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二战后中国民间社会舆论视阈下的琉球归属问题(1945—1949年)论文

论二战后中国民间社会舆论视阈下的琉球归属问题( 1945— 1949年)

刘玉山

(温州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摘 要: 二战结束后中国民间社会舆论形成了关注琉球归属的热潮,形成了八种观点。文章围绕这八种观点尤其对主流舆论“直接归还中国说”做了详细的考证,并就形成社会舆论的作者群、民间社会舆论对国民政府的影响等进行了详细论述。

关键词: 社会舆论;琉球;主权归属;直接归还;互动

琉球归属问题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经历了两次集中的社会舆论关注,一次是1879年前后的“球案”,另一次是二战结束后,以战胜国身份因应对日和约过程中涉及到的琉球归属问题。这两次大的事件,以报刊为主体的社会舆论给予了充分关注。目前学界有两位同仁的研究涉及本选题,一位是褚静涛的《知识精英与收复琉球、钓鱼岛》(1) 《江海学刊》2013年第4期。 ,另一位是高月的《二战胜利后中国舆论对琉球问题的认知》。(2) 《浙江师范大学学报》2016年第4期。 前者着眼知识精英团体战后对琉球问题的论述,后者侧重民间人士的琉球撰述。本文则侧重对战后琉球归属问题论述的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的深度挖掘,所思考问题如下:当时民间社会舆论对琉球问题是什么态度?有哪些观点?构成民间社会舆论的类型有哪些?哪些社会力量参与到了琉球问题的讨论或行动当中?这些民间社会舆论所形成的“共识”对国民政府是否存在影响或互动?这次民间社会舆论集中关注琉球问题为我们今天提供了哪些经验?如果能将上述问题梳理清楚,则差可了解当时民间社会舆论下的琉球归属问题。

一、撰写琉球归属相关问题的作者群分析

社会舆论是“在特定的时间空间里,公众对于特定的社会公共事务公开表达的基本一致的意见或态度”。(3) 李良荣:《新闻学概论》,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53页。 报刊杂志是民众发声的喉舌,法国社会学家塔尔德就认为:“现代报纸是塑造舆论的主要力量。”(4) [法]加布里埃儿·塔尔德著、何道宽译:《传播与社会影响》,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第41页。 特定到琉球问题,其社会舆论的形成主要是一些民众在公开发表的报刊杂志里撰写相关文章,发表自己看法 ,从而形成琉球归属问题社会舆论的“磁力场”。

对琉球归属问题提出看法的群体涉及当时中国社会各阶层。琉球问题在当时并不完全是单独存在的议题,它的历史背景就是因应即将到来的对日和会,所以很多的民间关注是从对日和会开始的,这里必须提到一个组织——“亚东协会”。1947年秋,国民党中央常委会决定“为开展研究中日缔结和约的预备工作,并以半官方姿态沟通中日两国的民间关系”(5) 方秋苇:《回忆亚东协会》,《档案与史学》1992年第2期,第48页。 ,决定成立此学会,名誉会长张群,理事长贺耀祖,常务理事汤恩伯等,并主编机关杂志《亚洲世纪》。该协会在人事方面与抗战时期成立的“军事委员会国际问题研究所”有相当的承袭关系。地理、历史、国际法学家也不遑多让,积极介入进来,地理学家胡焕庸、张其昀、王成祖、叶以粹,历史学家汪诒荪、周谷城、胡秋原,国学大师刘文典,国际法学家王铁崖、周子亚等都对琉球归属问题做了论述。值得一提的是,在国民政府职能部门对日和约的决策过程中,这些专业翘楚有些也受邀参会,反映了他们的学识受到国民政府的肯定,并希望他们利用自己的研究成果为对日和约方案起草工作带来帮助。

一批国民党元老如许崇灏、许世英也加入进来,甚至外交部工作人员如张廷铮,都脱去官员的外衣,以民众身份撰述其说。中共优秀的情报工作者周竹安,也对琉球归属问题表达了自己的看法。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著名爱国华侨、“万金油大王”胡文虎也在其创办的报纸撰文呼吁琉球回归祖国。这反映了全世界的中华儿女都在关心和维护祖国的领土完整,体现了爱国华侨的拳拳赤子之心。

基于以上研究,我们可以认为听力理解策略是一种总的学习方法、技巧或者具体活动,旨在帮助语言学习者解决听力学习中遇到的问题或困难。这些方法、技巧或活动可以是外在的能够直接观察到的行为,也可以是不能直接观察到的内部的心理活动,可以是语言的或者非语言活动,它们对听力学习产生间接影响,有时也可能对听力学习产生直接影响。语言学习者在进行听力理解时,大多可以意识到他们自己所采用的听力学习策略,特别是当别人要求他们注意自己的活动的时候。

当然,还有更多的民众,他们或为中学教师,或为普通画家,或为人文知识分子,有些人甚至无法断定其身份。这些人在当时普遍无太高的知名度或社会地位,但“位卑未敢忘忧国”,他们构成当时社会舆论的主体。

在那以前,尼尔森兄弟一直陷在那场荒唐爱情的乱麻(也是一种常规)里,回到图尔德拉以后,他们希望恢复他们先前那种男子汉的生活。他们回到了赌博、斗鸡场和偶尔的斗殴之中。有时候他们也许自以为摆脱了烦恼,但是两人常常找一些站不住脚的,或者过分充足的理由,分别外出。快过年时,老二说要去首都办些事。克里斯蒂安便直奔莫隆,在上文已经提到过的那座房屋前面的木桩那儿,他认出了爱德华多的花马。他进了屋,发现另一个也在里面,排队等候。克里斯蒂安对他说:“长此下去,我们的马会累垮的,不如把她留在身边。”

这么多个人、党派、社会团体关心琉球问题,说明其有广泛的群众基础,牵动了社会各阶层民众的关注度,也侧证了中国民间对琉球归属问题所形成的社会舆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动员了社会各阶层。这样的社会舆论是真正具有普遍意义的舆论,他们代表了战后中国的主流民意,他们的撰文有理有据,全方位、多角度论述了琉球应当归还中国的合法性和正当性。更具有现实价值的是,他们就是国际社会处置日本战败问题的亲历者,他们的看法、观点不仅仅代表个人,更是当时国际社会对琉球问题所形成“共识”在国内社会舆论中的反映。

