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伴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发展,城乡建设也在逐渐扩大规模。习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振兴,规划先行,为科学指导我省村庄规划编制,山东省自然资源厅结合我省实际编制《山东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以下简称《导则》),遵循“分类指导、便于操作”指导思想,达到提升村庄规划实用性的目的。文章以实际工作中实施《导则》出发,总结我国村庄规划发展历程和成功经验,总结新时期村庄规划编制方法的转变,及规划师在村庄规划中应承担的主要角色。
关键词:新时代;村庄规划;问题;对策
引言
基于对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及改革开放四十年经验的深刻认识,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中提出,我国社会主义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其中即包含城市与乡村之间发展不协调与不平衡。为破解当前城与乡的“二元”矛盾,“十九大”报告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中共中央、国务院于2018年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第一个五年工作做出具体部署,并发出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是对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作出的总体谋划和部署,也标志着我国乡村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1村庄规划定位
1.1在乡村振兴中的地位
党的十八大以来,连续七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均对村庄规划提出要求,其中,2013年-2018年将村庄规划、村土地利用规划纳入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改革等任务中;党的十九大作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重大决策部署后,2018年-2019年中央一号文件进一步将“强化乡村规划引领”升级为与前者同级的单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要坚持规划先行、有序推进,奠定村庄规划“乡村振兴第一道工序”的重要地位。
1.2综合性规划定位
今年4-5月,中央密集出台两份文件明确提及村庄规划。一是提出健全城乡统筹规划制度,编制市县发展规划、市县空间规划、村庄规划,表明村庄规划兼具发展规划、空间规划部分功能。二是提出编制国家、省、市县、乡镇国土空间规划和编制多规合一的实用性村庄规划,以村庄规划替代“村国土空间规划”概念,并强调多规合一,表明村庄规划是不同于一般空间规划的综合性规划。今年年初,中央农办等五部委共同印发《关于统筹推进村庄规划工作的意见》(农规发〔2019〕1号),文件强调“统筹”二字,并由中央农办、农业农村部牵头制定,亦可说明乡村振兴背景下的村庄规划是面向和服务“三农”的综合性规划。此外,村级规划普遍具有规划内容少、编制数量多的特征,客观上要求精简整合各类村级规划形成多规合一的村庄规划。
2当前村庄规划的问题
2.1精英主义,脱离农村实际
在村庄规划过程中,我们设计单位简单套用城市规划的设计理念照搬城市模式,脱离农村实际。对村庄原有的区位、经济、资源等问题缺乏深入研究,对村庄的历史文化缺乏理解,对村庄发展的需求认识不全面。
农村基础设施规划参照城市基础设施配套,与农村实际相脱节,导致规划容易,或者说建设容易,但真正的实用性差。基本没有建立动态的乡村基础配套体系,造成乡村基础设施重复建设,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等矛盾突出。
2.2建设用地无序蔓延,土地利用效率低下
我国土地制度尤其特殊性,乡村土地属村民集体所有,村民住房采用“一户一宅”的宅基地制度。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然而在城镇化进程中,乡村产生了大量的“双栖人口”,其很少或基本不居住于乡村宅基地所建房屋内。随着时间的推移,宅基地实际户主虽然减少,宅基地及房屋却未能相应复耕或进行生态化的处理;同时,由于农村家庭收入的增加,宅基地超标建设用作自住和其他用途的情况普遍存在,造成建设用地的低效利用和严重浪费。位于乡镇治所内及周边的村庄,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互相渗透,边角地、插花地、夹心地较多,建设强度较低,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低效利用。
2.3村民参与性不足,不易被村民接受
村庄规划的实施主体是村民,而当前我国农村居民的文化素养、文化水平等相对不高。同时,我们规划设计团队下村调研过程中,没有“融入”地方关系,对地方知识进行学习,不被村民接受,这就导致我们的村庄规划成果虽然已按照城乡规划法相关要求进行了公示,但是由于成果文件都是专业性图纸和说明书,村民很难理解规划内容,导致村民真正参与度不高。
3如何做好基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应用型乡村规划
(1)结合实际,分析乡村现状,进行发展规划。结合实际情况进行乡村发展规划是规划好乡村建设的关键。结合实际情况要求规划者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解决一些基础设施上的问题,再循序渐进,解决其他问题,促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与应用。
(2)调动农民参与村庄规划活动积极性。新农村在建设过程中,融合以人为本的理念,听取农民的建议和意见,将农村委员会的作用发挥,在农村人群生活习惯下建设农村村落。根据地区地形及气候变化等,构建具有特色乡村风情的新型社区。在满足农民需求的同时,显示出新农村建设风貌,不断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及文化素养。新农村建设过程中需充分调动农民的参与积极性,结合实事求是、量力而行等理念,在不影响农村正常生产及生活的情况下,合理建设新农村。建立农民自筹及政府辅助的多层次资金招募机制,使新农村建设工作有条不紊的开展。
(3)以生态保护、生态修复为主。乡村最大的优势在生态,在实施《导则》的过程中,深刻体会《导则》中要求保护生态红线的意义,把“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落实到每一个村庄规划。生态保护、生态修复将是我们新时代乡村振兴的基础,也可以说是乡村产业兴旺的基础。同时,对有条件发展乡村旅游的村庄,我们在生态保护、基本农田红线保护后。规划不应当只关注项目建设,应更多地注重项目运营,我们不仅需要说清楚可以做些什么,还应该说清楚怎么做。资金从哪里来,收益在哪里。农民可以做什么,能得到什么样的收益,政府与农民的角色关系等,让村民成为乡村振兴的主体。
(4)互联互通,融入区域发展。未来的村庄将不是分散、独立的封闭个体。在村庄规划中应引入互联网思维,通过高度信息化打破村庄的时空限制,拉近网络中各个端点的距离;构建区域村庄网络平台,实现区域互联互通,弥补信息不对称,影响融入区域发展;提高村民的网络知识广度与深度,增强网络化信息化意识。
(5)村庄规划须尊重村庄的“地方性”与“内在的秩序”。村庄规划应充分考虑规划的主体关系,尊重村庄的“地方性”和“内在秩序”。促进村民之间、村民与政府之间的沟通和协调。规划师应“融入”村庄,理清村庄内在的社会关系网络,学习地方知识,采用村民能理解的话语,促进有效的沟通,将利益相关者参与到规划中来,保证规划的公平和开放,最终构建共识。
结语
村庄规划及整治工作作为一项长期工作,在开展过程中应当做到循序渐进,结合地区实际情况及人民意愿、自然环境等因素展开综合治理。现阶段我国农村规划及土地整治工作面对一定困难,比如对整治工作不重视及规划不合理等问题,针对此类问题展开分析,提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为新农村建设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
[2]山东省自然资源厅.山东省村庄规划编制导则(试行)
[3]同济大学主编.城市规划原理[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论文作者:李陈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27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1/9
标签:村庄论文; 乡村论文; 村民论文; 农村论文; 空间规划论文; 宅基地论文; 战略论文; 《基层建设》2019年第27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