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南新模式及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_苏南模式论文

苏南新模式及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_苏南模式论文

新苏南模式及其对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苏南论文,小康社会论文,其对论文,意义论文,模式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经济学对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的研究并不限于对其结果的评价和描述,更为关注其实现的进程和发展战略。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基本要求是转变发展的模式。研究昆山等地率先建设全面小康之路,可以发现其走的是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的科学发展、率先发展与和谐发展之路。当年在农村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中苏南人创造的苏南模式享誉全国。现在以昆山为代表的苏南人又为在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贡献了新苏南模式。

一、苏南模式的由来与发展

在说明苏南模式新发展时需要先作如下规定:第一,所谓“发展模式”,根据费孝通当年的定义是指“在一定地区,一定历史条件,具有特色的经济发展的路子”,也就是对特定时空经济发展特点的概括。第二,模式不是固定不变的。发展模式都是特定约束条件下微观行为的宏观表现,条件的可变性决定模式内涵的可变性。最近十几年来,无论苏南模式还是温州模式,都经历了不止一方面的重要的变化。第三,不同地区可能有不同的发展模式,模式的形成有其发展环境的原因,即路径依赖。不论苏南模式、温州模式还是其他模式,可以说是适合当地环境的发展经济的模式,模式的差异乃是对发展条件差异的正常反应。第四,当我们说明一种模式有新发展时包含两种含义,一是其中的合理内涵在新的模式得到了继承,二是这种模式在新的发展阶段有创新。基于这些基本规定,以下分析新苏南模式的内涵和形成。

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期,苏南地区发展乡镇企业启动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创造了市场化和工业化的苏南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利用集体资本办企业,乡镇政府积极参与办企业,允许先富并追求集体富裕。当时这种模式产生的积极效应是非常明显的,乡镇企业如火如荼,农村小城镇星罗棋布,工业产值三分天下有其二,农民迅速脱贫。当时苏南的成功,应该说是市场化改革的成功,就其路径来说,毫无疑问归功于苏南模式的两个特征。

首先是集体经济的作用。苏南大部分乡镇企业的创业资本源自社区范围内的集体投入,其所有制的基本属性便是以社区政府为代表的集体经济,当然这不是纯粹的,在大部分企业中都有非集体的资本投入。与其他农村地区在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有集体无“经济”的状况不同,这里的集体有“经济”。实行集体经济的模式,乡镇企业上马快,也便于上规模和横向联合。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当时的乡镇企业相当部分是村办企业。“村”不是一级政府,是村民自治组织,进一步说是经济单元。村级经济可以说是集体经济,同样也可以看作是企业(经济单元)的公共积累。这部分积累成为发展乡镇企业的原始积累,加快了当地的非农化进程。

其次是乡镇政府的作用,在当时苏南地区的大部分乡镇企业是由乡镇政府,或者利用原有的集体积累,或者利用政府的动员力量,或者由政府出面向银行贷款兴办的。这里的社区(乡镇)政府与其说是执行政府职能,不如说是利用政府职能全力兴办和发展乡镇企业。后来一些论著对苏南模式的非议大都集中在乡镇政府的作用上。其实,中国的政府,从中南海到江阴的华士镇,是一个长长的等级体系。不能想象乡镇政府与县级以上的政府有同等性质的权力和功能。实际情况是乡镇政府在当时与其说是个政府,不如说是个社区组织,乡镇政府是中国最基层的政府,国家对社区很少下经济计划,乡镇政府所能动员的经济也不可能是国有经济。社区政府的利益与乡镇企业密切联系在一起。因此,社区政府的行为在发展乡镇企业方面要更多地从市场行为方面去理解。作为早期苏南模式主角的苏南基层政府(乡镇政府),更多的是作为乡镇企业的总代表行事,与通常意义上的政府组织相去甚远。乡镇政府的企业家行为,在苏南地区表现得最为淋漓尽致。因此,简单将苏南模式与市场经济对立起来是与现实不符的。

尽管可以肯定当时的苏南模式在政府作用和集体经济方面的积极作用,但是不可忽视的现实是,从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苏南地区的经济发展就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呈现出许多与以往不同的新特征。其中最重要的是外向型经济、企业改制和城市化。这些重要变化进一步改变了苏南地区的经济环境,同时也大大发展了苏南模式的内涵。以乡镇集体经济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苏南模式,逐渐为苏南地区自身的发展所扬弃。其核心是集体经济比重过高的模糊产权成为改革的对象。

