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世界近现代史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的一些认识,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近现代史论文,作用论文,德育教育论文,世界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世界近现代史是史学领域中一门重要的学科,是历史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德育教育的一个重要阵地。我们翻开历史的画卷,今天国际上和各国发生的事件,在世界近现代史上都可以找到它的踪迹;世界的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在世界近现代史上都可以找到它的发生发展的原因与规律。因此,通过世界近现代史的教学,总结历史的经验教训,有助于学生开阔视野,高瞻远瞩地认识世界,把握方向,为创造美好世界,实现伟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因而它在德育教育中,无疑占了重要的一席之地,它在德育教育中的作用是不容忽视的。
一、利用近现代史上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发展规律对比,增强学生的社会主义必胜信念
整个资本主义发展史充满着剥削、掠夺和战争,资本主义的原始积累早就用血与火的文字写在了人类的历史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靠的是剥削本国劳动群众和建立在掠夺殖民地的基础上。当代的西欧和美国,仍然是靠通过对第三世界国家资源、人力和市场的剥削来维持和发展的。欧美国家的高生活水平是“用全世界亿万人的贫穷和苦难换来的”。
社会主义的发展不允许采用资本主义当年实行的残酷野蛮办法,只能靠劳动人民艰苦奋斗,一点一滴的积累、发展生产。社会主义国家虽然也出现过失误,影响了生产力的发展。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还是得到了发挥。社会主义苏联在历史上曾用10多年的时间走完了资本主义国家100多年才能走完的路程,在30年代便赶上了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社会主义的建立和发展只不过70多年,而我国仅40多年,与资本主义的建立发展近四百年的历史相比,时间差距是很大的。如今社会主义制度正在不断改革、不断完善,从而使其优越性能更充分地发挥出来,在不久的将来,一定能赶上甚至超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何须几百年呢?所以说,社会主义必然代替资本主义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通过两种不同社会制度发展的对比,来增强学生社会主义必胜的信心,增强学生走社会主义道路的坚定信念。
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封建社会代替奴隶社会、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社会主义经历一个长过程发展后必然代替资本主义,这是社会历史发展不可逆转的总趋势,但道路是曲折的,资本主义代替封建主义的几百年间发生过多次王朝复辟。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说,某种暂时复辟也是难以完全避免的规律性现象”。注①
二、利用近现代史教学进行坚持改革开放的教育
世界近现代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一些成功国家的历史就是一部改革开放的历史。通过改革开放获得迅猛发展的国家中,德、日、美等国就是典型的例证。
德国长期来在欧洲大陆以落后保守著称。但到19世纪下半期,一跃而成为世界第二工业强国,它之所以成为一个后来居上的资本主义国家,重要原因就是实行了改革开放政策,吸引国外先进技术和人才,大力发展教育,不断加强壮大本国科技力量,推动本国生产力的发展。
与中国一衣带水的日本,改革开放对其更表现出重大意义。19世纪中叶日本和中国处境差不多,通过明治维新,明治政府在“富国强兵”、“殖产兴业”和“文明开化”的口号下,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对外实行开放政策。使日本一跃成为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成为亚洲第一。正是因为日本认识到自己的落后,努力学习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实行改革开放政策。而当时中国仍崇尚闭关自守、误以为遭受外来欺压是因为国门没守住,拒不改革、害怕开放,更不肯学习西方先进的东西。这历史教训是很值得我们记取的。二战以后,日本经济的腾飞仍然是得益于改革开放,战后日本的民主化改革,为经济腾飞扫除了障碍,使其经济进一步“外向化”,充分利用国内外有利条件。所以日本人一直把自己经济上取得的成就归功于对外开放。
美国作为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它借鉴别国的经验,实行开放政策,利用别国的资金、技术,吸收大量移民来开发广大地域。到19世纪后期,在继续引进外国先进技术的同时,本国的生产技术进入了一个高度发展阶段,发明创造大量涌现,工艺设备迅速改进,新兴工业部门纷纷建立,使美国的技术水平跃居世界首列。
我们讲授战后欧美日经济的迅猛发展,亚洲“四小龙”经济的腾飞,归根结底是他们把握了战后世界和平发展的有利时机、把握了世界更加开放的机遇。而我国恰恰错过了这样的良机。新中国成立后,由于极“左”思潮的泛滥,把本来就没怎么打开的大门关得更紧了。以至中国同世界先进国家乃至一般国家之间的经济技术差距拉大了。这样的沉痛教训我们更应当牢牢的记取。
对外开放不仅是世界近现代历史的总结,也是中国近现代历史的总结,更是中国30多年来的社会主义实践和世界社会主义实践的总结。马恩都曾科学地论证了生产、交换和消费的国际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是历史进步的趋势,在社会主义制度下将会进一步国际化。也就是说社会主义绝不是封闭的、与世隔绝的,而必然是一个更加开放的社会。列宁在十月革命前也阐述了马克思主义这一思想,指出:“人类的整个经济、政治和精神生活,在资本主义制度下,已经越来越国际化,社会主义会把它完全国际化。”②十月革命后,他主张把苏维埃俄国的生存和整个世界经济联系在一起,他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共和国不同世界发生联系是不能生存下去的,在目前情况下,应当把自己的生存同资本主义的关系联系起来。”③列宁逝世过早,不可能从他的经历的短暂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概括出完整的对外开放的理论和政策。他当时没有用“对外开放”这一概念,但其思想主张实际内容与我们今天讲的“对外开放”是一致的。
世界发展的趋势告诉我们,世界已进入了空前开放的时代,正如邓小平同志指出的:“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④“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我们看到:世界不少基础比较差、经济实力比较弱的国家,在对外开放中不仅没被千变万化的国际经济风浪所吞没,反而在开放中越来越强。这类成功的事例,可以增强开放意识,增强改革开放的胆略和信心。
三、利用近现代史教学教育学生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
