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意识形态一直以来都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马恩在批判资产阶级时,对资产阶级虚假的意识形态进行了揭露,形成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在中国的发展,除了共产党人对其的继承,还有共产党人对其与时俱进的丰富,由此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发展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各种社会思潮不断涌出。为了维护我国意识形态的安全,梳理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的主要内容及其在我国的发展历程便尤为重要。
1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
1.1 意识形态的产生
意识形态是马克思主义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但意识形态一词并不是由马克思创造出来的,而是特拉西首次明确使用的。在特拉西的著作《观念学原理》中,他把意识形态理解为观念学。他认为观念学是一切学科的基础,而观念是以感觉为基础的,因此他根据“从思想回溯到感觉”的方法,得出宗教意识是谬误的,并对当时统治人们思想的宗教、哲学等提出了质疑。特拉西的意识形态概念不仅是为了建立一门学科,更是为了指导实践,他的意识形态思想不仅拒斥了当时社会的传统思想,也拒斥了维护传统观念的社会制度。
1.2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产生
首先,马克思意识形态的产生与马克思当时生活所在的社会环境密不可分。马克思生长在一个剧烈动荡的时代。欧洲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在改善人们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加速了民主、自由思想的广泛传播。在十八、十九世纪的西欧,曾经发生过三次重大的社会变革影响着马克思意识形态的形成。首先是英国工业革命。它作为第一次工业革命,对生产力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并在这个过程中,孕育出了工人阶级。与古代社会以血缘和出身为条件衡量一个人的价值不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工人阶级可以通过劳动而实现自身价值。由此,产生了可能夺取政权的第三个阶级——无产阶级。其次,法国发生了政治大革命。人民群众在这次革命中恢复了历史主体的地位,资产阶级却暴露出了其革命的局限性:在革命前许诺建立的理性王国与革命后的现实并不相符,并且出现了新的阶级压迫。最后,发生在德国的哲学革命。在这场革命中,德国哲学家为了将人们从宗教中解救出来,而批判宗教。
其次,马克思意识形态的产生与马克思早年间的个人生活经历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1842-1843年间,马克思在《莱茵报》工作时期曾多次使用过“意识形态”一词。在《关于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马克思站到了被压迫的人民群众的一方,并用意识形态来表达社会意识形态的虚假性和欺骗性。随后,当马克思移居巴黎,他不仅在社会活动中感受到了无产阶级革命的力量,也认识到了社会的主体应该是无产阶级。
Accordingly, controversial results have been obtained from limited surveillance periods and studies with various methodological flaws, and therefore, additional RCTs with a longer observational period are required.
1.3 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内涵
首先,关于意识形态内涵和本质的认识。毛泽东一般使用“文化”、“观念形式”、“思想体系”来表达意识形态,并且创新地从经济、政治和文化三个角度分析意识形态。他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曾写到“一定的文化(当作观念形态的文化)是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反映,又给予伟大影响和作用于一定社会的政治和经济”。除此,毛泽东赞同马克思关于意识形态有阶级性的观点。在社会主义所有制改造完成后,毛泽东认为资产阶级没有完全消失,资产阶级的意识形态也因此没有消失,因此,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的斗争也不会消失。对于两种意识形态之间的不和谐,毛泽东认为不能强硬暴力的解决,要在性质上辨别他们的不同。
