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乡镇小学;小学生;信息技术;语文素养
随着我国教育兴国策略的深入推进,现在即便是偏远的农村儿童也能接受基本的文化教育,国民文化素养水平在不断提升。但在这种发展情态下,乡镇学生与城市学生间的文化素养差距并不是在缩小,而是在不断扩大。占全国人口总数超过半数的农村,却不能为国家输送等量的高水平人才。这受多种因素的影响,其中重要的两点,就是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和农村孩子文化视野的狭窄——好在,随着我们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及国家对基础教育投入的不断加大,现在的乡镇小学基本普及了信息技术教学条件。这显然是为乡镇学校提升教学质量和水平提供了有力的支撑,为农村的孩子们打开了一扇看世界的天窗,为乡镇教师能够培养出更高水平的人才搭建了平台。
但是,乡镇学校的生源、信息化普及程度以及教师的信息素养水平还与城市学校有着一定的差距和差异,因而,利用信息技术培养高水平学生,不能完全照搬城市学校先行摸索出来的成功经验,需要教师根据自身学情和条件进行优化、调整和创新,才能充分发挥出信息技术的助学效用。
下面,结合小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就乡镇教师如何借力于信息技术组织教学进行探讨。
一、乡镇小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瓶颈
在没有信息技术教学条件之前,乡镇小学生的语文素养很难与城市学生相提并论,主要遇到的瓶颈有以下几点。
第一,缺少助力思维的教学手段——我们知道,语文素养和数学素养有个区别,就是语文的素养是偏于感性的,其中包含着很多比较开放的元素。比如对作品情感的把握,对文章情境的理解,对文本审美价值的接收等等,需要通过一些比较特殊的感性化辅助手段才能实现。如情境再现、音乐引情等,而这些手段的实现往往是需要视频、音乐的获取、编辑和播放。没有多媒体、没有网络,这是很难做到的。而对城市学生来说,要电视有电视、要电脑有电脑,这些信息几乎是日常化接触的。
第二,缺少足够的信息获取渠道——我们知道,语文素养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依靠大量的、宽泛的阅读积累来实现。而受经济、文化、交通等等因素的影响,乡镇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非常窄小。没有大型的、综合性的图书、售书场馆,学生获取书籍的量是很难保障的。而受经济条件的制约,即便是有足够的售书场所,学生也不太可能得到充分的阅读满足。所以,乡镇学生与城市学生语文素养发展不均衡,甚至差距在拉大,也就成了必然。
二、用信息技术培养语文素养的策略
现在,我们有了信息技术教学条件,以上两个语文素养发展的瓶颈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形成突破,但关键还是看教师怎样来用。
1. 充分的课前准备工作
有些教师有个不好的习惯或认知,就是认为信息技术组织教学非常便利,可以在课堂教学中随需随用,不需要在课前进行准备。因为,当需要获得某个信息或教学资源的时候,打开网络、输入搜索关键词,马上就能获得——但这种应用信息技术的方式,往往是相当低效的。比如,我们教《在牛肚子里的旅行》这篇课文的时候,需要对学生讲解牛的消化系统这个科普知识。如果教师在课前不进行准备,从网络上搜索到的信息非常杂乱,有的是广告、有的是带水印的图片,有的是一些打着科普幌子的软文。教师在课堂上需要消耗一定时间去遴选,或是干脆凑合着用——这显然会是影响教学效率和质量的。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因而,信息技术虽然有便捷的特征,但一般情况下(有时,因临时教学需要是可以当堂使用网络的)教师最好是在课前进行精心的设计和准备。首先是要根据教学内容,确定用什么方法、用什么形式来组织教学,确定信息技术在其中能够起到什么作用(千万不能为用而用);然后,是通过网络获取教学资源,进行甄别选择;之后,还需要对这些资源进行整理加工。比如对文字资料进行简化、提炼,梳理为小学生能够理解的档次。比如对视频进行剪辑、对图片进行后期处理——这里,需要强调一点,信息技术的有效应用,需要教师有足够的技术素养水平,教师应尽快掌握常用软件的应用。