苏南模式内涵转型的一个主要牵动力是乡镇政府的产权退出乡镇企业。原先苏南乡镇企业的产权结构是多元的,其中不仅有私人产权,还包含政府产权,即属于乡镇政府的产权。这部分集体积累成为乡镇企业的原始积累。这种产权结构被理论界称为“模糊产权”。乡镇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与原有的模糊产权,与政企不分发生矛盾。由此产生了苏南地区的乡镇政府主动对乡镇企业进行改制的改革,政府产权完全退出乡镇企业。至2001年,江苏实行不同形式改制的乡村工业企业共计84687家,占全省乡村企业的93.85%,涉及产权机构改革和所有制改革的企业共计79599家,占全省的88.21%,产权结构改革和所有制改革企业的工商变更登记率达95%。大型乡镇企业进行产权改革的1476家,占统计的96.5%,至此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基本完成。

由于乡镇政府的主动退出,苏南的乡镇企业现在几乎已经看不到政府产权的影子。政府产权退出后,尽管有相当数量的企业转为类似过去的温州模式的私人企业,但占主导的是转为公司制的企业。苏南乡镇企业通过与外商合资,与其他法人企业组建企业集团、建立股份制公司、上市等途径明晰产权。其中最有特色的是以江阴为代表10多家乡镇企业上市,在证券市场形成了概念独特的“江阴板块”。以昆山为代表乡镇企业则普遍与外商及港台投资企业合资。以常熟为代表的乡镇企业则是私人控股的企业集团。显然,苏南模式内涵的转型反映了市场化改革的深入。

二、新苏南模式的内涵

新苏南模式是对原有苏南模式的创新。其内涵是:以开放为基础的外资、民资和股份制经济充满活力的所有制结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的产业结构;规模企业为主体的企业结构;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城乡结构;市场管经济发展,政府管社会发展的调节结构。由此形成经济增长又快又好的发展模式。现在,这一既包含城市又包含农村的区域的明显特色是经济增长又快又好,居民富裕和谐,城乡协调发展,人和自然和谐,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公共产品供给较为丰富。

由苏南模式转向新苏南模式,既体现对原有苏南模式的路径依赖,又体现了发展模式在新的发展阶段的创新。新苏南模式在很大程度上保留了原有的苏南模式的传统,例如立足本地发展实业,注重发展和共同富裕,地方政府和市场共同作用等等。这些传统在新苏南模式中没有完全抛弃,而是在新的模式中保留下来了。新苏南模式的创新部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是以开放为基础的外资、民资和股份制经济充满活力的所有制结构。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推进改革的总体思路是,调动和凝聚一切积极的因素和积极的力量,推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努力形成全体人民各尽其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谐相处的局面。这里最为重要的是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各尽所能、共同发展。苏南地区的国有制企业本来就不多,原有的苏南模式以集体经济为主。从上个世纪末开始苏南人抓住了发展开放型经济的机遇,积极引进和利用外资,最为突出的是建立以国家级开发区为领头的各种类型的开发区引进外资,提升经济的国际化程度。其中苏州、无锡和常州均有国家级高新技术开发区,除此以外还有张家港国家级保税区,苏州新加坡工业园,无锡国家级环保园。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先是昆山人自费开发后达到国家承认的昆山国家级开发区。这个区域成为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台资企业最为密集的区域之一,世界500强企业差不多一半落户在这里。区区一个昆山市,吸引的台资已占全国总额的12%以上,近60亿美元,相当于整个上海台资的总和。经济的开放也成为这一区域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强大推动力。进入21世纪后,民营经济在这里也得到迅速发展。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里的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的产权制度改革除了一部分改制为完全的私人企业外,大部分是走股份制道路,尤其是重视公司上市,仅江阴一个县级市就有十几家上市公司。而且这里的民资和股份制企业大都有开放背景,因此在开放基础上外资、民资和股份制经济充满活力的所有制结构成为新苏南模式的主要内容。

其次是规模企业为主体的企业结构。原有的乡镇企业由于以集体经济为主,其企业规模本来就比其他地区大。苏南地区在发展外商投资企业的同时,推进的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改制改革并不都是“私有化”为私人企业,更不是“一卖了之”。虽然也有相当部分企业完全改制为私人企业,大部分企业是改制为股份制企业和股份合作制企业等混合所有制企业。在企业中保留不同比例的国有或集体股份,吸收私人股权进入和进行公司制改造。因此企业的总体规模不是小型化,而是进一步扩大规模,即使是农民自主创业也采取合作方式,居民投资创业从分散走向组织,积极创建农村新型合作经济组织。截止2005年上半年,昆山累计组建“富民合作社”123家、“社区股份合作社”14家、“土地股份合作社”5家,三大合作组织入社农户达到了13610,占昆山农户的10%以上,农民投资入股1.14亿元,户均年获红利都在股金的10%以上。这种有组织的投资创业可以说是当年集体富裕的苏南模式的新发展。如果将苏南模式与温州模式比较,苏南的企业规模明显高于温州。2000年的统计数据表明,苏州工业企业的平均规模是温州的2.5倍,平均劳动生产率比温州高70%左右。正因为苏南规模企业数量较多,其产业的技术等级总体上高于浙江。