其次,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新中国成立后,毛泽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于推进我国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很大的积极作用。第一,确定了中国革命、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领导核心为中国共产党。毛泽东在民主革命时期,通过领导、参与社会实践中领悟到中国革命需要一种科学的思想为指导。俄国十月革命的成功,进一步让他认识到只有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中国的问题。第二,提出了“双百”方针和“两为”原则。对待他国文化,有取舍的吸收、借鉴先进文化,以中国人民的需要为基础;对于我国的古代文化,要批判的继承,不能全盘消化。最后,为了保证我国无产阶级政党和我国的国家性质不变,毛泽东认为要培养千百万无产阶级接班人以保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建设。
其次,指“虚假的”意识形态。这种虚假的意识被特定的阶级利用,或这种虚假意识服务于某个阶级,因此就具有虚假性、欺骗性。马恩所说的虚假的意识形态,主要指资产阶级为了达到自身的目的、利益而将特定阶级的利益普遍化。资产阶级在与封建阶级斗争时,为了得到更多人的支持,鼓吹自身的行为具有利益的普遍性。资产阶级以迷惑性的手段骗取更多的支持为其争取政权,并掩盖社会矛盾,从而达到永久的阶级统治。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党的领导和人民意志相统一的根本制度安排。与“三权分立”制度不同,人民代表大会是中国唯一的国家权力机关,其他国家机构都由它产生并受其监督。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下,只能由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行使宪法解释权和宪法监督权,而不可能由其他国家机关解释宪法、审查国家法律的合宪性,这是由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体制和议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本质特征所决定的。
2 中国意识形态理论的发展
邓小平意识形态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毛泽东意识形态的继承和丰富。
女儿走了,苏母埋怨苏穆武:有你那么说话的吗?苏穆武不服地:我怎么说话了?找个洋人当女婿我不同意!苏母说:找什么女婿是闺女自己的事,你上那么大火干啥?苏穆武提高声音:什么叫她自己的事?她是从鞋旮旯里蹦出来的?苏母斥责他:别说那么难听好不好,我看这事咱也考虑考虑。苏穆武脖子一拧:没啥考虑的,不同意就不同意!我真不明白,张阳有礼貌又懂事,她怎么就看不上?苏母无奈地:这你得去问你闺女。苏穆武说:不用问我也知道!苏母问:你知道什么?苏穆武鼻子一哼:女人就是犯贱!
2.1 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
毛泽东作为我国第一代的核心领导人,在领导我国革命、建设的过程中,对意识形态给予了一定的重视,形成了毛泽东意识形态理论:
一般来说,马克思和恩格斯尽管没有科学系统的阐述过意识形态一词的涵义,但是对意识形态涵义的使用是丰富的:
首先,指“否定的”意义上的意识形态。马克思恩格斯站在唯物史观的立场上,对以鲍威尔、施蒂娜、施特劳斯等代表人物为核心的青年黑格尔派进行了意识形态批判。青年黑格尔派的这些代表人物都是唯心主义的拥护者,他们从观想的观念出发,认为思想观念不受社会存的制约,并且观念可以创造世界。马克思和恩格斯批判他们不从社会现实出发,颠倒了社会存在和认识的关系。
2.2 邓小平意识形态理论
1949年成立后,我国共产党人在继承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时,将其与中国的革命和建设相结合,形成了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
再次,确立了意识形态建设的检验标准:“三个有利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一直受着如何评价意识形态问题上的对错、先进落后的困扰。很多人在对外开放初期,对改革开放产生了怀疑,提出改革开放姓资还是社的问题。对此邓小平在1992年提出了三个有利于的判断标准,这不仅帮助我们理清了资本主义同社会主义的关系,也使我国的经济、社会改革与发展顺利进行。
再次,指观念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马克思认为,观念上层建筑和政治上层建筑共同构成上层建筑。马克思对观念上层建筑的描述,在《形态》中有所体现:“市民社会这一名称始终标志着直接从生产和交往中发展起来的社会组织,这种社会组织在一切时代都构成国家的基础以及任何其他的观念的上层建筑的基础。”除此之外,观念上层建筑与经济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在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曾表明一定的经济基础会产生相应的意识形态,不存在脱离经济基础的意识形态。
其次,确立了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四项基本原则。四项基本原则是邓小平在1979年提出的。它的提出,奠定了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理论基础,也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提供了基本框架。除此,邓小平还提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手里要抓紧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主导权。
