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淹没背景下县域旅游发展动态分析&以洛阳市洛川为例_栾川论文

文化潜移背景下县域旅游发展动态分析——以洛阳栾川为例,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洛阳论文,为例论文,县域论文,动态论文,文化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县域旅游的良性发展是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润滑剂。近些年来,在乡村旅游的带动下,县域旅游得到了迅猛发展。旅游作为文化传播的渠道进一步推动着接待地文化的重构和变迁。面对着县域文化的重构和变迁,对县域旅游发展进行动态分析,及时转变其发展方向,是实现21世纪县域旅游可持续发展、促进城乡和谐发展的关键。

一、文化潜移概述

在历史的长河中,文化总是向前进的,文化的承袭性是相对的,文化的变异性则是绝对的。人类在继承前辈所创造的文化成果的同时,又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从事新的文化创造,使文化的垂直沉淀总是有一个缓慢的量的渐变过程,通过层层沉淀,文化内容不断积累、变化、丰富[1]。在一定环境条件下产生的文化,又会反作用于原生环境,使之发生变化,出现新的环境,进而使文化进一步分异,出现文化潜移现象。本文认为文化潜移即是在旅游过程中,原生自然环境文化特性的逐步减弱,和受人为环境影响的逐渐增大。县域文化作为在一定区域内经过长期积淀、传承而形成的独特的地域文化,在旅游的过程中,与旅游者携带的异质文化相接触,两种文化接触后即出现文化潜移现象:县域文化与外来文化在接触过程中发生传播,在传播过程中双方互相采借对方的文化,但是采借不是完全对等的,也不是对所有外来文化的全部采借,客观地说文化的采借大多表现为: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文化采借经济发达地区中的先进文化元素,而相反的情况十分少见。文化的潜移过程意味着文化的调和,调和的过程中必将出现文化的丧失和统一[2]。

二、栾川旅游文化潜移分析

(一)栾川旅游概况

栾川县四面群山环抱,伏牛、熊耳两大山脉平亘县境东西,位于河南省洛阳市西南部,地处洛阳、南阳、平顶山、三门峡四市交界地区,深居八百里伏牛山腹地,受交通制约,其可进入性差,属于典型的内陆深山县,该区还保留着大片原始生态林和落后山村。该区地跨长江、黄河、淮河三大水系,总面积约372万亩,山林面积310万亩,森林覆盖率达83.3%,并处亚热带向暖温带过渡地区,冬无严寒,夏无酷暑。栾川特殊的地理位置,优越的生态、水文、气候环境和人文资源给其发展旅游业以充足的资源基础。主要旅游资源文化及其分类详见表1。

近年来,栾川创造了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的奇迹。根据栾川县政府工作报告统计的数字显示:2005年,栾川共接待游客269万人次,同比增长43%,旅游总收入达到7.6亿元。国家级贫困县栾川一跃成为旅游大县。

(二)栾川旅游文化潜移过程

庞大的游客大军涌入旅游接待地,带来了各种各样的文化形态,栾川县域文化在与来自经济发达地区的旅游者所携带的外来强势文化相遇时,形成了明显的势差。由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在文化的交融中更多的居于一种被动的地位。在经济的内部作用和客源地外来强势文化的外部作用下,县域文化受到强烈的冲击,其县域原生文化将会逐渐减弱,从而导致县域旅游地出现文化潜移现象,这种不自觉地文化渗透,强迫旅游接待地的本土文化特色重构或变迁,最终出现“文化趋同现象”和“文化孤岛现象”两种情况。(见图1)

图1 县域旅游文化潜移过程图

(1)文化趋同现象。由于栾川县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与外界联系较少,文化构成单一,在外来文化的强大冲击下很可能发生较大的震荡和骤变,导致当地独特的文化色彩逐步减弱直至消亡,使之与外来文化趋同,即出现所谓的“文化趋同现象”。在文化的趋同过程中,一般的情形是物质文化的趋同先于行为文化的趋同、行为文化的趋同又先于精神文化的趋同,主要表现为乡村旅游接待地的建筑民居、服饰饮食、生活器物等物质文化先发生变化,紧跟着是节庆活动、生活制度、礼仪风俗等行为文化发生变化,最后是思维方式、价值观念、审美情趣、道德情操、宗教信仰等精神文化的变化。在栾川旅游发展过程中其房屋建筑、生活用具、穿衣打扮等发生巨大变化,表现出明显的城市化倾向,就是该区物质文化首先被同化的结果。

