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带来可持续发展的和谐社会——印共(马)在西孟加拉邦的执政经验,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孟加拉论文,和谐社会论文,可持续发展论文,经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在印度,对于任何一个政党或联盟来说,连续执政近30年都是一个非凡的纪录。而共产党在西孟加拉邦连续6次选举获得2/3多数支持,连续执政近30年更加显得不同寻常。
由于印共(马)和左翼运动有着广泛深入的群众基础,长期连续执政也属情理之中。
在印度,没有其他任何一个邦政府像西孟加拉邦政府那样忠实地执行土改法。
西孟加拉邦实行一种民主的基层自治制度模式。自1978年以来,西孟加拉邦在实施三级基层自治制度中进行了5轮选举,并分散了管理权。实行土改为贫穷的农民参与自治管理打下了基础。土地改革和基层自治制度构成了西孟加拉邦农村发展的特征。左翼联合政府的农村发展政策一直坚持财产再分配以及保障社会公正的理念。这种政策的结果有目共睹,农业生产增长迅速,现在的西孟加拉邦稻米产量全国第一,农民的生活水平稳步增长。
左翼联合政府遵循国家的政教分离原则,维护社会和谐。当孟加拉的一部分成为东巴基斯坦之时,这里充满暴力和分离思想,但是今天却在左翼联合政府管理下成为和平之所,这一成绩非同寻常。信奉穆斯林的人口占西孟加拉邦总人口的25%,在全国也是最高比例之一。然而,在过去的近30年中却没有任何重大的社会暴乱。1984年,反锡克教暴乱席卷印度北部许多城市,但是加尔各答和西孟加拉邦却没出现这样的暴乱,这便是极好的例证。今天,印度由人民党领导的联合政府统治,古吉拉特邦所发生的可怕事件至今还历历在目。然而,西孟加拉邦的社会稳定与和谐却激励着所有具有民主和世俗思想的人们。
左翼联合政府把社会公正作为优先关注的内容,承诺改善最受压迫阶层的状况。在妇女权利方面,左翼联合政府取得了实质性的进展。在富余土地分配的受益者中,55%的是贱民家庭。众所周知,西孟加拉邦没有出现针对贱民的残暴行为。然而,此类暴力行为却频繁出现在其他邦之中。
1977年,西孟加拉邦左翼联合政府成立后,左翼联合政府恢复了民主权利与民主氛围,民主的政治活动不受任何干扰。
工人阶级一直能够进行工会活动,并为自己的权利组织各种运动。从一开始起,左翼联合政府的政策就是不使用国家机器反对工人。左翼联合政府近期优先关注西孟加拉邦的工业化,并特别关注创造就业机会。最近十年,联邦政府的政策一直是实行自由化和私有化。在这样的氛围中,左翼联合政府正在制定政策以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与以往相同,尽管联邦政府的政策不是非常有利,左翼联合政府仍然将会制定对人民有利的政策。
左翼联合政府的存在对于国家的左翼和民主运动是一个重要支柱。在国家政治的每一关键时刻,左翼联合政府的作用就是在资产阶级政党充当大公司、地主和帝国主义资本代言人的政治氛围中提出左翼和民主的观点。
担任西孟加拉邦总理达25年的巴苏说:“我们一直在进行艰苦的努力,以期增强左翼、民主和世俗的力量。”所有追求世俗民主价值以及向往社会主义的人士都欢迎左翼联合政府,并祝愿左翼政府在未来的探索中取得全面胜利。
一、农村的发展
1977年左翼阵线开始执政时,土地改革和农业发展成为首要任务。左翼联合政府执政后给农村带来的两大变化就是进行土地改革和重组基层自治机构。这两项措施使政策以两条腿走路,相互关联,两者的成功相互依赖。土改要求地方政府的民主化和民众的广泛参与。
