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兵海[1]2008年在《中国八省柑桔黄龙病病原菌种类和种内分化的初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柑桔黄龙病(Citrus huanglongbing,HLB)是由韧皮部杆菌属(Candidatus Liberibacter)细菌引起的柑桔毁灭性病害,分布在亚洲、非洲和美洲。长期以来,HLB在中国的广东、广西、福建、台湾等地区广泛流行,造成巨大经济损失。到目前,HLB病菌可分为叁个种:亚洲种(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非洲种(Ca.L.africanus)以及美洲种(Ca.L.americanus)。国外相关研究还发现,HLB亚洲种还存在种内分化现象。中国是最早发现有HLB发生的国家。但在中国的病原菌种类以及亚洲种种内分化情况尚未有深入的研究。而明确我国的HLB病原菌种类以及亚洲种种内分化情况对于我国HLB的检测、防治以及进一步研究意义重大。本研究通过建立和完善HLB不同种的分子检测体系,研究广东、广西、福建、江西、浙江、湖南、云南及贵州等八省HLB病原菌种类;通过限制酶切指纹-单链构象多态性(restriction endonuclease fingerprinting-single strandconformation polymorphism,REF-SSCP)技术以及序列分析,观察中国HLB亚洲种种内分化情况,并通过序列分析认定检测出的中国HLB美洲种。主要结论有:1.首次建立了HLB美洲种的巢式PCR、半巢式PCR检测体系,扩增目的条带分别为545bp和549bp。2.在对来自八个有HLB发生的省的330份疑似病样中,检测出96个样品感染了HLB亚洲种,1个来自湖南的样品中检测到HLB美洲种。所有样品中均未检测到HLB非洲种。3.少部分有HLB斑驳型黄化典型症状的样品检测不到已知的HLB叁个种的病原菌。4.首次将REF-SSCP技术运用于检测HLB病原16S rDNA碱基突变情况,结果表明中国的HLB亚洲种16S rDNA非常保守,在所检测的96个样品中不存在明显差异。5.通过对8省的8个HLB亚洲种的16S rDNA、16S/23S核糖体间隔区以及β操纵子上核糖体蛋白基因等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再次证明,HLB亚洲种在这些片段上同源性非常高,分别达到99.6%-100%,99.5%-100%和99.6%-100%,由此推测,中国HLB亚洲种可能缺少种内分化情况或者种内分化不明显。6.对扩增出的中国HLB美洲种16S rDNA的549bp片段进行克隆测序,并与GenBank公布的HLB亚洲种(L22532)、HLB非洲种(L22533)及HLB美洲种(AY742824)的16S rDNA核酸序列进行比对,同源性分别为94.0%,94.3%和99.6%。因此表明本研究中从湖南采集的1个样品中检测到的为HLB美洲种。国内样品检测到HLB美洲种,是首次报道。
吕涛[2]2004年在《霍乱弧菌O139和El Tor型菌株16s rDNA及16s~23s rDNA间隔区序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霍乱是一种古老的传染病。由于本病传播极其迅猛,可引起世界大流行,故1962年第15届世界卫生大会上被确定为国际检疫传染病。我国于1989年2月21日新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第叁条中规定霍乱属于甲类传染病。 霍乱的世界性大流行已知是由不同型别的霍乱弧菌所致,包括O1群的古典生物型(Classical biotype)、埃尔托生物型(El Tor biotype)、和O139群霍乱弧菌(Bengal,孟加拉型)。古典生物型霍乱弧菌历史上共引起6次世界性大流行,每次历时6~24年之久,死亡人数十万乃至百万以上。埃尔托生物型霍乱弧菌自1961年以来已扩散到世界五大洲,造成霍乱第七次世界大流行,取代了古典霍乱的地位。O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于1992年首先发生在印度东南部。此后,该型霍乱蔓延迅速,1993年底已有25个亚洲国家报告发生O139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病例。