第三是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并举的产业结构。苏南是我国工业化最早的地区,这里的制造业占绝对优势。这里开始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时,面对的工业基础,除了一部分城市工业以外,主要有两个:一是从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发展起来的乡镇企业;二是从上个世纪后期发展外向型经济建立起来的外商投资企业。依靠这两个方面,江苏的工业化水平处于全国的前列,工业总产值一直据全国第一。但不可忽视的问题是,建立在这两个基础上的制造业所潜伏的问题是科技水准不高,由此产生高产值低收益问题。首先是在乡镇企业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制造业基本上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次是引进外资缺乏产业选择,外商进入的产业大部分也是劳动密集型,相当部分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不在这里。因此在新的发展阶段苏南从两个方面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一是制造业的结构调整着力于“先进性”,由低端向高端升级,由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密集型升级。二是着力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发展与制造业基地相关的生产性服务业。服从于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要求,从苏南通过利用外资转向“招商选资”。突出引入核心高技术,进口拥有核心技术的国外著名公司,突出研发中心的引进和建设。在此基础上,在江苏沿江地区逐步形成了集聚高等级、高科技含量、高开放度、高附加值的产业集群。

第四是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城乡结构。苏南是最早推进农村城市化的地区,其城镇化模式曾经也成为其他地区的榜样。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这一区域突出抓了城乡一体统筹协调。首先是在县、镇、村自上而下科学规划的基础上进行并镇和并村,推进乡镇工业向工业园区集中,人口向小城镇集中,服务业向中心城镇集中。其次是突出抓农村的富民工程,最为突出的是以县级政府为主体推进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第三是推进苏锡常都市圈建设,在突出发展中心城市推进城市现代化的同时加强都市圈内都市与农村的交通、网络快速通道建设和体制的对接。第四是加快城镇城市化的进程。苏南地区城镇在统一规划下,注意解决城镇商业、教育、医疗、购物等基本的服务设施,使农民在城镇就能享受到城市的现代文明。城镇的城市化功能大大提高,这种城乡一体协调发展的明显效果是,虽然城乡差距还在进一步扩大,但这一区域是城乡差距是全国最小的地区。

第四是市场管经济发展,政府管社会发展的调节结构。在调节结构上,苏南模式的特点是地方政府作用一直很大。在新的发展阶段上,地方政府的作用有两个明显的转变:一是政府作用的着力点由经济发展转向社会发展,至于经济发展则完全交给市场去调节,由此产生的后果是强势政府作用和较为发达的市场作用并行不悖。二是扩大公共财政的覆盖面,顺应人们对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质量的要求也日渐提高的要求,苏南地区各级政府依靠其较为雄厚的政府财力加大公共财政的投入,在城乡提供足够数量的优质的公共产品。三是调节社会发展的政府主体由乡镇政府转向县级政府,因此可以在更大范围进行在城市化和生态建设方面的科学规划和提供更为丰富的公共产品。政府主抓社会发展的最为明显的效果是在制造业发达的地区建设取得“全国园林城市”“环境保护先进城市”、“生态城市”等称号。

新苏南模式在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是否成功归根到底还是要由经济发展和居民的富裕程度来检验。现在,这一既包含城市又包含农村的区域的明显特色是经济增长又快又好,居民富裕和谐,城乡协调发展,人和自然和谐,社会发展水平较高,公共产品供给较为丰富。特别是苏南模式本来就有集体富裕的传统,这一传统在新苏南模式中通过适应市场化的路径得到了继承。

三、地方政府强势作用与市场充分作用的结合

对苏南模式近年来产生了不少非议。其主要原因在于这里的政府作用相比其他地区较为强大。非议的要点是政府作用过于强大与市场化改革的方向向背,抑制经济增长。可是客观现实是这个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和市场化水平处于全国前列,全面小康社会的各项指标处于全国的前列。苏南的发展实践表明,发展离不开地方政府的强力推动,地方政府强势作用不限制市场的充分作用。关键是政府的强力着力在哪个方面,在政府应该作用的范围内政府作用必须用足。