二、琉球归属问题所形成的几种民间社会舆论

商量来商量去,我俩只商量出个不是办法的办法。就一个字:拖。李老黑不是给我一个月的期限吗,我就给他来个消极怠工,拖一天是一天,不做任何准备,他总不至于让自个的闺女像邻居串门一样给嫁过来吧。再一点,就是抓紧摸清李老黑的真实想法,看看他葫芦里到底卖的啥药,然后再想对策,这才是最要紧的。

(一)“直接归还中国说”

1.作者群的背景分布

持这一观点的作者群非常广泛,遍布社会各个阶层、党派或团体。

澳大利亚外交部长伊瓦特在“亚东协会”刊物《亚洲世纪》撰文提出自己的看法:“将来订立对日和约,如果将日本南方依照《波茨坦协定》交出的其他岛屿基地——即琉球群岛、硫磺群岛及小笠原群岛也交给美国控制,则亦属合理,且有利于国际和平及太平洋上的安全。”(73) 伊瓦特:《从远东形势看对日和约的需要》,《亚洲世纪》1948年第3卷第2、3期合刊,第18页。 伊瓦特的言论并不能反映中国人民的意志,由于其发表在有一定影响力的中国期刊,因此可以算作不同的声音。

第二,知识团体的观点。上文做过介绍,“亚东协会”具有官方背景,但从业人员却大都具有日本问题学养。该协会发出《对日和约意见》,明确提出:“一八七九年日本吞并之琉球群岛,应依历史地理及文化关系与《开罗宣言》之原则,无条件归还中国。”(8) 亚东协会:《对日和约意见》,《浙赣路讯》第61期,1947年9月10日,第4页。 反映了与国民政府有一定联系的日本问题研究团体的意见,在一定程度上折射了国民政府内部部分官员和职能部门的意见。

第三,重要报刊的社论。《申报》于1947年10月23日发表社论《琉球必须归还中国》,国民党官方通讯社——中央通讯社1947年10月20日在《申报》发表《琉球的过去和未来》,都从地理、历史等角度撰述琉球应该归还中国。

分别取安徽省16个地级市旅游总收入及市国内生产总值,安徽省旅游总收入及省生产总值作为统计指标,根据区位熵公式,得到表5.大于各市平均旅游区位熵60%的地区(60%≤LQ<100%)划为旅游优势区域,低于旅游区位熵60%的地区(LQ<60%)划为一般旅游区域.

(1)一些大学著名教授、专家的观点。如著名历史学家汪诒荪在《学原》杂志1947年12月和1948年1月连载《琉球与中国之历史关系》(上、下),两万余言,从隋代之经营、明初之遣使与册封、册封后琉球之向化、琉球与清代之藩属关系对“中琉一体”之关系从历史的维度做了详尽的阐述。(9) 汪诒荪:《琉球与中国之历史关系(下)》,《学原》1948年第1卷第9期,第31页。 浙江大学教授、著名地理学家张其昀在中国地理学会年会发表学术论文《对日和约中之琉球问题》,提出:“琉球未来的地位,当在对日和约中决定。由历史和地理看来,琉球归属中国,理由至为明显……琉球世为朝贡之国,名为藩属,实同内地。七十年前日本悍然以武力割据,是为日本侵略中国的开始。琉球为中国失地之一,自当仍由中国收回。”(10) 张其昀:《对日和约中之琉球问题》,《大公报》(天津版)1947年9月5日,第2版。 张其昀除了发表正式的学术论文外,还在报刊撰写相关文章,如发表在《中学月刊》1947年第8期的《琉球应属中国》。长期在中央大学任教的著名地理学家胡焕庸在《社会公论》1947年第2卷第1期发表《日本领土应如何处置》;他早在1945年出版的《台湾与琉球》一书,就用海权思想看待台湾、琉球的战略价值,非常富有新意。作者认为台湾、琉球必须收复,否则我海上活动不能越出黄海、东海范围。云南大学教授刘文典也主张琉球应由中国收回,他认为,琉球地居中国正东的海上,那霸是个可以停泊大军舰的天然良港,琉球若继续属于日本,则很可能被当作海空军根据地,使中国东南沿海各省受到威胁,连首都南京也难得到安全。(11) 刘文典:《日本败后我们该怎样对他(续)》,《云南日报》专论,1944年3月31日,第3页。 此外,地理学家汪大铸(12) 汪大铸:《琉球群岛与中国安全(续完)》,《真善美》1948年第11期,第20页。 、国际法专家周子亚(13) 周子亚:《从对日和约说到中国外交》,《世纪评论》1947年第2卷第12期,第9页。 等也有类似文章。以上作者皆为著名学者,有些文章还发表在学术性强的专业杂志,其论证过程的严密性或资料的翔实度,都有别于发表在宣传性、通俗性报刊的文章,代表了当时中国学界对琉球问题的认知水平。

(2)普通爱国知识分子的观点。比如顾高地(14) 顾高地:《对日和约刍议》,《亚洲世纪》1947年第6期,第22页。 、王晓籁(15) 王晓籁:《对日和约管见》,《商业月报》1947年第23卷第9号,第1—2页。 、严铮五(16) 严铮五:《论对日和会》,《政治向导》1947年第2卷第7期,第2页。 、舍予(17) 舍予:《琉球应归还中国》,《自由天地》1947年第2卷第7—8期,第2页。 、毛起鹒(18) 毛起鹒:《我国的对日和会应有的立场》,《东方杂志》1947年第43卷第16号,第21—22页。 、尚之裔(19) 尚之裔:《琉球该隶属哪一国》,《新上海》1946年第38期,第8页。 、喻智微(20) 喻智微:《琉球是中国的》,《政治向导》1947年第2卷第5期,第17页。 、王楠材(21) 王楠材:《琉球应该归还中国》,《时事评论》1948年第1卷第21期,第9页。 、寿生(22) 寿生:《琉球应归属中国》,《中国海军月刊》1947年第10期,第6页。 、承纪云(23) 承纪云:《琉球应归还我国》,《现实与理想》第1卷第2期,第5页。 等。

