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家风建设现状研究论文_胡月

当代家风建设现状研究论文_胡月

胡月

(西南交通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756)

【摘要】家风,既是个体道德水平的重要影响因素,又是家庭稳定和谐的重要保证,同时也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志。时代变迁,为优秀家风赋予了新内涵、提出了新要求,也给当代家风建设带来了新问题。本文致力于研究当代家风建设现状并分析其成因,以期为明晰当代家风建设现状以及改进当代家风建设工作提供有益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当代 家风建设 现状 成因

一、当代家风建设之与时俱进

(一)对传统家风内容的取与舍

1.取其“精华”并加以创新

以“爱国”为例:爱国,历来便是传统家风的“精华”部分,从古时“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趋避之”[ 林则徐.赴戍登程口占示家人.]那种舍小我为大我的大义凛然,到“国是最大家,家是最小国”、“爱国就要爱岗敬业”的大小我统一的家国情怀,并将爱国落实到生活与工作等细节之处。当代更加平凡朴实的爱国主义家风教育,更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人为本的基本原则和人民自我意识更加强烈的社会现实,更容易为广大人民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舍其“糟粕”并予以修正

传统家风的某些内容,在特定历史境遇中有一定负面因素,人们依据现实对其予以剔除或修正。如“孝悌”,历来被视为传统社会的治家之本,然而传统家庭中极端的“孝悌”导致严重的上下尊卑等级观念。[ 朱明勋.中国家训史论稿[M].四川: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325.]从司马光的言论中可见一斑,他说:“父母怒,不悦而挞之流血,不敢疾怨,起敬起孝。”[ 司马光.居家杂仪.]“兄弟而及于争。虽俱有罪,弟为甚矣。”[ 司马光.家范.]当代家风教育提倡适度的“孝悌”,强调家庭成员地位平等,家庭事务平等协商解决,;提倡父母与孩子平等沟通,尊重孩子的想法,接受孩子合理的意见与建议。

(二)传承方式的网络化

传统社会,印刷媒体的发明与发展为家风教育提供了重要的直接物质载体,极大地推动了家风传承。文字和纸张发明前,家风教育是一种以价值、技能传承为主要目的的私人性质的活动,言传身教是主要传承方式,不立文字。上古先民创造出文字,写于甲骨、简牍、布帛等物,思想在时空上具备了传承的可能;接着有了汉代纸张、隋代雕版印刷术、北宋活字印刷术。[ 华伟.家风: 一种源远流长的社会教育成人教育[J].2014 ,09:44-45.]家书与谱牒等纸质文本载体,此后一度都是家风传承的重要方式。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传媒成为社会舆论的重要工具,邮件、QQ、微信等更为便捷的网络通讯方式取代纸质书信成为日常交流的主要方式。人们更多地通过网络通讯叮嘱子女,通过电子图书阅读家风经典,通过报刊、电视树立家风典型,家风传承方式日益网络化。

二、当代家风建设之问题

(一)家庭教育缺失

现代城市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很多父母忙于工作,与子女相处、沟通的时间越来越少;在农村等偏远地区留守儿童越来越多,子女与父母见面都是奢求,更别提教育;单亲家庭、独生子女家庭越来越多,父母对子女越加宠爱甚至溺爱,舍不得对其进行教育。家庭教育缺失,导致家风传承势微。其中,家庭道德教育缺失尤为突出。受不当的教育观念、激烈的社会竞争和单一的人才评价模式影响,中国家庭教育往往将学习成绩视为子女成才的唯一评价标准,忽视思想道德教育。有的家长即使意识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但大都寄希望于学校教育,真正落实到家庭教育上的为数不多。

(二)家风教育观念偏差

一方面,西方“人本主义”在国内广泛流传,部分民众将其曲解为“能为我所用的,才是有价值的”,产生了较强的个人主义、功利主义倾向,过于强调个人价值、利益和发展,漠视他人和集体利益。[ 黄杰,郭佳鑫.现代交际[J].2016.12(446):138-139.]另一方面,当今社会和谐发展,人们在价值追求上,重物质轻精神,实用主义盛行,对家风教育产生了不良影响。子女功成名就,成为家风教育的普遍目的,品质塑造、个性完善与社会责任感培育被忽视。家长往往将成人的世界观和处世法教给子女,未成年人价值判断和道德选择能力不足,实际道德行为的主要参照物仍是父母,导致子女在道德认知和道德选择上的矛盾化和趋利化,接受学校和社会具有普适性的、整体的道德规范时,往往会有不适应感和不信任感。有的父母即使并没有有意识地将自己片面的道德观念灌输给子女,但其日常言行同样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不良影响。

