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资政策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_劳动生产率论文

工资政策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工资论文,理论论文,实证研究论文,政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理论分析

在理论界,人们倾向于认为工资的增长率应长期的小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在本文中, 为了研究的方便,我们把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定义为人均GDP的增长率(或者干脆直接定义成 GDP的增长率,这并不影响该研究结果的性质)。从工资占GDP的比例的变化来研究这个问题 。从公式可以看出:当工资的增长率i大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j时,经过足 够多 的年份以后,工资占GDP的比率会变得越来越大,直至接近于1,从而可用来扩大再生产的资 金就会越来越少,这当然不利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人们认为工资的增长率不应超过 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主要原因。

但是,研究仅限于此显然是不够的。

上述研究仅仅是一个长期趋势。若从短期看,工资的增长率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的关系 则不是一成不变的。例如,可以在某一段时间工资的增长率大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而在 接下来的另一段时间里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又大于工资的增长率。这样,总体上讲,工资占 GD P的比率不会改变。一般说来,GDP的增长会因为经济、政治、国际环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 表现出较大的波动性;工资的增长率则由于需要保持人民生活水平的稳定而要保持相对的稳 定。如果一味地要求工资的增长率任何时候都低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则必然会导致人民 收入 的普遍低下,引致有效需求不足,从而反过来又会影响GDP的增长。

从工资收入的投向来看。传统的认为“工资的增长率不应超过劳动生产率增长率”的看法 主要是基于这样一个观点:工资收入都是用来消费的。事实上,工资收入除了用来消费外还 可以有更多的去处。首先,可以用来储蓄。居民往往会预期将来有一大笔支出而提前进行储 蓄,例如子女上学、购房、买车等。预期将来收入的不确定性使居民为防止将来收入的突然 减少,导致提前储蓄。这样,居民的收入就可以通过储蓄间接地转化为投资。其次,随着我 国投资体制的改革,证券市场的日益完善,居民增加的收入更倾向于直接自己去投资。同时 ,发展民间投资也有以下几点好处:一是有利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二是有利于资源的有 效配置。当增加的工资不是用来直接消费,而是储蓄或直接投资时,并不会影响到积累与消 费的比率关系。

从工资的构成来看。在转型时期,以前的许多隐性收入都要转化为显性收入。例如,福利 分房改为货币分房、医疗制度的改革等。在这个时期,即使GDP的增长率不发生变动,工资 的增长率也会表现为上升。因为事实上这一部分工资以前就存在,显性化后只会引起表面数 字的增长,但并不是真正的工资增长,所以也不会引起消费与积累比率的真正变化。

从总供需平衡的角度出发,如果工资的增长率长期的小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则工资占G DP的比例会日愈萎缩到一个微不足道的小数目。在我国,工资仍然是居民收入的消费主要来 源。如果在以前的卖方市场条件下,需求旺盛,产品供不应求,应该控制消费、扩大积累, 让工资的增长率小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是应该的。但是现在已经是在买方市场下,若还采 用以前的政策,让工资的增长率小于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就很容易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局 面,反过来也会影响GDP的增长。

从上面分析可以看出,影响工资增长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并不只是劳动生产率的增长率 一个方面。为了保证经济正常运行,客观上需要工资的增长率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做相应的 调整。

二、实证研究

1.事实上,工资收入占GDP的比重是越来越小

从下表可以看出,不管是总额还是人均,工资的年均增长率都要小于GDP年均增长率。GDP 和人均GDP的总增长倍数分别都要比职工工资实际总额和职工平均实际工资显著高出许多。

(表一)

GDP人均GDP职工工资实际总额

职工平均实际工资

年均指数 109.7158

108.3657106.8811 104.4149

总增长倍数

7.0086 5.4041 4.04502.4775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3》、《中国统计年鉴1999》计算所得。其中,人均GDP 指数用可比价计算;职工实际工资总额指数由公式调整而来;职工实际工资总额指数=职工 工资总额指数÷(职工平均货币工资÷职工平均实际工资)。计算的起止年份为1978~1998年 。

2.工资增长率变动与人均GDP增长率变动

下面是自1978年以来我国的人均GDP指数和平均实际工资指数的变动情况: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1993》、《中国统计年鉴1999》。其中,人均GDP指数用可 比价计算。

