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邓小平统筹协调的战略思想,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战略论文,思想论文,统筹协调论文,邓小平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分类号]D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505(2007)03-0157-04
统筹协调,是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新理念和新实践,它强调协调发展,是我国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和创新。当我们把视角投向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时,就会发现他在绘制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宏伟蓝图时,曾提出了许多统筹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深入探讨和研究邓小平的这些思想,对于我们全面理解邓小平的发展理论,正确把握科学发展观以及应用科学的发展理论指导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尤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借鉴意义。
一、邓小平统筹协调战略思想的形成
任何一种理论体系、一个基本原理都有其赖以产生的历史背景或社会历史条件。邓小平统筹协调发展战略思想的形成也不例外,它是对毛泽东统筹协调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对我国建国后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
1.对毛泽东统筹协调战略思想的继承
建国以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党中央领导集体,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时,形成了以《论十大关系》和《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为代表的新思路。《论十大关系》提出协调的基本方针和主要目的是“要把国内外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为社会主义事业服务”①;协调的基本方法是统筹兼顾,统一协调;协调的对象是“十大关系”,即:重工业和轻工业、农业的关系,沿海工业和内地工业的关系,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关系,国家、生产单位和生产者个人的关系,中央和地方的关系,汉族和少数民族的关系,党和非党的关系,革命和反革命的关系,是非关系,中国和外国的关系。可见,毛泽东谈到了当时我国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的具有迫切意义的所有方面。《论十大关系》通篇贯穿了“统筹兼顾”的精神。②在这一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就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某些迫切问题作了更为集中、深入的论述,尤其提出了经济领域的“统筹兼顾、综合平衡、适当安排”,政治领域的“正确区分和妥善处理两类不同性质的矛盾”、“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文化领域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等具体协调的战略思想和措施,进一步明确了“统筹兼顾、统筹安排”的基本方针,对建国后我国经济的快速恢复和发展、全国各民族人民大团结局面的形成以及文化艺术领域的空前繁荣起了极为重要的推动作用。邓小平曾高度评价《论十大关系》中所蕴含的宝贵思想,认为它对中国的发展有很强的针对性和指导意义。邓小平统筹协调的战略思想吸收了毛泽东统筹协调的宝贵思想,是对毛泽东这些思想的继承。
2.对建国后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的总结和反思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首要的根本问题,始终坚持“以史为鉴”,对建国后近30年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教训进行了认真的总结和反思,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统筹协调的战略思想。针对我国过去经济建设中反复出现的盲目冒进、片面追求产量增长所付出的沉痛代价,他一再告诫全党,中国的现代化事业必须循序渐进、健康稳步地发展,我们的经济,步子不能迈得太快、太急,太快不切合实际。经济要发展,社会也要尽快地发展,但是,我们还是要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针对建国以来区域经济发展过分注重均衡发展的状况,邓小平认为以前的做法只能导致共同贫穷,要想达到真正的共同富裕,必须允许有差别,通过一部分人和地区先富起来,才能达到共同富裕。总之,邓小平的统筹协调观是对过去单纯以经济增长来衡量社会进步观念的摒弃。
二、邓小平统筹协调战略思想的科学内涵
邓小平在继承前人和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在领导我们党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进程中,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胆略和实践气魄,在适应时代要求和中国实际的基础上,深入探索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基本规律,逐步形成了视野开阔、内容丰富、博大精深并独具特色的统筹协调思想。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统筹经济与社会整体的协调发展
我们生活的社会是一个多元复杂的大系统,其中经济、政治、文化等因素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决定了社会整体协调发展的必要。邓小平也一贯认为人类社会发展是一个整体变迁的过程,一个社会的全面进步是一个综合性概念,它应该包括人民生活、科技教育、社会结构、社会秩序等各方面的全面进步。因此,他强调:任何社会要发展,固然首先要注意经济的发展,但又不仅仅是经济的发展,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致力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协调发展。一方面,社会主义的首要任务是发展生产力;另一方面,“现代化建设的任务是多方面的,各个方面需要综合平衡,不能单打一”③。首先,经济发展要有一个稳定的局势。中国最大的利益是稳定,必须在稳定中推进改革和发展,努力使二者之间保持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的良性运行状态。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是我们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必不可少的条件和保证,“没有稳定的环境,什么都搞不成,已经取得的成果也会失掉”④。其次,针对我国在两个文明建设中出现的一手软、一手硬的发展状况,邓小平强调:我们要在建设高度物质文明的同时,提高全民族的科学和文化水平,发展高尚的、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不加强精神文明的建设,物质文明的建设也要受破坏,走弯路”,“经济建设这一手我们搞得相当有成绩”,“但风气如果坏下去”,“会在另一个方面变质,反过来影响整个经济变质,发展下去会形成贪污、盗窃、贿赂横行的世界”。⑤因此,他提出了一系列“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最后,关于经济、科技和教育的关系,他指出教育与经济建设要密切结合,实现经济增长、教育进步的良性循环。“整个教育事业必须同国民经济发展的要求相适应”,“使教育事业的计划成为国民经济计划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建设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强国,任务很多,需要做的事情很多,各种任务之间又有相互依存的关系,如像经济与教育、科学,经济与政治、法律等等,都有相互依存的关系,不能顾此失彼。”⑥由此可见,邓小平始终强调经济与社会是整体而非局部的发展、全面而非片面的发展。