地方政府发展地方经济的内在动力,固然同中央政府要考核地方政府领导的政绩有关,但更为重要的是来自地方压力。每个地方政府实际上都是一定范围的社区政府。在过去的体制中,民众的许多福利是由企业提供的,如就业问题、养老问题、生活保障问题等。进入转轨期后,企业开始将一些福利推给社会负担,一些企业也会破产,与此同时社会保障制度没有建立起来。为了保障转轨期的社会稳定,地方政府不得不承担起原来由企业承担的责任。地方政府要安置失业职工,要提供与稳定相关的补贴,要进行市政建设等等。就业水平、物价水平、收入水平、交通通讯状况、服务设施、文教设施等等,都是社区民众的切身利益。这些指标的改善都取决于一个地区经济发展水平。

苏南的实践证明,一个地区的市场化水平不能以政府作用的强弱作为标准。在这里,虽然政府退出了直接的市场活动,退出了企业,但政府作用没有因此而减弱,而是其作用的范围和方式发生了变化。在原先的苏南模式中,地方政府特别是乡镇政府通过直接参与企业决策而发展本地经济。转向新苏南模式后,地方政府发展本地经济的积极性有增无减。苏南各级地方政府逐步退出乡镇经济、国有经济的同时,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的公共功能得到强化,表现在为吸引各类投资创造公共环境。这时政府在经济建设领域充分发挥作用,不但不与市场化对立,而且能强有力的支持市场化。即使是就发展经济来说,市场经济需要的不是无所作为的政府,而是大有作为的政府。

在上世纪80年代苏南发展乡镇企业主要是乡镇政府直接介入经济活动。而在上世纪末本世纪初,苏南地区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最大的政府层次由乡镇政府上升到县级(县级市)政府。其原因主要在于苏南地区经济活动的范围普遍突破了原先乡镇区域的范围,相应地政府调控的范围也扩大到县域范围。特别是近年来,苏南地区的城市化发展迅速,通过撤乡并镇,改变了过去的小城镇模式。与此相应,乡镇一级的政府机构也显著减少,这意味着企业所面对的政府机构也明显减少。调节区域经济活动的政府层次由乡镇上升到县级,表明政府的作用更为宏观,县域范围内各个地区可以更为统筹协调,政府成本也因为乡镇政府的减少和作用的减弱而降低。现在苏南地区闻名于世的有昆山、张家港、江阴、常熟等等,都是以县为单位的。

在原有的苏南模式中,乡镇企业从总体上说具有小而散的特点,市场也是无组织的。这也反映发展中国家在市场化初期的状态。在新苏南模式中,政府退出了企业,但着力于组织企业和组织市场。一方面组织和发展各类市场,使其达到现代水平;另一方面组织企业,引导企业上市,发展企业集团。一时间相当部分一定规模的乡镇企业脱去了乡镇企业外衣,冠以江苏某某集团。与此同时,原有的落户在乡镇的企业总部进入中心城市也得到了鼓励从而使企业享受到城市提供的市场组织和网络。对企业来说,地方政府是行政机构。而对其他地区,地方政府便起着“经济人”的作用。受地方经济利益最大化的驱使,地方政府的经济行为准则是尽量地扩散本地区产品的市场覆盖面,尽量地吸引外地资源流向本地。因此,地方政府往往作为本地区企业的总代表参与市场竞争。

研究苏南地区确定的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可以发现政府所要追求的相当部分小康社会指标属于政府所要执行的公共福利和公共服务职能。在现阶段政府提供的公共产品在很大程度上是政府推动社会发展实现的。与此相应的是,政府由主抓经济发展转向主抓社会发展。从而形成企业抓经济发展以实现GDP指标,政府抓社会发展以实现全面小康指标的局面。其结果是该地区成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较为协调的地区。

地方政府不只是提供公共产品,还要为社区民众提供福利,同时要为市场化改革提供必要的保障。首先应该肯定该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高对地方政府执行公共职能的作用。因为政府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福利的费用的基本来源是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在现行的中央与地方的分税体制中,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取决于本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本地区的经济增长速度快,可增加地方财力,保障地方政府的社区支出,而且,在本地区增长速度较快的时候,就业水平高,收入水平也高,需要由地方政府负担的费用也少,政府可以有更多的财力提供公共产品。一个地区的经济越发达,这个地区的公共产品就越多。这意味着地方政府执行公共性职能(例如就业、提供公共产品等)的能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地方政府执行经济职能的能力。