面对琉球归属问题,民间社会舆论大致形成了八种观点:“直接归还中国说”、“收复先岛群岛说”、“由我托治说”、“美国托管说”、“联合国共管说”、“中美英苏共管说”、“琉球独立说”和“综合说”,其中“直接归还中国说”占据了压倒性的主流,持其它七种观点的作者很多也不是反对琉球归还中国,而是综合分析了现实的种种情况而做出的推论,有其“无奈”。因此,“直接归还中国说”代表了当时主流民意是毋庸置疑的。

(3)爱国华侨华人的观点。如南洋侨领胡文虎在《星光日报》指出:“今天居然有主张托管琉球或永久占领琉球的空气弥漫着,更有战败国日本还在妄想重新诈取琉球的企图,这是国际道义所不容许的事。”(24) 胡文虎:《琉球绝不能让人占领》,《星光日报》1947年7月25日,第1页。 之所以将华侨华人领袖的观点单列出来,主要是因为琉球归属问题是中华民族的一件大事,海外中华儿女热情参与,贡献心智,展现了中华民族强大的凝聚力。

(4)外国人的署名文章。Keystone在《对日和约的几个问题》中以一个中立者的身份认为:“日本在麦克阿瑟的纵容之下,已表示想收回琉球群岛,虽然这个群岛从经济价值上说只是一笔负担。中国则宣称琉球群岛应归还中国,因为它是在光绪五年被日本抢去的,从道义上说,中国的要求最有理由。”(25) Keystone:《对日和约的几个问题》,《文摘》1947年第12卷第4期,第21页。

IT设备耗电的测量可选取在M3点:UPS系统的输出电量可很容易地获取。根据PUE的定义,IT设备耗电量的测量应当选取在M5点更为准确,但在实际工程中,IT设备的数往往相当庞大,且设备类型众多,要把他们的耗电量全部准确测出成本太高。

2.作者群论述的文本分析

这么多的民间人士关注琉球归属问题,即使如胡焕庸、张其昀的文章,其材料或来自中国古籍,或来自日文资料,并没有赴琉球实地考察,没有长期跟踪研究,总体上来说,相当一部分成果是宏观研究,非微观研究;是业余研究,非专业研究;是对策研究,非基础研究,这是应该值得注意的现象。

坚持“直接归还中国说”的作者群从不同的视角对琉球之于中国的重要性及归还中国的必要性做了论述。

第一,非常多的人对于即将到来的对日和会中的日本领土限定问题,形成了一定的“共识”。这个“共识”是当时国际背景下以美国为主导的盟国对日领土基本政策在社会舆论中的投射与反映。

在病理变化方面,通过剖检病羊可以发现其淋巴结出现肿大、出血等现象,表皮也伴随有出血点。在咽喉部位常见有肿胀现象,气管内可以发现大量的泡沫分泌物。经过深度解剖可以发现,在病羊的胸腔和腹腔内存有数量较大的淡黄色液体,肺脏血液呈紫黑色并伴有出血点出现。同时其他内脏也有不同程度的出血现象以及病变肿大现象。

第五,从琉球人民的愿望来论述。琉球革命同志会1941年5月先后在台北、琉球成立,其宗旨在“鼓吹革命,解放琉球归属中国,并启发琉胞之民族思想,击破日本之侵略政策。”(64) 《吁请收回琉球》,“外交部档案(1928—1975)”,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档号:019.12/0018 ,第78、76—77页。 但由于未能公开组党活动,其成员仅渗入琉球各党派团体,还不具有控制之力量,领袖人物是蔡璋(日本名为喜友名嗣正)。1946年8月15日琉球青年同志会带领留台的琉胞代表在台湾警备司令部召开的“改进生活恳谈会”上一致要求中国立即收回琉球。1947年5月向国民政府呈请《对日和约》应将琉球问题列入议程,8月向美国特使魏德迈吁请琉球问题应合理解决,同月琉球与那国岛石原等13人至台湾报告该岛6000琉胞一致要求归属中国。(65) 《吁请收回琉球》,“外交部档案(1928—1975)”,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档号:019.12/0018 ,第78、76—77页。 正是基于中琉两国历史上血浓于水的密切关系,现实又有琉球革命同志会的孜孜吁求,正如张其昀所言:“喜友名争取琉球主权的呼声,实足以表示琉球民族自决的心理。”(66) 张其昀:《琉球应属中国》,《中学月刊》1947年第8期,第5页。

其他持有类似立场的还有:《大公报》主笔王芸生(32) 《华文国际》1948年第1卷第8期,第2页。 、毛起鹒(33) 毛起鹒:《我国的对日和会应有的立场》,《东方杂志》1947年第43卷第16号,第21—22页。 、林焕平(34) 林焕平:《从对日和约说到中国外交政策》,《时代批评》1947年第92期,第18页。 、鲁平(35) 鲁平:《我们对对日和约的态度》,《画报》第147期,第2页。 、胡焕庸(36) 胡焕庸:《从对日和约谈判日本前途》,《问世》1947年第7期,第2页。 、高仲捷(37) 高仲捷:《对日和约的几点意见(特稿)》,《现代文丛》1947年第10期,第13页。 、汪洋(38) 张逸:《对日和约问题》,《中华少年》1947年第4卷第18期,第43页。 、艾黎(39) 艾黎:《对日和约问题之检讨》,《天风》1948年第111期,第4页。 、程宗铨(40) 程宗铨:《正视对日和约问题》,《时代》(重庆)1947年第45期,第17页。 、严铮五(41) 严铮五:《论对日和会》,《政治向导》1947年第2卷第7期,第2页。 、师声(42) 师声:《我对于对日和会的看法》,《北方杂志》1947年第10期,第11页。 、Keystone(43) Keystone:《对日和约的几个问题》,《文摘》1947年第12卷第4期,第21页。 、莫斯科大学教授季莫菲耶夫(44) 季莫菲耶夫:《中国与对日和约问题》,《时代》1947年第10期,第12页。 、澳大利亚外交部长伊瓦特(45) 伊瓦特:《从远东形势看对日和约的需要》,《亚洲世纪》1948年第3卷第2、3期合刊,第18页。 、胡秋原(46) 胡秋原:《对日和约与中国立场》,《南京中央日报周刊》1948年第6卷第2期,第5页。 等。值得一提的是,由承纪云主编的《地图周刊》1947年第37期头版图文并茂地讲解了日本的战后领土:“波茨坦会议中,中英美三国联名提出的无条件投降通牒,这是日本降服时所直接接受的约束。日本领土的现状,泰半是基于波茨坦的条件。日本领土被明文限制于本土四岛,其必须吐出的赃物包括:东北、关东州、朝鲜、台湾、澎湖、琉球、代管群岛、南洋群岛、小笠原群岛、千岛、库页岛和我国大陆占领区。”(47) 《日本领域:和约必须合理廓清军国主义,领土重加划定,消除侵略据点》,《地图周刊》1947年第37期,第1页。

