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学会自己成长——访心理学家岳晓东博士,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心理学家论文,博士论文,让孩子论文,岳晓东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岳晓东博士,1993年获得哈佛大学心理学博士学位。现在香港城市大学应用杜会科学系任教,并受聘担任南京大学、华南师大、南京师大等十余所大学的客座教授。岳晓东博士在青少年心理咨询、创新思维、青少年偶像崇拜等方面做了大量研究,成绩斐然。他先后在国内外各类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六十余篇。他所著的《登天的感觉》、《少年我心》、《哈佛热线》、《与真理为友》等心理学科普读物,深受读者喜爱。
日前,记者采访了岳晓东博士。
父母给孩于最大的礼物是让他拥有健全的人格
卢:在家庭教育中,越来越多的父母意识到,孩子若想在社会上立足,健康幸福地迈向成功,光是重视智力的开发和知识的积累是远远不够的,拥有良好的心理素质才是成功的基础。几年来您一直从事青少年心理和行为的研究工作,很想请您谈谈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的?
岳:在当今社会,父母给孩子的最大礼物莫过于健全的人格。什么才是健全的人格?它包括自信、宽容、社会适应、自知之明、乐观态度和抗挫折的压弹能力等要素。孩子在学校里,由于升学压力的作用,学习直接影响着孩子的形象,成为孩子日常生活的主宰。而一旦成人,走入社会,人格的作用就非常突出地显现出来。如果一个人不能从儿时就获得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健全的人格,当他进入社会后,身上所潜存的问题必然将成为影响他个人幸福的严重障碍。在前一段时间发生的马加爵事件中,马加爵本人只是一名普通的大学生,他既没有人格分裂,也没有心理疾病。因为无论是心理疾病还是人格障碍都有严格的医学指标。马加爵之所以为了极小的人际冲突而连杀4位密友,主要是因为他严重缺乏健全人格的基本要素——压弹。
卢:什么是“压弹”?这是一个新的教育理念吗?
岳:这是国际心理学界正兴起的一个全新的概念,它结合应激心理学与健康心理学的最新研究成果,以一种新的视野来看待个人的应激反应。压弹原本是物理学的一个概念,泛指物体接受压力时的反弹,运用到心理学曾有人把它译作“抗逆”或“反弹”。但是我认为,“压弹”既保持了其原有的物理学含义,又表达了个人面对生活压力和挫折的反弹能力,所以取此词。从整体上看,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压弹是个人面对生活逆境、创伤、悲剧、威胁及其它重大压力的良好适应,因此也有人将压弹定义为“面对挫折不被压垮的能力”。换句话说,面对生活中的逆境,人既要有耐挫折力,也需要排挫折力。其中耐挫折力会使人勇于承受各种生活压力,不因一时的困境而丧失斗志,放弃自我的信念;而排挫折力则使人善于化解各种生活压力,以化险为夷,转危为安。在这当中,“压”与“弹”互为促进。我们提倡对青少年进行压弹教育,提高一个人的压弹能力,就是促进其自我成长和人格完善。
压弹教育:孩子的潜能开发,父母的觉悟提高
卢:现在许多家庭都只有一个孩予,经常有父母把他们未实现的梦想寄托在孩子的身上,生活上无微不至地照料,学习上大笔地智力投资。生活好了,许多孩子在心理、情感上反而显得相当脆弱,经不起一点挫折和压力。当父母意识到了这一点时,就会感到很焦急,认为孩子出现了问题,是自己教育的失败。您认为压弹教育能够给予父母们哪些具体的启迪?