此外,我们现在流行生活化教学,有时候就需要教师去获取一些本地的教学资源。比如拿起摄像机来,到周边的田舍去拍一些场景,或者记录学生的学校生活情节。这些,都是需要教师在课前完成的工作。
2. 构建直观的教学情境
前面说过,语文素养的培养经常需要情感化、直观化的教学手段。在没有信息技术之前,构建一个引情的、直观的教学情境是比较困难的——大多情况下,只能是凭借教师的一张嘴和指望学生的想象能力。学生理解、领悟文本思想内涵和意境的效率是比较低的。而现在有信息技术,这个问题是很容易解决的——多媒体设备要声有声、要画有画,呈现直观景象非常方便。利用信息技术来构建情境,是当下语文素养教学最常用的一个手段,需要教师注意合理应用。
比如在教杜牧的《山行》这首诗时,我们可以借机对学生进行审美素养的培养——但有一个问题,枫树这种植物是有特定生长环境的,在我国并不是随处可见。对农村的小学生来说,受交通、经济条件的影响,他们也很少有机会到祖国各地去旅行,见见世面。所以,他们很难通过调动自己的经验和想象来完成诗歌画面意境的构建。在他们印象中,在北方的深秋,不应是百花凋零、万木萧瑟的景象吗?这枫叶的“红”是不是叶子枯黄颜色的美化呢?对这个学生认知上的短板,教师就可以通过网络去找一些秋日枫树林的壮美景色图片,再准备一些关于枫树的自然知识资料,在课堂上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看,学生马上就能明白作者为什么会“停车坐爱枫林晚”了。
3. 拓展学生的知识视野
有了信息技术的帮助,乡镇学生获取学习资源、阅读材料的问题可以得到很好的解决。教师可以利用网络平台,构建一个班级的学习资源库(比如电子邮箱、QQ空间、博客空间等等)。根据学生阅读和学习需求,教师从网络上搜集适合学生阅读学习的拓展资源和文本——现在,很多适宜小学生阅读的经典名著,大多是有免费的、公益性的电子文本的。比如《格林童话》《安徒生童话》《伊索寓言》《(少儿版)西游记》等等,都能够从网络上获得电子版。教师将这些资源分享到班级的网络资源库中,让学生在方便的时候自己下载来阅读。这在很大程度上突破了区域条件对学生文化视野的局限。
这里,有两点是需要乡镇教师注意的。第一,从网络上获取资源不应仅限于文本、书籍,只要是学生语文素养发展需要的,教师都应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比如一些文章的背景知识、作者生平介绍,一些涉及文章的科普知识、民族文化等等;第二,需要考虑到自己学生的信息化条件——就我们学校来说,还有近三成的贫困生,他们的家庭中可能是没有网络和电脑的。我们要让学生在家下载文章阅读,对这些学生是不公平的。所以,考虑到这些问题,应将学校的电子教室开放给学生,让这些条件有限的学生在学校就能学到拓展的知识。
以上,就乡镇小学教师如何借力信息技术对学生的语文素养进行有效培养进行了探讨。可以看出,农村小学生语文素养发展的主要瓶颈是获得学习资源困难和教学手段不能满足,而有了信息技术,这两个问题可以在很大程度上得到解决。培养小学生的语文素养,教师可重点关注三点:一是要课前充分准备,二是要重视情境构建,三是为学生提供充足的拓展资源。
参考文献:
[1]陈云慧. 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教学深度融合的实践探究[J]. 时代教育, 2017(8):12-12.
论文作者:陈水花
论文发表刊物:《教育学文摘》2019年1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15
标签:信息技术论文; 素养论文; 学生论文; 教师论文; 乡镇论文; 语文论文; 小学生论文; 《教育学文摘》2019年1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