第二,陈述历史上中琉一体,琉球为中国藩属国,两国情同父子的密切关系,与日本历史上对琉球的鲸吞蚕食作鲜明对比。这种论述方式在大多数文章中都有体现。主要表现在:(1)中琉发生历史联系远早于日本。这些文章有的从三国时吴大帝孙权开始算起,有的从隋炀帝时期,也有的从明洪武五年(1372年),明太祖派使臣杨载出使琉球算起。所以“琉球久为中国之藩属,从历史上观点,固应收回”。(48) 万鼎煃:《从准备对日和约说到准备收复琉球》,《集成杂志》1947年第2期,第4页。 王楠材认为500余年的中琉关系,琉球人对中国顺服和尊敬,完全是一种发自内情的衷忱,日本统治琉球以来,伪造史实,挑拨感情,施以小惠,进而强力压迫。(49) 王楠材:《琉球应该归还中国》,《时事评论》1948年第1卷第21期,第9页。 尚之裔对于日本作为战败国,居然觊觎琉球进行了辛辣的批判。他把琉球贡使到达福建,闽浙总督验贡的过程做了叙述。最后,作者戏谑道:“我想,关于这种档案,留在故宫博物院中的,也许还找得出来,中国对于琉球的关系比较日本怎样?从这里当然不难得到一个确证,究该属于哪国?”(50) 尚之裔:《琉球该隶属哪一国》,《新上海》1946年第38期,第8页。 (2)“球案”前后的记载。这也是中琉关系中最让人感怀的一页。如琉球人向德宏上书清廷“大类包胥,哭秦庭泣师之举,琉球仇视日本与眷怀我国,一字一行均可体察出来”。(51) 承纪云:《琉球应归还我国》,《现实与理想》第1卷第2期,第3、4页。 万鼎煃认为,不仅美国前总统格兰特认为琉球属于中国,而且日本曾有三分琉球的方案,“足见日本亦认中国对于琉球有宗主权与领土关系”。(52) 万鼎煃:《从准备对日和约说到准备收复琉球》,《集成杂志》1947年第2期,第4页。

第三,从中国的战略发展角度论述琉球对中国国防的重要性。承纪云以盟军登陆琉球为例,认为“琉球对于窒息我海岸通路,其有最大的威胁”,如果要建立西太平洋的安全与和平,“琉球更应该迅速收回,建立起我国防的前哨”。(53) 承纪云:《琉球应归还我国》,《现实与理想》第1卷第2期,第3、4页。 万鼎煃认为“接收琉球,构成我海上国防犄角之势”。(54) 万鼎煃:《从准备对日和约说到准备收复琉球》,《集成杂志》1947年第2期,第4页。 舍予认为收回琉球可以“形成我国一条海上长城,拱卫我东南全部海洋,为保障中国本土之起码条件”。(55) 舍予:《琉球应归还中国》,《自由天地》1947年第2卷,第7—8期,第2页。 青年党党刊《青年中国》也认为,“琉球是江浙福建等省的屏障,台湾的奥援,且为华北各军港与华南各军港的联络站。中国如果没有琉球,便没有海防可言。”(56) 《收回琉球》,《青年中国》1946年第5期,第1页。 阮震认为琉球“扼我海疆之大门及对外交通之进出口,一旦为他国控制,不但使我国海上交通窒息,并能威胁我沿海各都市之安全也。”(57) 阮震:《琉球的归属》,《国风》1947年创刊号,第9页。 喻智微认为琉球的战略地位重大,日本占领琉球,可以免除本土威胁,还可以作为侵略台湾和中国大陆的跳板,如是则我东南沿海国防前哨尽失,极易受到敌人海陆空的袭击。(58) 喻智微:《琉球是中国的》,《政治向导》1947年第2卷第5期,第17页。 王楠材从太平洋的安全与世界和平角度来看,琉球归属中国,可以建立一个海上缓冲地带,可以使美苏两国减少彼此心理的威胁。纪经明认为,以大琉球为空军基地的制空圈,即可控制汉口、长沙、南昌等中部大城,沿海港湾自青岛以南无不受到威胁,在空权时代,如果丧失琉球,则我国防无安全可言。(59) 纪经明:《琉球应当归还中国(附图)》,《北方杂志》1947年第2卷第6期,第22页。

第四,普通民众的个人观点。这又可以细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像这样从琉球对中国国防重要性角度论述的文章还有很多,国防视角是作者群考虑收回琉球的重要原因。很多文章也谈到了琉球群岛经济价值不足,这受到了褚静涛的批评(60) 褚静涛:《知识精英与收复琉球、钓鱼岛》,《江海学刊》2013年第4期,第152—153页。 ,但琉球问题有回归的曙光得益于日本的战败和对日和会的即将到来,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作者群关注琉球问题的核心肯定是最重要的国防安全问题,这无可厚非。何况,琉球自古资源贫乏,这是不争的事实,因此我们不能用今天的知识视野去要求70年前的国人。