进行土地改革是西孟加拉邦左翼联合政府取得的一大成就。由于左翼联合政府的政治魄力,西孟加拉邦、喀拉拉邦(Kerala)和特里普拉邦(Tripura)都光荣地宣称是整个国家中土改最成功的邦。
以下是西孟加拉邦土地改革的主要特征。
1.“佃农行动”中共有140万佃农进行登记。通过“契约行动”,110万英亩的土地分配给佃农,并有权永久耕种。
2.在土改立法中,左翼联合政府总计获得约137万英亩土地。
3.土地改革中,左翼联合政府把约104万英亩的土地在250万个无地和贫穷家庭中进行重新分配。
4.约50万从事农业、捕鱼和手工业的家庭得到了宅基地。
5.西孟加拉邦只占全国农田面积的3.5%。然而,值得关注的是,在土地改革立法中所获得的土地约占全国的18%,进行重新分配的土地占全国可重新分配总量的20%。
6.贱民和土著民(dalits and adivasis)是土改最大的受益者,他们占土地重新分配受益者中的55%以及已登记佃农的42%。
7.西孟加拉邦土地改革也赋予妇女权利。在“佃农行动”中,55万多名妇女得到集体或单独的土地契约。
8.20世纪90年代的10年中,一些邦根本没有采取任何土改措施,但是西孟加拉邦却通过土改立法又得到了95000英亩的土地,并对94000英亩的土地进行重新分配。
二、重组基层自治机构
左翼联合政府开始执政不久便着手把地方政府机构重组为民主选举的三级体制。
以下是西孟加拉邦基层自治制度的一些重要特征。
1.自1978年以来,基层自治机构每5年进行一次选举。
2.西孟加拉邦地方机构也具有广泛代表低收入者和社会弱势群体的特征,贱民和土著民在各种社会群体的代表比例不断增加。据预测,无地和贫苦农民在自治机构中的代表比例在75%—90%。1995年以来,自治机构中1/3的代表席位和主席职位专为女性预留。
3.20世纪90年代后期,基层自治制度在每一行政区引入了村民大会制度,即至少10%的法定选民组成村民代表大会,每年至少两次讨论基层自治机构的工作和资金的使用情况,这使得这一机制又得到加强。
4.基层自治机构被赋予了可观的资源和责任。20世纪90年代,地方得到的资金达到西孟加拉邦财政支出的50%。
5.基层自治机构在消除贫困中的作用已经得到规划委员会(the Planning Commission)这样的官方机构的认可。
左翼联合政府执政后,基层自治机构在改变农村面貌中的作用极大。左翼阵线以基层自治机构为平台,与农村的既得利益阶层相抗争,试图朝着有利于工人阶级的方向改变阶级的相互关系。基层自治机构在土地改革中起着重要作用。西孟加拉邦的自治机构行使市政的职责,建设与管理医院、学校和图书馆,促进农业、合作社、村庄工业以及儿童福利的发展。村务管理机构在地方规划和执行政府计划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他们促进合作以提高农业生产、管理地方资源、确定房屋建造的受益者、减轻贫困以及提供社会保障等。这使得基层自治机构在西孟加拉邦农村地方管理中成为一个关键的部门。这些自治机构拥有民主,广泛代表劳动人民,这是大家都引以为豪的成就。
三、农业经济的发展
20世纪70年代之前,西孟加拉邦的农业停滞不前。多份官方报告以及《第七计划》(the Seventh Plan)的文献都指出西孟加拉邦农业潜力没有得到挖掘。左翼联合政府上台执政给西孟加拉邦的农业带来了曙光,1977年后,农业经济得到显著发展。通过土改,阶级力量的变化有利于工人阶级。村务机构进行重组,不仅有助于西孟加拉邦摆脱农业发展的停滞状况,而且农业生产的发展速度也超过任何一个邦。
左翼联合政府执政后农业及相关产业的发展成就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
1.自1977年以来,西孟加拉邦的粮食产量平均每年增长6%,在印度17个人口最多的邦当中增长速度最快。
