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攻击性行为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_心理健康论文

初中生侵犯行为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初中生论文,心理健康论文,水平论文,关系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摘要 本实验研究以长春市双阳县一所普通中学的141名初中生为被试,以自编投射性故事和症状自评量表(SCL-90)为测验工具,初步探讨了初中生侵犯行为及其与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意图情境与同伴组合对初中生侵犯行为的主效果及交互作用均达显著性水平,其中意图情境的作用更大些。(2)随年龄增长,初中生的侵犯行为水平呈递减趋势;男生侵犯行为强度普通高于女生,其中身体侵犯行为水平男女生差异显著。(3)初中生的侵犯行为和偏执因子、敌对因子呈正相关,但差异不显著,尚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证实。

关键词 侵犯行为 偏执因子 敌对因子

* *

一、前言

所谓侵犯行为是指干涉或伤害他人的行为,它是儿童多种冲突行为之一。儿童社会化过程就是在不断解决个人内部冲突和社会性冲突中得到发展的。自本世纪60年代以来,对儿童侵犯行为的研究一直受到国外心理学家的重视。近年来,国内的有关研究也正在起步。这些研究分别从父母的教养方式、生活环境、归因风格(Keltikangas-Javinen,Liisa1990),游戏(Frg,Douglas P.CE 1990),以及暴力录相(Lukesch,Helmut,1989)等不同角度进行研究,并用归因理论、决策理论、信息过程论等解释儿童的侵犯行为。

初中阶段即学龄中期,又称少年期,指11、12岁~14、15岁这一时期。在这三年里学生的身心都在急剧地发生变化,最容易产生心理障碍和问题行为。教师和家长关注这个问题,对于帮助初中生顺利度过少年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实验研究,试图揭示初中生同伴组合与意图情境对其侵犯行为的影响,探究初中生侵犯行为的年龄和性别差异,以及心理健康水平与侵犯行为的关系。为研究初中生心理发展积累资料,为学校、家庭有针对性地教育他们健康成长,提供可靠的心理学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对象

被试取自长春市双阳县一所普通中学初中生141人。其中,初一43人,初二52人,初三46人。男生70人,女生71人。

(二)方法

1.实验工具

本实验的研究工具有以下两种:

①投射法:自编投射性故事,如“两个班的同学在操场上踢球,初一的王刚不小心把球踢到了初三姚志的脸上,顿时姚志摔倒在地上,鼻子也出了血”。共编9个故事,每个故事内容涉及一种意图情境(无意、意图不明、有意)和一种同伴组合(同龄间的侵犯简称同→同组、低年级同学侵犯高年级同学简称小→大组、高年级同学侵犯低年组同学简称大→小组)。

②问卷法:症状自评量表(SCL-90)。

2.实验设计

投射法实验研究采用3×3×3×2析因设计,4个因素分别为:意图(无意、意图不明和有意三种水平);同伴组合(同龄组、小→大组、大→小组三种水平);年龄(初一、初二和初三三种水平);性别(男、女两种水平)。

2个因变量为言语侵犯(又分不责备、责备、痛骂三种水平);身体侵犯(不打、轻打、重打三种水平);采用三级评分,由轻度反应到重度反应依次为1,2,3。

3.实验程序

①用幻灯片呈现9个投射故事的内容,主试进行讲解之后问被试:“如果你是故事中的受害者会做出什么反应?”然后要求被试在答案纸上分别选择1项言语反应和1项身体反应,并要求被试回答确定该选择的原因。

②施测症状自评量表(SCL-90),同时按有关分析统计指标进行评定。

三、结果与分析

通过SPSS软件包对实验数据进行方差分析的统计处理,结果表明:年龄、意图和同伴组合对言语侵犯的主效果显著(P<0.001);同时,年龄、意图、同伴组合及性别又对身体侵犯的主效果显著(显著水平分别为:0.001,0.001,0.01,0.001)。

(一)同伴组合与意图对初中生侵犯行为的影响。

同伴组合与意图对初中生的言语侵犯和身体侵犯的影响详见表1。表1说明同伴组合与意图对初中生的言语侵犯和身体侵犯均存在交互作用。其中对言语侵犯的影响特别显著(P<0.01),对身体侵犯的影响显著(P<0.05)。表1还说明意图的作用效果更大些。以言语侵犯为例,在一种同伴组合条件下,随着意图变化,最大的平均数之差分别为X(小→大)=1.23,(同→同)=1.17,X(大→小)=1.31;同理,在一种意图情境下变化同伴组合所得的最大平均数之差为:X(无意)=0.06,X(意图不明)=0.50,X(有意)=0.08;可见随意图情境改变,言语侵犯的平均分也随着发生较大改变,这显示出在交互作用中,意图的作用更为重要。

