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中的几个相关问题_研究性学习论文

语文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中的几个相关问题_研究性学习论文

开展语文“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的几个相关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论文,课堂教学论文,研究性学习论文,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为什么会出现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一种语文教学方法的选用是由其特定的文化背景、环境条件等因素决定的。现代语文教学观的核心是重视学生个性发展需要,强调学生语文素质培养。语文素质的几个要素包括:语言敏感、运用语言获取信息与传递信息的能力、语言的思维品质、质疑与批判意识、人文积淀等等。站在明天教育的角度上看,就必须有一种新的方式才能适应要求。同时,语文课程改革也在全国铺开,如上海推行“三课型”:研究课、拓展课、活动课。此外,各地语文教材改革也在紧锣密鼓进行,其共同点都是大大增加阅读量,每册课本由原二十几篇扩展到四十几篇课文,而课时却要削减。

这样的背景和发展趋势,逼迫我们思考、寻找与传统不一样的教法。而随着现代信息科技介入课堂,如何利用电脑、利用网络为以博闻强记为特点的人文性极强的语文教学服务的问题,也摆在我们面前。因此,研究课走进中学校园,并率先在语文课上成为常态化的、非表演性的课堂模式,则是一种必然趋势。在发达地区,研究性学习已发展到借助网络条件来进行。

二、研究课到底研究什么?

研究课的课型从目的上来看,大体有三种:

①以学习新知为目的的研究 (求知求真式研究课)

如:学习“汉代五言诗”单元,我们提出一个研究题目:“为什么说五言诗比《诗经》四言句式只多一个字,却是里程碑式的进步?借此引领同学明白五言句式表意功能与音韵节奏上的优势。再如,学习唐诗单元,教材选配的课文有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白居易《琵琶行》、杜甫《月夜》《蜀相》、李商隐《贾生》《无题》。为了更深入更全面地了解唐诗概况,除了有面有点的课内研究,不妨再给出课外研究课题:“我最喜欢的唐代诗人×××”,或“走进×××(诗人名或诗歌名)”。

②以质疑、发现为目的的研究(发现式研究课)

例如:陆游《书愤》一诗,人教版教材对“气如山”的解释为:怨气重如山。上海版则解释为:豪气壮如山。此外,对“千载谁堪伯仲间”一句的标点,人教版教材用感叹号,而上海版用问号。让学生质疑:你赞同哪种版本?学生就会对该诗内容有更深的理解。再如,学习《诗经》单元,让学生课后扩展阅读《诗经》,从中找出20个花草名词、20个工具(农具)名、20个生活用具名。通过这样一整理,学生就会从《诗经》中发现大量的两三千年前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丰富史料史实,对《诗经》开创的现实主义传统留下深刻的印象。

③以体验品味为目的的研究 (品味体验式研究课)

这种课型是常态化的基本课型,适用性很广,各种类型的课文都可运用:散文单元能用,文言文也能用。如《触龙说赵太后》一课,为了让学生体验纵横家从容自若的游说艺术以及落实文言文“信、达、雅”的翻译要求,可以让学生分段分角色现场表演,并现场评价。而戏剧单元教学,则更是应该以体验品味教学为主。如:教授荒诞剧《等待戈多》一课,最好让学生观看课文节选部分的话剧实况,让学生自己去体验这部堪称“挑战观众忍耐极限”的现代荒诞剧与传统戏剧相比有哪些不同点。

三、怎样组织开展研究课?

有实效的研究课的课堂教学基本流程至少应该包含四个环节:

收集学生问题→确立研究课题→分组上网研究→交流个性化成果

其中第一环节最重要。为此,课前设置一个问题调查表是很有必要的,可分三类问题:你最感兴趣的问题(学生喜欢的问题)、你感到困惑的问题(难懂的问题)、你有异议的问题(有争议的问题)。然后从中筛选最有代表性最有探究价值的若干问题作为课内研究与课外研究课题。确定了这些研究课题后,可采用老师指定或各小组自己选定课题的方式,利用网络展开研究。最后各组进行研究成果的交流。

四、教学实践中几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1.课内研究与课外研究相结合,以便节省时间追求学习效率的最大化

课堂教学总是以单元为单位进行的,一个单元有若干篇课文,分重点讲读课文与课外白读课文。老师不精讲的课文,不等于学生不用学,但如何落实却有讲究。可以把重点讲读课文划作“课内研究”,而把单元其他课文用“课外研究”课题去统摄。

