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居住区空间设计的人文思考论文_应莉

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宾虹艺术学院 安徽合肥 230601

摘要: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设计并建造宜居、宜业、宜行的城市环境是当下城市规划和建筑设计人士需要考虑的问题。本文简单分析了城市居住区空间设计的不合理之处,并且根据当下规划建筑行业一些前沿的设计理念和设计原则,进行提升城市居住空间人文价值的实践分析,旨在为相关城市规划人员和建筑设计人员开展工作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关键词:城市居住区;空间设计;人文思考

一、城市居住区空间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一)整体设计流程滞后,景观规划和建筑风格不统一

目前很多新建居住区的规划设计流程存在问题。为了省时省力,很多规划都是“照搬模板”,没有进行实地考察和综合分析研究,导致居住区规划和城市规划之间严重的不统一。规划人员通常都遵循这样的原则:先规划、后建筑、再添加景观,景观设计完全是为了满足绿地面积而进行规划,导致其与建筑的整体风格之间严重不匹配。在很多老城区,部分老旧的居住区也与城市的整体规划格格不入。

(二)设计风格抄袭,设计没有人文底蕴

居住区的设计很多都是为了迎合“高大上”的设计风格而进行规划,很多小区都打着“普罗旺斯小镇”、“高端典雅欧式社区”的噱头进行开发,导致居住区的设计没有特点,同质化严重。在居住区内部的园林小品的设计中,欧式花架和中式凉亭杂糅混合的现象屡见不鲜,或多或少缺少一定的文化底蕴和景观美感。

(三)形式感浓重,功能性不佳

“形式第一、功能第二”,这是很多居住区存在的问题。纵观很多所谓的欧式小区,基础的设备设施没有完善,反而有很多华而不实的人工喷泉、装饰性雕塑伫立在小区内部,居住区居民没有锻炼的地方、出行不方便,缺少人文性,单纯讲求形式感的问题屡见不鲜。尤其是很多小区单元门口在设计的时候,没有加上无障碍通道或者可升降设备,导致部分无法行走的居民出行存在很大的问题。

二、提升城市居住空间设计人文价值的理论基础和实践原则

(一)理论基础

在进行本文写作的时候,主要借用的理论知识是联合国组织提出的设计主张:Barrier Free Design。其内涵就是充分考虑到各人群的需求,打造一个有人文关怀、考虑个体情感需求的环境。当然该设计理念主要针对是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怀和人文照顾,但是在城市居住区设计的时候,也要充分结合实际情况,打造一个充满人情味的居住区空间。

(二)城市居住区空间人文性设计的主要原则

1.顺应人的行为特征,满足住户需求

城市居住区的主要使用者是城市居民,还有一部分外来人口,因此在打造一个人文空间的时候,也要充分顺应居民的行为习惯,尽可能满足住户的正常需求。以高端居住区为例,高端居住区业主一般生活条件较好,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应当以智能化、科技化和高水平服务为核心,打造一个舒适、便捷的管家式生活空间;但如果是普通的住宅区,其更加强调居住的便捷性,就要做好公共设施建设,打造一个宜居的生活空间。

2.以住户的“尺度”为空间标尺,创设亲切舒适的空间

归根结底住宅是一个相对私密的空间,为了创始一个亲切舒适的空间环境,就要以住户的“尺度”为界限,保证居民生活的私密性。实践证明,辨别远方人物的距离限度是100米,但在住宅区这一距离要求显然是不能实现的,因此在设计的时候也要规划楼层间距、种植树木树墙等营造一个私密的生活空间。

3.展现区域文化,营造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居住区设计规划展现了一个城市的整体面貌,所以在设计规划的时候也要照顾到居住区的美观性,多开展社区活动提升居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此外还要加入地方元素,诚然西方的建筑设计样式有一定的可借鉴性,但是不能忽视的是,近年来中国元素盛行,很多人也对有中式情调的建筑设计情有独钟。在进行城市居住区空间规划的时候,也要中西结合、古今结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实现文化的传承和建筑的独具一格。

三、城市居住区空间的人文性设计的应用和实践

(一)合理的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当遵循合理性原则,在融入城市规划设计的前提下进行居住区规划,为了保证居民的居住舒适性,也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以下三方面最重要。

1.合理控制居住区的用地指标,规划设计合理规范

城市的居住区空间根据不同的住户数量和人口规模划定为居住区、小区和组团三个规模,为了保证营造更好的居住空间,建筑的配套设施和规划布局应当在符合城市整体规划的基础上,创设最合理的居住空间。如果在规划建设用地范围内有水域、自然植被等地面附着物,可根据规划要求适当保留,设计人员要综合考虑当地的社会经济、气候条件等因素综合规划设计。为了能创造一个安全、舒适的居住区空间,应当对居住区的建筑空间的用地指标严格要求,避免过于拥挤导致人文性不佳的情况出现。根据规划设计规范,城市居住区的用地指标见表3-1、表3-2。