(2)文化孤岛现象。由于旅游业所带来的巨大乘数效应,县域旅游的发展有时会一味的迎合旅游者的需要——对奇异文化的癖好或珍爱。往往盲目照搬一些民俗风情活动,或者重新挖掘随着历史的发展已被遗弃的文化,因此我们到处能够看到复兴的宗教祭祀活动,大同小异的“竹竿舞”,等等。这些文化显然已经脱离了其生存的历史环境,丧失了其文化内核,只留有其形骸,即出现所谓的“文化孤岛现象”。这是旅游带来的非良性影响,但是因其具有极高的商业价值而被旅游业开发利用,旅游所能做的只能是给人们提供一个体验已消逝文化的机会。

(三)栾川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栾川县域旅游发展呈现良好势头,但是随着文化的“变”,各种问题随之暴露出来,存在的主要问题有:

(1)开发模式的单一化倾向。从表1可以看出,栾川的旅游开发方向单一,开发建设仍停留在盲目模仿和重复建设的粗放式开发模式上。片面强调对自然资源的开发,而忽视了对文化资源的利用。缺乏对已开发旅游资源的文化特质的分析和文化内涵的纵向挖掘。栾川旅游是从重渡沟自然风景区的“吃在农家、住在农家”的农家乐旅游模式起步的。目前,栾川县境内又新近开发了倒回沟、白石崖、通天峡、鼎室山、养子沟等一批新景区,这些景区与重渡沟自然风景区属于同类旅游资源类型,开发模式雷同,缺乏创新,大部分都游客稀少,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旅游娱乐产品开发严重滞后,缺乏有特色、能吸引人、使游客参与的文化娱乐项目。

(2)出现文化的非良性变迁。栾川旅游地社会文化的某些非良性化变迁,如文化遗产遭到破坏、文化特色的消失、优秀传统文化价值的消解等逐渐凸显。受强势文化的冲击,县域文化逐步向城市文化靠拢,一些优秀传统文化价值正逐渐消解,如:乡村农民的纯朴的价值观的消亡,拜金主义的盛行。

(3)呈现明显的城市化倾向。由于旅游的巨大乘数效应,栾川在旅游开发中,出现了简单被动的迎合旅游者的倾向,缺乏人文理性的渗透。如:豪华别墅的建设与原有的乡村背景不相协调。宾馆代替了可口的农家小菜。由于旅游度假区离不开对自然环境的依附,因此,大多的旅游度假区都是位于重点风景名胜区内,但一些度假区在建设过程中受到了房地产开发热的过多干扰,城市化倾向十分明显,冲淡了本该具有的返璞归真的情调气氛,损害了度假功能。

(4)缺乏动态的旅游文化分析。在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旅游地,客源地文化势能的释放使栾川县域弱势的旅游地文化受到强烈冲击,从而导致栾川县域社会文化产生潜移默化的变迁,甚至有可能导致当地文化的解体和旅游地“文化生态环境”恶化。因此,要对已开发旅游资源的文化特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及时转变发展模式,以延长其发展周期。

三、栾川旅游发展动态分析及模式构建

(一)栾川旅游发展的动态分析

(1)起步阶段。作为县域旅游重要组成部分的乡村旅游,其兴起缘于旅游者体验乡村生活和回归自然旅游动机的强化。栾川生态旅游资源丰富,在开发初始阶段,栾川立足于原生自然本土特色,以及丰富的自然山水旅游资源,努力挖掘自身文化内涵,将旅游开发定位为“乡村文化”,推出了“农家乐”旅游产品。1994年,栾川第一个旅游景区鸡冠洞对外开放,1999年7月10日重渡沟自然风景区正式接待游人。