2.西孟加拉邦是全国最大的稻米生产地,土豆产量位居全国第二。
3.1980—1981年,西孟加拉邦的种植密度是约136%,2000—2001年增长到约180%,增长速度全国第二。
4.专家研究报告指出,整个西孟加拉邦的大部分粮食生产增长迅猛,这构成西孟加拉邦的主要特征。
5.土地改革极大地改善了农民的经济状况,农民收入提高。20世纪80年代,西孟加拉邦农民收入增长在全国最高。同时,1977年以后的农业发展也使在农业中的就业得到扩大。
6.西孟加拉邦与农业经济相关的产业也得到了发展。鱼和鱼苗的产量在全国务邦中最高。农业及其相关产业的发展使人们的物质生活有了极大的改善。
7.20世纪90年代,西孟加拉邦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全国各邦中增长最快。
8.1977年至1997年间,西孟加拉邦的贫困人口比例在全国各邦中下降最快,在这一时期,贫困线以下的农业人口下降了36%。
9.资料显示,1987年至1994年间,西孟加拉邦农民卡路里平均摄入量增长了184大卡。相同时期,印度农民平均卡路里摄入量却总体下降38大卡。
10.1972年至1994年间,西孟加拉邦是全国惟一一个平均谷物消费量增长的邦。其他所有邦的谷物消费都呈绝对下降趋势。
四、教育与卫生
左翼联合政府在消除文盲与扩大学校教育中遇到一些严重障碍。尽管如此,联合政府已经采取一些重要措施,努力减少文盲与扩大基础教育。教育预算占总预算比例从1976—1977年度的约12%增加到2000—2001年度的25%。小学学校的数量从1978年的5700所上升到1999年的1.23万所。政府还建立了许多儿童教育中心,生活区与学校之间的平均距离也已经缩短。左翼联合政府重点考虑在贫民人口聚居区开设新学校。小学平均拥有正规教师的数量大大上升。政府努力提高教师的工作条件,所有学校都实行义务教育,开展专门计划向学生提供课本以及向女生提供校服。西孟加拉邦开始实行最初5年学校教育不准留级的制度,使新生入学率大为提高。教育委员会在报告中称,1977—1992年间学校入学率上升了约80%。资料显示,在西孟加拉邦农村中,女童入学率遥遥领先,西孟加拉邦已超过61%。
尽管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左翼联合政府却清醒地认识到在扩大教育方面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近几年,左翼联合政府又采取重要措施,以努力达到全面消除文盲和普及初级教育。
近年来,左翼联合政府十分重视提高公共卫生水平,并在以下几方面取得一些成就。
1.1992年,西孟加拉邦的自然死亡率在全国第二低,为7.1,最低是喀拉拉邦[该邦也是印共(马)长期执政。——原刊编者注],为6.4。
2.1999年,西孟加拉邦的出生率在全国第三低。
3.西孟加拉邦的平均寿命约为72岁,仅次子喀拉拉邦和马哈拉施特拉邦(Maharashtra)。
4.在印度各邦中,西孟加拉邦公共卫生体系的人口覆盖率最高,约为70%。
左翼联合政府在公共卫生方面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并努力在不久的将来取得更大的成绩。
五、关注社会弱势群体
1.贱民与土著民
贱民与土著民是土地改革和基层政府重组的主要受益者。前文提及,约42%的登记佃农以及55%的土地重新分配的受益者是贱民与土著民。在所有的社会阶层中,他们在基层自治机构中拥有最多的代表,并且代表的比例还在逐年增加。左翼联合政府在提高西孟加拉邦贱民与土著民地位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就。
