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辞学与文学批评,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修辞学论文,文学批评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中图分类号:H05/I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5285(2010)06-0046-04
文学批评与修辞学的关系,不是一个全新的话题。
近些年来,现代修辞学在传统修辞学的基础上建立与发展,为其他学科的发展,提供了新的认识工具和宽广的参照背景。最近,笔者在拜读了谭学纯、朱玲二位先生所著的《广义修辞学》①和谭学纯、林大津二位先生主编的《修辞学大视野》②两书之后,收获很大。《广义修辞学》是现代修辞学的具有开创性的有独到体系的新成果。《修辞学大视野》是许多现代修辞学理论新成果的集成。这些修辞学理论的新成果对于文学批评理论建设、文学批评实践的调整,富有借鉴和启发。
一、修辞学与文学批评的关系
在现代,修辞学已经发展成为一门带有哲学意味的交叉学科,或者称为综合性的人文科学③。本文所提及的修辞学,一般是指这种广义的现代修辞学。
修辞学与文学批评的关系,有三个方面。
(一)包含关系
广义的修辞学与文学批评构成包含关系。文学批评是广义修辞的一部分。
。在哲学的层面,修辞参与人的精神建构,是修辞哲学④。任何言语行为都视为修辞行为⑤。修辞不仅是所有人类交往中生来就有的,而且活跃和制约着人类的思想和行为⑥。修辞是参与交际活动的人对理想交际效果的预期、关注和努力追求;是人类关于自身的精神活动感知并交流的思维过程和行为过程,是人与客观世界人性地对话的交流系统、交流方式、交流过程⑦。
从这些意义和层次上讲,几乎所有的人类精神活动都是修辞活动。文学批评自然也是人类的精神活动,不能例外。它是一种具体、特殊的修辞。文学批评是一种文学接受,而且是一种积极的文学接受。所谓“积极”,更在于接受者(批评家)主动地对文学现象加以阐释。文学批评又是一种文学表达。批评家对文学现象的阐释结果,又通过一定的表达方式,传达给读者。这种传达——表达本身,是一种修辞的过程。
我们把文学批评理解为是广义修辞的一部分,可以从修辞学的哲学层面扩大视野,认识和理解作为人类的文化活动和言语活动(交际活动)的文学批评,其根本性的本质和规律。这可以从哲学的高度,又能够参照其他的角度,帮助我们对于文学批评予以丰富、深刻的理解。
(二)并列关系
文学批评与修辞学各有自己的系统、理论、方法和范畴。它们是各自独立的学科,构成一种并列关系。
越来越多的学者,包括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学者,都认识到修辞作为一种理解学科运作手段的重要意义,乐意把这种推理论证方法运用于本学科的研究,在当代的许多领域如经济学、天文学、心理学、文学、史学甚至生物学以及数学的专业活动中发挥了重大的作用。⑧
文学批评和修辞学作为并列的两个相邻的学科,自觉地在文学批评中运用修辞学的理论,应该是自然的,更是需要提倡的。
(三)交叉关系
修辞学与文学批评两个相邻的学科,在研究对象上,有部分的重合。文学批评是对于以文学作品为中心的文学现象的研究,修辞学也对文学作品和其他语言文本进行研究。它们在部分的研究对象上出现重合,形成了两个学科的交叉。
例如,莫言的小说《红高粱》,曾经是文学批评研究的关注对象。说是连篇累牍并非夸张。但是同时,对小说等文学作品的研究,并不是文学批评的专利,就像修辞不是修辞学家的专利一样。修辞学对于《红高粱》也有自己的研究成果,被认为是“战争修辞话语的另类书写”⑨。
这种重合,有同样内容的互补,也有不同角度的差异。有对于同一对象的不同思考,也有不同学科的个别探讨。在总体上,丰富着人类的认识,在具体上,构成了意义的差别。
二、修辞学相关理论对于文学批评新认识的基础
以下是笔者对于现代修辞学理论的部分理解。它们构成了我们对于文学批评新认识的基础。
修辞活动有一个空间,二个主体,三个层面。其核心的理论是:修辞活动“是一个双向互动、立体建构的多层级框架,是两个主体(表达者/接受者)的双向交流行为在三个层面的展开。”这三个层面分别是“修辞技巧”、“修辞诗学”和“修辞哲学”⑩。