由于人群对该菌株普遍缺乏免疫力,极有可能蔓延到世界各国。因此,有专家认为O139群霍乱弧菌可能导致第八次霍乱世界大流行。 目前推测O139群霍乱弧菌有叁种可能来源:第一种观点认为O139群霍乱弧菌是由El Tor型霍乱弧菌突变而来。霍乱病原体的主要毒力基因包括ctx,zot,ace,cep,应用这4种基因探针与O139霍乱弧菌的基因组进行杂交,结果显示O139霍乱弧菌基因组中同样含有这些基因。O139霍乱弧菌野生株的限制性酶谱也与El Tor型霍乱弧菌流行株惊人相似,表明了这些菌株之间密切的遗传学关系。因此,O139霍乱弧菌可能衍生于世晃大流行的霍乱弧菌O1群菌株。第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霍乱弧菌0139和EI Tor型菌株16srDNA及165一23srDNA间隔区序列研究二种观点认为0 139霍乱弧菌是由非01群霍乱弧菌获得EI Tor型霍乱弧菌的毒力基因后演变而来。01群与0139群霍乱弧菌最明显的差异在于脂多糖结构的不同且0 139菌株具有英膜结构,后面一点又类似于非01群霍乱弧菌,可能是非01群霍乱弧菌通过基因水平转移获得了01群霍乱弧菌的毒力基因。第叁种观点认为0139群霍乱弧菌本来就存在于环境中,以前一直没有被检测到,近些年由于环境的改变一跃成为优势菌株。 1993年在我国的新疆省柯坪县首次出现了0139群霍乱弧菌引起的霍乱爆发。本实验用165 rDNA指纹图谱、165 rDNA克隆子质粒图谱、16srDNA及165一235 rDNA间隔区序列分析法对来自新疆的0139群霍乱弧菌(XJ93006)、EI Tbr型霍乱弧菌(XJ89079)及印度分离的0139群霍乱弧菌(国际标准株M045)进行研究,分析叁者之间的遗传关系,探讨我国新疆省0139霍乱弧菌的来源,为霍乱的防治措施提供依据。 方法 1.VCO309和165 rDNA探针的制备:参考Genbank上公布的EI Tor型霍乱菌株N16961的全基因组序列,以霍乱弧菌基因组中第叁个拷贝165 rDNA上游的VC 0309基因为模板自行设计一对引物,用于扩增VCO3Og基因片段,作为霍乱弧菌第叁个拷贝16srDNA的指示基因。在第叁个拷贝16srDNA的上下游设计一对引物用于扩增扩增产物克隆到质粒165 rDNA的全序列。XJ89079菌株的VC0309和16SrDNApNEB 193,分别命名为PN030979和PN16s79的外源片段作为模板,针。探针采用DIG一dUTP掺入PCR法合成。PN030979和PN16s79。分别回收标记VC0309和165 rDNA基因探 2.叁株霍乱弧菌M045、XJ89079、XJ93006 165 r]DNA指纹图谱:选择限制性内切酶Bgll和Pvul分别于37℃消化叁株霍乱弧菌的基因组DNA 16h,电泳分离后,转印至硝酸纤维素膜上,80℃干烤2h将DNA固定至硝酸纤维素膜上,与165 rDNA探针杂交显色,根据显色结果分析叁株霍乱弧菌指纹图谱之间的差异。 3.叁株霍乱弧菌第叁个拷贝165 r]ONA及165~235 rDNA间隔区序列的获得和克隆: Xbal和Sall双酶切M045、XJ89079、XJ93006的基因组DNA 16h,电泳分离后转印至硝酸纤维素膜,与VC0309基因探针杂交显色,根据显色条带郑州大学硕士学位论文霍乱弧菌0139和EI Tor型菌株165 rDNA及165~23srDNA间隔区序列研究确定第叁个拷贝165 rDNA的大致位置及分子量大小。回收相应位置的酶切片段与同样经过Sall和Xbal双酶切后回收的质粒PNEB193进行连接,转化感受态大肠杆菌TBI,提取质粒分析鉴定,挑选所要的阳性克隆。分别将其命名为PN16s23s45、PN16s23s79、PN16s23s06O 4.PN16s23s45、PN16s23s79、PN16s23s06质粒图谱的绘制:软件分析165rDNA及其两旁侧序列具有代表性的酶切位点选出BamHI、Bgln、Hindm、pstl、pvul·pvu 11、sacl、Stul。用以上限制性内切酶酶切PN16s23s45、PN16s23s79、PN16s23s06,锁定它们的位置,L匕较叁者质粒图谱的差异。 5.165 rDNA及165~23srDNA间隔区序列的PCR扩增及测序:在165 rDNA起始的上游设计上游引物,在235 rDNA起始的下游设计下游引物,分别以PN16s23s45、PN16s23s79、PN16s23so6的外源片段为模板进行pCR扩增,扩增产物包括霍乱弧菌第叁个拷贝16srDNA序列及165一23srDNA间隔区序列。测序比较叁者序列的差异。 结果 1.PCR掺入法制备VC0309和165 rDNA基因探针:VC0309基因探针长464bP,1 65 rDNA基因探针长1
