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计部门①绩效评价:内涵、框架与应用,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内涵论文,框架论文,部门论文,绩效评价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绩效评价是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不断提升审计绩效,不仅是审计部门领导应当追求的梦想,更应当成为审计部门每一位审计人员的工作目标。近年来,审计部门越来越重视分析影响审计绩效管理的各种因素,其中绩效评价的内容及方法将直接影响审计绩效管理效果。为此,合理设计审计部门绩效评价内容,科学选择审计部门绩效评价方法显得至关重要。 随着审计环境的迅速变化及绩效审计的不断发展,审计部门政务公开及其施政绩效问题逐渐成为学术界的研究热点。若审计部门自身都不注重加强审计工作绩效的管理与评价,则难以让被审计单位积极地配合审计审查与监督,更难以让广大公众信服审计职能的落实,长此以往,必然会影响审计部门的工作效率,降低审计的整体服务质量。 目前,我国大部分审计部门面临着审计工作繁杂、审计任务艰巨、审计工作效率不高、审计工作成本与日俱增的严峻形势。为此,审计部门必须重视提高自身的工作效能,加强审计绩效监督,强化审计绩效管理与评价,构建与审计部门工作实际相适应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培养审计人员正确的绩效理念,充分调动他们的工作积极性,全面提高审计绩效管理水平和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 二、文献回顾 (一)国外研究方面 Morrill and Morrill(2003)基于内部审计原理,从审计效果、审计效率及审计适应性三方面探讨了审计部门绩效评价的内容。其中,审计效果指审计部门满足被审计单位现实需求的程度;审计效率指审计部门开展审计工作所需的成本效益;审计适应性指审计部门适应未来审计环境变化的能力。Nirmala et al.(2006)重点对比研究了我国与西方国家绩效审计评价体系、评价标准方面的差异,强调审计部门应根据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制定适当的绩效审计评价标准及其目标,指出我国在绩效审计评价实践中过于重视“经济性”和“效果性”,忽略了对“公平性”和“社会影响”因素的研究。Hossain(2010)通过分析澳大利亚政府绩效审计的主要特征、基本框架、主要目标及其审计效果,得出重要启示:立足公众受托责任原则,对被审计单位经济活动的效率性与效果性进行评估是提高绩效审计质量的重要基础。Kells(2011)运用现代管理学相关知识,从行为绩效观、战略绩效观、结果绩效观和能力绩效观等方面阐述了绩效评价的概念,探讨了开展绩效审计评价的具体思路及理论方法。Bringselius(2014)论述了开展绩效评价的理论意义与实际意义,从制定总体审计策略、明确具体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及审计完成四个阶段研究了审计机关绩效评价的主要程序。Mzenzi and Gaspar(2015)通过研究西方国家的绩效审计评价报告发现,大多数西方国家在绩效审计实务中很重视对被审计单位服务质量方面的评估与披露,注重“良好的服务质量”评价标准的运用有助于提高绩效审计评价效率。 (二)国内研究方面 王翠春和张莉莎(2010)探讨了审计部门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包括评价体制、组织结构、评价人员素质、评价技术和绩效文化等。马蕾(2010)从可计量性、可调整性和可实现性三方面研究了审计绩效评价标准的基本特征。宋常和赵懿清(2011)研究认为,审计部门绩效评价内容的选择应考虑经济性、效率性、效果性、公平性和环保性,即“5E”原则。赵俊湦和韩玉启(2011)探讨了当前我国审计绩效衡量指标体系和美国审计总署的绩效衡量指标,借鉴了美国审计部门绩效评价的优点,提出建立一套符合我国绩效审计实际的“成本效益比”总括性指标。田冠军和潘松剑(2012)详细研究了美国审计部门绩效评价的管理系统,该系统包括设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编制绩效评价计划、出具绩效评价报告、绩效评价管理与改革等内容,并结合我国审计部门绩效评价现状提出了若干建议。