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脆弱性概念、分析框架与评价方法,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框架论文,概念论文,评价论文,方法论文,社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修订日期:2014-08。 doi:10.11820/dlkxjz.2014.10.008 中图分类号:TU981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脆弱性术语早期多用于自然灾害研究,目前已扩展至气候变化、土地利用、生态环境、可持续性科学、公共健康等多个领域,并凭借其独特的理论与方法成为分析人地相互作用程度、机理与过程、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础性科学知识体系(史培军等,2006;李鹤等,2011)。从当前国内外研究来看,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等自然科学领域的脆弱性研究仍占据主导地位,主要关注自然环境变化扰动下系统所遭受的不利影响和脆弱程度,研究重点集中在风险和脆弱性区域的分布、形成原因和过程,脆弱性的评价与测度,典型脆弱性区域的环境问题以及降低脆弱性的对策等(Uitto,1998;Wickham et al,2000;刘燕华等,2001;Füssel et al,2006)。 近年来,许多学者开始运用自然—社会系统综合的方式理解脆弱性,认为脆弱性是代表着人与环境综合研究的概念集群(Newell et al,2005)。除了环境变化等外部扰动因素,也开始关注“哪些人在脆弱性过程中更容易受到伤害?哪些因素使得脆弱性对社会系统的影响被减缓或加剧?如何构建更具弹性和适应能力的社会?”(Turner,Matsond et al,2003),并由此出现了融合自然、经济、社会、制度、文化等特征的人—环境耦合系统(Coupled human-environment system)脆弱性概念。研究重点从单纯的自然系统脆弱性演化为以人和社会为中心,注重人和社会在脆弱性的形成以及降低脆弱性中的作用,并将人与社会的主动适应性作为脆弱性评价的核心问题(Eakin et al,2006)。在探讨脆弱性发生机理过程中,不仅考虑外部扰动对社会系统的影响,而且还将脆弱性看作是社会系统内部结构特征所决定,是社会系统存在的先天不稳定性和敏感性所致(如贫困、不平等、边缘化、社会剥夺、社会排斥等)(Cutter,2003),关注于识别社会中最脆弱群体,侧重探讨导致人类社会容易受到损害的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因素以及提高社会系统适应力与恢复力的人文机制和对策(Adrianto et al,2002;Galea et al,2005;张平宇等,2011)。在此背景下,提出了社会脆弱性的概念,社会系统的脆弱性研究逐渐成为脆弱性科学领域的新热点。 由于社会脆弱性研究刚刚兴起,相关概念、分析框架和评价方法尚存在较多争议。例如,由于学者对社会脆弱性概念的理解存在分歧,导致社会脆弱性的研究视角与分析框架差异较大;长期以来脆弱性研究主要关注物质环境,社会群体、组织与制度等社会层面的脆弱性特征被忽视;由于社会脆弱性较难量化,相应的评价方法仍显滞后,评价指标体系不够合理。本文在阅读大量国内外文献基础上,梳理社会脆弱性的研究进展,重点对社会脆弱性的概念内涵、分析框架与评价方法进行深入探讨与归纳总结,并对未来社会脆弱性研究进行了展望,以期丰富和深化社会脆弱性研究内容,为降低社会脆弱性,提高社会适应力与恢复力,促进社会系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2 社会脆弱性概念与内涵 社会脆弱性概念是在脆弱性概念基础上形成的。脆弱性一词原指“受到伤害的可能性”,该术语现已被广泛应用到不同学科和研究领域,由于学者们对脆弱性的理解不同,脆弱性定义的表述差异也较大。近年来具有代表性的脆弱性定义,如Turner,Kasperson等(2003)认为脆弱性是暴露于风险、扰动或压力下的系统(子系统、系统组分)可能遭受的损害程度;Adger(2006)将脆弱性定义为暴露于环境或社会变化中的系统,因缺乏适应能力而对变化造成的损害敏感的状态;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2001)的评估报告中将脆弱性定义为系统容易受到气候变化造成的不良后果影响或者无法应对其不良影响的程度,是系统外在气候变化的特征、强度和速率、敏感性与适应性的函数;联合国减灾战略(UN/ISDR,2004)提出脆弱性是由自然、社会、经济和环境因素及过程共同决定的系统对各种胁迫的易损性,是系统的内在属性。 