2.统筹区域的协调发展
根据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的客观情况,邓小平提出了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战略思想。由于我国地区之间的历史、地理和人文条件的不同,国家倾斜政策和自身努力不同,造成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有很大的差异。邓小平主张通过鼓励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以便带动越来越多的人走向富裕,达到共同富裕的目的。“提倡一部分地区先富裕起来,是为了激励和带动其他地区也富裕起来,并且使先富裕起来的地区帮助落后的地区更好地发展。提倡人民中有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也是同样的道理。”⑦因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最终达到共同富裕”。为此,邓小平又提出了“两个大局”的战略构想:一个大局,东部沿海地区要加快改革开放,使之较快地发展起来,中西部地区要顾全这个大局;另一个大局,当发展到一定的时期,比如20世纪末达到小康水平时,就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东部沿海地区也要服从这个大局。邓小平的“两个大局”思想在强调优先发展东部地区的同时,也注意了东西部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正如江泽民所说:“80年代,当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全面展开以后,邓小平同志对全国经济的协调发展就进行过深刻的考虑”,他提出的“两个大局”思想,就是要求“在发展战略布局上,必须有全盘的构想”。⑧“两个大局”的战略思想从根本上说就是要通过不平衡发展、不同步发展来达到平衡发展、共同发展的思想,这是一个包含着部分先富和逐渐实现共同富裕的辩证统一关系的有机整体。这样,邓小平设计了优先发展沿海地区,以“东西部共同富裕”为依据,以“部分先富”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为途径,以东部先富带动西部后富的“非均衡发展”为思路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战略构想。
3.统筹城乡的协调发展
邓小平在充分分析了我国国情的基础上,强调指出:“中国社会是不是安定,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城市搞的再漂亮,没有农村这一稳定的基础是不行的”。⑨可见,邓小平对城乡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十分明确的,即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基于这一认识,邓小平在进行经济体制改革时选择了从农村开始,在农村经济改革取得成功的基础上才进行城市的改革,而“城市改革的深化又进一步带动农村经济向前发展”。在处理工业和农业的关系上,认为工业应支援农业,农业反过来又支援工业。一方面,工业生产要为农业服务。工业要为农业提供资金积累和科学技术支撑,提供农用机械设备、肥料等,帮助农民增收;另一方面,农业又反过来支援工业,如果“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而农副产品的增加、农村市场的扩大、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又会强有力地推动工业的发展。“农业和工业,农村和城市,就是这样相互影响、相互促进。”⑩在城乡协调发展的途径上,邓小平认为我国农村应走以乡镇企业为主体、小城镇为载体的农村工业化、城市化道路。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不仅增加了农民收入,丰富和活跃了农村市场,还解决了占50%的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出路,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农村城镇化道路。
4.统筹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
我国人口膨胀、自然资源短缺和生态环境恶化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因素。统筹人口、资源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邓小平依据中国现实作出的战略决策。一是鉴于我国人口增长过快而且人口基数大,邓小平一方面提出要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提高人口质量;另一方面则指出,中国式的现代化,必须从中国的特点出发。二是把发展能源、交通等基础产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认为“能源是经济的首要问题”,有力地推动了我国能源事业的发展。三是强调保护和改善自然环境,把环保工作摆上各级政府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对那些严重污染环境的企业要坚决予以“关停并转”,要“植树造林,绿化祖国,造福后代”,且“要坚持二十年,一年比一年好,一年比一年扎实,为了保证实效,应有切实可行的检查和奖惩制度”。(11)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口、资源与环境协同发展,为下一代的需要奠定良好的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在邓小平这一思想的正确指导下,我国把计划生育、保护环境和保护资源作为基本国策已经深入人心。
5.统筹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的协调发展
在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上,邓小平提出要立足于自力更生,主张依靠自己的力量。他说:“中国的事情要按中国的情况来办,要依靠中国人自己的力量来办。独立自主、自力更生,无论过去、现在和将来,都是我们的立足点。”同时,要善于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把中国的发展放到世界发展的大环境中的战略高度去考虑,把握发展机遇,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他反复强调,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12)。在邓小平看来,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相互要求、相互促进,这是社会主义的应有之义。实行对内改革必须坚持对外开放,用足、用够、用好国际资金、经验、信息、市场等资源,以对外开放来推进对内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坚持对外开放首先要求搞好对内改革,对内改革是坚持对外开放的立足点和基本前提,要通过对内改革来巩固和扩大对外开放的成果。为有效地促进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有机结合,邓小平采取了以点带面,点、线、面相结合的渐进式开发战略,并在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的原则下,采取了对所有类型国家的全方位开放策略。
三、邓小平统筹协调战略思想的重大意义
邓小平统筹协调的战略思想是邓小平理论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是邓小平理论体系中最具特色的部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13)它不仅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统筹协调的思想,在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在经济、文化相对落后的中国如何建设社会主义的正确道路,并指导我国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而且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的提出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1.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统筹协调的思想
