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短信之乱,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手机短信论文,之乱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近年来,号称“第五媒体”的手机短信息,声势浩大地闯入我们的生活,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位置。然而,在给人们带来更多方便的同时,手机短信也成了少数人敛财甚至犯罪的工具
有人利用手机短信“售枪”
最近,不少人的手机上经常会接到一些看起来很吓人的短信,不但推销假文凭假证件,连枪支弹药、假钞、针孔摄像器、窃听器等违法物品也能公然销售。
“卖的都是黑社会用的东西,我都不敢开机了,几乎天天都能收到,真是烦人!”。讲起手机短信,北京市的刘先生一脸的无奈。原来,最近刘先生经常收到来自不同手机号码的“售枪”短信。其中一条短信上写着:本公司长期出售黑车、假钞、枪支、迷魂药、窃听器,并办理高利贷,代办证件和票据。出于好奇,刘拨通了短信留下的联系电话,佯称要购买一把“六四式”手抢。一操着南方口音的男子称,现货随时都有。
公安部治安局负责人告诉记者,近期,利用手机短信形式兜售违法物品甚至枪支弹药的现象比较突出,希望市民发现后立即报警。
下载铃声引来黄色信息
连日来,哈尔滨市的李小姐一直为自己手机上不断出现的黄色短信息而烦恼,更令她气愤的是每当她被“强制”接受这样一条“黄讯”时,她的手机账户上就被自动扣掉3-5角钱的费用。短短十几天时间里,她已被扣掉了50多元钱的短信费。
李小姐的烦恼来自于一次网上铃声下载。半个多月前,她欲在网上下载一种好听的手机铃声,没想到当输入自己的手机号和密码时,不但没有收到铃声,反而开始连续不断地收到“黄讯”。每条“黄讯”发完后还标有1元的标价,最多时一天能收到十几条。李小姐想尽一切办法想取消这种“特服功能”都没有成功。
“中奖”者:被骗的滋味太痛苦
“恭喜你,你在我们的抽奖活动中获得了2等奖,奖金8万元。”如果有一天,突然有人告诉你中了大奖,面对巨额的奖金,你会不会心动?
许先生就碰上了这种“意外的惊喜”,最后被骗去了钱财。许先生是江苏省一家公司的职员;2月的一个深夜,许先生突然接到一个陌生人从厦门发来的短信,短信显示,在某公司主办的抽奖活动中,许先生幸运地中了二等奖,奖金8万元。
回想当时的情景,许先生一脸的痛苦:“于是,我就打算打个电话问问清楚,接电话的是个年轻女子。她告诉我,我确实中了她们公司的大奖。”
随后,对方叫许先生打另外一个电话,找姓林的小姐询问详情。许先生就打电话给那个林小姐,林小姐也证实了许先生的“好运降临”。林小姐告诉许先生,如果要领奖,就要尽快和领奖处的杨主任联系。随后,许先生根据林小姐留下的电话联系上了所谓的领奖处杨主任。
杨主任告诉许先生,得先交了800块钱,我们就把8万元打到你的帐户上去,或者你自己来厦门领奖也可以,她说只有两天的时间。
面对巨额的奖金,林小姐和杨主任两个人又说得活灵活现,许先生先前的疑虑很快就抛到了九霄云外。杨主任把公司的帐号告诉许,请许把800元钱转过来。许先生立即到银行按照要求将800元所谓的“领奖手续费”打入对方帐户。汇完钱之后,许先生再次联系上了对奖处的杨主任。杨主任说,她现在在银行里,马上就把8万元汇给许先生,但许先生还得再交1740元的费用。
这下许先生心里可犯难了,如果不交齐这笔说不清楚的费用,8万元的奖金和先前交的800元就要泡汤了。犹豫再三,许先生还是走进了银行。
事情还不算完。第二天,杨主任又通知许先生:税务局要收百分之三十的个人所得税,共计11600元。
