却不断增加,加上科学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现代化(石油农业)在一定条件下的“成功”,使林木的人工速生栽培不仅成为可能,而且成为一项可以盈利的事业。所以工业人工林在一些国家迅速地发展起来。

通过实践可以看出,工业人工林既具有生产力发展上的优势,也存在一些严重的生态经济问题。工业人工林的特点是:生产目的明确,培育林木旨在为特定的服务对象提供相应的原料;高度集约经营,经营手段上类似农作物栽培;林木培育周期明显缩短,增强了林业对资金的吸引力。但也有明显的缺陷:林分生态结构单一,稳定性差,群体自我调节能力低下,缺少复杂的食物链网来维持种群间的动态平衡;病虫灾害多,受酸雨危害大,一旦发生灾害,系统难以自我调节保护,杀虫剂的介入既造成环境污染,又加剧系统种群减少,形成恶性循环。这种林分已失去森林生态意义。据报道,意大利最近一次全国森林调查就没有把杨树人工林计入森林覆盖率。我们作为一个发展中国家,要认真吸取别国的教训,按照生态林业的观点调整与改造好工业人工林。

(2)我国工业人工林的建设对策

我国人工林建设始于50年代,至今已有相当规模,分布在祖国南北各地。但发生在其它国家由于林地连栽造成地力衰退,甚至完全失败的教训,在我们这里也不少见。

天然林有自我生态补偿机制,其输入输出的物质与能量,可以在自然界的自我循环中保持相对的动态平衡。据报道,天然林疏伐作业后,若森林里至少还留有针叶或细枝条,乔木在中龄林和成熟林阶段的养分自我供应度可达到80%~100%。而工业人工林则改变了天然林的养分循环模式,高产出的林分取走大量的林木生物量,如果没有足量的其他能源投入(即生态补偿),则必然造成养分不足,林地肥力下降,影响林分生产量。专家研究表明:80年代南方速生丰产杉木人工林的单位产量有所下降,在杉木中心产区范围内,福建平均每公顷仅产49.5m[3],浙江才18.15m[3]。成熟林每公顷单产最高的福建仅为125.4m[3],比过去下降了30%,这也正是生态林业生产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新西兰的人工林复合经营经验,值得我们参考。他们把主要精力放在良种上,头5年比较注意人工栽培,5年后待达到一定干材高度要求后即进行封育,使之自然形成复层混交林,有效地解决了物质循环问题。三代(1975年)经营以来未见地力衰退,这是典型的人工天然复合系统,完全符合生态林业生产的要求。

现在不少人过分强调了育种和栽培技术,包括无性系林业,而忽视了石油农业造成的后果——土地退化。新西兰的方式虽可吸取,但那是一种较长的轮伐期,而生产周期在10年内的恐怕还要用其它方法,比如隔代轮作,早期混农(豆科类)作业等。这就是按生态林业的要求来改造工业人工林。

4 现代林业的社会组织形式——社会林业

社会林业是人类利用森林多功能、多效益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也可以称社会资源动员方式。其目的在于,通过一定的社会组织形式,协调社会中人与自然环境、生产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藉以改善人的生存环境和工农业生产环境。在发展中国家,农业还没有现代化,工业化过程起步较晚,社会林业[6,16~17]对改善乡村经济与生态环境是一种成功的组织协调形式;在工业化和后工业化的经济发达国家,社会林业则对改善城市环境和实行国土整治是一种重要的组织协调形式[10~11]。社会林业是历史的产物,是在社会生态系统变化中产生和发展的。我们研究社会林业,是以社会生态系统动态平衡原理和发展经济学原理为指导思想,以人——森林与环境——社会经济为对象。当今出现的由于社会生态系统中熵值增大而导致的无序化,唤起人类为建立人的生态环境和工农业生产与自然环境协调的秩序而进行改革,并非谋求让森林回归到原始平衡状态,而是寻求在混沌中有序化进程,建立社会生态系统的新的平衡。这正是发展社会林业的目的,也正是社会林业被称为现代林业的一种社会组织协调形式之所在。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在进入农业社会以后,人们不仅经营着农业,还经营着高产的林业。新开垦的土地,不论种植农作物或杉木,在南方由于常绿阔叶林的天然更新,可解决农林业种植所造成的土壤肥力下降。这种轮作休闲制,使生命维持系统逐步分化为生产性和保护性两个互补系统。正是由于森林保护性生命维持系统具有社会性的生态效益,林业成为户户参与、各区参与、各主管部门参与的社会公益事业。为了发挥森林保护环境的作用,就需要社会协调行动[12~13]。这种行动最初多以乡规民约和社团活动进行,最终以政府发布政令、法规、参与制订规划等加以完善。这就是我国社会林业的起源,也是社会林业的本质所在。目前我国的全民义务植树,乡村林业,城市林业以及特殊地区(如矿区、军营、学校以及社团等)的林业都属于社会林业的范畴[8]。它充分体现了社会资源(人力、物力、财力)的动员特点,从而成为现代林业赖以发展的社会基础。

收稿日期:1996-10-20。

On the Modern Forestry

Zhang Jianguo

Abstract Modern forestry is an outcome ofhistoricaldevelopment of the traditional forestry.The so-called modernforestry,in fact,is sustainable forestry development based onmodern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nd scientific management.However,the development of modern forestry has very muchbeen behind industry and agriculture.The authour intends toanalyze and evaluate the trends in the development offorestry from different point of view,and tried to draw apicture of modern forestry.Ecological forestry is anessential mode of forest management,social forestry is abasic organization form in the modern forestry.

Mr.Zhang Jianguo,a professor of Fujian Forestry College,353001 Nanping,P.R.China.

标签:;  ;  ;  ;  ;  ;  ;  ;  

论现代林业_林业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