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州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广东惠州 516001
摘要:随着城市轨道系统和高铁枢纽站的建设将为城市实现跨越式发展带来重要契机,必将促使高铁站点周边地区成为富有活力的枢纽新城。规划充分衔接高铁枢纽站与周边城市路网的交通组织,来进一步发挥枢纽新城的积极带动作用。
关键词:高铁新城;高铁枢纽;用地开发
1、背景
惠南地区位于惠州惠城区南部,地处惠城、惠阳、仲恺三区交界处,涉及惠城、惠阳两区的用地,总用地面积118.5平方公里。
该地区目前已形成一横一纵的高速公路骨架,伴随着“十三五”期间赣深高铁和广汕高铁两条重要客运线路和在枢纽站的启动建设,以及河惠莞高速公路的规划,将进一步凸显惠南地区的区域性交通枢纽地位,交通要素的集聚将刺激功能整合,助推惠州实现跨越式发展。
本次规划将从高铁站与城市的关系、高铁站本身服务要素配置要求、对地区发展影响
2、现状认知
2.1 符合城市发展方向的重要战略地区
惠南地区位于惠城、惠阳-大亚湾、仲恺、惠东县的几何中心位置,30分钟交通圈可达三个城市组团、惠东县城、惠州机场,交通条件十分便利。同时也符合惠州由“沿江拓展”向“沿海拓展”的主体方向也是惠州三大轴线之一的“现代城市轴线”上的重要节点。
2.2 融入区域交通的门户型地区
惠南地区现状有惠大高速、潮莞高速交汇。向北通过惠南大道、金山大道可到达惠城中心区;向南通过惠南大道、惠大高速可到达惠阳中心区和大亚湾开发区;东西向可通过潮莞高速公路到达仲恺区和惠东县城。通过惠大高速公路和城市道可便捷到达机场和荃湾港区。
2.3 “各自为政”的城乡结合地区
惠南地区为城市外围区,属于城乡结合地区,多元式发展导致各组团联系薄弱,缺乏核心发展动力。目前已形成了以城区居住功能外溢为驱动力的城市拓展区、以中高等职业教育学院为载体的教育片区、以传统生活服务为主的镇区、国家和区级园区平台为载体的工业园区、以红色革命文化为基础的鹿颈村和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代表的农业园区。
2.4 “山+水+田”的特色景观地区
惠南地区位于惠州市远景核心区“淡水湖”地区,为西枝江与淡水河交汇的地方,拥有丰富的山、水、田自然资源和历史悠久的人文资源。具有群山连绵、植被茂密、水网密布、一望无际的连片农田林网等特色景观。
3、交通枢纽对地区发展影响
惠南地区客流包括高铁与城际轨道两部分,其中:高铁客流为2.6—3.6万人/日;城际客流为1.2万人/日。高铁客流规模占据主导地位。由于站场位于交通走廊节点,服务多个组团,对外中转交通服务范围较大,因此判断惠城南站未来将以高铁中转客流为主。是惠州市辐射空间范围最大、服务便利人口范围广,客流吸引能力最强的客运枢纽站。交通枢纽对惠南地区的发展影响分析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影响一:促进惠州由组团城市向网络城市格局转变多中心城市结构形成:城市经济发展重心向高铁站偏移,促进形成新的城市副中心,促进多中心城市结构的产生。
影响二:促进惠南地区形成圈层与集约的土地利用模式,第一圈层距离车站步行时间约5-10分钟,与高铁车站枢纽作用关联性最高,建筑密度和建筑高度都非常高;第二圈层距离车站步行时间约10-15分钟距离,功能与车站关联度降低,逐步向常态的城市功能组织、空间结构过渡,且建筑密度和高度相对较高;第三圈距离车站步行时间约15分钟以上,功能与车站枢纽需求无直接关联;规划重点是在更大范围内协调站场地区的交通组织。
4、交通枢纽协调发展思路
由于惠南地区山体较多的特色地形环境,交通走廊也相对集中。以惠大高速、潮莞惠高速和河莞惠高速(规划)为骨架的区域交通网络,不仅是惠州各组团之间的重要交通干线,同时也是惠州融入珠三角一体化和构建珠江口东岸深莞惠半小时经济生活圈的重要通道。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随着区域间联系和城市间联系加强,同时随着珠三角地区一体化和深莞惠同城化,惠州的对外交通联系也会不断增强,区域联系交通总量将呈不断上升发展趋势。惠南地区作为门户枢纽地区所面临的过境交通问题也将凸显出来,因此城市交通系统参与区域交通组织难以避免。强化惠南地区地区门户枢纽功能,要求建立内外协调、组织有序、功能明确、运输高效的公路与城市道路交通网络,满足城区、市域和区域的交通要求。
建议1:增加1-2条纵向交通干路,以缓解惠南大道增加的过境交通压力,并加强惠城至惠阳的交通联系,促进两地进一步融合发展。
建议2:尽快打通四环南路,加强惠南地区往西至仲恺区、东莞等交通联系,强化惠南地区往各个方向的交通转换功能。