传统的脆弱性研究更多关注风险或灾难的特征和结构属性及其导致的生物物理损失。20世纪末,研究者开始关注灾难对人口和社会的影响,尤其是针对灾难后果在社会群体及其居住空间中的不均衡分布,相关学者提出了脆弱性的社会维度研究,使得社会脆弱性术语得到广泛应用。脆弱性概念中暴露于风险中的对象是一个多维复杂系统,涉及自然、经济、社会、环境等要素,社会脆弱性概念则明确了人口和社会系统是风险事件中被关注的主要对象,即谁处于风险之中及其可能遭受的损失或伤害程度有多大。社会脆弱性概念倾向于构建这样一种逻辑,即:暴露在风险区域内的所有人都是脆弱的,但风险对社会的影响是不均衡的,这取决于不同人群的应对能力,如穷人、儿童、老年人、少数族裔和残疾人等往往是更加脆弱的社会群体,因为这些群体由于自身特征而缺乏对风险事件的应对能力,在遭受灾难后,又缺乏必要的知识、社会和政治等资源,难以从灾害中恢复。 基于这一逻辑,相关学者从不同视角对社会脆弱性的概念进行了界定(表1)。从这些概念中可以发现3个方面特征:一是扰动的范畴。扰动可能来源于自然系统(如自然灾害、气候变化等)或人文—社会系统(如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污染等),也可能来源于二者在特定空间(地方、区域等)上的共同作用;二是社会脆弱性发生的根本原因。有的学者认为外部扰动是导致社会脆弱性形成的主要原因,有的学者则将社会脆弱性看作是社会结构所致,将灾难本身视为一种社会建构(Morrow,1999),认为社会脆弱性是社会不平等的产物(Cutter,1996;Steinführer et al,2009);三是社会脆弱性的表现形式。有的学者认为社会脆弱性同脆弱性一样,是关于暴露度、敏感性和应对能力的函数,有的学者则认为社会脆弱性主要通过人口和社会特征来反映,与系统对扰动的敏感程度成正比,与对扰动的应对能力成反比。 综合相关学者的研究,本文认为社会脆弱性是脆弱性的维度之一,是暴露于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扰动下的社会系统,由于自身的敏感性特征和缺乏对不利扰动的应对能力而使系统受到的负面影响或损害状态。社会脆弱性特征包括:①自然因素或人为因素扰动,主要包括自然灾害、气候变化、资源衰退、环境污染、土地利用变化等,可能源于社会系统之外或社会系统自身,也可能受多重压力影响;②社会系统的内在结构特征是社会脆弱性产生的主要原因,外部扰动是社会系统脆弱性变化的驱动因素,扰动对社会系统施加的影响并不均衡,取决于系统的结构特征和应对能力,扰动与社会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加剧或缓解了社会脆弱性状态;③社会脆弱性描述了暴露于扰动过程中社会群体的敏感性特征及其对扰动的应对能力特征,因此,它是一个关于暴露度、敏感性和应对能力的函数;④社会脆弱性具有明显的尺度特征,包括社会系统中的个体、家庭和群体尺度以及空间上的地方、区域和国家尺度。 3 社会脆弱性分析框架 当前,社会脆弱性研究领域还没有形成专门的分析框架,大多是基于脆弱性框架基础上的拓展和深化,并且由于对社会脆弱性概念、影响因素以及发生机制的理解不同,社会脆弱性的分析框架也存在较大差异。通过总结发现,社会脆弱性的分析框架主要从3个视角开展,即政治经济学视角、社会—生态视角和综合视角。 3.1 政治经济学视角 3.1.1 压力和释放模型 压力和释放模型(PAR)阐明了自然灾害事件如何发生以及如何影响脆弱的人口(Wisner et al,2004)。“压力”指产生脆弱性的自然灾害事件过程,“释放”指灾害、压力与脆弱性的减缓。脆弱性可以通过3个递进的过程来定义,分别是发生根源、动态压力和不安全条件(图1),该模型认为脆弱性根植于社会的经济、人口和政治过程,它们决定了权力和各种资源的分布及可获得性;动态压力包括了所有可能的将根源转变成风险事件的过程和活动,如流行疾病、快速城市化和暴力冲突等;而一些存在于自然环境、地方经济、社会关系和公共行为与制度中的不安全条件进一步加剧了脆弱性。该模型强调了脆弱性的驱动力和根本原因,同时强调通过改善政治和经济系统来缓解脆弱性,因为政治和经济系统是脆弱性的根源。