可以发现,除了少数几个年份之外,平均实际工资指数长期小于人均GDP指数。而且,根据 上面的数据计算可得:人均GDP在样本期间按可比价计算上涨了4.40倍,而平均实际工资在 样本期间则仅仅只上涨了1.48倍。从这里可以很容易地看出,我国近两年来通货紧缩除了是 受东南亚金融危机影响之外,国内职工长期的工资收入过低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它使得广 大市场的购买力的增长跟不上经济的发展,从而造成有效需求不足的局面,引起通货紧缩。 与此同时,人均GDP与人均实际工资的平均指数(几何平均)分别为108.366%和104.415%,其 指数的变动方差又分别为3.150%和4.318%,从而可以得到人均GDP与人均实际工资的平均指 数变异系数分别为2.9%和4.1%。显然可以看出,人均实际工资的变动幅度比人均GDP的变动 幅度要大。这也可以用来解释有效需求不足的形成原因:居民不仅对将来的收入预期较低, 而且对收入变动的预期也会较大,因而居民的消费态度会趋于谨慎,即使是有钱也不敢放开 来消费。

3.从可支配总收入的投向看

从下表可以看出,我国居民的可支配总收入中,70%左右的投向了最终消费,10%用于资本 形 成,而有20%多的可支配总收入投向净金融投资。这样,差不多有30%的可支配总收入用于最 终消费以外的其它方面。而没有用于最终消费的这部分资金又构成了本部门和其它部门 投资的资金来源,从而成为事实上的积累的一部分。这说明,工资收入的增加,并不完全会 导致居民最终消费等比的增加。其中会有不少的一部分会通过资本形成和金融投资的形式, 转化为生产基金。

(表三)可支配总收入的投向

份1992

1993

1994

19951996

最终消费

0.6888 0.7009 0.6548 0.70000.6923

资本形式

0.0800 0.0788 0.0781 0.07970.0909

净金融投资 0.2372 0.2186 0.2430 0.22120.2347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1999》计算所得。

4.从工资占可支配总收入的比率来看。

(表四)劳动报酬占可支配总收入比重

份 1992 1993

19941995 1996

劳动报酬/可支配总收入

0.88220.8775 0.8634 0.8745 0.8458

资料来源:根据《中国统计年鉴 1999》计算所得。

从上表可以看出,在我国,居民作为一个整体,其可支配总收入中,劳动报酬一直占很大 的比重。虽然近几年有下降的倾向,但最低的1996年也有84.58%。因此,如果要提高居民的 购买力,就必须从提高居民的劳动报酬入手。

三、结 论

综合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工资的增长率和GDP的增长率的关系不应该是一成不变的,而是 应该随着宏观经济的形势的发展变化而变化。具体的讲,宏观工资政策应为:当市场处于卖 方市场时,工资的增长率应小于GDP的增长率;当市场处于买方市场时,工资的增长率应大 于GDP的增长率。这样做是因为,当市场处于卖方市场时,市场供不应求,工资的增长率小 于GDP的增长率,可以有更多的资金用于生产,缓解供给不足的压力;同时,居民的收入增 长速度相对下降,又有抑制需求膨胀的功能。当市场处于买方市场时,有效需求不足,工资 的增长率大于GDP的增长率,可以增加居民的购买力;同时,用于增加投资的资金的比率又 会相对的减少,可以抑制过度的重复投资。买方市场和卖方市场都是供求失衡的表现,通过 调节工资的增长率来调节生产基金和消费基金的比率,从而达到调节供求比例的目的。

事实上,工资增长率与GDP的增长率的关系的确定只是一种手段,而实现经济的长期的平衡 发展才是宏观经济政策的目标。现阶段,我国还是处于买方市场。由于政府这两年积极的财 政和货币政策的实施,有关经济指标已经显示近几个月来宏观经济已经出现重大转机。零售 物 价指数已经开始回升,存货水平也开始下降。但是,这种现象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政府扩张性 的财政政策所带来的政府投资需求的膨胀,并不是居民的消费需求引起的。政府不可能永远 实施赤字财政,因而要实现长远的供需平衡,提高居民的收入水平是必由之路。

标签:;  ;  

工资政策的理论分析与实证研究_劳动生产率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