如:上海教材高二第二学期有三个单元涉及鲁迅:《阿Q正传》《〈呐喊〉自序》《琐忆》《流产与断种》。我们可以把《阿Q正传》作为课内研究,提出的研究课题是“阿Q形象面面观”。同学上网研究后,弄明白了可怜、可笑的阿Q形象其实是面“镜子”:一方面照出国民的劣根性(精神胜利法);另一方面照出了社会病态,照出了辛亥革命失败的教训。而另三篇则通过课外研究课题“走进鲁迅”联系起来完成:了解生平——走进鲁迅(《(呐喊)自序》)、分析人物——走进鲁迅(把《阿Q正传》《祝福》《社戏》等串接起来)、透过他人——走进鲁迅(《琐忆》;对比材料《流产与断种》)。

2.变换多种课型,用最恰当的形式进行最有效的研读活动

①案例研究活动。案例的作用不仅给学生以示范性,还有印证性、拓展性等功效,很受学生欢迎。作文教学,就很适合设计成案例研究活动。比如,教授“概括叙述与具体叙述”单元,可以先让学生观看日本电视连续剧《灌篮高手》第84集《胜负》:湘北对陵南队争夺全国高中联赛最后58秒的比赛情节片段。一个只剩58秒的比赛内容,却足足演了5分钟,通过这一案例的研究,学生就会发现具体叙述的特点——延时性,也能发现具体叙述的基本写法。让学生研读电影《甲方乙方》故事梗概的案例,学生也不难发现概括叙述的特点——时间缩略性。

②问题探究活动。荒诞剧《等待戈多》是很费解的一课,学生一定有许多困惑,不妨干脆把课堂放开,让学生当堂提出问题,筛选出若干个最有价值的问题,引导学生探究解惑,从而完成学习。

③情境角色体验活动。学习《烛之武退秦师》一课,传统的课堂教学一般总要作人物分析。研究课则可把这一环节交给学生,转换成让学生推荐演员,让演员谈谈饰演烛之武、秦穆公、晋文公、郑伯公应把握怎样的分寸。通过这样的内心体验,学生自然对人物个性会有比老师讲析印象更深刻的理解。

④分解与整合活动。如:冯宗璞的散文《哭小弟》一课,可以按照散文训练来设计课堂,但效果未必最好。如果创设“冯钟越事迹报告会”的情境,让学生按文中不同人物身份,从课文中筛选相关信息变换组合成父亲、姐姐、领导、同事等各自的讲话,并由学生评点角色讲话得失,这样不仅学习了本文细节材料的作用,还利用文本做了信息提取与整合训练,还体验到人间真情,开掘了文本的陶冶、净化心灵的教化功能。

3.要体现学生主体性。丢掉或架空了这一点,就丢掉了研究课的核心、灵魂

第一,切实做到从学生中来到学生中去。一册课本几十篇课文,哪些精讲,哪些自读处理,其实可以交给学生决定;课文讲什么也应该由学生决定。因为,开放的课堂,最忌讳预先设置,牵着学生入套,否则,学生探究思维的灵气就会被扼杀。做学生愿做的事,效果最好,最能迸出创造的火花。

第二,体现主体性,就要敢于取舍,最大限度给学生自主研究的空间与时间。讲读课的主体是教师,因而课堂教学课时较简约;而研究课的主体是学生在开展研究活动,活动很耗时,给学生时间多了,老师讲课时间就少了,如何保证教学计划的完成?这就不仅要舍得把课时给学生,还要合理配置课时计划。教学实践证明,一个课题研究的课时量分成三块为宜:老师引导研究、学生开展研究、学生交流成果,课时配置为“1:1:1”。而老师讲课量的最佳黄金分割线应设在“七分”这个度上,正如“吃饭七分饱,穿衣三分寒”,只讲七分的内容最能激发学生后继学习的欲望。

4.让问题引领课堂进程

那么这个“七分”的时间用在什么地方最有价值?——好钢用在刀刃上,时间花在问题上。这里的“问题”有两层意思:

其一指问题设计。备课备什么?重点应该放在设计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上。

其二指问题激发。聪明的教师课堂上往往不直接提出问题,而是激发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直至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这是课堂教学的更高境界。

发现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问题一个个发现了,你要讲的内容、要落实的“点”不就全出来了吗?当然,一堂课不可能面面俱到,学生有几个问题没有发现,没有弄懂,并不影响他后继课文学习(不像理科),今天不懂的、没碰到的,学到后面还会碰到的,自然会一通百通。

5.抓好终端评价

问题提出来了,又是学生自己动手解决,那么如何保证学术的严谨,让学生明确正误呢?这就要抓住终端结论的评价交流。在评价过程中明白得失,学会研究方法。

终端评价的几个要领:

①首先要给出合理的评价量规。合理的评价量规应该包含几个基本要素:

观点的原创性、论证的逻辑性、资料的翔实性、语言的准确生动性、媒体运用的生动性、研究方法的熟练性等。

②学生交流时,要介绍结论理由、研究流程、方法、留存的困惑。

③评价分两类进行,互为补充:学生相互评价、老师评价小结。

标签:;  ;  ;  ;  ;  ;  

语文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中的几个相关问题_研究性学习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