第四,论述美国占领琉球实无必要。万鼎煃认为“美国占领横须贺以控制日本,比占领琉球好得多。多一琉球不过是锦上添花,然而因此伤及中国人民的心,实属得不偿失。”(61) 万鼎煃:《从准备对日和约说到准备收复琉球》,《集成杂志》1947年第2期,第4页。 喻智微认为美国占领横须贺即可以控制日本,实无长期占领琉球的必要。(62) 喻智微:《琉球是中国的》,《政治向导》1947年第2卷第5期,第17页。 署名“丝”认为,琉球与美国隔了万里大洋,如果美国不想侵略亚洲,则无占领琉球的必要。(63) 丝:《琉球与中国》,《现代周刊(槟榔屿)》1947年复刊第56期,第2页。 很多作者的论述都谈到了美国为占领琉球群岛付出了重大的人员伤亡,但美国既已占领了日本,则琉球的战略地位在美国则不那么重要,相反,如果能够回归中国,则既可以改善中美关系,又可以在美苏间建立缓冲。

这些“共识”一致认为,《开罗宣言》《波茨坦公告》中所确定的日本领土范围在对日和会中必须被尊重和执行。《亚洲世纪》出版社于1947年7月20日邀请了“或为远东方面研究日本问题之权威人士,或为当代政论家、经济学家,素为舆论所宗”(26) 《改造出版社主催:对日和约座谈会记录》,《亚洲世纪》1947年第1卷第4期,第1、1、7、7、7页。 的13位知名人士(27) 他们分别是:徐逸樵(《亚洲周刊》社长)、王芸生(《大公报》总编辑)、邵毓麟(亚东协会常务理事)、崔万秋(《中华时报》副社长)、李秋生(《中央日报》总主笔)、孟宪章(中央银行资料室主任)、周昌寿(中华学艺社理事长)、宋越伦(《东南日报》资料室主任)、罗敦伟(《和平日报》社长)、赵南柔(《亚洲周刊》编辑)、刘百闵(中国文化服务社社长)、吴觉农(兴华茶叶公司总经理)、方秋苇(《亚洲周刊》主编)。 ,就对日和约问题展开了深入的座谈。单就日本领土限定问题,《大公报》总编辑王芸生提出:“我们必须有一个基本的立场,就是对日和约必须依据《开罗会议宣言》和《波茨坦会议宣言》两大文献,而不使超越其范围。但依年来麦克阿瑟管制日本的情形看来,麦帅对日本非常宽大,将来对日和约订立,恐将脱离《开罗会议宣言》与《波茨坦会议宣言》的范围,所以我们对这个问题先必须彻底了解和妥善地准备。《亚洲世纪》召开这个座谈会,表征了民间的注意。”(28) 《改造出版社主催:对日和约座谈会记录》,《亚洲世纪》1947年第1卷第4期,第1、1、7、7、7页。 邵毓麟认为:“‘日本为日本人之日本’,这就是说,日本民族应保持固有的领土,而非侵略所得者为日本领土。”(29) 《改造出版社主催:对日和约座谈会记录》,《亚洲世纪》1947年第1卷第4期,第1、1、7、7、7页。 李秋生认为,开罗会议与雅尔塔会议已经对日本领土进行了规定,所遗留问题就是《波茨坦公告》所言之“诸小岛”问题,这里最重要的是小笠原群岛和琉球群岛,但二群岛都非日本领土所固有。(30) 《改造出版社主催:对日和约座谈会记录》,《亚洲世纪》1947年第1卷第4期,第1、1、7、7、7页。 宋越伦认为,附近小岛“如果为了日本经济的理由,我以为不妨经过四强的协商,给予若干的权利,但在军事方面,盟国应保持永久驻军设防之权”。(31) 《改造出版社主催:对日和约座谈会记录》,《亚洲世纪》1947年第1卷第4期,第1、1、7、7、7页。 这可以说是当时社会的主流观点。

第六,很多作者吸收当时国际学术界有利于琉球主权属我的证据。20年代曾在上海沪江大学任教的美国著名地理学家葛德石教授1946年出版《亚洲之地与人》,里面有对中国收回琉球、台湾的持论公允的声援。喻智微《琉球是中国的》(67) 喻智微:《琉球是中国的》,《政治向导》1947年第2卷第5期,第17页。 、寿生《琉球应归属中国》(68) 寿生:《琉球应归属中国》,《中国海军月刊》1947年第10期,第6页。 、万光《琉球应归还中国》(69) 万光:《琉球应归还中国》,《观察》1947年第2卷第24期,第18页。 、行政院新闻局印行的《琉球》小册子、傅角今和郑励俭编辑的《琉球地理志略》等都提到了葛德石教授对中国人民收回琉球意愿的支持。翻检该书,具体的声援中国的文字并不多,且不显眼,不易于被发现,但时人仍然在专业性很强的书籍中找到了有利于中国的言论,反映了时人维护国家领土主权的坚强意志和决心。同时,鉴于葛德石教授的重要学术地位,也侧证了国际舆论界尤其是学术界对中国收回琉球的同情与支持。

现存的供水工程管理模式主要有:①统管模式,即供水工程成立专门的供水管理机构,由供水管理机构一管到底,直接管理到各村或用水户,这些工程多为跨乡镇供水工程,规模相对较大,多归自来水公司管理。这种模式的优点是:中间环节少,管理直接。②自管模式,采用这种管理模式的多为村、镇自建小规模供水工程,自建自管,供水范围小,供水管理方便,具有一定的优越性和适应性。应因地制宜地选择管理模式,将统管和自管结合起来。

然而相比前苏联、美、德、英、法等工业化国家在钛合金行业取得的成就,我国钛合金材料的研究及应用都起步的较晚。目前美国约有112项AMS航空用钛合金材料标准,而我国单从标准数量方面来看就远比不上美国,另外还有约40%的钛合金材料牌号未能纳入GB、GJB当中。同时,我国还存在标准质量要求低、试验方法实用性较差等问题。