岳:这里所提出的“压弹”,对孩子来说是潜能的开发,对父母来讲则是觉悟的提高。为什么这么说呢?孩子天生并不具有压弹,压弹能力的培养是个日积月累的过程,是从父母在生活中对孩子的点滴小事上的引导而做起的。现在云南全省都在抓“马加爵第二”,小心孩子成为第二个马加爵。好多父母也在进行深深地自责。事实上,这种做法忽略了孩子自身的责任。马加爵自己应该在这个事件中承担主要责任,因为他不能提高自身的心理调节能力,遇到挫折不能够及时化解,这是自我成长上的失败。也就是说,孩子的人格成长本质上是自己的事情。学会压弹,就是潜能开发,就是自我成长。比如说现在的孩子会遇到很多苦恼:学习压力很大,不能随心所欲,想玩也不能玩;再加上同学之间闹矛盾、学习本来挺好现在却不好了、被老师批评了、误解了等等,这些对他们而言都是挫折。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帮助孩子有意识地学会积极的面对方式。这是一种探讨式的教育,而非说教式的。就是说,孩子学习不好了,我们能够心平气和地给予鼓励,和他讨论,究竟不好在什么地方,怎么就能够补上来,让他自己有所启动,有所觉悟;孩子人际关系出了问题,能够启发他既分析别人的原因,又分析自己的原因。如果是别人的原因,也不要为此烦恼,是自己的原因,就要设法纠正。
卢:您的《少年我心》一书,就描写了您儿时成长历程中的抗挫折的经历。
岳:对,那是我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思想来分析自己成长事件的一本书。其中就讲了这样一件事:小时候玩赢玻璃球(也叫弹球)的游戏,10岁的我一下子欠了小伙伴18个玻璃球。那对我来讲是灭顶之灾。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小孩子欠18个玻璃球跟现在欠180万的感觉是一样的。这些都是压力,当时也可能什么都不做了,就是一天到晚哭哭啼啼的。但是我知道必须自己去面对它、克服它,那时真有一种被逼上梁山的感觉。最终我通过自己的努力,赢回了那18个玻璃球。当时如果家里人给我一点鼓励,我想我会做得更好。这些东西就都是潜能开发,原来没有的能力,现在有了;社交能力原来没有,现在有了;反省能力原来没有,现在有了。孩子没有生下来就是英明的,都是一步步经受挫折,在挫折中成长,然后善于总结,这孩子就有悟性。潜能被开发了,压弹能力也就提高了。
卢:那么,什么叫父母的觉悟呢?
岳:所谓父母的觉悟就是要有敏锐的目光和真诚的同感。现在社会上提倡的挫折教育,得到了很多父母的认可。可有些父母容易走极端,觉得孩子现在太幸福了,要让他们吃一点苦,于是把孩子送到农村去体验生活,认为他们由此就知道什么是苦了。其实,这是很片面的认识。在小说《西游记》所讲述的故事中,二郎神的额头中间长着能洞察一切的“慧眼”。当今的父母所需要的正是这样一双慧眼,首先,看出孩子真正所需要的是什么。其实我们已经说过,孩子每天都有他们的痛苦,父母的觉悟就是睁开“慧眼”,从孩子日常生活中的点滴做起,用比较敏锐的目光,善于发现孩子每天从学校回来后的情绪反应,面对孩子所遭遇的每一件小小的挫折和感受,父母能够有一份真诚的同感,即把自己放在和孩子平等的位置上,去体验他们的心理。其次,就是给孩子独立思考的机会,培养孩子自觉的主观能动力。要意识到孩子的成长是他们自己的事情,父母只充当师傅和朋友的角色,承担引导的责任。孩子在日常学习、生活中所遭遇的种种问题,与其父母帮着解决,不如让孩子自己去发现,去学会化解矛盾。父母起的是引领、指导的作用。每天有一个谈话,坚持不懈地交流,远远胜过了专门送孩子去锻炼。这就是最平常的压弹教育。
卢:您所说的那种让父母去开慧眼,是不是就是让父母也学会心理咨询“助人自助”的原则呢,也就是说,帮助孩子寻找并学会自己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能力?
岳:对,让孩子懂得自己去解决问题。做父母的不是要告诉孩子该怎么办,而是要他自己去总结,以达至最终的成功。教育和心理咨询一样,是要带给你的对象以英雄感、成功感,这才是正确的方法。
交叉教育:我愿意做孩子的教父
卢:现在有些孩子,特别是他们升入中学、进入青春期以后,由于小学时就没能和父母建立良好的沟通关系,所以当他们遭遇挫折时,父母即使想进行引导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
岳:这时候父母可以找一个第三者来替他们对孩子进行帮助和引导。这里我提出了一个概念,就是交叉教育。
卢:是我们平常所说的那种跨学科的交又教育吗?
