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电力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以企业管理全要素为研究对象,通过风险、协同、持续改进三项管理要求为措施,增强资产对外部输入风险的抵御能力、增强各阶段风险输出的控制能力、增强各阶段自身安全的保持能力,从而提升内在的预防和抵御事故风险水平,体现了本质安全能力建设的安全观。
关键词: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本质安全;安全管理
一、建设本质安全的必要性
(一)本质安全的客观需要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在管理理念、组织形式、运行方法等各个方面充分体现了本质安全的工作要求,符合本质安全现阶段发展的客观需要。国家电网公司发展至今,资产规模日趋庞大,需要运用现代化管理理念和技术防范深化应用安全管理能力,才能良好地保障巨型系统的本质安全。
(二)电网行业生产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作为目前先进企业普遍采用的资产管理模式,体现先进的安全管理理念、模式和方法,其全面推行是企业生产管理发展的必然趋势。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科技进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关注安全、珍惜生命”成为各类企业管理者和广大员工的迫切愿望。
(三)电网行业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求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通过树立安全、成本、效能最优的综合绩效指标,将资产管理与安全运行、优质服务、社会责任等多元化目标有效接轨,电网企业要在新一轮电力体制改革背景下争取有利的生存空间,促进企业长久、良性发展,就必然需要确保安全生产。
二、建设本质安全实施途径
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以全面管理为基础,以风险管理、协同管理、持续改进为手段,努力践行“一切意外均可避免”、“一切风险皆可控制”的管理思想,进而逐步趋向人员无违章、设备无故障、管理无漏洞、环境氛围好的安全工作目标。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体现了本质安全属性的安全观,其实现本质安全管理的主要途径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全面管理
均衡发展是基于对构成生产系统各要素在本质安全中发挥的作用认识而言的。构成生产系统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在生产管理全过程,企业发展的任一阶段,需要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制定不同的管理策略,平衡发展各要素,方能使其始终保持预想的管理成效。
(二)协同机制
本质安全的系统具有保障本身不对外部输出风险的性能,即具有本质安全的他稳性。“三集五大”管理变革实施以来,公司管理效率、经营效益、服务水平明显提升,然而专业管理体系孤岛现象尚未彻底消除,不同程度存在管理目标分散、业务管理界面不清、协同管控能力不足等问题,将严重影响本质安全水平。
(三)风险管理
本质安全的系统具有防范和抵御外部输入风险的性能,即具有本质安全的抵御性。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关注电网企业面临的所有风险,包括电网和设备风险、管理风险以及环境风险等内容。重点讨论环境风险的管理对本质安全的影响。
(四)持续改进
本质安全的系统具有保持各阶段自身安全能力的性能,即具有本质安全的自稳性。本质安全管理在建立设备、系统的本质安全的同时,需要对状态监测结果开展问题成因分析,为纠正和预防措施及持续改进提供支撑,提高本质安全防控能力,也同时需要建立持续完善的工作体系,来保证设备、系统、管理与环境的有效运转。
三、本质安全在电力安全生产中的应用
本质安全管理在电力安全生产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人员的本质安全、设备的本质安全、运行的本质安全和管理的本质安全。通过对四个方面进行安全管理和控制,最终达到建立完善的本质安全管理目的。
(一)人员的本质安全
在建立本质安全中,人员安全是整个工作的重点内容。生产人员需要具备过硬的生理和心里条件,并且具有控制生产环节的专业能力。在实际工作中,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进行岗位分析考核,对员工的实际能力进行检验和考核,保证上岗质量。在岗位管理上,要严格遵守持证上岗制度,保证一线员工的自身能力、技术水平与自身素质。