徐泓(2012)认为,审计部门绩效评价内容包括评价目标、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评价指标分为合规性指标和绩效性指标两个层次,合规性指标分为合法类指标、符合工作流程类指标和合乎政策类指标;绩效性指标分为合乎政府目标类指标、综合社会绩效类指标和工作绩效类指标。贾云洁和王会金(2012)将西方平衡记分卡评价法引入国内,将之运用于构建审计部门绩效评价体系实践中,认为审计部门绩效评价指标可分成学习与成长、财务、内部控制、顾问四个层面。 综上所述,国内外在审计部门绩效评价内容及方法方面都取得了一些研究成果,但仍然还有需要不断完善的领域。一方面,无论是国外研究还是国内研究都缺乏一套相对成熟的理论研究体系,研究内容较分散,缺乏系统性。因此,强化审计部门绩效评价领域的理论研究,加快构建研究体系意义重大。另一方面,大部分学者的研究集中于宏观层面,规范性研究内容较多,从微观层面研究审计部门绩效评价的基本内容与方法应用的学术成果较少。 审计部门绩效评价是一种创新性的制度安排,推进审计部门绩效评价方面的研究,既有利于强化对权力的制约与监督,揭示由于权力的制约与监督不力,导致错误决策、盲目决策与轻率决策,从而出现大搞“政绩工程”、“形象工程”假象,造成审计资源浪费等问题;又有助于强化审计部门对自身工作职责的监督,促进审计部门充分履行其管理与服务职能,遏制审计部门一些不良工作行为,促进审计部门工作行为规范化;同时还有助于革新审计工作方式,降低审计工作成本,促进审计部门适应审计大环境的变革,提高审计服务效能。 本文首先重新界定了审计部门绩效评价的理论内涵,有助于拓宽我国在审计部门绩效评价方面的理论研究新知;其次构建了一个涵盖静态指标和动态指标的审计部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对审计部门构建科学有效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具有一定借鉴意义;最后分析了模糊综合评价法在审计部门绩效评价中的应用,有助于为正在探索绩效评价工作的审计部门提供有益参考,加快推进审计管理体制和审计技术方法等方面的创新。 三、审计部门绩效评价的内涵界定 据目前相关学者对审计部门绩效评价内涵的研究,大体可归纳为以下两种代表性的观点: (一)基于宏观研究视角,将审计部门绩效评价定义为一种监管制度 这类观点强调绩效评价是一种正式的员工评价制度,它是通过系统的评价方法与评价原理,评定员工在职务上的工作表现和实现的工作效果,并认为建立健全科学公正的绩效评价制度是组织经营管理和长久发展的关键环节,是组织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的重要举措。张文婧(2008)指出,审计部门绩效评价是审计部门绩效管理制度不可或缺的内容,是加强绩效监管的一项重要激励机制。王会金(2010)基于国家战略性高度,将审计部门绩效评价描述为一种行政制度,主张通过政府战略规划,以制度的形式将绩效评价确立下来。李璐和夏昱(2011)认为,审计部门绩效评价是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重要工具。汪同良和曹东(2011)认为,审计部门绩效评价是国家落实宏观调控政策的需要,有助于推进审计监管制度的完善。 (二)基于微观研究视角,将审计部门绩效评价定义为一种考评方式 这类观点认为,审计部门绩效评价是通过一些绩效评价指标对员工或团队的日常工作行为、工作态度及工作业绩进行测评与考核,将绩效评价结果反馈给员工,并以评价结果作为奖优罚劣、评先评优、职务晋升的基本依据,根本目的在于提高员工的工作效率。陈莉等(2010)将审计部门绩效评价定义为审计绩效管理的基础环节,认为绩效评价可以客观地把握相关的管理信息,为落实审计绩效管理提供依据。姚若松和江平(2015)认为,审计部门绩效评价是一种为员工晋升、发展性反馈、培训需求分析和奖金发放等提供依据的评价模式,其目标在于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实现审计部门工作效益最大化。 (三)审计部门绩效评价的内涵与要素 鉴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审计部门绩效评价是指为了实现审计部门预先制定的绩效目标,采用科学的绩效评价方法,依照合理的绩效评价标准,对审计部门及其工作人员在一定时期内的审计工作数量、审计工作效率、审计工作效果、审计工作成本及审计质量控制等方面进行客观公正地测评,并根据评价结果出具审计部门绩效评价报告的一个动态监管过程。该内涵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上级审计部门对下级审计部门的综合审计业绩进行评价;二是指审计部门内部进行的自我工作业绩评价,审计部门主动向社会公众公开报告自身工作业绩的评价结果。