首先,确立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马恩在《形态》中批判德国意识形态不能真实地反映现实世界,与客观世界想违背。然而,在文革结束后,左倾错误和两个凡是的方针仍然有不少人坚持。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一定会被这种教条的意识形态所阻碍。面对这个情况,邓小平创新的将解放思想与实事求是相结合,把它确立为新的思想路线。
由表2可以看出,过渡电阻或电抗值越小,不对称故障越严重,换流器两侧的谐波越大。其中换流器直流侧的谐波主要为偶次谐波,二次谐波峰值会占直流分量的50%以上,四次谐波不到直流分量的5%,随着谐波次数上升,其所占比重急速下降;交流侧的谐波主要为奇次谐波,其中交流侧电压三次谐波分量可达到基频分量的15%左右,五次谐波分量不到基频的5%。因此交流侧电压可以只考虑三次谐波。综上所述,在分析不对称情况下的换相失败问题时,换流器交流侧主要考虑三次谐波,直流侧考虑二次谐波。
2.3 习近平意识形态
习近平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继承发展了前人有关意识形态理论的观点,也结合了当前所面临的新状况,对意识形态建设提出了一些新观点:
选取部分(37台)具有代表性的柱塞泵,将改进前后的配件使用情况进行统计,改进前后同期对比,盘根、柱塞和铜压套的使用量明显减少。其中,盘根由原来的450卷变为150卷;柱塞由原来的193卷变为103卷;铜压套由原来的193卷变为103卷。年节约额合计为36 600元。目前,随着油田进入中后期开发阶段,高压柱塞泵的使用越来越广,所以该改进方案所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很可观的。
首先,确立了意识形态工作的地位。“经济建设是党的中心工作,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端重要的工作。意识形态事关党的前途命运,事关国家长治久安,事关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以唯物史观的观点来看,经济基础若不牢固,那意识形态就虚无缥缈;若没有意识形态,经济基础也无法屹立不倒。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人们的思想观念也日渐丰富,因此意识形态所面临的挑战也更严峻。对此为了掌握在意识领域的主导权,习近平将意识形态工作放在了极端重要的地位。
其次,关于意识形态工作的根本任务:两个巩固。习近平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思想工作“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即“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多年来,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的指引及人民群众在共产党的带领下革命、建设和改革,才实现了中华民族由衰到盛的局面。近年来,由于我国的快速发展给西方国家带来了不小的压力,部分西方国家在意识形态领域对我国进行攻击。因此,坚持“两个巩固”的根本任务刻不容缓。
第一,确保全党服从中央,坚持党中央权威和集中统一领导。加强党对全面从严治党的统一领导,牢固树立“四个意识”,坚定贯彻新时代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确保党中央政令畅通、令行禁止,保证全党在政治立场、政治方向、政治原则、组织道路上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确保党内思想统一、步调一致,维护党中央权威和党内团结统一。特别是要防止和克服党内山头主义、宗派主义、圈子文化,警惕党内存在的政治问题与政治隐患,决不允许党内存在“野心家”“阴谋家”“两面人”,防止政治问题和腐败问题相互交织、政治问题与经济问题混杂产生的利益集团,维护党的政治安全与执政安全,营造党内安定团结、稳定有序的政治环境。
再次,关于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在当代,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工作由于网络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受到了极大的改变。不同国家和不同制度的思想、文化在互联网上发生碰撞,把网络变成了意识形态相互争斗的新领地。对此,习近平强调“互联网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变量’,根据形势发展需要,要把网上舆论工作作为宣传思想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新时代,在坚持党对网络意识形态、媒体的管理同时,也要认真判断舆论的新变化,对于舆论的新动向及时把握,对于网络意识形态领域的舆论动向及时加以引导。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 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 习近平.胸怀大局把握大势着眼大事 把宣传思想工作做得更好[N].人民日报,2013-08-01.
[4]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
中图分类号:D9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19.33.071
作者简介:李嘉慧(1995-)女,山东济宁人,东北石油大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