(二)设备的本质安全
设备是生产工作能够顺利开展的基础保障。建立本质安全,生产设备安全是整个电力生产工作的重要条件。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可靠的设备安全水平是保证安全生产,达到本质安全的必备条件。设备管理工作的核心内容是对设备的检修和维护。在运维检修过程中,提升设备维修效果,建立设备机械的管理机制,将设备清查管理工作进行深化和细化,在设备的管理上,还要积极的提高生产技术,不断引进新型设备,利用先进的技术水平保证电力生产中设备的经济稳定的运行,从而实现设备的本质安全。
(三)运行的本质安全
在电力系统运行时,要严格的执行相应制度,杜绝人员的不合理操作,保证整个设备和系统处于安全稳定的受控状态。在运行安全管理上,要严格的依靠两票三制制度,利用管理系统建立标准化的工作流程。在检修和日常工作上,要对操作人员进行严格的规范,对流程进行严格的遵守,真正的发挥两票三制的最终目的,从而实现运行的本质安全。
(四)管理工作的本质安全
安全管理是电力企业管理者对管理目标进行控制和管理的措施,是达到安全生产目的手段。在整个责任体系中,进行领导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和技术责任合理的划分。对整个生产工作中的各个环节进行责任分配,促使各个责任人发挥出安全生产的管理水平,从而提高整个安全管理工作的质量。
(一)电力市场化改革带来挑战
电力市场化改革将深刻改变电力生产组织方式和行业生态,给电网安全带来新的考验。随着售电量、增量配电投资业务逐步放开,市场主体不断增多,安全责任落实矛盾复杂,电网统一规划、统一调度、统一管理的协调难度增加,影响电网运行的因素明显增多,确保安全可控、能控、在控的任务非常艰巨。
(二)设备本质安全有待加强
随着电网快速发展,设备类型、数量越来越多,运行要求越来越高,公司系统相继发生主变抗短路能力不足损坏、高抗爆裂等多起设备故障,暴露出设计制造、工艺控制、零部件选择等方面存在问题,设备质量管理急需加强。
(三)员工安全意识与技能有待提升
有的领导干部和员工思想认识不到位,缺乏忧患意识和风险意识,工作思路跟不上形势 变化。个别员工对一些制度要求忽略,“习惯性违章”屡禁不止,没有做到令行禁止。部分一线人员的技能素质不能胜任岗位需要,系统运行、继电保护、计算分析等专业力量不能适应大电网发展需求。
五、建设本质安全提升举措
(一)实施本质安全顶层设计
基于对电网作用使命和安全工作的极端性特征的认识,公司要实现长治久安、持续发展必须树立大安全理念,锁定目标,落实责任,提升素质,加强管控,构建系统严密的本质安全防御体系,保障电网安全和企业安全,为加快“两个转变”提供坚强支撑。
(二)强化本质安全基础建设
本质安全基础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安全生产可控、能控和在控的水平。本质安全基础由人的基础、组织基础、设备基础和管理基础构成。
人的基础。实现本质安全生产的可控、在控和能控,关键在人,归根到底是靠高素质的员工队伍。公司通过优化整合培训资源,建立规范的集团化培训体系,分层分级开展规范统一的安全教育培训。保证作业现场关键人员安全可靠。
组织基础。完善的组织基础是保证安全生产工作有序开展的基本条件。
设备基础。完善的电网架构和运行可靠是基础,改善电网结构,设备健康水平和电网安全供电能力,不断提升资产管理水平,提高设备数据信息,对建设本质安全至关重要。
管理基础。构建适应预防为主本质安全管理体系的工作体制、奖惩机制、责任制体系、应急工作体系等,使公司本质安全生产工作做到制度化、规范化、标准化。
六、结论
以资产全寿命周期管理为基础,建设本质安全管理体系,保证电力企业安全机制的完善和健全,维持安全生产的状态。本质安全管理体系需要提高安全意识,提高管理水平,提高自身预见风险的能力,减少相应事故的发生。建立良好的本质安全管理体系是电力生产安全的重要工作,也是电力企业的工作重心,做好安全管理工作才能保证电力生产的安全可靠,最终提升自身经济效益,为社会发展提高源动力。
参考文献:
[1]程云.本质安全理论在发电厂安全管理工作中的应用[J].电力安全技术,2010(12)
[2]王猛.创建本质安全型电力企业初探[J].中国电力教育,2010(6)
[3]王小岗.论本质安全管理体系在电力安全生产中的应用[J],2013(12)
[4]王钦方.企业本质安全化模型研究[J].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论文作者:郑大巧,王端伟
论文发表刊物:《电力设备》2017年第26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7/12/31
标签:本质论文; 设备论文; 电网论文; 基础论文; 资产论文; 风险论文; 电力论文; 《电力设备》2017年第26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