通常情况下,审计部门绩效评价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方式与评价目标四大要素。 1.审计部门绩效评价主体。绩效评价主体是指专门进行绩效评价工作的机构、部门、组织与个人。审计部门绩效评价主体包括内部评价主体与外部评价主体。内部评价主体是指审计部门或审计部门内部各业务部门,外部评价主体是指独立的第三方,例如会计师事务所、管理咨询公司及审计协会等。 2.审计部门绩效评价客体。绩效评价客体是接受绩效评价主体评价的实体,比如机构、组织、个人或具体的审计业务。审计部门绩效评价客体是履行审计基本职能的实际承担者,包括各级审计部门及其派出机构、审计部门内部各部门及其工作人员、某项审计业务等。 3.审计部门绩效评价方式。绩效评价包括制定评价标准、明确评价程序、分析评价差异、出具评价报告等一系列过程。绩效评价方式是指评价主体在执行评价过程中所运用的评价标准、评价程序与评价方法等。审计部门绩效评价方式是指上级审计部门对下级审计部门或者审计部门内部评价自身绩效过程中所遵循的评价标准、评价程序与评价方法。 4.审计部门绩效评价目标。绩效评价目标既是绩效评价工作的起点又是终点,即绩效评价主体对绩效评价客体实施评价后将要达到的某种结果。审计部门绩效评价目标是审计部门通过对自身各业务部门及审计人员的各项业绩进行客观的评价,发挥绩效评价在提高审计效率、改进审计管理及完善审计服务等方面的作用,推动审计工作全面转型。 四、审计部门绩效评价的内容设计 绩效管理是当前审计机关积极探索的一种新型审计监管模式,审计机关绩效评估是绩效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近年来,审计机关越来越重视审计绩效管理,绩效评估的内容与方法是影响审计绩效管理的重要因素,逐渐成为社会各界关注的主题元素。审计业务活动较繁杂、审计覆盖范围较大,这是审计部门开展绩效评价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难题之一。审计部门绩效评价内容的设计应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并与审计部门日常管理模式相适应,既要便于操作,利于获得审计证据,又要有所突破创新,以改进当前大部分审计部门在绩效评价中忽视负面性评价、评价范围狭窄等不足之处。审计部门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绩效评价内容有差异。为此,审计部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及其内容应根据不同时期审计部门的实际情况来设计。 本文认为,构建审计部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应考虑五个维度:审计工作数量、审计工作效率、审计工作效果、审计工作成本和审计质量控制,其中审计工作数量、审计工作效率、审计工作效果、审计工作成本属于静态指标,审计质量控制属于动态指标。 如表1所示,审计部门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由1个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51个三级指标所组成。 (一)审计工作数量评价 审计工作数量是审计部门绩效评价最基本的内容,主要是指审计部门在一定时期内完成审计任务的数量。传统的审计工作数量方面的评价,一般指审计统计表上的内容,如每年审计的单位数、审计调查的单位数、经济责任审计的项目数等。显然,传统做法较宽泛,评价内容不够细致。因此,有必要进一步细化绩效评价内容,提高绩效评价结果的准确性与可靠性。例如在评价经济责任审计的项目数量时,不仅要评价审计部门实际上完成项目的总数量,还要评价审计部门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项目数量,更要评价按时或提前完成的计划内的项目数量以及由各级人大、政府和有关部门或上级审计部门交办的项目数量等。标签:绩效评价论文; 审计质量论文; 绩效管理体系论文; 质量控制方法论文; 审计计划论文; 绩效目标论文; 工作绩效论文; 绩效指标论文; 绩效反馈论文; 成本分析论文; 模糊层次分析法论文; 审计目标论文; 工作分析论文; 项目成本论文; 单位成本论文; 项目分析论文; 模糊理论论文; 审计流程论文; 审计方法论文; 数量单位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