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武汉中心医院 湖北武汉 430000)
【摘要】目的:探讨伤口护理风险管理在门急诊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门诊接受治疗的患者100名作为本次观察对象,采用单双数床号法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护理人员对常规护理对照组的患者采取普通护理管理措施,对观察组的患者,护理人员对其加强护理管理,采用新型的护理管理模式,在风险护理干预模式下,观察两组患者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风险护理观察组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为(2%)明显低于常规护理对照组的不良事件发生(8%),而护理满意度评分(96.52±2.73)优于对照组的护理满意度评分(82.53±2.35)。结论:在门诊推行风险管理模式,有利于降低门诊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升护理满意度,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关键词】护理风险管理;临床运用;效果观察
【中图分类号】R47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7-8231(2017)21-0317-02
我国的急诊起步与发展较发达国家晚,目前仍处于初级阶段,急诊科的患者流量大,病情复杂,疾病多属于突发性,加之伤口本身具有复杂性,伤势的发展难以预测,个体差异较大,这对临床护理工作加大了困难,也加剧了患者发生感染的风险,面对现存的问题,采取护理风险管理,将急诊科伤口护理中的高危因素进行分析,积极寻求有利于防范伤口感染的措施,及早进行预防控制,在保障患者生命安全的同时,提升临床护理质量,提升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能够及时有效处理急诊科伤口问题,对促进急诊的抢救率,提升护理满意度具有重要意义。本次研究中,选取了100名急诊科的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在急诊进行护理风险管理,取得了较为满意的临床护理效果,具体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在我院门诊接受治疗的患者100名作为本次观察对象,采用单双数床号法均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常规护理对照组的患者年龄分布在3~73岁之间,平均年龄(37.48±4.29)岁,其中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为13:12。风险护理观察组的患者年龄分布在5~7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37.29±4.52)岁,男性患者与女性患者的比例为27:23。护理人员将本次研究告知所有患者,患者对此次研究知情且自愿进行参与。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数据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护理人员对常规护理对照组的患者采取基础护理措施,对观察组的患者,护理人员对其加强护理干预措施,采用风险护理干预模式下,具体措施如下:(1)建立风险管理小组:在急诊科室成立风险管理小组,由科室护士长及高年资护理人员负责,小组成员负责在科室开展相应的多层次化的风险管理措施,将以往工作中出现过的风险进行统计记录,再对所有的风险进行有效分析,对急诊工作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及早、及时、尽快预防处理,对临床风险护理工作质量的有效性、安全性及质量进行评估[1]。(2)制定管理标准:在风险管理理论的基础上,科室护士长及高年资护理人员应对所有类型的伤口实施标准化管理及质量控制,在科室制定处理伤口的准则,制定伤口清洗、包扎、换药等护理操作的无菌标准,伤口保护标准、出血处理及心理调节等护理方案。护士长或高年资护理人员对小组成员的具体工作进行有效分工,对患者入院至出院流程进行有效管理,严格把控护理工作的每个流程,及时发现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做好反馈,并及时处理[2]。(3)加强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科室护士长及高年资护理人员应对风险小组成员进行风险意识培训,提升护理人员的风险意识,有利于风险管理工作的开展。让小组成员了解医疗事故的合理处理方法,掌握相关的法律法规,面对伤口第一时间应如何处理才能降低风险等,最大程度降低护理工作中的风险[3]。(4)评估伤口风险:护士长应将伤口全面评估工作由接诊护士负责,全面评估工作包括:伤口的性质、伤口的大小、疼痛程度、病程及伤口存在时间等,接诊护士应对患者的伤口进行密切观察,必要时应收集患者伤口分泌液进行细菌培养及药敏实验,以了解患者的伤口状况,从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4]。(5)规范护理程序:小组成员在为患者处理伤口时,应遵循舒适原则,在促进患者伤口修复的同时,尽可能的减轻患者的疼痛,保护患者的皮肤。护理人员应熟悉每个操作程序,对每项伤口护理操作精细化、标准化,降低伤口处理中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5-6]。
1.3 观察指标
在实验研究结束后,护理人员对患者护理满意度评分进行评估,将自制的评分表发放至患者,评分越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越高。在患者出院时,对不良事件的发生次数进行统计记录,再将评分表收回并对100名患者的数据资料进行分析记录。
1.4 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的所有数据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处理分析,以95%作为可信区间,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若P<0.05,表示本组研究数据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在实验时间结束后,50名观察组的患者的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常规护理对照组,而护理满意度评分高于对照组。(见表1)。
3.讨论
伤口从处理到愈合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伤口在处理过程中,若不能对其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有效的控制,极易出现出血、感染等风险,而伤口在进行清创、换药、辅料及缝合等操作过程中都存在安全隐患,若不能对伤口处理的各个流程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临床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升,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受到影响。护理风险管理模式是护理人员在实施临床护理工作时,对工作中的各个流程中存在的风险进行有效的评估、识别、处理,将发生风险的概率降至最低,从而有效的提升护理工作质量,提升护理满意度的一种护理方案。而将护理风险管理运用于急诊科伤口管理中,对伤口处理中的护理风险事件尽早预防,尽早处理,制定处理伤口的标准,对科室护理人员进行风险意识培训,有效的降低了不良事件的发生率,提升了护理人员规避风险的能力。
综上所述,在急诊科实施护理风险管理方法,能有效的降低临床不良事件的发生率,促进伤口的愈合。提升护理人的工作能力,有效的提升患者对临床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减少医疗纠纷的发生,值得在急诊科进行推广。
【参考文献】
[1]梁娟,张婷,刘玲.失效模式和效应分析在脑卒中患者护理风险管理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5,12(9):14-16.
[2]李嵘,仲雅,杨君等.护理风险管理与对策在连续性肾脏替代治疗护理中的应用价值[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4,23(30):3401-3403.
[3]罗明春,麦少影,陈云玉.护理风险管理对呼吸内科患者护理质量与安全的影响[J].青岛医药卫生,2016,48(3):219-222.
[4]秦秀会.心内病区护理质量指标应用护理风险管理的影响及效果分析[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电子版),2015,3(29):142-143.
[5]涂江美.护理风险管理对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支气管炎症患儿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J].全科护理,2016,14(11):1132-1134.
[6]王靖,刘慧敏,张燕.护理风险管理对老年冠心病患者经桡动脉途径PCI术后严重不良事件的影响[J].河北医药,2013,35(12):1911-1912.
论文作者:胡芳
论文发表刊物:《心理医生》2017年2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9/6
标签:患者论文; 伤口论文; 风险论文; 风险管理论文; 护理人员论文; 满意度论文; 事件论文; 《心理医生》2017年21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