建议3:尽快启动河惠莞高速公路的建设,一方面形成惠州市区高速环线,快速疏导市区交通;另一方提高惠城南站与惠州机场的交通枢纽地位,提升惠南地区的门户枢纽定位。
5、发展定位与空间战略
5.1 规划定位
惠南地区具有区位优越、交通便利、生态资源丰富和产业条件成熟等优势,也存在涉及多个行政区各自为政、用地切割现象严重、基本农田多等不利因素;凭借两条高铁线路和高铁站场的入驻,惠南地区将成为惠城区向南发展的重要战略和门户型地区,因此规划对惠南地区的发展定位为“都市绿洲、枢纽新城”。
(1)多元交通要素高效集聚的枢纽新城:依托高铁、城轨、高速公路等综合交通枢纽的交通资源和区位优势,建设成城市枢纽新区。
(2)“产城学人”深度融合的城市发展先导区:大力发展商务、会展、休闲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提升特色职业教育发展水平和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的建设标准、鼓励产学研一体化和大众创新创业,建设宜居、宜业、宜游的城市发展先导区。
(3)生态可持续的海绵城市示范区:立足现状绿网水网,通过建立生物综合安全格局、维护和强化整体山水格局的连续性、保护和恢复湿地系统等生态战略措施,将规划区建成生态海绵之城。
(4)“山水田城”交相辉映的活力休闲区:凸显“山水田城”的特色景观风貌,开发山地休闲、滨水休闲岸线和节点、推动城市品质的提升。构建具有多维品质风貌的活力休闲区。
5.2 空间战略
战略一:立足生态本底,建设海绵城市。重点是顺应自然本底,构建西部南部自然生态屏障。挖掘绿色海绵原生基质,梳理地区蓝绿生态网络基底,构建蓝绿生态网络。
战略二:打破既有格局模式,塑造独立城市组团。重点是扩大本次战略研究的范围,延续现有北城南工的发展格局,打破既有小组团分散发展局面。重塑以环路为特征的独立组团的干道路网体系。
战略三:梳理交通体系,构建高效内外交通。重点建立以高铁枢纽为核心,多层次的集疏通道,在内部沿用现状骨架路网,局部调整优化骨架路网,构建环状快速公交体系。
战略四:引入新型功能,植入城市多元活力。从“点、线、面”三个层面构建,“点”为多类型、多主题公园的组织完善,包含郊野山地公园、生态湿地公园、农业休闲公园、文化主题公园。“线”为预留各类廊道的防护绿地,建设复合功能廊道串联景观节点,构建绿网交织的城市景观。“面”为构建七个复合的功能聚落,每个聚落整体错位主导发展但业态功能均高度混合。
6、空间方案
形成“双轴、一环 、五心、多组团”的总体空间结构。
(1)双轴:城市发展轴。依托金山大道对接惠州城市“向南拓展战略”的发展主轴线,内部串联高铁枢纽中心和服务中心,往北对接惠城中心区,往南对接永湖镇、惠阳区及大互湾。产业发展轴:依托演达路,串联三栋中心园、惠南高新科技产业园、创新创业生态园、良湖工业园。
(2)一环:产业联动环:为全面整合规划区内分散的产业功能组团而形成的主要联动通道,带动规划区由分散走向成熟城市组团的环线。
(3)五心:公共中心:依托惠城南部综合交通枢纽,集商业商务功能、健康功能、文体功能以及城市滨水景观中心等于一体,形成城市公共服务中心。 生态中心:保护淡水河和西枝江交汇形成的湿地、滩涂和水塘,形成以湿地公园为核心的生态中心。科教中心:集聚高校合作办学项目、惠州学院以及中职新城等高等教育机构,形成市级科教中心。文化中心:依托邓演达故居、邓演达纪念园及岭南民居示范区等文化资源,形成文化体验中心。配套中心:依托三栋镇区服务业基础,面向三栋中心园和惠南高新技术产业园,形成集行政服务、综合配套商业、人才公寓等于一体的服务中心。
(4)多组团:规划形成“教育科研+高铁新城+居住+高新科技产业+特色产业+生态”等多个组团。
参考文献:
[1]赵丽虹,王鹏.高铁建设与沿线欠发达城市发展研究——以山东省德州市为例[C].中国城市规划学会.规划创新:2010 中国城市规划年会论文集.重庆:重庆出版社,2010
[2]侯明明.高铁影响下的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与地区发展研究[D].同济大学,2008
[3]邹毅.高铁新城:全新的城市建设模式[J].沪港经济,2011
[4]袁博.京广高速铁路沿线“高铁新城”空间发展模式及规划对策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2010
论文作者:许奇峰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6年1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8
标签:交通论文; 地区论文; 枢纽论文; 高铁论文; 城市论文; 惠州论文; 功能论文; 《基层建设》2016年10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