段红[3]2013年在《叁株喜温嗜酸硫杆菌菌种保藏及其遗传多样性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摘要:近年来,生物浸出在浸矿方面取得了重大的进展,并显示出很好的应用前景,尤其是对低品位矿的处理。喜温嗜酸硫杆菌是在40℃-50℃硫化矿浸出中起主要作用的硫氧化细菌,它可以有效促进硫化矿的浸出效率。然而,研究结果和工业应用表明,菌株在频繁传代的过程中会发生突变,浸出能力降低,出现退化现象。因此,菌种资源的保藏工作必不可少。此外,来源不同的浸矿菌虽然同属一个种,但是种间有些菌株在理化特性上有较大的差异且对金属硫化矿物的浸出效果是不一样的,同时在遗传组成方面差异显着,即遗传多样性。本文选用了保护剂聚乙二醇2000、聚乙二醇12000、聚乙二醇20000和甘油对叁株喜温嗜酸硫杆菌进行液氮冷冻保藏,并对其最佳的保藏条件进行了探索。实验研究结果表明以30%的PEG2000的保护效果最佳。因此选用30%的PEG2000和30%的甘油作为长期液氮保藏叁株喜温嗜酸硫杆菌的保护剂,分别观察保藏半年后、一年后观察菌株的存活、生长以及硫氧化情况。结果表明尽管保藏一年后菌株的存活、生长以及硫氧化情况均有所降低,但是30%的PEG2000保藏的效果明显优于30%的甘油,选用30%的PEG2000作为液氮保藏保护剂,喜温嗜酸硫杆菌至少可以存活一年以上。本文采用16S rDNA序列和16S-23S间隔序列、Rep-PCR、AP-PCR和RAPD技术对分离自中国不同地区的叁株喜温嗜酸硫杆菌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分析。叁株喜温嗜酸硫杆菌的16S rDNA序列和16S-23S间隔序列的相似性分别为99.9%-100%和99.7%-100%。综合Rep-PCR和AP-PCR分析,叁株目的菌株具有61.97%~71.64%的相似性。RAPD分析结果表明叁株目的菌株具有53.44%~75%的相似性。Rep-PCR、AP-PCR和RAPD技术的分辨率很明显要高于16S rDNA序列和16S-23S间隔序列比对,且可以用于快速辨别菌种遗传多样性。
尹春峰, 林文力, 肖伏莲, 卜范文, 段科平[4]2015年在《湖南猕猴桃溃疡病菌16S rDNA和16S-23S rDNA间隔区序列的克隆与分析》文中研究表明为明确湖南省猕猴桃溃疡病其致病菌的种类与特征,以猕猴桃主栽品种红阳、米良1号的溃疡病感病枝条为材料,采用BPA培养基、平板划线和梯度稀释法分离病原菌。利用引物27F/1492R和Psa F1/Psa R2对湖南省猕猴桃溃疡病菌16S r DNA和16S-23S r DNA间隔区序列(ITS)进行PCR扩增并进行核苷酸序列测定及相似性分析。获得Psa-JSHY株系、Psa-LXHY株系以及Psa-LXML株系的16S r DNA基因片段1 383 bp及16S-23S r DNA间隔区序列280 bp,且序列一致。经序列相似性比较表明:所分离株系的16S r DNA与法国181、新西兰ABAC9、意大利IKB4等株系的16S r DNA基因序列一致,与日本的KW11等株系存在3个碱基的差异,相似性为99.78%,与国内分离的11-830-1株系存在4个碱基的差异,相似性为99.71%;16S-23S r DNA-ITS序列与中国SXHY11-1、西班牙EFA131.1、葡萄牙PA838、韩国KBE9等株系的ITS序列一致。构建16S r DNA及16S-23S r DNA-ITS序列的进化树,可以看出所分离的株系与已报道的P.syringae pv.actinidiae各菌株聚在同一个进化枝上。以上结果表明,湖南地区分离的3个猕猴桃溃疡病菌致病株系均属于P.syringae pv.actinidiae。
周惠, 屈良鹄, 陈月琴, 陆勇军, 施苏华[5]1997年在《肠炎沙门氏菌2种rDNA 16s~23s基因间隔区序列分析》文中研究说明采用凝胶分离PCR产物的方法,对肠炎沙门氏菌中2种rDNA16s~23s基因间隔区进行克隆和序列分析.肠炎沙门氏菌小rDNA16s~23s基因间隔区,全长354个碱基对,包含1个谷氨酸tRNA基因.大rDNA16s~23s基因间隔区,全长518个碱基对,其中包含异亮氨酸和丙氨酸2个tRNA基因.它们分别与大肠杆菌的2个rRNA操纵子rnE和rrnH有较高的序列相似性.肠炎沙门氏菌大rDNA16s~23s基因间隔区比大肠杆菌rDNA对应的区域长71个碱基对,这一插入片段很可能是沙门氏菌属rDNA的一个特征序列.