(三)家风教育方法不当

1.缺乏沟通

教育应建立在教育者与被教育者充分沟通的基础之上,家庭教育尤其如此。但目前我国许多家庭,父母与子女没有或很少有沟通,只有命令、指责等,亲子关系疏离、隔膜以致形成冲突,家风教育难以开展、效果不佳。主要表现为三类:第一类,只有父母一方传递信息,子女没有信息反馈。如孩子有问题,父母不给解释、申辩的机会,不问青红皂白批评、训斥孩子。第二类,亲子双方或一方表达的信息与初衷相悖,收到了反效果。如父母让孩子学很多东西,说是为孩子好,而孩子却并不理解父母的用心;第三类,父母不知如何正确与子女沟通,所以干脆不沟通。

2.宽严失度

父母的爱蕴涵强大的力量,能为培养孩子纯洁的思想、高尚的情操、坚强的意志和良好的习惯打下基础。但父母的爱应适度,过度便是溺爱,会促成孩子不良习惯的养成。独生子女时代,多数孩子不自觉地陷入了两代六位长辈的溺爱,家长对孩子教育放得过宽甚至任其为所欲为;不少双职工家庭的父母白天忙工作、下班忙家务,对子女缺少陪伴,便想在物质上弥补子女,让子女吃好、用好、把孩子服侍好。久而久之,孩子会认为受父母服侍理所应当,最终养成任性、贪图享乐等不良习性,甚至产生严重的心理问题。

我国也有许多家长过分重视父母的威严超过了对子女的爱。他们对孩子态度过于严厉冷漠,方式、方法简单粗暴,往往不依据客观现实而仅从自己的主观愿望出发要求子女。若子女违抗命令或犯错,常会挖苦、辱骂甚至殴打子女。在这样的家庭中,子女得不到基本的平等和尊重,感受不到亲情和爱,严重者整日在恐惧中长大,可能成为抑郁、自卑、唯唯诺诺的人格不健全者,或情绪控制力差、甚至冷酷、脾气暴戾的反社会人格障碍者。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三、当代家风建设之影响因素

(一)家庭变迁

1.结构核心化,规模小型化

我国已进入“小家庭时代”,“核心家庭”即父母与未婚子女两代人共同生活的家庭取代了大家庭,家庭规模小型化。[ 张颐武.家风与当下中国[J].理论研究(社会版),2014,05:30-31.]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大力实施计划生育政策,独生子女家庭增多,三口之家成为普遍的家庭结构形式,传统社会占主流的主干家庭,三世、四世同堂的扩大化家庭不断解体,家风传承失去了大家庭这一稳定场域,容易出现断层等现象。

2.类型多样化

传统社会以家为本,人们即使舍弃自身利益也要保全家庭的完整度和稳定性。现代社会随着观念的更新、个性的张扬以及妇女经济能力的增强和地位的提高,因夫妻离异产生的单亲家庭迅速增多;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越来越多的人远离家庭求学、工作,产生了高比例的空巢家庭、留守家庭与农村隔代家庭;随着社会流动的加剧和生育观念的变化,丁克家庭等夫妇家庭成为一种地位显著的亚文化;一人户也已然变成一种重要的家庭类型。家庭成员长期分离,长辈对孩子的教育缺失、影响弱化,家风建设形势严峻。[ 路丙辉.热议“家风”现象的伦理审思[J].公民道德建设,2014,06:89-93.]

3.重心倾斜化

随着传统农业转型为现代工业,复杂的社会分工代替了简单的自然分工,人们的活动领域日益扩大,逐渐走出了家庭的保护与桎梏。同时,高速的信息更新极大地弱化了父辈的资源优势和个人权威,子代对亲代的依赖与敬畏日渐淡化,传统指向父辈的家庭重心随之转移。另外,传统家庭中父慈子孝是一种双向义务结构,这种代际伦理的基本模式有助于整合家庭,而如今的核心家庭尤其独生子女家庭,变成了单向伦理机制,亲代无条件、无原则地为子代服务,家庭重心偏向了子辈。孩子成为家庭的核心,倍受呵护与溺爱,导致尊老爱幼、孝顺父母等优秀传统家风的流失,以及贪图享乐、自我中心等不良习气的滋长。[ 朱丽霞,张洋.马克思主义家庭观视野下的领导干部家风培育[J].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月刊).2014 ,04:26-28.