Mustafa(1998)应用该模型解释了巴基斯坦中部贫困和政治参与的缺失是当地居民遭遇洪水灾害后脆弱性突显的根源;Gaillard等(2007)指出菲律宾东部沿海的台风并不足以形成毁灭性灾害,而是根植于底层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的糟糕状况进一步加剧了人口和社会脆弱性。 3.1.2 可持续生计框架 可持续生计框架由英国国际发展署(DFID)提出。该框架将脆弱性视为一个更广泛的概念,在脆弱性语境中,包括了各种外部冲击、发展趋向及季节性变化特征(图2)。生计和可持续是该框架两个核心概念,其中,生计是指获得生存的能力,包括有形和无形的资本,如人力资本、社会资本、自然资本、物质资本、金融资本,可用来判断社会对自然灾害的敏感性和应对能力;可持续与从压力和冲击中恢复以及保持自然资源本底的能力相关(Chambers et al,1992;DFID,1999)。该框架强调政治系统和私人部门的结构转型以及法律、制度、文化等过程的变化不仅影响脆弱性语境,同时还决定了人们生计资本的获取程度及其生计策略与生计结果。可持续生计框架已被广泛应用于脆弱性研究领域,主要集中在农村地区的社会与贫困脆弱性、家庭生计安全等(Lamichhane,2010;Shah et al,2013),其主要贡献之一是为社会脆弱性评价提供了指标来源。许多研究从该框架的5个生计资本出发,选取反映各生计资本的指标对社会脆弱性进行评价,但对于政治、经济结构与过程对脆弱性和生计影响的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 图1 压力和释放模型(Wisner et al,2004) Fig.1 Pressure and Release Model(Wisner et al,2004) 图2 可持续生计框架(DFID,1999) (H=人力资本;S=社会资本;N=自然资本;P=物质资本;F=金融资本) Fig.2 Sustainable Livelihood Framework(DFID,1999) 3.2 社会—生态视角 3.2.1 地方—风险模型 在地方—风险模型(HOP)中(图3),风险(危险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与减缓(减轻风险或减少它们影响的措施)的交互作用形成潜在的危险,潜在危险要么被缓解,要么被增强,主要由地理环境(如海拔或邻近性)和社会环境(社会经历、感知和建成环境)决定。地理环境决定了地方的生物物理脆弱性,社会环境影响社区或社会对风险的响应、处理、恢复和适应的能力,而这又受到人口、收入水平和住房等社会经济因素的影响。最终,生物物理脆弱性与社会脆弱性的相互作用形成地方脆弱性(Cutter,2003)。地方—风险模型提出后,许多研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展开(Cutter et al,2008;Holand et al,2011),通过分析特定地方的多种风险或多重压力来探讨人口和社会的脆弱性,这些研究明确了风险暴露度和社会敏感性之间的关系,对于确定风险事件特征和脆弱人群的识别起到关键作用,而且对地方和区域尺度制定风险干预和减缓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图3 社会脆弱性的地方—风险模型(Cutter,2003) Fig.3 Hazards-of-Place Model of social vulnerability(Cutter,2003) 图4 人—环境耦合系统脆弱性框架(Turner,Kasperson et al,2003) Fig.4 Vulnerability framework of Coupled Human-Environmental System(Turner,Kasperson et al,2003) 3.2.2 人—环境耦合系统分析框架 Turner、Kasperson等(2003)提出了人—环境耦合系统分析框架(图4)。该框架由以下3个层次构成:一是耦合系统中的人文条件与环境条件;二是人文、环境条件及其相互作用过程中面临的扰动或压力;三是表征耦合系统脆弱性的暴露、敏感性和恢复力(响应、应对、调整、适应等)。各层次与要素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存在于不同尺度上(地方、区域和全球)的耦合系统,系统的人文—环境条件(生物物理资本和社会资本)决定其暴露度和敏感性,并影响系统的应对机制。对于社会系统,可能是个人的自主行动或相关的政策变化,且这些机制体现了社会与环境的相互影响和反馈过程,反映了社会系统的应对能力和社会适应性。