廖惠红, 李杨瑞, 杨丽涛, 徐宁[6]2011年在《柑橘黄龙病病原菌非洲种和美洲种23S-5S rDNA序列的克隆及分析》文中研究说明【目的】克隆柑橘黄龙病病原菌非洲种和美洲种23S-5S rDNA序列并和亚洲种相应区域进行比对,阐明黄龙病3个种核糖体RNA操纵子之间的关系。【方法】根据亚洲种23S-5S rRNA基因区域序列的保守性设计引物,在非洲种和美洲种DNA样品上扩增,对PCR产物进行克隆和测序,并对新获得的序列进行序列验证和分析。【结果】非洲种获得了3 057 bp序列包括23S rRNA基因、细胞壁脱氢酶假基因和5S rRNA基因;美洲种获得了3 033 bp序列包括23S rRNA基因、glpK基因和5S rRNA基因。3个种核糖体基因顺序分别是:亚洲种16S rRNA、tRNAIle、tRNAAla、23S rRNA、细胞壁脱氢酶假基因、5S rRNA和tRNAMet;非洲种16S rRNA、tRNAIle、tRNAAla、23S rRNA、细胞壁脱氢酶假基因和5S rRNA;美洲种16S rRNA、tRNAIle、tRNAAla、23S rRNA、glpK基因和5S rRNA。【结论】黄龙病病原菌核糖体RNA基因有特殊的排列方式,即在23S rRNA和5S rRNA基因区间均有反向编码的细胞壁脱氢酶基因,其中亚洲种和非洲种为假基因,美洲种为glpK基因。
陈春[7]2006年在《刺槐根瘤菌的多样性分析及根系分泌物的作用研究》文中研究说明从杨凌地区豆科树种刺槐根瘤分离获得了40株根瘤菌,采用数值分类、16S、23S rDNA PCR-RFLP、IGS PCR-RFLP、16S rDNA全序列分析、nodA基因序列分析等多相分类技术,进行多样性和系统发育研究。对40株刺槐根瘤菌测定105项生理生化性状表明,供试的刺槐根瘤菌在碳、氮源利用、抗生素敏感性、对染料抗性程度等方面存在着差异。部分菌株具有较强的耐盐碱能力,其中42.5%的菌株能耐受3.0%的NaCl,17.5%的菌株可在初始pH12的YMA培养基上生长。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86%的相似水平上,40株未知菌株构成了3个新的表观群,其中第1、2类群各有10株菌,中心菌株分别为CCNWYC119和CCNWYC129,第3类群有7株菌,中心菌株为CCNWYC147。16S rDNA PCR-RFLP聚类分析将部分未知菌株分成3个遗传表观群,而且这3个类群与已知参比菌株相互分开,这与数值分类结果较为一致。23S rDNA PCR-RFLP和IGS PCR-RFLP聚类分析结果则表现出了多样性,38株菌分别分成了5个和4个遗传群。16S rDNA全序列分析表明,刺槐根瘤菌数值分类中群1的中心菌株CCNWYC119与各属的亲缘关系较远,形成一个独立的发育分支。数值分类群2的中心菌株CCNWYC129在系统发育上归属于Rhizobium-Agrobacterium分支内,与根癌土壤杆菌(Ag. tumefaciens)、悬钩子土壤杆菌(Ag. rubi)、Ag. albertimagni构成一个小的分支,CCNWYC129与其相似性分别为98.2%、97.4%、96.8%。数值分类群3的中心菌株CCNWY147在系统发育上归属于Mesorhizobium分支内,与M. thiogangeticum、M. sept- entrionale、M. amorphae、M. huakuii、M. plurifarium构成一个小的分支,CCNWYC147与其相似性分别为97.5%、99.9%、100%、99.6%、99.6%。其中CCNWYC147与M. amorphae 16S rDNA全序列相似性为100%,这说明菌株CCNWYC147与M. amorphae是同一种菌。nod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结瘤nodA基因序列反映的系统发育关系同以16S rDNA基因序列反映的系统发育关系差异较大,并发现nodA基因与根瘤菌的结瘤范围具有相关性。杨凌地区的刺槐根瘤菌CCNWYC119、CCNWYC129、CCNWYC147其nodA基因存在着差异性。CCNWYC147与CCNWYC129 nodA序列之间的相似性为67.2% ,与CCNWYC119 nodA序列之间的相似性为67%。CCNWYC119与CCNWYC129 nodA