目前左翼联合政府制定了许多专门扶持贱民与土著民的计划。约32000名贱民学生和28000名土著民学生在接受初等教育时由政府资助住在简易旅馆中。政府还为接受初等和中等教育的学生建造了约240个简易旅馆,目前7200名学生生活在这些旅馆中,并且有11万贱民学生和8万名土著民学生得到政府的奖学金。
左翼联合政府还向贱民与土著民家庭提供财政援助,以帮助他们自我创业。西孟加拉部落发展合作公司(West Bengal Tribals Development Cooperatives Corporation)帮助成立了120个不同的合作社以及2个妇女合作社。
2.少数民族
向少数民族提供社会保障和经济援助一直是左翼联合政府重视的一大内容。左翼联合政府成立了西孟加拉少数民族发展金融公司(West Bengal Minorities Development Finance Corporation),向自助项目提供贷款,培训少数民族人员,并在经济上进行资助。此外,左翼联合政府还向少数民族的优秀学生提供奖学金。
3.妇女
提高妇女权益是左翼联合政府的一个重要目标。为达到这一目标,左翼政府的最重要措施就是使55万妇女得到集体或单独的土地契约。根据宪法第73和74条修正案,左翼政府在基层自治机构中为妇女留出了33%的代表席位和主席职位。实际上,由于一些女性候选人在普选中胜出,所以女性代表的实际比例超过1/3,目前约占36%。
左翼政府还采取了其他措施提高妇女的经济和社会地位。约5万名丧夫或老年妇女可得到政府的津贴,还有约10万名妇女可以得到社会福利委员会(Society Welfare Board)的资助。西孟加拉邦还有大量妇女经营的合作社,其中包括210个奶制品合作社、66个工业合作社、29个信用社,以及许多餐厅和纺织合作社。近年来,一些地区还大力支持成立主要由女性经营的自助团体,仅在麦迪尼普(Medinipur)一地,就有21000个这样的自助团体。
六、保护民主与民主权利
左翼联合政府不断加强民主机制,保障人民的民主权利。左翼联合政府认为,加强民主是提高劳动人民利益的基本的先决条件,能够保障人民利益的不断增长。
1971—1977年,西孟加拉邦曾遭受了国大党中央政府和邦政府的准法西斯统治长达6年。左翼运动,尤其是印共(马)的基础遭到破坏。所有的民主权利被践踏,任何反对这种扼杀民主的行为都会遭到残酷的镇压。因此,恢复民主权利成为新当选的左翼联合政府的主要任务。工会的权利得到完全恢复,所有行业,包括警察,都获得了结社和集体谈判的合法权益。尤其重要的是,政府对待工人斗争的方式大为转变。在代表资产阶级和地主的政党上台执政的邦之中,工人、农民或其他行业进行的斗争通常会遭到警察的镇压。但是左翼联合政府却禁止警察干涉各种不同行业人们的合法斗争。但是,左翼政府并不满足于此,对劳资双方的斗争并不袖手旁观,在三方谈判中运用政府的力量支持工人。近30年来,除工会的民主运动外,左翼联合政府对工人取得的巨大成就也作出了重要贡献。
通过维护各种民主机制的纯洁性,左翼联合政府使西孟加拉邦的民主得到加强。基层自治机构以及其他公民机构每5年就会进行正常的选举,这在全国所有邦当中还不多见。在左翼政府领导下,西孟加拉邦在全国首先把公民机构的选举年龄从21岁降至18岁。全面开展的土地改革改善了贫困农民的经济状况。把权力分散到基层的基层自治制度以及声势浩大的左翼群众运动,都为深化民主与行使民主权利提供了真正坚实的基础。
基层民主的发展不是没有代价的。统治阶级的政党在集结力量,国大党以及地主、乡绅发动了无情的斗争,想要夺回贫苦农民得到的一切,并试图颠覆民主进程。近30年来,几千名左翼阵线的干部为了挫败这些阴谋而牺牲了自己的生命。1999—2001年间,300多名左翼干部在西孟加拉邦的3个区被国大党的暴徒所杀害。
