展望和努力把中国软科学事业推向21世纪--在中国软科学研究会1998年学术年会闭幕式上的讲话(1998年12月18日)_软科学论文

展望和努力把中国软科学事业推向21世纪--在中国软科学研究会1998年学术年会闭幕式上的讲话(1998年12月18日)_软科学论文

高瞻远瞩,埋头苦干,将我国的软科学事业推向21世纪——在1998年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学术年会闭幕式上的讲话——(1998年12月18日),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软科学论文,高瞻远瞩论文,埋头苦干论文,闭幕式论文,研究会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我们这次学术年会开得很好,在全体大会上共有报告6篇, 在小组会上宣读的论文共280多篇,在学术研讨中充分发扬了学术民主, 探讨了有关我国改革与发展中的一些重要问题;会上还专门组织了一次软科学沙龙,让大家畅所欲言。实践证明,定期召开这样的学术会议,对推进我国的软科学研究事业,提高软科学研究水平,具有相当显著的作用。我在前天的开幕式上已就《复杂科学与软科学》为题作了一个学术报告,现在仅就如何将我国的软科学事业推向21世纪的一些思考谈几点个人的意见供大家参考。

我国软科学发展历程的简短回顾

我国软科学的孕育阶段可以追溯到1978年,当时钱学森等人在《文汇报》上发表了题为“组织管理的技术——系统工程”一文,将我国现代管理科学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为了适应改革开放的需要,许多学者努力介绍国外管理和决策的理论及实践成果,并结合我国的情况进行研究,一批软科学研究机构也应运而生,形成了一个蓬勃发展的大好局面。

1986年7月全国软科学研究工作座谈会的召开, 标志着我国软科学事业的发展进入了新的阶段。当时的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同志在会上作了题为“决策民主化和科学化是政治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课题”的报告,钱学森同志也作了题为“软科学是新兴的科学技术”的报告,这次会议明确了软科学在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作用,也确立了“软科学”这一术语在我国“约定俗成”的地位。

在国家科委的大力推动下,我国软科学事业得到全面的迅速发展,在科学研究、成果奖励、书刊出版、学术交流等方面都欣欣向荣,还成立了国家软科学工作指导委员会。大力发展软科学、加强软科学研究、推进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等号召逐渐被社会所接受,还扩大了软科学研究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1994年12月召开的全国软科学工作会议,进一步推动了我国的软科学研究事业。江泽民总书记接见了参加会议的全体代表并作了重要讲话,强调了软科学在我国改革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这次会议还正式成立了中国软科学研究会,马宾同志当选为理事长。

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在1996年12月召开了第一次学术年会,共收到论文500多篇,这是软科学研究成果的一次大检阅和大交流, 也鼓舞了大家进一步办好研究会的决心。我们这次学术年会就是按照上次年会上两年举办一次学术年会的决定筹办召开的。我希望这一制度能继续坚持下去,到2000年召开第三次学术年会。

软科学研究应当高瞻远瞩

我在上次学术年会上说过,尽管大家对软科学的定义和范围认识不同,但是否可在以下三点上建立共识,即软科学研究的对象是复杂的社会、经济、科技系统,其研究方法应当是跨学科的综合集成方法,其目的是为各级各类的决策提供支持。我认为如果按照这一共识,则应当承认软科学研究必须要高瞻远瞩,理由如下。

研究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对世界发展趋势的深刻了解。中央领导同志多次指出,当今世界发展的特点是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随着我国与世界各国交往及贸易的增长,我国的发展也必然会越来越受到外部环境的制约,例如这次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外贸出口的影响就越来越明显。

近年来,国外学术界提出了许多新的观念,如知识经济、复杂科学、企业重建、核心能力,等等。我认为软科学研究人员对国外提出的一些新观念,首先要有高度的敏感性,但不要赶时髦;其次是要认真研究其特征和提出的背景;三是应结合我国的现状进行思考,提出对策;四是要提倡百家争鸣,发扬学术民主,各抒己见,求同存异,通过实践来逐渐求得一致。

知识经济这个话题最近炒得很热,我认为值得认真研究。例如对究竟什么是知识经济?它有哪些主要特点?国外为什么要在当前提出这一概念?对我们会提出哪些挑战?我国目前距离知识经济还有多远?我们应如何应对国外知识经济发展的潮流?等等问题,都应当进行认真的分析和思考,并提出真正有参考价值的建议。

研究中国的发展要立足于对中国情况的深刻了解。我国经济近年来虽然发展较快,但由于人口众多,人均水平仍然很低,地区之间也不平衡。从总体上说,我国目前的经济结构还是二元结构,农业机械化和工业现代化的任务尚未完成,高技术产业所占比重还很小,而且多集中在东部沿海地区。因此我们必须客观冷静地认识我国的发达水平,切不可估计过高。

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体制转型的时期,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还有很多遗留的问题有待解决,新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还有待巩固和完善。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不能设想一蹴而就达到理想的状态,而是应当研究如何从当前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合理的步骤,逐步逼近理想状态。同时还要注意在转型的同时引导人们转变观念,例如引导下岗人员转变择业观念。

在转型时期,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不同,以及利益群众格局的变化,在思想认识上产生多元化是难以避免的。对于不同的认识和学术见解,决不能用简单的方法来强求统一。而是要力图使其保持和谐,发挥协同作用。正如我们唱大合唱,尽管男女高低音四个声部所唱的旋律不同,但整体上是非常和谐的,其效果比齐唱要好。当然,要保持和谐,就要服从指挥,突出主旋律,防止噪音。