鹿连明, 姚锦爱, 张利平, 胡秀荣, 黄振东[8]2010年在《柑橘黄龙病菌亚洲种16S rDNA和16S-23S rDNA间隔区的PCR-RFLP及序列分析》文中研究指明为明确柑橘黄龙病菌的遗传多样性,PCR扩增了6个不同地区黄龙病菌的16SrDNA和16S-23S rDNA间隔区(intergenic spacer regions,ISR),分别通过4种内切酶对其进行了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发现不同分离物的16S rDNA和16S-23S rDNA间隔区各酶切产物的电泳谱带完全一致,未表现多态性。对16S-23SrDNA ISR进行了克隆和测序,经DNAman和NCBI Blast比对分析发现,6个分离物16S-23SrDNAISR序列之间不存在碱基差异,与数据库中柑橘黄龙病菌亚洲种(Candidatus Liberibacter asiaticus)同源性高达99.0%~100%。系统发育分析显示所有的Ca.L.asiaticus归为一个类群,而后与Ca.L.africanus、Ca.L.americanus和Ca.L.psyllaurous组成韧皮部杆菌属(Candidatus Liberibacter)一个大的类群。结果表明,同一种柑橘黄龙病菌不同分离物16S rDNA和16S-23S rDNAISR无分子变异或变异较小,不存在遗传多样性。
张灵霞, 庄玉辉[9]2000年在《16S~23S rDNA间隔区序列PCR和RFLP分析对分枝杆菌复合菌群鉴定的研究》文中提出目的 对结核分枝杆菌复合菌群、鸟 胞内分枝杆菌复合菌群以及龟分枝杆菌龟亚种及脓肿亚种等几种快速生长分枝杆菌进行鉴定。方法 应用通用引物a及结核分枝杆菌特异的引物b ,对受试菌种的 16S~ 2 3SrDNA间隔区序列进行PCR扩增 ,并对引物a扩增产物进行限制性内切酶HaeⅢ、MSPⅠ消化反应。结果 应用引物aPCR扩增及RFLP分析能将除结核分枝杆菌复合菌群外的受试的其它菌群中的各菌种区别开 ;而引物b对受试各菌进行扩增 ,只有结核分枝杆菌有扩增条带出现 ,可将结核分枝杆菌与结核分枝杆菌复合菌群的其它菌区别开 ,达到菌种鉴定目的。结论 应用16S~ 2 3SrDNA间隔区序列PCR和RFLP分析能将结核分枝杆菌复合菌群等几组常规方法难鉴定的菌群加以区别。
尹春峰[10]2015年在《湖南湘西猕猴桃溃疡病分子检测鉴定及其防治药剂的筛选》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猕猴桃溃疡病为我国森林植物检疫性对象,是猕猴桃生产中的一种毁灭性的细菌性病害。猕猴桃溃疡病在我国湖南、陕西、四川、福建以及安徽等省的猕猴桃栽培区普遍发生,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本研究从湖南省的吉首、泸溪、麻阳、凤凰、永顺等县(市)的猕猴桃主产区收集到猕猴桃溃疡病感病样品,分离并纯化病原菌后,对获得的溃疡病致病菌株进行了分子检测鉴定;采用平板菌落计数法和田间喷雾+刮除病斑涂抹法进行了7种常用杀菌剂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剂防治效果试验。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从湖南湘西地区采集感染猕猴桃溃疡病的样品中,共分离纯化得到14份病原菌分离物,分别编号为:YSHY、YSML、YSJK、MYHY、MYCH、FHML、FHHY、 JSCH、JSHY、LXHY、LXML、JSML、TDCY、TDHY。2、利用引物27F/1492R和PsaF1/PsaR2对分离物的16S rDNA和16S-23S rDNA间隔区序列(ITS)进行了PCR扩增,分别获得了长度为1.4 kb和300 bp的目的片段。将目的片段回收纯化并进行测序,发现获得的14株致病菌的16S rDNA基因片段均为1383bp及16S-23S rDNA间隔区序列为280 bp,且序列一致。可以推断,所获得的14份菌株为同一致病菌。