同时,该框架还强调了扰动的多重性与多尺度性,突出了脆弱性的内因机制、地方特性及其跨尺度转移过程,对探讨人—环境相互作用机理具有重要借鉴意义。Turner、Matsond等(2003)通过具体案例进一步阐述了人—环境耦合系统脆弱性分析框架,在地方尺度上,对墨西哥南部尤卡坦半岛洪水和飓风导致的社会脆弱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当地农户的响应对策和适应过程;在全球尺度上,探讨了全球环境和社会变化对北极地区人—环境耦合系统的影响,并指出外部政治和经济力量正在重塑地方应对能力。 3.3 综合视角 3.3.1 BBC框架 BBC框架因Bogardi,Birkmann和Cardona 3位学者的提出和发展而得名。该框架认为脆弱性应从环境、社会和经济3个层面来分析(图5),暴露于脆弱性状态下的不同层面由于应对能力有限,导致相应的环境、社会和经济风险发生。该框架将风险应对和脆弱性降低分为两种情况,一是风险或灾难发生前(t=0),通过预警和准备对环境、社会和经济进行系统干预,从而避免灾害事件的发生;二是风险或灾难发生后(t=1),通过灾难响应和突发事件管理降低脆弱性后果。该框架强调脆弱性是一个动态过程,包括脆弱性的发生、对风险的应对和降低脆弱性的干预(反馈—回路系统)。该框架中的反馈和干预系统尤为重要,风险和灾难发生的不同阶段对应不同的降低脆弱性措施,脆弱性分析与评估也应该包括潜在干预工具的识别和分析,以降低不同层面的脆弱性,提高系统的应对能力。Fekete(2010)采用该框架对德国洪水灾害引发的社会脆弱性特征进行了分析和评估,并从社会角度提出了降低脆弱性的反馈—干预过程。 3.3.2 MOVE框架 MOVE框架由联合国大学环境和人类安全研究院提出。该框架的目标是提供一个涵盖脆弱性多元特征的概念模型,解释暴露、敏感性、社会响应能力与适应能力等核心因素,并整合脆弱性的不同维度,包括物理、社会、生态、经济、文化和制度(图6)。MOVE框架中的风险不仅来源于自然环境,还包括人类社会以及自然与社会系统的交互作用,而脆弱性的多元化特征主要和社会条件和过程相关。暴露于风险下的不同维度,由于预防、应对和恢复能力的缺失,使得各系统遭受不同程度的损失,通过组织、规划和实施可进行风险管治,具体包括风险源的干预、降低暴露度、缓解敏感性,提高恢复力与适应能力等。该框架强调脆弱性是动态的过程,具有非线性和尺度特征,因此,框架的应用必须考虑影响脆弱性的地方特征及其社会和环境系统的构成因素与耦合过程。MOVE框架为社会脆弱性的系统评估提供了指导,尽管没有提供具体的评估方法和指标体系,但其概括的脆弱性关键因子和不同维度为脆弱性的分析提供了概念框架,目前主要应用在气候变化适应(CCA)、风险灾害管理(RDM)以及欧洲不同地理尺度上洪水、极端高温、干旱等风险的社会脆弱性研究中(Birkmann et al,2013)。 上述典型的概念框架为社会脆弱性的理论建构奠定了重要基础,同时也为社会脆弱性评价与实证分析提供了指导。但由于研究视角的差异,不同框架的社会脆弱性研究出发点、逻辑思路和主要内容有很大不同,本文对政治经济学视角、社会—生态视角和综合视角的典型框架、核心思想以及优点与不足进行了总结与对比(表2)。总体来看,各视角的社会脆弱性分析仍受脆弱性框架的影响较大,专门的社会脆弱性分析框架还有待于提出和完善,社会脆弱性的构成要素、发生过程、动力机制和应对措施等问题也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与理论整合。 图5 BBC概念框架(Bogardi et al,2004) Fig.5 BBC Conceptual Framework(Bogardi et al,2004) 图6 MOVE框架(Birkmann et al,2013) Fig.6 Methods for the improvement of vulnerability assessment in Europe(Birkmann et al,2013) 4 社会脆弱性评价方法与指标体系 4.1 评价方法 脆弱性评价是脆弱性研究中的重要内容。社会脆弱性作为脆弱性的维度之一,在脆弱性程度的定量评价过程中借鉴了许多自然灾害、气候变化和生态环境等领域的研究方法。从已有研究来看,社会脆弱性评价多以建立指标体系,并通过不同的数理分析方法得出社会脆弱性指数为主,以脆弱性指数的大小作为社会脆弱性程度的衡量依据。