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卡尼汀治疗缺血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分析论文_万贝

左卡尼汀治疗缺血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分析论文_万贝

万贝

(武汉市中心医院 湖北 武汉 430000)

【摘要】 目的:分析左卡尼汀治疗缺血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分析。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缺血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和进行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以左卡尼汀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后白介素-6、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8.46%;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9.23%。实验组患者白介素-6(142.6±7.9)ng/L、坏死因子-α(40.18±6.57)IU/mL、C反应蛋白(3.58±1.93)mg/L。各项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左卡尼汀治疗缺血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各种炎性反应,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关键词】 左卡尼汀;缺血性心肌梗死;效果

【中图分类号】R54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6)20-0140-02

缺血性心肌梗死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其主要由冠状动脉持续性的缺血而引发。缺血性心肌梗死发病比较急,病情相对较重,需要及时进行有效的治疗。患者发病后容易引发呼吸困难、心前区压榨性疼痛等症状,严重者极易出现恶性心律失常,甚至休克[1]。缺血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主要采用溶栓的方法,以往多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进行溶栓,其效果不是十分理想。临床研究发现,左卡尼汀对缺血性心肌梗死的治疗效果显著,其可以有效缓解炎性反应。为探讨左卡尼汀治疗缺血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分析,本研究选取我院收治的缺血性心肌梗死患者,采用左卡尼汀进行治疗,取得不错的效果,现汇报如下。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4年11月~2015年11月收治的缺血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26例。实验组患者中,男15例,女11例;年龄48~78岁,平均年龄(57.4±3.8)岁;对照组患者中,男13例,女13例;年龄47~77岁,平均年龄(58.3±2.6)岁。所有患者均经过心电图检查以及心肌酶检查确诊,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方面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阿司匹林联合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每日口服300m阿司匹林1次。皮下注射5000IU低分子肝素,连续治疗10天。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加以左卡尼汀治疗,将5mL左卡尼汀加入到5%的葡萄糖注射液(10mL)中,每日静脉滴注1次,连续治疗10天。

1.3 观察指标

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治疗后的白介素-6、坏死因子-α、C反应蛋白水平。显效: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明显,心功能降低2级或以上。有效:患者临床症状缓解,心功能降低1级。无效:患者临床症状无任何改善,心功能分级未降低。

1.4 统计学分析

通过统计学分析软件SPSS 18.0 for windows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以频数表示,计量数据资料以(±标准差)表示,组间差距采取t检验,P<0.05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有效率比较

实验组患者显效14例,有效9例,无效3例,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8.46%;对照组患者显效11例,有效7例,无效8例,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9.23%,实验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两组患者的炎性反应改变情况比较

实验组患者白介素-6(142.6±7.9)ng/L、坏死因子-α(40.18±6.57)IU/mL、C反应蛋白(3.58±1.93)mg/L;对照组患者白介素-6(189.4±8.7)ng/L、坏死因子-α(78.69±7.84)IU/mL、C反应蛋白(5.48±1.35)mg/L,实验组患者各项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心肌缺血主要是脂肪酸的氧化受到一定的干扰造成的,其不利于患者的身体健康,严重的甚至会危及患者生命。在心肌缺血时,患者体内的脂酰辅酶和长链脂酰卡尼汀逐渐堆积,游离的卡尼汀因由于消耗过大而逐渐降低,堆积的脂酰辅酶能够改变膜结构,造成膜崩解,最终导致细胞死亡[2]。左卡尼汀能够有效促进人体内的脂类代谢,纠正脂肪酸的代谢障碍,纠正缺血心肌的能量代谢。其能够将无氧糖酵解代谢转向脂肪酸氧化,促进心肌能量的平衡,降低脂肪酸代谢物的堆积,减轻心肌受到的损伤。左卡尼汀主要是增加心肌细胞对缺血的耐受性,不会改变冠状动脉的正常血流量。同时其能够减少心肌的受损程度和梗死面积,改善患者的心功能,降低心肌梗死后心肌的重构作用[3]。使用左卡尼汀之后,可以增强患者的非酯化脂肪酸β的氧化,为心肌提供充足的能量,促进缺血心肌细胞膜修复。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88.46%;对照组患者治疗有效率为69.23%。实验组患者白介素-6(142.6±7.9)ng/L、坏死因子-α(40.18±6.57)IU/mL、C反应蛋白(3.58±1.93)mg/L。各项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综上所述,左卡尼汀治疗缺血性心肌梗死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缓解患者的各种炎性反应,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和应用。

【参考文献】

[1]吴仙军.左卡尼汀对慢性心力衰竭伴高脂血症患者心功能的疗效观察[J].心脑血管病防治,2011,11(6):453-455.

[2]刘曙杰,杨竹玉.联合抗栓治疗对心肌梗死患者血清IL-6、TNF-α、CPR 水平的影响[J].中国卫生产业,2014,(25):10-11.

[3]许先继,陈国庆,陈锋等.调脂联合抗栓治疗在心肌梗死中的治疗价值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4,(13):243-244.

论文作者:万贝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6年7月第20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6/7/28

标签:;  ;  ;  ;  ;  ;  ;  ;  

左卡尼汀治疗缺血性心肌梗死的效果分析论文_万贝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