表3-1 居住区分级

2.方便居民生活,无污染、不扰民

综合考虑周围的环境和城市路网,将城市居住区打造成一个相对独立但又和谐统一的居住整体,为了方便居民的生活,应当合理设计公共设施和公共活动中心。例如,大型的居住区内部应当有超市、菜市场和便民服务点,同时合理规划地上停车位、地下停车场。在公共服务设施的设置上,要尽量规避噪声、粉尘等对居民生活产生较大的影响。同时应当设计有便于识别的标志,方便亲朋到访和居民生活,以安全性为基本原则,城市的居住区配备物业管理系统和门卫保安,新建住宅区尽量采取刷卡入门的方式,以保证居住区居民的安全性。

3.自然环境与历史人文环境融入城市居住区设计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应当处理好建筑物、庭院绿化、建筑小品、道路规划之间的关系,重视空间的美观性和舒适性,创设一个和谐共生的居住环境。此外,还要把历史人文环境与城市居住区紧密融合,如果在居住区周围有重点保护文物、历史古迹和古树名木,应当予以保留和保护,实现合理开发、有效保护。以江西赣州南康的设计规划为例,在城区有文庙、城隍庙、溧水学宫等历史古迹,在建设的时候为了将文物更好地保护,在小东门外依照旧址设计迁建学宫,以达到更好的保护效果。

(二)宜居的居住区建筑空间设计

建筑设计的人文性理念主要体现在外观设计、内部空间规划和配套设施设备的配套上,打造一个适合居民生活居住的建筑空间。

1.外观设计有地方性特点,传统与现代风格相融合

每个城市都有不同的建筑设计,也有自身的历史和文化价值,以苏州市为例,苏州市的整体规划设计分为五大块,以苏州古城为中心,东西南北四个方位分别规划有生态科技城、综合商务城、太湖新城和高铁新城,形成四角山水、一核四城的规划设计形态(详细可见图3-1 苏州市城市规划图)。在姑苏区的很多家住依然保留有白砖黑瓦的建筑形态,建筑风格呈现古典园林风格(详细可见图3-2 姑苏区民居设计),最令人感到新奇的是,在姑苏区老城区的护城河城墙上,可以新区狮子山下的大厦,这种规划设计方式非常有特色,不仅保留了建筑的地方性特点,也实现了传统风格和现代元素的融合。

图3-2 姑苏区民居设计

房型设计合理舒适,智能化和生态化相结合

2.居住舒适原则

在建筑户型的设计上应当遵循建筑设计规范要求,综合考虑建筑用地、建筑朝向、建筑间距、楼层密度、布置方式等多方面因素。根据城市所在地理位置的不同制定建筑间距,建筑间距以满足日照要求为主,老年人住宅在冬至日至少满足光照两小时的标准,旧城改造的居住区应当满足大寒光照至少一小时的标准,详细见表3-3 建筑日照时长标准。

表3-3 建筑日照时长标准

3.引入智能化技术,打造智慧社区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时候应当利用新技术,保证规划设计的合理性,提高建筑的整体质量。为了更好地凸显人文性的特点,应当加强技术的运用,打造技术化智能化新型居住区。目前北京已经有2500多个智慧社区,提升居民生活和出行的方便程度。其中比较典型的是“5G+社区服务”和智能健身社区,“5G+社区服务”主要表现在单元可视门禁和5G人车监控方面,智能健身社区则能通过健身器材上的仪器记录运动时间、运动量、运动强度、消耗热量等数据,达到更好的锻炼效果。城市居住区内使用先进的通讯技术和科技设备,打造智能化、信息化的社区管理模式。在社区服务机构和小区物业的协同配合下,为居民营造一个和谐、安全、宁静、舒适的居住环境。此外,还要打造线上投诉反馈渠道,针对业主反映的问题及时解决,化解业主之间的矛盾、提升居住区服务的水平。

4.与生态化相结合,提升建筑的环保性

建筑的环保性体现在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例如减少红砖的使用量,采用新型秸秆可再生砖体,因为红砖是不可再生资源,此举能降低资源损耗。此外,秸秆砖具有提升建筑墙体的保温性和隔热性的作用,这样做也能大大提升建筑的舒适度。此外,优化建筑平面设计,让建筑的通风良好、采光良好;在楼层顶部可以打造雨水花园,实现雨水和回收利用,并且能提升建筑物的美观性和生态性。