邓小平同志在南巡讲话中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吸收和借鉴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现代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这一思想不仅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一项重要内容,而且也是改革开放和四个现代化建设的一项主要任务。
我们在传授世界近现代史知识中指出:近现代科技文化的进步,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世界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是人类社会创造的共同财富。近现代一些资本主义国家科技水平的提高,经济的高速发展,都是首先吸收了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就是资本主义社会的文明成果,也不是资产阶级一家独有,其中许多是反映了人类社会发展的共同经验和共同规律。
但长期来,我们在吸收和借鉴文明成果问题上“大胆”不起来,就是被传统观念和思维方式束缚了手脚,把资本主义社会里的一切文明成果看成都是姓“资”的,看成都是同社会主义不相容的。其重要原因就是犯了“恐资病”。改革开放以后,我们开始重新全面认识资本主义。资本主义是在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历史阶段,经过几百年的发展,确实创造了极其丰富和发达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它是人类宝贵财富的重要构成部分,利用这些宝贵财富,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
在教学中我们还告诉学生,大胆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在对外文化交流上,我们要有点“汉唐气魄”。汉代开辟了通往西方的“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的畅通与佛教的东来,对中国的文化艺术产生了极大影响。汉唐时,京城长安的“胡坊”里整条街都住着外国“胡人”,丝绸道上来往着成群结队的贾胡。这些“西化”不但没有把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化”掉,却给中国文化增添了异彩。这说明我们中华民族既不媚外,也不排外,对外族和外国文化兼容并包,利我者吸之,不利我者扬弃之,这正是中国文化不断丰富发展的重要原因。
从近现代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情况看,西欧、美日以及亚洲“四小龙”等国家和地区,他们的成功就在于借鉴、吸收世界各国之长,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于生产,实现了经济近现代化。
吸收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不仅符合马列主义的基本原理,而且是中国国情的需要,也是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所决定的。
马克思、恩格斯曾指出:“资产阶级,由于开拓了世界市场,使一切国家的生产和消费都成为世界性的了。”⑥“过去那种地方和民族的自给自足的和闭关自守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物质的生产是如此,精神的生产也是如此。”⑦就是说世界经济已经形成,社会生产力的国际化,使得任何国家都不可能在闭关自守的状况下发达起来,必须互相学习,互相依赖。列宁也认为“必须取得资本主义遗留下来的全部文化,用它来建设社会主义”。⑧他提出了一个公式:“苏维埃政权+普鲁士的铁路管理制度+美国的技术和托拉斯组织+美国的国民教育等等等++总和=社会主义。”⑨因此,“社会主义实现的如何,取决于我们苏维埃管理机构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合的好坏。”⑩也就是说,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途径就是大胆吸收和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已创造的先进技术、先进管理经验以及一切文明成果,使之与新制度本质的优越性融合起来。
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起点低、底子薄,经济科技相对落后,加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创造性的一项巨大工程,既无经验可鉴,又无模式可循,只有在马列主义原理指导下,继承和利用资本主义社会已创造出来的全部社会生产力和优秀文明成果,并结合新的实际进行创造,才能实现这一宏伟目标。中国要尽快赶上发达国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更加开放,更多更好地学习外国先进有用的东西。
教学中我们告诉学生,时代为我们大胆吸取和借鉴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提供了机遇,时机来之不易,必须抓住它,充分利用它。但也必须教育学生,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东西,我们既不能盲目崇拜,也不能一概排斥,应当采取科学的态度,正确认识它,利用它,批判地继承它。
四、利用近现代史知识陶冶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树立远大的革命理想
世界近现代史充满着正义与邪恶、进步与反动、战争与和平、光明与黑暗的斗争。教学中可以通过生动具体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达到思想品德教育的良好效果。世界各国人民都为历史的进步,为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了伟大的贡献,都涌现出一批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科学家、文学家和艺术家等杰出人物,他们的思想、经历、成就和贡献,都将启迪学生如何做人?使他们懂得做人的基本道理,使他们热爱真、善、美,憎恨假、恶、丑。至于为祖国而献身,为广大人民的解放事业而奋斗的仁人志士、革命前辈的英雄业绩,更是陶冶道德情操的极好材料。世界近现代史的教学,还有助于人们敏锐而又准确地把握世界发展的趋势与时代转换的潮流。李大剑在论及“现代史学的研究及于人生态度的影响”时说过:“历史的道路,纵然有时一盛一衰,一衰一盛的作螺旋状的运动,但……历史是进步的,我们在此进步的世界中、历史中,既不应该悲观、不应该拜古,只应该欢天喜地的在这只容一趟过的大路上向前行走,前途有我们的光明,将来有我们的黄金世界。这就是现代史学给我们乐天努进的人生观。”[11]这说明正确的历史观对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十分重大的意义。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就是要用历史科学武装学生头脑,帮助他们选择人生,展望未来,坚定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事业奋斗的信心和决心。
标签:世界历史论文; 中国改革开放论文; 资本主义制度论文; 资本主义社会论文; 中国近现代史论文; 社会主义革命论文; 文明发展论文; 经济学论文; 德育教育论文; 经济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