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干预对心律失常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论文_曹桂梅

 郴州市中医医院 湖南郴州 423000

【摘 要】目的:探讨对心律失常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对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取2015年3月到2017年3月间本院收治的80例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研究,按患者护理方法分为基础组(n=40)和综合组(n=40),对所有基础组患者采取基础护理,对所有综合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状况。结果:综合组患者护理后SDS、SAS评分与基础组相比明显较低,综合组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评分与基础组相比明显较高,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心律失常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

【关键词】心律失常;综合护理干预;生活质量;心理状态

心律失常是指心脏冲动起源部位、心搏频率及节律、冲动传导等任意部位异常引起的心脏异常症状。加强对心律失常患者的护理,及时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生活质量是当前临床治疗心律失常的重点。本院对2015年3月到2017年3月间收治的40例心律失常患者实施了综合护理干预,以期为心律失常患者的临床护理提供更多有效方案。以下就护理过程行回顾性总结: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2015年3月到2017年3月间本院收治的80例心律失常患者进行研究。纳入标准:实施临床诊断确诊为心律失常患者;经本院伦理委员会同意,自愿配合研究患者。排除标准:存在严重脏器合并症患者;妊娠期或哺乳期患者;精神障碍、意识障碍、难以配合研究患者。按患者护理方法分为基础组(n=40)和综合组(n=40),基础组患者男22例,女18例;患者年龄32-76岁,平均年龄52.3岁(s=8.7);类型:快速性心律失常24例,缓慢性心律失常16例;综合组患者男23例,女17例;患者年龄31-76岁,平均年龄52.4岁(s=8.5);类型:快速性心律失常23例,缓慢性心律失常17例。对基础组与综合组患者一般基线资料实施独立样本检测对比,P>0.05,可实施比对。

1.2 方法

对所有基础组患者采取基础护理,患者进行心电监测、生命体征监测等,患者出现异常症状时及时通知医生,配合医生实施针对性处理。

对所有综合组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①病情监护:监测患者心律失常症状表现状况,并了解患者心率失常的持续时间、病情程度等,根据患者临床表现及生命体征评估心律失常发生风险,对于高危患者需及时通知医生,并采取紧急处理。②心理干预:护理人员与患者交流过程中及时告知患者心律失常的疾病相关知识,及时为患者提供舒适安静的治疗环境,并疏导患者不良情绪,正确看待疾病,并可引导患者听音乐、看书等,转移患者注意力[1]。③体位护理:患者症状较为明显时,需指导患者进行采取半卧位、高枕卧位或相关舒适体位,尽可能避免采取左侧卧位,当患者病情加重时,需绝对卧床休息,若患者病情较轻或无症状时,可鼓励患者进行适量运动,避免运动过度。④用药护理:及时向患者讲解严格按医嘱用药的重要性,给予患者静脉注射药物时需保证用药缓慢,并将患者用药后严密监测临床表现,出现异常时及时停止用药。⑤饮食指导:指导患者食用高营养、低脂、清淡易消化食物,避免暴饮暴食,戒烟戒酒,避免饮用浓茶、咖啡、刺激性饮料,定期排便,避免便秘[2]。⑥生活指导:指导患者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合理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并向患者讲解心律失常的常见表现,出现异常症状时及时就医复诊。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分析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抑郁SDS、焦虑SAS)状况,SDS>53分表示抑郁,SAS>50分表示焦虑。

②统计分析患者护理后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状况。生活质量采取SF-36评价,评价内容包括生理功能、生理功能、社会功能、精神健康、情感职能、活力、总体健康等,总分0-100分;护理满意度评价内容包括基础护理、操作技能、服务态度,总分0-100分[3]。

1.4 统计学方法

取SPSS19.0软件行数据处理分析,生理状态、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以均数±标准差表示,t检验。P<0.05表示存在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状况分析

综合组患者护理后SDS、SAS评分与基础相比明显较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下表1)。

3 讨论

心律失常临床发生率较高,且临床类型较多,包括心房颤动、心房扑动、过早搏动、室上性阵发性心动过速、室性心动过速、心室颤动、心动过缓等,患者发病较急,诊治不及时可引起患者死亡,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及生活质量[4]。加强对心律失常患者的早期防治是当前临床关注的重点。当前临床研究结果证实器质性心血管病、药物中毒、电解质和酸碱平衡失调、植物神经功能紊乱、过劳、精神异常、不良生活习惯等均是导致心律失常的重要原因[5]。本次研究中综合组患者依据心律失常的影响因素实施了综合性护理干预。通过病情监护,及时了解患者疾病状况,并对患者采取针对性处理,有效提升患者的疾病抢救效果;实施心理干预可提升患者对心律失常的认知,改善患者不良心理状态,减少不良心理对心律失常的影响;对患者实施体位护理保证患者体位舒适、正确,减少体位对病情的影响;实施用药护理可保证患者用药效果及用药安全性;实施饮食指导可保证患者机体营养状态,并减少不良饮食对心律失常的影响;实施生活指导可促进患者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减少疾病复发,改善患者生活质量[6]。

综上,对心律失常患者实施综合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运用价值高。

参考文献:

[1]杨丽娟.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卫生产业,2014,11(14):82-83.

[2]杜俊芝.连续性细节护理干预对心律失常患者治疗依从性及生活质量的影响[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15,3(31):93-94.

[3]贾月珑.冠心病心律失常的优质护理干预及应用效果评定[J].特别健康,2017,5(14):106.

[4]许惠娟,曾军梅.连续性细节护理干预对心律失常患者治疗依从性的影响[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4,11(16):2324-2326.

[5]董玉会.循证护理在急性心肌梗死后心律失常护理中的应用研究[J].心血管病防治知识(下半月),2015,13(7):118-119.

[6]杜兰梅,董静.综合护理干预对心律失常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J].中国保健营养,2015,25(10):211.

论文作者:曹桂梅

论文发表刊物:《中国蒙医药》2017年第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7/19

标签:;  ;  ;  ;  ;  ;  ;  ;  

综合护理干预对心律失常患者生活质量及心理状态的影响分析论文_曹桂梅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