(二)收复先岛群岛说

清华大学教授、地理学家王成祖认为,我国最低限度的领土要求,应当是收回由宫古列岛和八重山列岛组成的先岛群岛。在王看来,美国总不至于公然反对,澳洲、新西兰似乎也不想插足,英国有野心但不会获得美国的支持,苏联也不至于“阻挠我们在这一方面的小小发展”。(70) 王成祖:《琉球群岛的未来》,《新路周刊》1948年第1卷第16期,第13页。 显然,这种观点与1879年日本吞并琉球期间,与清廷交涉过程中提出的“分岛改约论”是一致的。当时的日本以所谓“增进中日两国间和好为目的,以琉球南部接近台湾之宫古、八重山两岛分让于中国,作为区划两国之境线”。(71) 东亚同文会编:《对华回忆录》,商务印书馆1979年版,第115页。 此议最后虽不了了之,但为后人留下了一定的“借鉴”,清廷因不同意此议以致琉球皆失。鉴于当时美国实际占领琉球,寄希望美国让出琉球主岛(冲绳)几不可能,但让出最贫瘠的南部二岛似有转圜余地,这是王论的出发点,但却颇显“无奈”。

达尔文有一句名言:“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循序渐进地对学生进行自学、观察、操作、比较、迁移、解题、归纳、总结等方法的指导与训练,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慢慢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他们在自主学习、独立思考、解决问题等方面的能力。生物学科概念繁多,容易混淆,涉及面广,有经验的教师在学完一块内容后会采取适当的手段进行处理:带领学生绘制概念图,必修一用得较多;逻辑关系强的做思维导图,比如体液调节、免疫调节;层次分明但又难记住的用列表进行比较,比如不同的育种方式;涉及随机交配和自交的遗传问题利用公式模型。首先由教师指导,之后让学生针对不同内容自己确定方法并独立完成。

(三)由我托治说

李秋生认为:“至于琉球人,则无论从种族上、从文化上、从历史上、从经济生活上,均为另一民族,绝不应令其继续处于日人羁绊之下。至于中国与琉球关系,虽可追溯至隋代,且明清两代均列为外藩,但中国过去既迄未以宗主国身份对琉球认真去统治过,今后也不想对琉球有任何野心,我们只希望琉球人能够实现自由平等,重新恢复一个独立国家。只是琉球隶日已久,经济上又极贫瘠,在独立之前殆不能不经过相当时期的托管,至低限度,中国应该是参加托管的一员。”(72) 李秋生:《展望琉球的命运》,《亚洲世纪》1947年第1卷第3期,第8页。

(四)美国托管说

第一,来自党派的观点。九三学社成员褚辅成领衔18人在《西南实业通讯》发表《我们关于对日和约的主张》(6) 褚辅成等:《我们关于对日和约的主张》,《西南实业通讯》1947年第16卷第1—3期,第39页。 、中国青年党1946年11月9日在其党报《青年中国》也发表社论“收回琉球”。(7) 《收回琉球》,《青年中国》第5期,1946年11月9日,第1页。 它的深刻意义在于: 中国的政党在国家领土主权问题上发声,其所代表的严肃性和正当性就是对美日琉球政策的严正警告。

(五)联合国共管说

宋越伦认为,接近朝鲜的对马,连接台湾的琉球,均可能再度成为日本进攻中国的跳板,对于这些岛屿,至少限度,要争得联合国共管的局面。(74) 宋越伦:《对日和约的核心问题》,《中央周刊》1947年第9卷第38期,第6页。 邵毓麟也在美国单独托管、归属中国和组织托管委员会三选项中认为最后一项较为现实。(75) 《改造出版社主催:对日和约座谈会记录》,《亚洲世纪》1947年第1卷第4期,第7页。

总之,教师要抓住数学知识的本质,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给学生深入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只有让学生自己去经历这样的“思维历练”,在每堂课的学习中落实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才能真正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

中共情报战线的先驱周竹安即周酉村认为,应该重视对日和约,“它关系着今后中国民族的安危,绝不容‘妈妈呼夫’(意即马马虎虎——作者注)”。(76) 周酉村:《论对日和约(下)》,《曙光》1947年第8期,第9、17页。 周以做情报工作的敏感断言,日本有个如意算盘,就是阻止琉球及旧日本委任统治地主权的转移。在周看来,琉球是中国东疆的屏藩,与中国关系最为密切,即使联合国托管都不应归还日本,否则就是违背了“放弃侵略土地的原则”。(77) 周酉村:《论对日和约(下)》,《曙光》1947年第8期,第9、17页。

(六)中美英苏共管说

李馥荪在《对日和约问题之管见》提出:“(琉球群岛)为促进居民之自治及独立,应由中美英苏共同托管,并须规定不得设防,近者吾国有人提议,琉球向为我国藩属,应即归还于吾国,但吾国军力物力,对琉球实有鞭长莫及之虑,似尚非必争之点也。”(78) 李馥荪:《对日和约问题之管见》,《银行周报》1947年第31卷第40期,第3页。 综览当时的社会舆论,因我国国力的孱弱而导致的对收回琉球缺乏信心的观点还是有一些的,中美英苏共管说亦即一例,这似乎受到当时苏美英法分区占领柏林的启发。

Enhancement of SPF and PFA of sunscreen cosmetics by skincare actives 6 50

(七)琉球独立说

中山大学副教授吴壮达在1948年9月由正中书局出版了《琉球与中国》,这部著作的最大特点是对琉球与明、清的关系做了史料详细的考订,这应该算是当时从历史角度对中琉关系研究最全面的著作之一。与主流观点“琉球直接归还中国”不同的是,吴文经过大段考证,最后得出结论:希望琉球人永远超脱国际阴谋的网罗与黩武主义的践踏,获得国际衷诚保证的、中立的、民主的新琉球国。(79) 吴壮达:《琉球与中国》,正中书局1948年版,第64页。 但作者也对“日本野心分子投机与复仇意念的潜念”(80) 吴壮达:《琉球与中国》,正中书局1948年版,第64页。 表现出深深的忧虑。