对三种意图间和三种同伴组合间的比较,进行q检验,结果见表2和表3。表2反映出在三种意图情境下初中生的言语侵犯和身体侵犯程度,无论哪两种意图情境间的差异,均特别显著(P<0.01)。表3则反映出在同伴组合条件下,同→同组和小→大组,小→大组和大→小组的言语侵犯程度差异均特别显著(P<0.01)。而同→同组与小→大组的身体侵犯程度差异显著(P<0.05)。

(二)年龄和性别对初中生侵犯行为的影响

在言语侵犯上,性别差异的主效果不显著;而在身体侵犯上性别差异显著(P<0.01)。并且年龄和性别的影响存在交互作用(P<0.01),见图1和表4。

从图1获知,在9种故事情境中,男生的身体侵犯水平普遍高于女生。另外还发现两个特点,第一,在隐含无意变量的故事中男女生差异较小;而在隐含有意变量的故事中,男女生差异则较大。第二,从无意到意图不明再到有意情境中,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反应水平均呈上升趋势。

表4也表明,在年龄差异方面同样存在上述两个特点,即从无意到有意情境中,各年龄段均值之差渐增;并且反应水平也呈递增趋势。反之,随年级增高,他们的反应水平则呈下降趋势,无意和意图不明两种情境间的均值之差明显减小。

(三)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其与侵犯行为的关系

初中生总体的心理健康水平呈正偏态分布,见图2。有41.5%的初中生总水平超过180,但只有2.2%的初中生总水平超过270,平均分为175。

总水平越高预示初中生的痛苦水平越高,心理健康水平则越低。

相关分析的结果见表5。从表5得知初中生的侵犯行为和10项因子中的8项得分呈负相关,唯独和敌对、偏执2项因子得分呈正相关,尽管这种相关尚不显著,但也反映了侵犯行为水平高的学生,他们因子的痛苦水平也高的倾向。简言之,初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和他们的侵犯行为水平成反比。

四、讨论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年级的学生和在不同意图的情境中,其侵犯行为的水平是不同的。一般说来,在同样情境下,低年级学生言语侵犯程度最强;同年级的学生身体侵犯程度最强;而高年级的学生其言语侵犯和身体侵犯程度都是最低的。因为高年级学生受到低年级学生的侵犯时,由于对方的年龄或身材、力气等都小于自己,容易产生宽容的心理,不会导致高水平的侵犯行为。

在有意侵犯的情境中,受害者很明显地会将侵犯儿童的意图知觉为敌意,并据此做出相应的反应。在意图不明的情境中,有45%的男生和27%的女生也会产生敌意性知觉,同时会做出敌对反应。甚至在无意情境中,仍有14%的男生和3%的女生,只因“他伤害了我”而产生敌对知觉及行为。但大多数的初中生也能因对方是无意伤害的理由而采取谅解的态度。

不同性别的学生其侵犯行为的水平是不同的。研究结果表明,男生侵犯行为水平均高于女生。这种研究结论得到了国外道格拉斯(Douglas,1990)和国内程学超等人(1993)研究成果的支持。笔者认为,造成这种性别差异的主要原因有三点:一是根据角色期待理论,在我国传统的文化圈内,人们希望男孩有勇敢、冒险等特点,女孩则应有文静、温顺等特点。儿童社会化过程中自觉不自觉的受到这种角色暗示,从而影响其行为及个性的自我定向。二是受家庭教养方式的影响,家长一般都按社会认可的男孩好动,女孩爱静的标准来教育孩子。三是模仿学习的作用,孩子在社会化的过程中会潜移默化地受到相同性别成人举止行为的影响。

在研究中还发现,随年龄的递增,无论男生还是女生,其侵犯行为水平明显呈递减趋势,这和国外道奇、克瑞克(Dodeg,Crick,1990)及国内程学超等人(1993)的研究结果也是一致的。这可解释为,年长儿童对社会信息具有综合分析能力,他们逐步学会用其他方式代替简单的侵犯行为来解决人际间的冲突。

本研究也表明,初中生心理健康水平和侵犯行为水平是呈负相关的。侵犯行为水平高的学生其偏执因子和敌对因子的痛苦水平也相对高些,这说明初中生的侵犯行为与敌意猜疑以及不能控制脾气暴发等特质有密切关联。

五、结论

(一)意图情境与同伴组合对初中生侵犯行为的主效果及交互作用均达显著性水平,其中意图情境的作用更大些。

(二)随年龄增长,初中生的侵犯行为水平呈递减趋势;男生侵犯行为强度普遍高于女生,其中身体侵犯行为水平二者差异显著。

(三)初中生的侵犯行为和偏执因子、敌对因子呈正相关,但差异不显著。尚有待于今后进一步研究证实。

标签:;  ;  

初中生攻击性行为与心理健康水平关系的研究_心理健康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