岳:不,这里所说的交叉教育是我所提出的一个新的观念,其中包含着很平常的含义。它的原义来自于一些基督教国家。在那些国家,早在孩子出生前,其父母便要在亲友中为孩子物色一位正直可靠、行为端正、受人尊重、名声较好的人担任孩子的教父或教母,让他们在宗教信仰方面帮助孩子。教父或教母与孩子的一生都将有密切的关系。所谓交叉教育,就是借鉴教父的意义,借助各方面有利因素和力量促进孩子健康成长。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是通过另外一个人或一件事,通过另外一个人的某些方面达到教育的目的。承担这种角色的重要人物可以按直接和间接来划分,直接的人物可以是父母的同事、亲戚朋友、孩子的老师,也可以是孩子的学长、大哥哥、大姐姐。间接的交叉教育是孩子所敬重的某一历史人物,通过介绍名人的生平事迹、看他们的书达到某种教育的效果。
卢:也就是说,这个代替父母实施教育与引导的人必须得到孩子的认同和接纳。
岳:是的。孩子有时对父母的教育未必认可,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角色决定了行为,关系决定了障碍,亲子关系再亲,也不可避免父母对孩子的训斥和打骂,时间长了孩子的情绪肯定会受到影响,教育的动力相对会弱些。孩子会有一段时间不认可父母的教育,却可能看中别人给予的帮助和引导。这个道理看似简单,其实有着很深的意义。对孩子实行交叉教育,实际上是要让孩子在遇到挫折时,除了父母还有其他值得信赖、可以求助的人。交叉教育的成功有三大原则:
第一,距离产生美。常言说,“外来的和尚会念经”,作为教父、教母的重要人物对孩子教育的影响是非常大的。在西方这种交叉教育的关系一旦形成,教父或教母对孩子就有了一种责任感,这种关系会帮助孩子在特殊时期平稳过渡。
第二,尊重就是动力。当孩子信任一个人,他就会愿意听这个人的话,就会愿意和他有一种互动。教父之所以能成为教父,就是因为孩子愿意让他做教父,这是巨大的动力,巨大的力量,巨大的能源开发。孩子信了他,就愿意和他交流。我就是我一位中学同学的孩子的教父,其实我说的话和他父母的话没有本质上的差别,都是关爱,但他就愿意听我的,我对他有一种神秘感,我说一句话,就顶他父母一百句。
第三,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每一位长辈在教育和引导孩子时,都不可避免地引用他自己的经验,这没什么不对,无论你的经验是好还是不好,都会提供给孩子一个参考的指标。
这就是所谓交叉教育的三大原则,在这些原则之下,就是每位父母的智慧了。孩子认的教父太多,他也不愿意。一个教父没有,孩子就可能缺乏支持。所以它是一个缓冲力量。关于教父的责任,这里还可以提一下“充电理论”。
卢:什么是“充电理论”?您的想法总是很有创造性。
岳:所谓充电理论就是要对孩子定期充电,增强他们前进的力量和信心。孩子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情绪上都需要充电。父母的充电如果不行,就让教父教母来给他充电。每隔一段时间就要充一次。我最成功的一个案例,就是以教父的身份,用长期的充电,引导了我一个朋友的孩子。
卢:您是怎么给他充电的呢?
岳:在8年前,这个孩子曾在我家住过一晚,那天,我们聊了一夜。我给他提出了一个理念,叫“百分之五多余的努力积累下来可以决定百分之百的差别”。怎么讲呢?孩子有时在学校里会认为多做一些事情也没有什么用。其实,他比别人哪怕多做一点点,累积下来,一年5%,两年10%,四年就是20%,滚动加滚动,孩子就会有一种超前的意识,没有人推你,你自己就会推动自己前进。
卢:我感到您的这种充电理论,就是不断地给孩子提供希望。
岳:对,希望就是力量。这个孩子在学校自觉地刻苦学习,后来被保送上了南京大学。在大学里,他不仅学习,还参加各种社团锻炼自己。大学毕业后,我就为他写了推荐信,孩子现在在斯坦福大学读书。这些年我一直在和他通电话,及时为他充电。对他来说,这就是希望。其实他的成长是靠他自己的努力,但他总感到有人在关心他,他就比别人做得多,有动力,有更强的自觉性。这一方面是交叉教育的结果,因为我愿意做他的教父,分担他的希望和压力。另一方面,也是孩子自己的觉悟,他已有了很好的压弹能力,不再需要别人给他压力,他自己就可以自己推动自己了,也就是说,他学会了自己成长。这是很不容易的。
调整儿童的认知,就是培养自我反省的习惯
卢:您曾在美国生活多年,现又在香港任教。国外的家庭教育还有哪些值得中国借鉴的经验吗?