3、16S rDNA基因Blast比对结果显示:与国外报道的法国181、新西兰ABAC9、意大利IKB4等株系的16S rDNA基因序列完全一致;与日本的KW11和NCPPB3740、意大利PsaH108、韩国KBE9等株系存在3个碱基的差异,相似性为99.78%;与国内分离的11-830-1株系存在4个碱基的差异,相似性为99.71%。构建进化树可以看出,所分离的株系与已报道的Pseudomonas. syringae pv. actinidiae(Psa)菌株JF323029.1. JQ957916.、JX282390.1聚在同一个进化枝上。4、16S-23S rDNA-ITS序列Blast比对结果显示:与已报道的中国SXHY11-1、西班牙EFA131.1、葡萄牙PA838等株系的16S-23S rDNA-ITS序列一致;与韩国报道的引起猕猴桃溃疡病P.syringae pv. morsprunorum属LMG5075株系有2个碱基的差异。系统发育树来看,所分离的株系与P. syringae pv. actinidiae已报道的菌株JQ314412.1、JN378730.1等在同一个进化枝上,同时能与LMG5075区分开来。以上结果表明,湖南湘西地区分离的14个猕猴桃溃疡病菌致病株系均属于P. syringae pv. actinidiae。5、7种杀菌剂对猕猴桃溃疡病菌的室内毒力测定和田间药剂防治效果结果如下:室内毒力测定20%噻森铜悬浮剂抑菌效果较好,ECso为64.01 μg/mL,其次是72%农用链霉素,ECso为80.28 μg/mL。此外,50%噻唑锌·中生、85%枯菌酯·恶霉、46%氢氧化铜可杀得叁千、3%中生菌素、80%代森·锰锌的ECso值分别为129.42μg/mL、242.75 μg/mL、143.50μg/mL、256.66μg/mL、167.82μg/mL。田间喷雾试验表明,供试的7种药剂对猕猴桃溃疡病均有较好的防治效果,以20%噻森铜600倍液的防效最好,达到87.05%,其次是50%噻唑锌·中生800倍液和72%农用链霉素800倍液倍液,防效分别为85.33%和85.27%;80%代森·锰锌700倍液、46%氢氧化铜可杀得叁千1300倍液、85%枯菌酯·恶霉1300倍液、3%中生菌素1000倍液的防效较差,分别为77.30%、74.24%、72.03%、62.76%。基于以上试验,20%噻森铜600倍液、72%农用链霉素800倍液可在生产上推广应用;同时还发现大田防治中采用病斑刮除涂抹法比喷雾法效果要好。
参考文献:
[1]. 中国八省柑桔黄龙病病原菌种类和种内分化的初步研究[D]. 娄兵海. 西南大学. 2008
[2]. 霍乱弧菌O139和El Tor型菌株16s rDNA及16s~23s rDNA间隔区序列研究[D]. 吕涛. 郑州大学. 2004
[3]. 叁株喜温嗜酸硫杆菌菌种保藏及其遗传多样性比较研究[D]. 段红. 中南大学. 2013
[4]. 湖南猕猴桃溃疡病菌16S rDNA和16S-23S rDNA间隔区序列的克隆与分析[J]. 尹春峰, 林文力, 肖伏莲, 卜范文, 段科平. 植物检疫. 2015
[5]. 肠炎沙门氏菌2种rDNA 16s~23s基因间隔区序列分析[J]. 周惠, 屈良鹄, 陈月琴, 陆勇军, 施苏华. 中山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1997
[6]. 柑橘黄龙病病原菌非洲种和美洲种23S-5S rDNA序列的克隆及分析[J]. 廖惠红, 李杨瑞, 杨丽涛, 徐宁. 中国农业科学. 2011
[7]. 刺槐根瘤菌的多样性分析及根系分泌物的作用研究[D]. 陈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6
[8]. 柑橘黄龙病菌亚洲种16S rDNA和16S-23S rDNA间隔区的PCR-RFLP及序列分析[J]. 鹿连明, 姚锦爱, 张利平, 胡秀荣, 黄振东. 中国农学通报. 2010
[9]. 16S~23S rDNA间隔区序列PCR和RFLP分析对分枝杆菌复合菌群鉴定的研究[J]. 张灵霞, 庄玉辉. 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 2000
[10]. 湖南湘西猕猴桃溃疡病分子检测鉴定及其防治药剂的筛选[D]. 尹春峰. 湖南农业大学. 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