5.居住区建筑的人性化设计

人性化设计体现在居住区的小细节中,例如,在台阶的设计上,要考虑到大人和小孩的平均步伐进行设计,在台阶旁边设计有无障碍通道,每个建筑物单元门前也应当设计有无障碍通道。此外,可以仿照日本公共厕所的设计理念,设置小孩专座和哺乳区,方便带小孩的妈妈使用。在小区内部设置清晰直观的标识,尤其是地下通道、无障碍电梯等场所都应当有明显的标识。为了给居住区居民打造生活娱乐的空间,应当规划建设小区运动场、广场,砖铺地面硬化场地,在活动场所的周围设有休息区、取水区。在很多老年人较多的居住区,在小区内部设置临时的医疗救护点也是确有必要。

(三)贴近自然的居住区绿化设计和道路规划

1.提升绿化效果,优化建筑设计的整体美观

将居住区的庭院区和生活区有机结合在一起,在有限的绿化空间下营造出更好的绿化效果。一般来讲,居住区是以家庭为基本单位,单元居民共用一个院落、小组团聚合在一起形成小区或者居住区的整体,因此在绿化上也应当分层次设计,由小及大分别为室内的绿色设计、建筑外部绿化、宅间绿化、组团绿化、小游园五部分。尽量避免大块绿地草皮的绿化模式,多采用三维立体的种植方法,将草坪、矮株花朵、灌木丛、大型乔木垂直种植,营造出一种错落有致的空间感。

在进行绿化的时候也要考虑到当地的地域风貌,在两广地区可多种植高大的南国热带树木,在苏杭等地尽量种植荷花、柳树等能营造出小桥流水人家的境界的植被;湖南岳麓山大学城的绿化设计非常有代表性,在该地大量种植枫香,秋高气爽万山红遍,美观性极强。在植株选择的时候尽量避免杨树这类春夏之交容易飘絮的植物,避免因为空气污染对居住区居民的正常生活产生影响。在开花植物的种植上比较常见的是樱花、玉兰、月季等,可以根据地域差异和季节差异适当选择,做到春夏秋三季有花,园林景观自然美观。此外,笔者在上文提到的雨水花园也是一个充分利用空间提升居住区景观质量的不错选择。设计师如有志设计雨水花园,可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合理选择分析。

2.道路规划合理,有效控制居住区内车流量

为了保证居民生活的安全性,门卫要把好第一关,外来车辆尽量不得入内或者在登记后方可入内。如果是开放性的居住区,就要将停车场位置做出明显的标识,引导车辆有秩序通行。此外,尽量实现人车分流,设置路面减速带和路障降低车速。居住区内部道路和建筑物应当保持一定的距离(详细可见表3-4 道路级别和建筑物的关系),且根据坡度设计防滑路面,坡度较大时应当设置无障碍坡道。针对地震多发区的居住区路面应当设置柔性路面。

表3-4 道路级别和建筑物的关系(最小距离,单位:米)

四、结语

总而言之,城市居住区规划是一种充分考虑居民居住习惯和生活习惯开展的规划设计,因为居住区居民需要在此处生活数年甚至数十年,因此一定要以方便生活、方便出行、宜居宜业为目的打造合理的城市人文空间布局。人文性需要考虑的因素众多,无论是居住区整体规划设计,还是建筑物的规划设计,亦或者是居住区的细节设计,都要考虑自身是否实用、是否是居民所喜欢、可接纳的。此外,在设计的时候应当保留本土特色和地域特色,不要照搬照抄其他城市居住区的设计规划。诚然,部分设计规划具有很强的艺术性和可参考性,但是因为每个城市的实际情况不同,还是需要设计师合理分析、统筹把握,坚持以人为本、坚持融入城市规划的设计原则,打造优质、优美、舒适的生活环境,提升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杨思然,王树声,李小龙,石璐.文轴:一种构建城市人文空间格局的秩序基线[J].城市规划,2019,43(07):67-68.

[2]李轶夫.基于老年人行为与心理特点的城市居住区适老化景观设计研究[D].鲁迅美术学院,2019.

[3]朱玲,王树声,李小龙,石璐.文象:一种城市人文空间格局设计的环境参照[J].城市规划,2019,43(06):71-72.

[4]孙茜,朱珊珊.基于儿童敏感期理论的居住区儿童户外活动空间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18,35(08):76-77+88.

[5]钱之辉.基于人文主义地理学理论的城市居住区景观研究[D].苏州大学,2017.

[6]陈世超.基于宜居城市理论的骑行友好型居住区设计策略研究[D].青岛理工大学,2017.

简介:应莉(1984.02-),工作单位:安徽财贸职业学院 邮编:230601 性别:女 民族:汉 学历:硕士 职务:专职教师,讲师

课题:安徽财贸职业学院2019年度“创新改革发展行动计划” 园林景观技能大师工作室项目(2019jngzs09)

论文作者:应莉

论文发表刊物:《基层建设》2019年第31期

论文发表时间:2020/4/14

标签:;  ;  ;  ;  ;  ;  ;  ;  

城市居住区空间设计的人文思考论文_应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