]

(二)社会思想观念变化

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外来文化不断侵入,西方个人主义、拜金主义思想广泛流传,人们价值观念受到影响。另一方面,我国由计划经济转而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市场经济注重物质利益,人们思想受到一定冲击。最终个人利益意识逐渐觉醒和强化,人们开始奉行合理利己主义甚至极端利己主义,行为也趋向功利化。经济发展激起人们对金钱的渴望,甚至为了经济利益不择手段。权力缺乏制约诱发以权谋私;社会分配不公和收入差距扩大,引起人们心理失衡甚至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产生怀疑;通过不法手段或钻法律空子暴富的现象,导致拜金主义、功利主义、极端个人主义思想抬头。传统的道德文明、价值观念以及社会主义荣辱观受到严重冲击,家风教育显得苍白而无力。[ 朱丽霞,张洋.马克思主义家庭观视野下的领导干部家风培育[J].马克思主义研究(理论月刊).2014 ,04:26-28.

]

(三)家长缺乏家风教育素养

1.科学文化素质较低

科学文化素质,是反映一个人素质的重要指标。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以2015年11月1日零时为标准时点,在全国大陆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137349万人中,学历为高中及以下的总占比为81.9%,大学本科占5.8%,研究生占0.6%。总的来看,我国人口受教育程度低,高学历人数不多。[ 林火灿.经济日报,2016-04-21.]由于受教育程度低,许多父母忽视自身文化修养,在人际活动、心理素养、知识更新等方面也存在缺陷,难以在为学与为人上教育好孩子。如许多家长不注意自己的言行,对孩子经常失信,夫妻之间经常吵架,不孝敬父母,邻里关系紧张等。长此以往对孩子的思想、行为产生恶劣影响,产生不良家庭风气。

2.心理素质欠佳

家长的心理状态对家风教育有着极大影响。面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一些家长受攀比心理、功利心理、补偿心理影响,不能正确对待孩子的学习,功利地把孩子的学习与就业联系在一起,把孩子的学业好坏与家长的荣辱联系在一起。无法接受孩子成绩不佳,对孩子缺乏宽容,不懂得换位思考,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家风教育效果不甚理想。

3.缺乏相关知识和培训

现有教育体系中,没有任何课程教过父母如何进行家风教育。没有知识准备,缺少方法技能,仓促上阵,只有摸着石头过河,年轻的上网翻书四处请教,年长的把经历当经验向下传授。孩子大了,许多家长仍在茫然之中,不懂怎样与孩子沟通、怎样处理孩子教育过程中的问题;不少家长不懂教育的复杂性,把教育简单化,习惯于按“是”与“非”的标准去评判孩子,甚至主观地认为孩子“应该”这样,“必须”那样,盲目地按自己的意愿为孩子设定发展目标。结果往往事与愿违,许多家长白白花费精力与财力,最终却失去了教育好孩子的信心。[ 刘杭玲,周小萍,孙祖瑛.家庭教育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家庭教育,2000,01.]

参考文献:

[1] 鲍鹏山.家风乃吾国之民风.光明日报.2014-2-24.

[2] 周春辉.论家风的文化传承与历史擅变[J].中州学刊.2014,08:144-146.

[3] 徐梓.家风的意蕴[J].寻根.2014,03:4-7.

[4] 罗国杰.论家风.光明日报,2015-9-10.

[5] 徐少锦,陈延斌.中国家训史[M].人民出版社,2011.

[6]朱明勋.中国家训史论稿[M].四川:四川出版集团巴蜀书社,2008:325.

[7]张琳,陈延斌.传承优秀家风:涵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J].探索.2016(01).

[8]林伯海,师晓娟.家风的意蕴及其当代价值[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7-10-20.

[9]耿向娟.论传统家风家教的现代转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为视角[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8-02-07.

论文作者:胡月

论文发表刊物:《知识-力量》2018年1月下

论文发表时间:2018/4/24

标签:;  ;  ;  ;  ;  ;  ;  ;  

当代家风建设现状研究论文_胡月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