一个空间。指修辞活动的表达者和接受者居于同一空间。在理论上他们被置于同一框架,在现实中他们存在于同一世界。这意味着,对于人类活动的认识,更普遍更深刻地强调活动的双方和多方。“接受修辞学”的理论视野开始展开,并且形成。在美学中,“接受美学”的理论和思路,也在世界的范围内被普遍认可。
二个主体。修辞活动的表达者和接受者都是主体。接受者成为主体,不仅是对于表达者的积极提醒,强调表达的效益离不开接受者的良好反应,更是对于接受者的尊重,将两者放在平等交流的位置上,才能表现人类文明进程的和谐、创造与发展。
三个层面(即修辞技巧、修辞诗学和修辞哲学)。是在总结现代修辞学理论的广泛新成果的基础上,大胆立说,相当程度上改写了以往传统修辞学某些观点和方法——仅仅限于修辞的语言技巧的狭隘框架,不仅总结了“修辞诗学”的积极成果,还将修辞上升为哲学的思维与方法,使人们对于传统的修辞学科有了新的认识,理解了其丰富、发展与升华的过程。
现代修辞学理论有无数原理。广义修辞学所建立的广义修辞的框架,并不是封闭了认识的路径。相反,是开辟了无数条思路与理论原则。本文所提及的,是笔者认为对于文学批评理论有所启迪的一部分。它们有以下几条重要原理:
原理一:表达与接受的双方依存。
修辞活动,是由表达者和接受者双方共同创造、完成的。
修辞结果,对于表达者来说,并不是活动的最后完成,只是一个阶段的结束。“没有接受者介入的修辞活动,是不完整的活动。”(11)
没有接受者,表达者只能是自我的独自吟唱,没有社会交流的意义。没有表达者提供有信息源的载体,接受者也无从交流。因此,表达者与接受者双方依存的关系,既是修辞活动双方(表达者和接受者)的客观存在,更应该成为表达者的清晰自省。表达者意识到接受者的存在,并且理解修辞的本质——在于双方的沟通,才有可能提高修辞活动的效率。
原理二:编码与解码的正负效应。
表达者的修辞活动,是依靠所完成的编码来实现的。接受者的认知,是对于修辞内容载体的编码进行解码。“表达者的言语行为,只存在于编码活动中,它的修辞效应,产生于解码活动中。”(12)在编码——解码的过程中,存在着万分复杂的情况。有冲突与差异,也有和谐与同一。
接受者对于表达者的修辞结果的认知,是复杂的社会活动与精神活动。修辞结果,具有多种阐释的可能性。认知,可能是符合表达者的(大体)本意。阐释,也可能使接受者掉进陷阱,离表达者的本意及客观事实非常遥远(13)。
原理三:追求交流的最佳效果。
修辞是参与交际活动的人对理想交际效果的预期、关注和努力追求(14)。修辞的目的,是参与交际活动的人为了达到理想交际的效果,对于修辞文本和修辞结果的预期的关注和追求。追求最佳效果,既是修辞的本意,又是修辞的手段。
原理四:主体关系的角度转换。
修辞参与者在修辞活动中,主体身份的关系存在着角度的转换。教师作为接受者,理解教材,又作为表达者,向接受者——学生讲解自己对于教材的理解(15)。如果把教师换成批评家,这种主体身份关系的角度转换,也是可以成立的。即批评家作为接受者,理解文学作品(作家的修辞结果),又作为表达者,向接受者——读者解释自己对于具体作品的理解。
三、修辞学理论对文学批评的新启示
现代修辞学理论对文学批评有许多新的启示。这里,初步论及以下几个方面。
(一)关于批评主体
批评家在表达时是批评主体。但是,批评家在作为表达主体时,不能忽略接受主体(读者,包括一般读者和特殊读者——作家和另外的批评家)。文学批评的表达者和接受者同时存在于一个空间。说话者与倾听者是平等的。
文学批评不是一次性的单独的最终裁判,是无数人无数次不断认识、讨论的过程和结果。
修辞学对文学批评的启示之一:批评没有霸权,批评者与评论对象是平等的。批评成果也要经历批评。这就否定了批评的单一性、单边性,促进批评家在从事批评活动的时候,更需要自省、自警,更需要尊重其他的表达主体(作家、批评家)和接受主体。
在当代文学批评活动中,存在某些文学批评的霸权、霸气。如批评家吴俊所说,一些批评家趾高气扬,一副凌驾于一切之上无所不能的姿态。霸气十足(16)。显然,这种现象已经从文学批评的角度,被予以否定。从修辞学的角度,它们同样是应该被否定的。
(二)关于批评成果
批评成果是批评家作为表达主体所创造的批评文本——修辞成果。但是,批评家先要作为接受主体(读者),去认知作家作为表达主体创造的文学文本——修辞成果。而后,再以批评文本经历接受主体(读者,包括一般读者和特殊读者——作家和另外的批评家)的认知和阐释。
施受对位、错位的情况同时存在,修辞表达与修辞接受对等的可能性绝对地小于不对等的可能性(17)。理解的歧义自然产生。
