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金融5大应对策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互联网论文,应对策略论文,金融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互联网将社会人际关系信息、商业贸易信息引入银行的资金网络中,基于技术网络、社会网络、资金网络的融合,实现银行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传统商业银行和其他行业机构的明显界限将模糊,银行将从以资本为核心转为以信息为核心。金融业务在银行收入中占比逐步下降,数据业务占比稳步上升。银行可充分依托现有业务、技术和客户基础,深度融入互联网金融生态,逐步实现经营管理全流程向互联网化的转型。建设线上与线下协同、虚拟和实体融合的新一代智慧银行,利用“三大优势”(信息系统先进,支付手段安全;金融牌照齐全,金融解决方案完整;网点分布广泛,专业人员众多),实现“三大突破”(满足原先不能满足的需求;优化原来难以优化的流程;探索原来难以实现的商业模式)。 正视互联网金融带来的新变化,加快思维观念转变 互联网金融特征,概括为自助互助、互联互通、整合融合、智能全能、开通开放、个性随性。 自助互助,是指既能通过网银、手机银行等,为客户提供优质体验的自助服务,又能通过网络社区化平台和多种交流工具,让客户经理和客户之间,客户和客户之间提供具有情感纽带的互助服务。 互联互通,是指网银、手机银行、自助银行、网点等线上线下渠道互联互通,银行信息平台和其他服务商信息平台互联互通。 整合融合,是指在多维度客户信息整合、多业务数据整合的基础上,实现跨业跨界服务的融合、线上线下服务的融合、近场远场服务的融合。 智能全能,是指在大数据、云计算的支持下,实现数据的智能化收集、智能化分析,并实现对客户的智能化需求预测和智能化服务。 开通开放,是指建立开放式的服务平台,对集团的下属子公司开放,对第三方企业、其他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开放,标准化应用软件接口(API)向软件开发商开放,构建多方共赢的商业生态环境。 个性随性,是指及时洞察客户当前的个性化偏好,为细分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随时记录客户偏好的动态变化,为客户提供随需而变的服务。 互联网银行在支付方式、信息处理、资源配置方面都与传统银行有较大不同。 一是互联网银行支付方式与传统银行不同。个人小额支付和企业间大额支付都将通过互联网进行,支付手段完全电子化,资金安全将通过数字身份认证技术和数字签名技术加以保证。 二是互联网银行信息处理方式与传统银行不同。信息主要来源将从证券市场、信贷市场转为更多来自于社交网络、物联网络。数据主要特征由格式化、精确化、静态化转变为非格式化、模糊化、动态化。信息的主要存储和检索技术将从以关系型数据库为主,转为以分布式、可扩展非关系数据库为主。信息的组织、排序形式将从表状结构为主,转为以网状结构为主。保障海量信息高速处理的平台将从以大型计算机系统组成的集中式计算平台为主,转为以中小型计算机系统组成的云计算平台为主。 三是互联网银行的资源配置方式与传统银行不同。贷款、债券、理财产品发行将通过互联网实现,资金更多通过供需双方直接联系,完成交易,并不通过银行物理网点完成。在信息透明、定价完全竞争的互联网市场环境下,商业银行在资源配置活动中的赢利来源,将从主要依靠存贷利差为主,转为更多依靠为客户提供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信息咨询服务和自动服务为主。由于互联网全天候资金流转功能、资源配置时间将大为缩短,将导致利率期限结构的改变,导致互联网银行市场风险管理与传统银行有很大不同。 以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为契机,加快经营转型 客户体验是成功的互联网公司屡试不爽的杀手锏。重视客户体验是互联网公司的核心经营战略,商业银行传统的“关系型”营销方式将逐渐淘汰。客户通过3G、蓝牙、Wi-Fi等设备时刻在线的新形态,也给客户体验提出了诸多新问题。应建立专门的客户体验团队,围绕“平等沟通”这一主题,优化用户界面,简化流程(如采取指纹认证),顺应客户的使用习惯,不断改进用户体验,在电脑、手机、平板等新设备上实现服务和销售的便利性和简洁性。在核心商业地段建设大型“智慧网点”,全面宣传和展示商业银行的形象和业务。在居民区和办公区以小型体验店为主,提供及时便利的服务,实现线上和线下的渠道协同效应,客户服务从线下向线上延伸,以持续改进客户体验,推进营销转型。 随着门户金融、电商金融、移动金融、社交金融全面推进,银行获取客户“三流”信息的渠道更为丰富,挖掘和分析信息的能力更为增强。商业银行应加大网站、客户端及具有大平台和大数据特征的信息系统资源投入,推进数据仓库和经营分析体系建设,发挥数据分析对经营决策、产品设计、营销管理和风险防控等方面的支撑作用,强化信息系统的运营、服务和营销职能,逐步扮演起“财富管家”和“服务集成商”的角色,以电商平台应用和智慧网点转型为契机,为企业打通和整合网上供应链,整合多渠道金融产品、增值服务和专业讯息,为企业及个人提供“一键式”、全方位的综合金融解决方案,推进服务转型。 