(2)快速发展阶段。旅游业的快速发展给栾川注入了新的文化元素,同时也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栾川的乡村性正逐渐流失,面对旅游地的文化重构,栾川对现有旅游资源文化特质进行深入分析再定位为“生态——休闲”,深入挖掘区内资源潜力相继开发了龙峪湾、老君山国家自然保护区、九龙山温泉旅游度假区等景区,推出了“休闲度假游”旅游产品,2003年,尽管受“非典”的影响,全县仍接待游客109万人次,门票收入1870万元,旅游总收入15亿元。栾川顺利进入快速发展阶段,实现了旅游业的跨越式发展。瞄准打造精品景区,一批基础设施建设工程相继完成,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接待水平有了新的提高,旅游促销高潮迭起,成功举办了“三节一会”(老君山文化旅游节、伏牛山红叶节、中原滑雪节,全省旅行社工作会议)和“七月风”活动,客源结构更趋合理。2004年,全县接待游客249万人次,比2000年翻了3番,旅游总收入6.45亿元,是2000年的13倍。旅游业的贡献占全县生产总值比重由2000年的2%提高到2004年的26%[8]。

(3)进入成熟阶段。目前,栾川旅游发展面临着新的转型期,逐步进入成熟阶段。在原来文化定位的基础上,依靠其特有的资源优势,要对其现阶段的旅游资源文化特质进行深入调查研究,转变发展模式,及时进行文化的再定位研究。使栾川旅游朝着文化性、知识性、民俗性、生态性、参与性方向发展。需要科学整合现有的旅游资源,提炼各种文化要素,着力培育以老君山为代表的道教文化游,以鸡冠洞、龙峪湾为代表的生态科考游,以重渡沟、九泉山温泉为代表的山水休闲游,以滑雪度假区为代表的休闲娱乐游。

(二)栾川旅游发展动态模式构建

通过对栾川旅游发展的动态分析,可以构建栾川旅游发展动态模式。(见图2)

图2 栾川旅游开发的动态模式

从图2可以看出,在文化潜移背景下,县域旅游产品开发有其自身的发展规律:随着旅游地的文化潜移,不断地进行文化的再定位,及时调整县域旅游开发模式,在现有资源基础上形成新的产品,以期实现县域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从文化的角度,栾川顺利渡过转型期进入成熟期具体要从以下三方面着手:

(1)构建县域文化新模式——“开放型”。由于世界一体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任何民族、地域都不可能再回到历史的封闭的世界中去建构自己的文化[6]。地域文化面临着不同程度的转型、变迁,要想顺利渡过转型期就必须构建“开放型”县域文化新模式,主动与城市文化相融合,以适应县域旅游发展的需要,促进城乡和谐发展。“开放型”不

是指没有限制的随意开放随意开发,在这里是指由保留的开放,思想上的开放。首先,对本地文化要有深入了解。要认识到自身文化的优势和弱点,保护其文化的内核精华。其次,对传统文化要自觉更新,进行新的诠释,使其适应于广大游客旅游消费不断升级的需要,适应于高端旅游产品的开发。最后,县域文化要主动融合到城市文化中,使其成为一部分,进而促进城乡和谐发展。

近三年来,全县新建、扩建宾馆(饭店)28家,其中星级饭店4家,发展家庭宾馆506家,新增床位9800余张,全县旅游接待能力达到21000人。以往那种隐约在竹林中的土房子变成了小白楼,曲折蜿蜒的小土路变成了水泥大道,栾川初始阶段定位的乡村文化正逐渐消亡。落后文化被先进文化取代是文化发展的一般规律。然而,文化是形成旅游吸引力的核心,面对着文化的重构和变迁,栾川县必须立足自身优势,深入挖掘旅游资源的文化特质,对发展阶段的栾川旅游文化进行再次定位,及时调整县域旅游开发模式。可以以节庆活动为载体,开发节庆项目旅游活动,挖掘县域旅游文化内涵,在保持自身文化特色的同时,又与外界更好的沟通互动。如:春季以老君山景区为主,举办老君山文化旅游节;秋季以龙峪湾景区为主,举办伏牛山金秋红叶节;冬季以伏牛山滑雪度假区为主,举办中原伏牛山滑雪节。就连生态科考的溶洞旅游资源——鸡冠洞景区也可以开展“一吻千年”热吻大赛活动。