岳:我觉得中国的家庭教育缺乏对孩子幽默能力的培养。这也许和中同的传统有关,无论是从人格方面还是从创新层面都对幽默看得很淡。其实幽默是一种很重要的能力。美国人把幽默看成创新的重要因素,它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思维状态,更是一种潜能开发。我把训练幽默功夫列为培养压弹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我认为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把培养幽默做为一个指标、一个开发项目。因为我们需要幽默,它不是油嘴滑舌,不是哗众取宠,而是由衷地自然地流露。
卢:您说我们需要幽默,那么幽默在中国孩子成长中的意义是什么?
岳:谈中国孩子也好,谈人格发展、压弹培养也好,我们认为需要培养幽默能力,有幽默生活就会开心。这是一个调整认知的问题,这种认知的调整在不同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的特点。一个人如果从小孩子时期就学会幽默,长大后就会对生活更积极,就会更主动地缓解生活压力,这是非常有效的压弹能力。
卢:您刚才说认知的调整在不同年龄阶段会有不同特点,那么在儿童时期如何调整认知呢?
岳:儿童的思维发展是有限的,我们研究发展心理学都知道,和家教有关的一个很重要的问题就是儿童的自我中心。因为孩子的成长历程就是从自我中心当中走出来的历程。孩子在婴儿时期根本没有他人的概念,饿了就会使劲哭,直到有人来关照他为止,而不在乎别人是否有事,是否累了,反正他不舒服就会哭。而发展到最后,孩子走出自我中心,变得能有同理心,去替他人着想,调节自己的心态。这些美德就是一个不断调整认知,不断成长的历程。所以孩子的认知和成人不同,比如辩证思维,坏的变成好的,好的变成坏的,孩子直到十四五岁才会有这种思维能力。这时候父母能做的就是当孩子遇到具体事件时和他们一起讨论,启发他们思考,让他们有自己动脑筋的机会,这就够了。
卢:这就是一种调整认知的过程。
岳:是呀,孩子如果没有经过这样的训练,是不可能有这方面认知的。
卢:您有没有经历过这样的事呢?
岳:比如说我在《少年我心》里写我有过这样一个经历:我上六年级时和班里的其他四个小伙伴结成了“五兄弟”,我成了老三。可惜没过多久,我们之间开始闹矛盾,最后谁都不理谁了。刚开始,我总觉得一切都是别人的错,不是我的错。可是我还常常怀念我们在一起聚首的时光,心里很难过。后来我的父母启发我:难道你自己就没有错吗?
卢:您的父母就在帮助您调整认知。
岳:对。后来我发现,的确我也有错。认识到错误,这是认知的第一步。第二步,父母就问我:你认识到错了,那你想怎么打开这个局面呢?我意识到我要和朋友重新走到一起,就必须采取主动。孩子之间有了矛盾,见面不再打招呼,其实大家表面上都绷着脸,可心里特别愿意别人和自己打招呼,所以我就要突破这个障碍。我就鼓起勇气和五兄弟中最面善的一个套近乎,要和他一起做作业。第一次,他拒绝了。我坚持不放弃,第二次我又去说,他不置可否。第三次,他就让我去他家一起写作业。一路上我们什么话也不说,那一路我觉得真漫长啊,虽然他家离学校也就二百来米。因为那是个尴尬,但是对我来说是个突破自我的过程。不能只要求别人顺从你,你也要学会顺从别人。到了他家后,他就给我倒了杯水,我马上就感到放松了,后来我们之间的矛盾就完全解决了。
所以父母要抓住这些生活中看似平常的典型事件,经常启发孩子思考、讨论。这不仅能解决当前这些人际关系、学习障碍等小问题,也是在培养一个习惯,一个学会自我反省的习惯。这种习惯一点点积累,最终一生受用无穷。
卢:所以对孩子的认知调整就是启发他们自己去思考,困难必须要面对,问题必须要解决。没有办法就要自己想办法。
岳:对,这就是我讲的对孩子的潜能开发,就是压弹能力,就是学会自己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