目前较为常用的方法有综合指数法(Cutter,2003;Adger et al,2004;Hahn et al,2009)、函数模型法(苏飞等,2008;Bjarnadottir et al,2011;Rajiv et al,2012)、BP人口神经网络模型法(李鹤等,2009)、决策树分析法(Dwyer et al,2004;葛怡等,2006)等。近年来,GIS技术在社会脆弱性评价中也得到广泛应用,如面向对象分析法(Ebert et al,2009)、空间多准则评估法(Hizbaron et al,2011)、图层叠置法(Cutter et al,2008;Depietri et al,2013)等。不同的评价方法在计算、解释和处理问题过程中各有利弊(表3),可根据研究目的进行适当选择。 4.2 指数计算 为具体反映社会脆弱性程度的大小,相关学者构建了不同类型的社会脆弱性指数计算模型(表4),如社会脆弱性指数(SoVI)、社区脆弱性指数(CVI)、沿海社区社会脆弱性指数(CCSVI)、城市社会脆弱性指数(SV)等。这些社会脆弱性指数之间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对社会脆弱性构成要素的理解不同,有的将社会脆弱性理解为暴露度、敏感性和应对能力的函数,有的则认为社会脆弱性通过敏感性和恢复力反映;二是所针对的扰动类型不同,有的是针对特定的外部扰动或压力,如某一灾害类型,有的则适用于多种压力,如气候变化事件。 4.3 评价指标体系 指标体系是社会脆弱性评价的基础,指标体系的选择和构建对评价结果具有重要影响。基于对社会脆弱性概念的不同理解,学者们构建了不同的指标体系。按照社会脆弱性概念的逻辑,尽管所有处于灾害和风险地区的人都将暴露于脆弱状态中,但灾害的影响并不均衡,弱势群体通常更脆弱。因此,社会脆弱性评价指标特别强调反映人口和社会经济属性特征的相关要素。常用的要素包括年龄、性别、民族或种族、特殊人群(老年人或残疾人)、社会经济地位(财富或贫困)、资源可获得途径(信息、知识和技术)、政治权力的接近程度、社会资本(社会网络和社会连接度)、信仰和习俗、居住房屋(住房密度、类型、结构、质量等)和建成环境(基础设施密度、城市化水平、经济增长率和经济活力水平)等(Tierney et al,2001;Cutter,2003),这些因素已成为社会脆弱性评价指标的主要来源。 总体来看,社会脆弱性评价指标主要与社会系统遭受的风险和暴露度,以及社会系统的敏感性、应对能力、适应、恢复力等要素相关(表5)。指标的选取方法一般包括专家推荐法、数学分析法、反推法、信息量法等;权重的确定方法有专家打分法、层次分析法、经验权数法、模糊综合评价法、主成分分析法、模糊逆方程法、灰色关联法、熵值法等(王岩等,2013);评价指标数据多来源于社会经济统计数据或家庭问卷调查数据。当前大部分研究所构建的指标体系在实证效度和方法的可靠性方面存在一定缺陷(Gall,2007;Tate,2013),今后应进一步深入探讨,力求建立客观、准确、可信度高的评价指标体系。 5 社会脆弱性研究评述与展望 5.1 研究内容的拓展与多学科融合 国外对社会脆弱性的研究涵盖了灾害学、生态学、地理学、环境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不同学科领域,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许多专门的研究机构长期从事社会脆弱性相关研究工作,如南卡罗来纳大学灾害与脆弱性研究所(USC-HVRI)、联合国大学环境与人类安全研究院(UNU-EHS)、斯德哥尔摩环境研究中心(SEI)等。总体来看,社会脆弱性研究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研究内容不断扩展,研究深度不断强化。与之相比,国内社会脆弱性研究起步较晚,研究成果数量有限,已有内容主要集中在自然灾害和资源衰退扰动下的社会脆弱性研究,理论和实践内容都需要进一步完善与提高。 自然环境变化扰动下的社会脆弱性仍是当前主要研究内容,人文因素及社会系统自身结构变化的压力和冲击(如快速城市化、土地利用变化、环境污染、公共安全等)导致的社会脆弱性正逐渐得到关注,并成为该领域新的研究热点。在中国社会经济快速转型背景下,人文与经济要素的快速变化使整个社会系统面临越来越多的风险和压力,社会脆弱性作为新兴的概念框架和重要的人地关系分析工具,可以整合多学科理论和方法对不同类型的人地关系问题进行诠释与解析,不仅有利于社会脆弱性研究内容的拓展和成果的积累,同时也有利于提升整个社会系统对风险与压力的应对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5.2 概念框架的统一与理论体系构建 由于学者们对社会脆弱性概念的理解尚未达成共识,导致社会脆弱性的研究视角、分析框架和研究方法的应用存在较大差异,且目前还没有形成专门的社会脆弱性分析框架,相关研究更多是在脆弱性框架基础上的延伸和拓展。