(2)保留县域旅游文化特质——“原始、生态”。县域旅游大多是由乡村旅游兴起的,乡村的原始性是吸引旅游流的基础,栾川县由于其可进入性差,县内至今还保留着大片的原始生态林及其落后的山村民宅。“原始、生态”是县域旅游的最大魅力所在。但在旅游发展中应注意区分居住区和浏览区,严禁房地产开发热侵入到景区内部,影响景区整体观赏效果。草屋茅舍、草径石道、独木小桥等都可体现乡村风貌。因此,发展县域旅游应从实际出发,就俗避洋,合理开发,避免盲目模仿导致的农村都市化,景区现代化倾向。要以“俗”为基础“洋”为辅助,在原始的基础上突出其潮流性。

栾川特产资源丰富。根茎类(天麻、首乌、柴胡、黄芩、党参等)、果实类(杏仁、山楂、五味子、枸杞子、连翘等)、花叶类(竹叶、二花、茵陈、野菊、辛荑等)、皮枝类(杜仲、桑枝、柳枝、椿皮、竹薷)、藤本树脂类(松香、桃胶、冬藤、木通、五倍子等)、菌藻类(猪苓、桑寄生、灵芝、银耳、马勃等),中药材有1400多种,年产量500万公斤以上,医药专家称之为“豫西天然药库”,有“一步三棵药”之美誉。木耳、香菇、猴头、鹿茸、核桃、板栗、柿子、蜂蜜等100多种土特产享誉全国。在饮食方面,可以利用此资源优势,可以开展农家小吃大赛活动,开发特色饮食文化。在带来经济效益的同时也保护了当地的饮食文化特色。在旅游商品、旅游纪念品的开发上,栾川要充分发挥丰富的土特产、中药材资源优势,加快绿色类、保健类高附加值的旅游商品的开发,如:香菇、木耳、野菊等,可以利用此资源优势开发县域旅游购物市场,以建立大规模的旅游专业购物市场。

(3)提炼县域旅游文化特质——“绿色、健康”。目前旅游者的消费模式逐步由休闲度假转向追求自然、健康和主动参与,旅游者更希望自己是表演者、运动员,而非一般的旁观者。从文化的角度来看,旅游者参与意识的不断强化,是个体价值观苏醒的结果。增强项目的可参与度成为栾川县域旅游开发工作中的关键内容之一。因此,要在保留“原始”的基础上开发高端新奇参与性旅游产品,突出其“绿色”、“健康”。以满足游客扩大知识、拓宽视野、陶冶情操、参与意识增强的需求。

栾川特殊的地理条件及其丰富的山水资源给其开展各种项目活动提供了良好的物质基础,如龙峪湾国家森林公园,区内森林覆盖率达98.6%,是中原地区森林覆盖率最高的森林公园之一,有各种植物1900余种,其中中药材800多种,野生动物达400余种。其境内伏牛山最高峰唱晓峰(俗称鸡角尖)海拔2212.5米,状如鸡角,引吭高歌,势如刀削,奇险无比。可升级旅游资源档次,开发高端旅游产品,大力发展绿色健康项目,适合开发徒步探险、登山攀岩、野外生存等自主性和滑草、越野、蹦极等参与性极强的旅游项目活动。伴随着广大旅游者旅游消费的不断升级,必须挖掘生态景区的健康内涵,以健康理念统领栾川旅游,定位栾川旅游。围绕健康理念,不断开发健康型旅游产品,进而打造“健康之都”。

标签:;  ;  ;  ;  

文化淹没背景下县域旅游发展动态分析&以洛阳市洛川为例_栾川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