加大创新力度,抢占互联网金融制高点 以发展网络融资、网络理财和移动金融为突破口,积极推动服务模式、服务功能、服务渠道创新,抢占互联网金融制高点。 一是创新服务模式。立足于发挥自身优势,加快互联网金融服务模式创新。在电商金融领域,创新消费信贷和团购方式,打造具有特色的“电商+金融”综合服务平台。借鉴P2P模式,搭建融资中介服务平台,将投资人的投资理财需求与中小企业、个人借款者的融资需求对接、匹配,提供信息咨询、交易撮合、支付结算和贷款中介服务。建立涵盖静态密码、K令、K码和指纹、面部认证的多层次安全认证体系,创新虚拟支付、授权支付、信用支付、短信支付等多种支付模式,构建适用不同场景、不同行业、不同方式的在线“便捷支付”结算平台。加快推进移动支付,推进手机银行“智芯”系列产品研发,深度挖掘二维码、手机刷卡器等行业应用,发展远程与近场支付相结合的O2O支付模式。 二是创新服务功能。抓紧推动网络融资、网络理财业务发展,满足客户多样化需求。以供应链融资、贸易融资、消费贷款、循环贷款等适合线上运作的信贷产品为重点,积极推动融资产品、流程和机制创新,面向中小企业、小微网商和个人客户推出全在线、自助式的融资服务。依托在线理财或第三方网络平台,建设网络“理财超市”,展示和销售理财产品。 三是创新服务渠道。建设以旗舰店为核心,卫星型网点为辅翼的智慧网点体系,打造“视、触、听”全方位互动营销体验区,加快实现传统渠道的互联网化。以提升客户体验、优化交互方式为核心,全面改造传统电子渠道,建设涵盖金融超市店、精品店、直营店在内的“网上金融商城”。加快服务触角向移动终端的延伸。建设开放式移动金融服务平台,把移动终端打造成客户营销服务的重要渠道。 加快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建设,提升竞争力 加快搭建开放式的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深入挖掘线上客户的金融需求和数据信息,打通线上线下信息壁垒,创新闭环服务模式,加强互联网金融产业链条上各方的互补合作,提升竞争力。 一是建设开放服务平台。通过自建电商平台或与第三方平台合作的方式,促进金融服务与电子商务的全面融合,构建集金融交易和商务、生活增值服务为一体的商务生态圈。以拓展移动应用为基础,以移动支付和移动商务为核心,整合内外部资源,把掌上银行打造成客户移动金融和生活商务的主门户,搭建社区和圈子成员体验分享平台,打造移动金融生态圈。 二是探索闭环服务模式。通过多渠道整合和集成,向客户提供线上线下协同服务。利用移动终端的位置服务特性,发挥对其他渠道的辅助认证、辅助交易、辅助服务功能。借助地理围栏、卫星导航、增强现实等技术,整合线上线下资源,开展定制化、个性化的O2O闭环服务,实现线上线下服务的顺畅衔接和交叉互补。 三是加强各方通力协作。找准定位,积极融入跨界融合、多方交错的互联网金融生态圈。处理好银行与第三方支付平台、互联网企业、移动运营商等参与方的竞争与合作关系。通过联盟、参股或控股等方式加强合作,合力培育市场和产业链,实现优势互补、扬长避短、为我所用。 强化科技支撑,加快保障体系建设 从产品研发、架构建设和风控体系等多层面入手,打造适应互联网金融发展的支持保障体系。 一是建立快速响应、按需定制、技术领先的研发体系。按照互联网金融特点,创新产品研发机制,实现产品的快速研发和按需定制,提升客户体验和市场响应能力。建设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新实验室,建立一整套涵盖“创意收集、创新筛选、概念开发、原型设计与论证”的工作流程,打造互联网金融产品创意孵化和模拟平台。 二是构建一体化、全天候、开放式的应用架构。按照SOA架构理念,加快互联网技术应用和管理创新,构建开放、灵活的云系统架构,提高数据服务、产品创新和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以MPP架构为基础,构建银行企业级数据仓库,整合外联企业ERP数据和行业数据,同步搭建以Hadoop为基础的大数据平台,整合广义网络数据,建设开放式、高性能、易扩展的数据云服务平台,实现数据逻辑集中和充分共享。基于模块化、标准化、开放式的流程和信息架构,打造全球一体化、7×24小时、跨渠道集成的应用平台,提供超时空、不间断的网络金融服务,实现随需调整、灵活组装和弹性扩展,为互联网金融业务的频繁创新和快速扩张提供保障。 三是健全线上线下、多层次、全方位的风控体系。强化在线融资风险管理,创新信用评级和贷后监测模型,加强客户信息监控和行为分析,实现风险的量化评估和实时预警。并利用信息技术优势,加强网络风险防范,完善系统、网络、终端、数据库的技术防护手段,加强钓鱼网站、异常情况、可疑交易的监测,及时发布风险提示,有效保护客户信息与资金安全。标签:金融论文; 银行论文; 互联网金融论文; 移动支付论文; 互联网银行论文; 大数据论文; 服务创新论文; 互联网支付论文; 手机银行论文; 网络支付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