(八)综合说

陈原在《新中华》撰文指出,琉球独立是最善的,但如果朝鲜也要经过若干时期的占领或托管,琉球马上独立则不现实。退而求其次,假如符合琉球民族自由意志,参加中国,并入中国版图,也说得通。否则应交由国际托管,但断不可美日共管或美国单独托管。(81) 陈原:《对日和约中的日本领土问题:一些数据和一点浅见》,《新中华》1947年复刊第5卷第21期,第6页。 《大公报》主笔李纯青“完全站在法理立场,排除利害及自私的观念”认为,首先让琉球人民投票决定是否愿意加入中国,如其不愿,则实行有期限的托治,扶助琉球人民自由独立。托管的形式,可交一国或数国共管。托治不得有永久占领的企图,联合国应保证琉球永远摆脱日本的侵略。(82) 李纯青:《论琉球归属问题——及可能纠纷的日本领土》,《观察》1947年第3卷第12期,第5页。 胡秋原在《对日和约与中国立场》认为:“琉球本为中国领土,琉球颇有归还祖国意愿。但我国既无海军保障其安全,我以为我们可以保留发言权,可以主张公民投票,也可以主张交由中国代管,或中国与其他盟国共同代管,而不必一定坚持索回。”(83) 胡秋原:《对日和约与中国立场》,《南京中央日报周刊》1948年第6卷第2期,第5页。 “综合说”具有实际操作难的特点,究其实质还是没有给出琉球归属的明确答案。

三、民间社会舆论对国民政府在琉球问题决策上的影响

首先,外交部将社会舆论作为一大重要参考来源。笔者查阅台北“中央研究院”之“外交部档案”有关因应对日和会的原始资料,发现当时的外交部下属各司在相互往来的函件中大量引用社会公开发行的报刊作为决策参考。事实上,笔者在“外交部档案”中有关国民政府因应西南沙问题的档案里也发现了类似的情况。民国时期的很多报刊政论性很强,往往对国际国内热点问题笔墨纵横,多有独到之论,因此成为外交部等职能部门案头重要的资料来源和决策参考资料,具有情报搜集功能,这反映了当时的社会舆论对热点问题的看法往往先于政府决策部门,进而影响后者的决策过程。

大老李你们知道,他的家在西平农村。他是个最节俭的人。他不喝酒,不喜吃穿玩乐。吸烟也是偷偷地摸出一个烟斗来,到没人的地方独自去吸。他几乎是一个没有什么爱好的人。但他有任务。家里两个孩子,妻子是那种乡下蛮不讲理的女人。我们在一起上班时,有时候大伙煽动他,对付这种蛮不讲理的女人,只有到了晚上用你下边的那家伙狠狠整她。大老李却说,你们不懂,她也不易啊。

其次,外交部为首的职能部门积极吸收知识分子、学者参加对日问题讨论。1947年9月,当时的知名学者胡焕庸、万灿及“日本通”邵毓麟、许世英、褚辅成、王芸生等受外交部邀请,参加“对日和约审议会”,胡焕庸一如他在报刊撰写的文章一样,坚决主张中国收回琉球,并提出办法:“可以请苏联支持我国对琉球的要求,我国则支持她对千岛群岛以南诸小岛的要求,我不应放弃争取琉球的努力。中国若不收回琉球,就不能成为太平洋国家。”(84)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外交”,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378、383页。 万灿却认为:“琉球归还我国似不合法,只可主张由中国托管。”(85)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外交”,凤凰出版社2010年版,第378、383页。 1个月后,10月18日,行政院院长张群应邀出席了参政会驻会委员会会议,报告施政概况,并接受询问。在谈到国民政府对日和约的态度中涉及领土问题,张明确说:“琉球群岛,我主张必收回。”(86) 《张群出席参驻会议报告军事外交经济》,《申报》1947年10月19日,第1页。 在时人看来,“胜利后政府对于琉球未来地位公开表示态度,这还是第一次”。(87) 舍予:《琉球应归还中国》,《自由天地》1947年第2卷第7—8期,第2页。 新闻媒体迅速做出反应,如《中美周报》第260期发表社论《我国决索琉球群岛》(88) 《我国决索琉球群岛》,《中美周报》1947年第260期,第48页。 ,把张群的表态看成是政府决定收回琉球的明确表示。事实上,外交部审议对日和约委员会政治、经济、外交各小组都听取了“各有关机关及专家舆论之意见,深为外(交)部重视,多所采纳,如张群院长十八日自参政会驻会委员会报告之收回琉球之主张,即系征询各方之意见后,郑重决定者。”(89) 《外部采纳各方意见,准备对日和约草案》,《申报》1947年10月20日,第1版。 很显然,胡焕庸的“直接归还中国说”与国民政府的表态不谋而合。可见张群院长的明确表态是接受了社会舆论的意见。

再次,国民政府其他职能部门也从事了一些与琉球有关的工作。1947年11月,行政院新闻局印行了《琉球》小册子,分为琉球的地理形势、琉球的气候物产与人口、琉球藩属中国的历史、琉球的中国文化、日本的侵略经过和结论六个部分。在结论中说:“从上面的论述,我们已经概略地知道了琉球及其与中国的关系。从地理上说,如果把台湾和海南岛比作中国海疆上的两只眼睛,那么琉球群岛和西南沙群岛就可比为中国海疆上的两个触角,都是不可缺少的。从历史上说,琉球和中国发生关系超过一千三百余年,而琉球之为中国藩属完全没有一点胁迫的意思而纯粹基于琉球人的自愿。”(90) 《琉球》,行政院新闻局1947年11月印行,第18页。

时任内政部方域司司长的傅角今和郑励俭于1948年10月出版了《琉球地理志略》,傅角今虽为政府官员,但他是地理学者出身(入仕前为复旦大学教授),与其说是职务所系,毋宁说是专业的敏感性。全书将琉球的介绍分为:地体构造、气候与生物、各岛志要、产业、种族、日本据有琉球时代之行政区划、中琉之历史关系、日本侵琉史略及今后琉球归属问题。全书最后写道:“此次世界大战告终,琉球人为冀求自身之解放与自由,慕念五六百年来之中琉深密关系,经组织所谓“琉球革命同志会”及“琉球人民协会……等团体,推喜友名嗣正为首领,掀起归回祖国怀抱之运动,迄至本书杀青时,此项运动正在热烈进行之中。”(91) 傅角今、郑励俭:《琉球地理志略》,商务印书馆1948年版,第91—92页。 最终在1948年外交部草拟的对日和约草案中明确提出收回琉球的领土主权。(92) 《中华民国史档案资料汇编》第五辑第三编“外交”,第492页。