此时,心理几近崩溃的许先生感到自己已经没有退路了,在他的一再恳求之下,杨主任同意减免一些费用。于是许先生分三次给杨主任寄去了5540元……
之后的事情就不必细说了,许先生没有等来天上掉下来的8万元,杨主任也在人间蒸发了。
有奖竞猜陷阱多
4月29日,广电总局在官方网站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电话和手机短信参与的有奖竞猜类广播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通知》强调,不得以高额奖品和奖金迎合或诱发听众、观众的投机、博彩心理,严禁在青少节目中派发现金。
最早的短信竞猜活动之一,出现在中央电视台的体育栏目。遇到重大赛事时,电视屏幕下方就会出现“发送短信猜比分(或者输赢)赢取大奖。移动用户发送短信到****,联动用户发送短信到****……”。
巨大的利润令网络公司和电视台欣喜若狂,更加猛烈的竞猜潮开始一浪高过一浪。从球赛转播中的“谁输谁赢”,到节日文艺晚会的最佳节目评选,无不将这种手段利用到极致。
观众只需要回答非常简单的问题,或者猜测某项比赛的结果,甚至无须回答任何问题,只要发送短信,就有机会参加抽奖赢取奖品。
如今,明星主持们除了要背诵播音文稿,还得牢记短信竞猜的号码,且每隔十几分钟就得唠叨一遍。
由于技术等客观原因,很少有公证机构参与,完全是组织方按照自定的程序、规则抽取中奖者。短信发送数量越多,活动组织赚取的信息费就越多。
而真正的赢家当数短信信息费用的收取者:运营商、服务商、节目制作方。一般一次节目只出一个数额较大的奖项,即发短信的人越多,中奖的概率就越低。
本意仅是吸引受众参与的竞猜活动,在毫无节制的商业利益驱动下,其中存在着巨大的侵害消费者权益的可能。消费者往往抱着“即使不中也不过损失区区几元信息费”的侥幸心理,轻率参与。感觉上当后,又由于维权成本远远高于参加活动的支出,且难以获得证据,无法主张其合法权益。
实际上每次竞猜的参加成本相比正常的通话和短信费用高许多;发布竞猜的广告、提示语中绝少提及收费标准;中奖过程不公开、不透明,易滋生暗箱操作;某些竞猜价格的活动毫无社会意义,有些活动甚至是以竞猜之名行欺诈之实,以互动之名收敛财之效。
认清五种短信新陷阱
一、不要轻易下载“免费”软件。一些网站提供了能够免费发送短信的小软件,当用户通过这种软件发送短信时,对方会接到短信提示,称“可直接回复此短信”。不过当对方直接回复短信时,SP(服务内容提供商)不仅不会提供免费回复,反而会向回收方收取双倍的资费。
二、手机注册布满诱饵。当看到“通过手机注册为本网站用户,可以免费获得……”字样时,很可能也是不法经营者的诱饵。在用户注册的同时,SP可能借此给用户悄悄订阅了某种短信服务,并且每月收取一笔不菲的信息费。
三、“免费”体验退订难。花很少的钱甚至免费,就能得到为期一个月的短信服务。但如果想退订短信却不那么容易。因为SP很可能堵死退订服务的渠道,或者宣称退订下月生效,继续收取用户的费用。
四、“伪装”短信设圈套。当看到“今天在哪吃饭?”“在楼下等你”等等看似熟悉却又不知发者为谁的短信不要忙着回复。一些SP将定制服务的短信伪装成了这种日常问候,如果用户直接回复,便会不知不觉被迫订购了某种业务,白花冤枉钱。用户在接到这样的短信时要先看清是普通手机号码,还是服务商代码。
五、资费不清乱收钱。很多短信服务的资费标准是每条0.1元或每月5元。但有些短信在定制过程中偏偏不告知明确的资费标准,导致一些用户不明不白地定制了高价服务,等到发现时已经晚了。
标签:短信公司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