随着市场化改革和结构调整的深入,环境问题、农民问题、失业问题、贫富差距问题将会突出。这些矛盾和冲突绝大部分是地区性的。因此地方政府需要建立兼顾公平和保障社会稳定的社会机制。主要涉及:建立包括养老、医疗、失业在内的社会保障制度。建立以减轻社会摩擦为目标的地方各利益群体的利益协调机制。建立以公平为目标的收入分配的社会调节机制。建立政府官员与企业家相互沟通和监督的制度。与此相应,政府的社会职能将会凸现。政府要确保为社会各阶层,包括弱势群体提供一个安全、平等和民主的制度环境,政府要从社会长远发展出发,提供稳定的就业、义务教育和社会保障,调节贫富差距,打击违法犯罪,确保社会健康发展。所有这些要求我国政府职能特别是地方政府应做出相应调整:改变政府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的现象,由经济建设性政府向公共服务型政府转型。在这方面苏南地区的地方政府已经和正在实现这种转型。

苏南的实践表明,政府职能转变牵涉到地方政府政绩观和政府考核指标的转型。政府绩效评价与政府的政绩观相一致。用科学的政绩观评价政府绩效,不仅要考核GDP指标,更要考核无法用GDP反映的指标。基于这种认识,江苏省委制定了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四大类十八项指标,其中除了包含GDP指标在内的经济发展指标外,大部分属于社会发展和居民生活方面的指标。这意味着对各级政府政绩的考核包含在GDP以外的政绩。我们在调查中发现,苏南地区各级政府在落实省委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指标的着力点主要不是GDP指标,而是GDP以外的指标特别是社会发展方面的指标。

在新苏南模式中,政府推进社会发展的主要特点是抓规划。在原有的苏南模式中无论是发展乡镇企业还是发展小城镇,普遍是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由此导致项目重复、资源浪费等问题。针对这种状况,苏南地区政府突出其规划职能,并从政策和政府投资等方面落实规划。其中包括首先是城市化规划、环境规划等。

从苏南的实践看,政府的规划职能同时也包含了政府的投资职能。如果说过去政府投资主要是投资于企业项目的话,那么现在政府的投资职能主要在根据城市化规划和环境规划所进行的公共性投资。政府的投资方向同时也是对企业和私人投资的导向。其结果是政府和企业共同投资,推进城镇现代化和环境治理,从而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地解决了该区域内城乡一体化和人和自然的和谐。在这里政府投资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在发展经济提高富裕程度的基础上缩小收入差距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重要方面。发展经济学中有库兹涅茨的倒U形曲线指出了人均收入达到一定点,收入差距开始进入一个“拐点”,即收入差距由扩大开始转向逐步缩小。苏南地区正在出现这种“拐点”,各级地方政府起了积极协调作用。政府干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解决低收入者问题。针对贫困阶层,政府干预目标是要满足其基本需求。苏南各地普遍拨出专项资金推行养老保险、劳动合同和大病医疗保险三项制度,落实三条保障线制度,并建立逐年增长机制。这是在发展基础上建设和谐社会的基本途径。

中国的市场化改革具有区域性特征,同地方政府的推动关系极大。中国目前市场化速度较快的地区,在很大程度上依靠有效的地方政府。明显的事实是,市场化改革的渐进性是通过某个地区首先试行某些改革措施来进行的,改革政策实施的有区别的地方特征,使得地方政府在市场化改革中扮演了相对独立的角色。市场经济的区域性推进依赖地方政府的创新,也依赖于改革先行地区地方政府的带头。

在肯定地方政府在区域竞争中的积极效应时,必须指出其明显的负面效应,最为突出的是市场分割,也就是困扰中国的所谓的“诸侯经济”问题。保护落后,限制竞争,地区分割,重复投资等等问题的存在应归因于现行的地方行政结构。克服诸侯经济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淡化行政区划,强化经济区域。这不仅要求企业,同时也要求地方政府跳出行政的藩篱,进入区域经济。

综上所述,以昆山为代表的新苏南模式创造了率先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之路。新苏南模式是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研究和弘扬新苏南模式不仅可以进一步指导这一区域进一步推进的基本实现现代化的进程,对其他地区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也有重要的示范作用。

本文为江苏省社会科学重大规划项目成果。课题首席专家孙志军,洪银兴。课题组主要成员为张二震、范从来、曲福田、蒋伏心、钱丽萍、张鸿雁。

标签:;  ;  ;  ;  ;  ;  ;  ;  ;  ;  ;  ;  ;  ;  ;  ;  

苏南新模式及其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_苏南模式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