最后,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蒋介石及政府普通官员都对琉球问题给予了关注和研究。外交部职能部门,除了广泛听取社会人士对对日和会涉及到的几个议题的建议外,外交部内部,一些普通官员也对琉球归属表示强烈关注,如1947年10月7日,赖特才认为对日和会时应提出琉球群岛归还我国,他说:“琉球在历史上、民族文化上以及国防地理上,均有应行归还我国之证据与理由,故站在国家利害的立场上,对于要求琉球之领土主权归还我国,自属天经地义,毫无争议之余地。”(93) 《建议于对日和会时提出琉球群岛应归我国及废除日本天皇制度案》,台湾国民党中央党部党史馆馆藏档案,特种档案:30/536·5,第3—4页。 11月13日,外交专门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赖特才将上述问题在会议上提出,最后大家的结论是:“俟将来对日和会举行之后再行考虑。”(94) 《外交专门委员会第7次会议记录》,台湾国民党中央党部党史馆馆藏档案,特种档案:30/536·32,第3页。 受到群情汹汹的舆情影响,1948年6月15日,蒋介石致电国民党中央党部秘书长吴铁城:“据密报称:琉球原属我国领土,现虽美军管治,人民均甚内向,拟请秘密运用琉球革命同志会人员,秘密组织掌握琉球政权,冀于将来和会时,琉民能以投票方式归我统治或由琉球地方政府自动内向以保持我在太平洋之锁钥等语。应如何秘密运用,希即核议。”(95) 《总裁致吴铁城代电》,“外交部档案(1928—1975)”,特种档案:18/1·45,第1页。 这反映了蒋介石注意到了琉球问题的重要性。8月6日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会秘书处在中央党部约外交部黄正铭、内政部郑资约、邓茹刚及台湾省党部丘念台商讨琉球问题,会议认为琉球为我国东海屏藩,国防价值巨大,实有争取其回归祖国之必要。对琉胞内向情绪及其回归祖国运动,应特别设法予以鼓励和协助,使其继续扩展,造成将来对日和会时于我有利之情势。(96) 《中秘处致台湾省党部代电》,台湾国民党中央党部党史馆馆藏档案,特种档案:18/1·35,第9页。 会后提出了六条在华琉民优待政策。虽然在台湾国民党“党史会”档案室能够查阅到大宗的国民党中央党部因应琉球革命同志会“内向”的资料,但因应委实没有取得太多实效,不宜夸大其作用。

开罗会议期间蒋介石拒绝了罗斯福总统将琉球群岛交给中国管理的提议,而是答复:“中国愿将琉球由中美两国共同占领,将来由国际机构委托中美共管。”(97) 《开罗会议会谈内容;甘乃迪与他国元首会谈;1960年美俄高阶层会议;叶公超大使与杜鲁门谈话;美广播公司拟访问蒋中正总统》,“外交部档案(1928—1975)”,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档案馆藏,档号:417/0087 ,第32—34页。 虽然宋子文、张群等国民政府高官在不同场合表达过中国收回琉球的意愿,但蒋介石一直没有公开的表态。虽然民间舆论“收回琉球说”声势不可谓不大,但蒋介石的低调应对与群情汹汹的社会舆论形成一定的反差,汪晖理解为:“蒋介石已经从地缘战略上看到了美国在战后不会愿意放弃对琉球的军事占领,也未必真心想将琉球交给中国独立管辖。”(98) 汪晖:《冷战的预兆:蒋介石与开罗会议中的琉球问题——〈琉球:战争记忆、社会运动与历史解释〉补正》,《开放时代》2009年第5期,第27页。 李理认为根本原因是蒋介石严格遵守《大西洋宪章》“领土不扩大原则”以及“对国民意志的尊重”。(99) 李理:《“收回琉球”中的美国因素与钓鱼岛问题》,《清华大学学报》2012年第6期,第32页。 两位学者仅仅是推论,但展现了当时蒋介石所面临的多重压力与抉择,不过面对数十年难得一见的民间社会舆论如此集中地关注琉球归属问题,最终的结局难免“辜负”了舆情,未尝不令人感慨系之。

结 论

二战甫一结束,中国的民间社会形成了针对琉球归属问题的舆论热潮,这种热潮的形成反映了人们借着中国战胜国的地位,希图对60多年前清日之间“球案”悬案进行彻底解决的愿望。社会舆论形成了八种观点,当然主流是“直接归还中国说”。参与讨论的阶层有不同的党派、知识团体、普通民众等,从中琉500年睦邻友好历史、琉球战略地位、美国立场及琉球民众诉求等多维角度进行了深入剖析,对国民政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但随着蒋介石集团在中国大陆的节节败退,虽然外交部对即将到来的对日和会中比较重要的议题琉球归属问题进行了一定的因应,但终以不了了之告终。

Ryukyu Ownership in the View of Chinese Civil Society after World War II (1945 —1949 )

LIU Yu-shan

(School of Marxism,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Wenzhou 325035,China)

Abstract :After the end of World War II,the civil public opinion of Chinese folk society had formed an trend for the ownership of Ryukyu,which had formed eight viewpoints.Based on these eight views,this paper especially does a detailed research to the mainstream public opinion “reverted to China directly”,and discusses authors group of public opinion,the impact for Kuomintang government and so on.

Key words :the civil public opinion;Ryukyu;ownership of sovereignty;everted to China directly;interaction

中图分类号: K266.9;K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5 -605X(2019)05 -0102 -10

[本文为2018年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近代以来中国‘琉球、钓鱼岛归属问题撰述’的整理与研究(1874—2017)”(18AZS02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 刘玉山(1979- ),男,安徽蚌埠人,温州医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历史学博士。

责任编辑: 汪谦干

标签:;  ;  ;  ;  ;  ;  

论二战后中国民间社会舆论视阈下的琉球归属问题(1945—1949年)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