左翼联合政府在印度的民主进程中一直处于领导地位。通过斗争,中央政府给予各邦更大的财政、立法和行政的权力。国大党在长期执政的过程中不断侵蚀各邦的权力。奉行中央政府集权观念的人民党领导下的联合政府执政后,这一状况更加恶化。近30年来,西孟加拉邦不断提出在中央与各邦关系问题上进行民主重组。为达到这一目标,左翼联合政府并不局限于提出西孟加拉邦的具体要求,同时也动员其他邦政府和党派,要求保证联邦政体。左翼联合政府的出色表现使西孟加拉邦成为当今印度民主斗争的前哨与基地。
七、维护社会和谐与少数民族的权益
左翼联合政府连续执政近30年保障了西孟加拉邦的社会和谐,而同一时期印度的社会紧张状况不断升级,特别是在20世纪80年代分离力量迅速崛起的这一时期。在此期间,社会分化不断加剧,少数民族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受到攻击,导致几千名无辜群众丧生。最近,古吉拉特邦发生的由邦政府发起的屠杀少数民族事件更加说明了分离力量增长所带来的巨大威胁。与此形成鲜明对比时是,这一时期西孟加拉邦呈现出社会和谐的美好景象。得到广泛群众运动支持的、管理有序的左翼政治力量使西孟加拉邦远离地方分离主义运动的可怕的暴力。这一时期如果没有左翼联合政府的执政,就不可能出现社会和谐与维护少数民族的权益。
并不是西孟加拉邦不存在分离力量。特里纳姆尔国大党(Trinamul Congress)与人民党的结盟为分离力量提供了空间,它们的活动范围也涵盖了西孟加拉邦。这些力量试图制造社会紧张与社会动荡,直到今天还是如此。英迪拉·甘地(Indira Gandhi)遇刺后,它们一直在试图进行反锡克教的暴力运动。20世纪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印度出现了大规模的仇杀暴乱。然而,左翼联合政府强有力的干预挫败了这些分离力量的计划,并动员左翼干部维护社会和谐以及少数民族的权益。左翼联合政府和左翼政党不断向人民宣传要维护世俗主义,粉碎任何危及社会和谐的企图。
是否保护少数民族的利益实际上是检验民主的试金石。左翼阵线已经采取措施保障少数民族在发展中的平等权利。左翼政府的民主分配制度提供给少数民族平等发展的机遇,占西孟加拉邦人口24%的穆斯林更是如此。这些机遇使其能够提高生活水平、获得教育以及其他益处。穆斯林农民在100多万英亩新近重新分配的土地中没有受到歧视,平等地得到了应有的土地。同时,穆斯林农民也在150万签约的佃农之列,因而保障了他们的耕种权利,免受地主的残酷剥削。
左翼联合政府专门成立了少数民族发展与福利部。在该部的协调下,西孟加拉发展与金融公司已经启动了几项优惠贷款项目以支持少数民族的自我创业。2001—2002年,该项目得到178.1万卢比的拨款,而2002—2003年得到的拨款提高了近3倍,达到508.3万卢比。左翼政府还提供财政支持,建造供来自教育落后地区的少数民族女学生住宿的简易旅馆,同时资助少数民族创办的技术(专业)机构以及对这些教育落后地区提供考前辅导。同时,左翼政府还给少数民族提供补贴,支持他们进行不同的职业或技术培训。
左翼联合政府努力保障西孟加拉邦讲小语种少数民族的权利。讲乌尔都语(Urdu)的穆斯林在宗教和语言上都属少数民族。为保护文化的认同和这一少数群体的需求,左翼联合政府在成立孟加拉语协会的同时,也成立了乌尔都语协会。除了对从中学到硕士研究生的乌尔都语课本提供补贴,乌尔都语协会还出版了大量的书刊。此外,对尼泊尔语也采取了有效的保护措施。
分离力量在西孟加拉邦执政时极力宣传地方分离主义的思想,把宗派主义单一文化模式的观点强加给人民。但是,左翼联合政府却在维护政教分离、社会和谐以及少数民族权益方面提供了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