邓小平的统筹协调发展观是把马克思主义的统筹协调发展思想与当代中国的实际结合起来,而取得的最卓越的创新理论。它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新的实践基础上既继承前人、又突破陈规,开拓了马克思主义统筹协调发展思想的新境界。它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紧紧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运用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关于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全面发展的社会的基本观点,又有所创新。邓小平以战略家巨大的理论勇气敢于突破传统社会主义的种种禁区,突破传统社会主义的固有发展模式,抛弃已经过时的和不正确的理论观点,大胆提出前人没有提出的一系列新观点,极大地解放了人民的思想,激发了人民的创新热情。他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败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果断地提出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并注重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邓小平的统筹协调发展思想以其新颖的思路和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第一次比较系统地回答了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如何发展的问题,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统筹协调的思想,为马克思主义理论宝库增添了新的宝贵内容。
2.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邓小平理论是指导中国人民胜利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科学理论,是我们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14)在邓小平统筹协调发展思想的指引下,我国的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改革开放近30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速平均达9.6%,经济总量连续上了几个大的台阶。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加快发展,使中国经济成为全球经济的领跑者。根据世界银行公布的数据,自2001年我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中国经济增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平均贡献率达到13%。(15)各项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科教兴国战略不断取得新成就;可持续发展战略取得明显成效。人口过快增长的势头得到有效控制,科学发展观、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循环经济理念等逐渐深入人心。社会保障事业得到大力加强。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和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外国媒体这样评价:当前的中国再一次让世界叹服,它用最短的时间创造出最快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不能不说是人类发展史上的一个奇迹。(16)
3.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
邓小平统筹协调发展理论初步回答了中国如何发展的问题,为科学发展观的提出奠定了理论基础。邓小平坚持一切从中国的实际出发,一切从我们所处的时代特征出发,在突出强调“发展才是硬道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同时,还注重以人为本,经济、政治、文化的全面协调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上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发展观,具有非常丰富的科学内涵:全面发展是基础,协调发展是中心,可持续发展是根本,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目的。它强调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强调正确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强调正确处理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强调正确处理速度、规模和质量、效益的关系;强调正确处理经济增长、环境保护和资源支撑的关系;强调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能够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强调发展必须是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由此可见,科学发展观继承了邓小平的统筹协调发展思想,立足全局,提出全面、协调、可持续,努力实现又快又好的发展,回答了为什么发展、怎样发展、发展“为了谁”、发展“依靠谁”和如何科学评价发展等重大理论问题,丰富了对发展的认识,创新了发展的理念,使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思路更加完善、更加科学,更加有利于实现良性运行和一代接一代的可持续发展。
注释:
①《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3页。
②郭建宁《毛泽东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探索的当代思考》,载于《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5期。
③⑥《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50页,第107-108、249-250页。
④⑤⑦⑨⑩(11)(12)《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284页,第114、154页,第111页,第77-78、65页,第376页,第21页,第3、90页。
⑧《1999年6月17日江泽民在西北五省区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座谈会上就加快中西部地区发展的讲话》,参见1999年6月19日《人民日报》。
⑩包心鉴《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载于《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6期。
⑩胡锦涛《在邓小平同志诞辰100周年纪念大会上的讲话》,参见2004年8月23日《人民日报》。
⑩张卓元《改革开放激发活力7大因素决定中国经济领跑全球》,参见2006年9月25日《北京日报》。
⑩《巴西媒体: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是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参见新华网2006年8月31日。
标签:邓小平理论论文; 邓小平论文; 经济建设论文; 中国资源论文; 社会改革论文; 论十大关系论文; 社会主义社会论文; 经济论文; 时政论文; 经济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