文学批评的成果(评价结论),与评论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可能出现基本同一、部分同一,或者完全不同等多种情况。对于同一个批评对象,不同的批评家有可能获得完全不同的评价。批评成果的差异,本来是客观存在的。批评从不同角度获得结论,是正常的、必然的。批评的正解和误读,都是可能的。
修辞学对文学批评的启示之二:批评成果的正确与错误,存在着多种的可能性。我们理解了这一点,应该对于有差异、可能错误的批评成果,给予理解和宽容。作为批评家,既应当容许别人出差错,也要反省自身是否有差错。批评的积极意义,正在于对于真知的探讨,对于错误的认知。所以,就应该比较宽容地对待批评家和批评。
(三)关于批评效果
修辞的目的,是希望在交际活动中达到理想的效果。文学批评的表达,追求积极效果,是应有之意。
是否具有积极的效果,是衡量修辞活动(包括文学批评活动)价值的重要尺度。
积极效果可以分析为两个方面,一是效果,二是积极。效果,是某事物(及其他因素)对于其他事物变化、发展的影响。没有影响,是没有效果。影响比较小,则效果比较小。积极,是正面或者正向的价值取向。一般的说,人们对于有正面或者正向价值的事物,给予更高的评价。这样说来,文学批评应当追求积极的效果,一是具有积极的正面价值,二是效果的影响比较大。
修辞学对文学批评的启示之三:应该重视文学批评表达的完整、艺术、有效,追求积极效果。
文学批评的表达,既包含了形式,更在于载体形式所传达出来的内容。批评效果的影响,隐含了形式影响和内容影响两个方面。批评的影响,本质在于内容所包含的意义与评价是否准确,而不仅仅在于形式的怪异与音量的大小。
在现实的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中,一些论者刻意追求轰动,形成炒作的后果,侵蚀了正常的学术伦理(18)。对此,我们予以讨论。批评追求表达形式,是不错的。它可以帮助人们引起对于相关表达内容的注意。但是,如果忽略了批评效果是以内容为本的基础,仅仅让读者(受众)注意于表达的本身,或者甚至不去追求影响的积极方向,那么,无论如何,其声响再大、再怪异,也不是积极、有效的好的批评。由此,我们可以说,通过商业运作扩大文学批评的成果,是无可非议的,这是认识的社会进步、丰富和深入。但是,把商业运作当成扩大文学批评成果的唯一方式,甚至任意夸大文学批评成果的学术内涵,形式化地宣传文学批评成果的表达者而忽略文学批评的学术尊严,则不是有积极效果的文学批评。“侵蚀了正常的学术伦理”的商业炒作的文学批评,与一般商业运作的文学批评,应当予以区分。我们旗帜鲜明地坚持正常的学术伦理、捍卫学术尊严,反对商业炒作的文学批评。
现代修辞学对文学批评的新启示,是多方面的。这里说的仅仅是一点点。不当之处,请给予指正。
收稿日期:2010-06-10
注释:
①④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序言第4页。
②③⑤⑥⑦谭学纯、林大津主编:《修辞学大视野》,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36、247、42、140、247页。
⑧谭学纯、林大津主编:《修辞学大视野》,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149页。
⑨谭学纯:《重读〈红高粱〉:战争修辞话语的另类书写》,《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⑩(11)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自序第4页。
(12)谭学纯、朱玲:《接受修辞学》(增订本),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3页。
(13)(15)(17)谭学纯、朱玲:《广义修辞学》,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287、117、106页。
(14)谭学纯、林大津主编:《修辞学大视野》,福州:海峡文艺出版社,2007年。
(16)吴俊:《遮蔽与发现》,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7年,第229-230、235页。
(18)陈国恩:《文学批评的状态和批评家的角色》,《文艺研究》2009年第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