大多数已有的社会脆弱性研究以案例研究为主,成果多是关于社会脆弱性的特征和脆弱性程度的评价,缺乏对社会脆弱性过程和内在机理等内容的深入探讨;研究尺度方面,主要集中于某一时间截面或特定的空间尺度上,缺乏不同时、空尺度社会脆弱性的动态对比分析,社会脆弱性的时空过程和演化规律研究不够。 未来应建立统一的社会脆弱性概念体系,明确社会脆弱性的构成要素和尺度特征,整合社会脆弱性的影响因素、动态过程和发生机制等内容,形成专门的社会脆弱性理论模型或分析框架。重点对影响社会脆弱性的系统外部扰动因子和系统内部经济、社会、制度、文化等关键性人文驱动因子及其相互之间的作用关系进行深入剖析,定量解析各因素对社会脆弱性的影响程度,对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社会脆弱性动态变化和社会脆弱性格局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系统揭示社会脆弱性的动态过程和发生机理,深化并完善社会脆弱性的理论研究体系。 5.3 评价方法的深化与指标体系完善 目前大多数社会脆弱性评价方法仍以综合指数法和函数模型法为主,其他方法的应用与案例研究相对较少,社会脆弱性评价方法略显单一。多数研究在得到评价结果后就戛然而止,缺乏对结果可靠性和模型精准度的验证。由于对社会脆弱性理解的多元化,社会脆弱性的评价指标体系差异较大,并且在数据选取、数据质量、指标权重、可行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问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已有研究主要针对单一扰动开展分析,缺乏对多重扰动下社会脆弱性的评价。部分研究过于关注社会结构的内在敏感性和应对能力特征,忽视了外部扰动对社会脆弱性的作用效应,影响了社会脆弱性评价结果的科学性。 未来应综合脆弱性的跨学科和交叉研究优势,促进多元化评价方法在社会脆弱性研究中的应用。在统一的概念体系和理论框架指导下,厘清社会脆弱性的构成要素和影响因子,深化并完善社会脆弱性评价指标体系。加强对社会脆弱性评价结果的验证,不断改进和完善评价模型,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加强社会脆弱性的扰动和暴露研究,开展多重扰动下的社会脆弱性评价,在特定空间尺度上分析不同扰动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评估各种扰动对暴露于其中的社会系统的作用过程和影响程度,该内容是当前整个脆弱性研究领域的难点,需要开展长期深入的研究。 5.4 应用研究与实践指导 目前社会脆弱性的研究重点多集中在影响因素分析和脆弱性程度的定量评价方面,对于社会脆弱性的减缓对策与调控手段等实践和应用研究内容较为薄弱。近年来,全球各地自然灾害和公共安全事件频发,整个社会系统面临巨大挑战,如何应对这些干扰因素的影响,如何从灾害事件中尽快恢复,以及如何提高社会系统对外部扰动的应对能力,是当前学者和政府面临的重大现实问题。未来应在理论研究基础上,进一步加强社会脆弱性的实践和应用研究,重点关注社会脆弱性变化趋势的预测与情景分析,降低社会脆弱性的对策和提高社会系统应对能力的措施等,为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决策依据。 与此同时,还应加强与脆弱性相关的适应性研究。随着人—环境相互作用关系的深化与复杂化,脆弱性后果有时难以避免,通过社会系统自身调整以适应脆弱性影响,进而提高社会系统适应能力与可持续发展能力,也是社会脆弱性减缓与调控的关键。脆弱性和适应性作为人—环境耦合系统的关联性主题,是当前地理学关注社会问题和环境问题的重要出发点,而当前地理学对社会适应性的关注明显不足。因此,整合社会脆弱性与适应性分析框架,制定社会适应性对策,探讨社会适应能力建设路径,也是降低社会脆弱性、促进人地关系协调与社会可持续发展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重要课题。社会脆弱性的概念、分析框架及评价方法_风险模型论文
社会脆弱性的概念、分析框架及评价方法_风险模型论文
下载Doc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