研究中国的改革和发展要有正确的理论指导。马克思在《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导言中指出“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力量只能用物质力量来摧毁;但是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充分说明了理论的重要性。我国有许多软科学研究人员(包括我本人)都通过自己的实践认识到,只有以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和辩证法为指导思想,才能够得到符合实际的结论。

但是,正如江泽民总书记在中共十五大报告中指出:“马克思主义是科学,它始终严格地以客观事实为根据。……马克思主义必定随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不断发展,不可能一成不变”。我在参加中共中央征求对十五大报告初稿意见的座谈会上曾说过,对报告中马克思主义是科学,要随着时代、实践和科学的发展而发展这句话,我是有充分体会和理解的。从自然科学上来说,牛顿力学在很长时期内是公认的真理。但本世纪初两个重大科学发现证明牛顿力学在某些情况下不适用,一个是相对论,证明把牛顿力学推广到宇宙尺度是不行的;另一个是量子力学,证明把牛顿力学应用到微观的原子尺度也是不行的。牛顿力学强调的是确定性,而量子力学强调的是非确定性,在原子水平上,实际只能用统计的办法来解决问题,而不能用牛顿力学的办法来解决问题。相对论和量子力学的发现,并不是否定了牛顿力学,而只是说明牛顿力学随着科学的进步,随着应用范围的变化,它有不适用的地方,这就需要有新的理论出现。如果我们今天还把牛顿力学奉为圣明,一点都不能改动的话,就没有今天的原子能和平利用和卫星上天了。同样,实现理论的工具也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如果把马车看作是老祖宗留下的传家宝,一点也不能改动的话,那我们今天也就坐不上汽车和飞机了。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地用实践中发现的新知识去丰富和发展原有的理论,而不是墨守成规,故步自封。

我在前天的报告中说过,我认为复杂科学的出现标志着科学哲学向唯物辩证法的回归及螺旋式推进。事物普遍联系、对立统一、从量变到质变、否定之否定等观念都已被赋予更丰富的内涵,并可初步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来分析和描述。因此,研究复杂系统的基本方法应当是在唯物辩证法指导下的系统科学方法。当然这只是我的一孔之见,是否正确还有待大家探讨。但是我始终认为,在软科学研究中切忌用现成的理论去硬套实际情况,而应当用实践经验去丰富和发展已有的理论。正如歌德所说:“理论是灰色的,而生命之树常青”。

软科学事业需要埋头苦干

发展我国的软科学事业真是任重道远,需要我们大家埋头苦干。我在此谨提出以下三点希望。

软科学要有硬成果。我国软科学事业能够受到重视并取得发展的先决条件是要有高质量的研究成果。软科学研究成果应当有充分而可靠的数据,合理而明晰的模型(或思路),既有真知灼见而又切实可行。坦率地说,我国迄今为止所取得的软科学研究成果有不少在质量上是不够令人满意的。任务切块、分头研究、机械汇总的还原论方法在许多研究中占主导地位,而系统各组成部分之间的联系及其相互影响的研究却往往被忽略。满纸新词汇、“新思维”、而缺乏科学论据的空头文章,以及堆积了大量数据和“事实”而缺乏分析综合的繁琐报告,往往都披着“软科学”的外衣而出现在报刊杂志之上或学术会议之中,令人望而兴叹。我认为一项高质量的软科学研究成果应当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1.针对性:软科学研究课题多半是针对当前或长远的问题而提出的,能够明确地提出问题往往就是解决问题的开始。因此软科学研究成果一定要有针对性。例如当前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点、热点、难点问题,或是未来的机遇及威胁问题,都可以成为软科学研究的对象。有些软科学研究成果对某些趋势或倾向提出预警,甚至指出当前某些政策或措施的负面效应,都可以认为有很强的针对性。

2.可行性:一般说来,软科学研究成果中所提出的措施建议应当具备技术、经济、法律、操作、进度、以及政治等方面的可行性。即技术上是可能的、经济上是合理的、法律上是允许的(必要时可以提出修改现行法律的建议)、操作上是能执行的、进度上是能实现的,而最重要的是这些建议能被有关各方所接受,即在政治上是可行的。

3.及时性:为了充分发挥对决策的支持作用,软科学研究成果应当能够满足决策者所要求的进度。而决策者在提出进度要求时也应考虑到软科学研究所需的必要时间。一般说来,只要在人才、数据及方法上有较好的基础,是可以在较短时间内对某个特定的问题提出解决建议的。

软科学要有硬功夫。鉴于软科学研究的对象和特点,对研究人员的知识结构应当有较高的要求。我认为软科学研究人员应当具有四维知识结构,即既有本专业的深度,又有多学科的广度,更要有社会、经济、哲学的高度,还要有展望未来的远见卓识。这是一项我们要为之努力终生的目标,需要不断地学习和实践才有可能达到。如果每个软科学研究课题的负责人都能这样要求自己,我相信一定能出更多的优秀成果。

软科学要成为一门成熟的学科,就应当努力建立自己的范式。所谓范式就是在一门学科中在一定时期内为大多数学者所公认的体系,包括学科的定义、结构、方法论等。范式的形成不能靠行政命令或权威独断,而是要靠大家在实践中逐步探索、交流和共识,也可以说是靠软科学界内部的自组织作用来形成。

为了提高软科学研究的水平和促进软科学范式的形成,就应当努力创造条件来发挥软科学界的群体力量。我认为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就应当起到这种作用,要通过各种学术活动在民主、自由、平等的气氛中交流思想,探讨问题,取长补短,求同存异。

要通过社会的支持,逐步建立独立的思想库。思想库是非赢利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在美国对有关政策的形成有着相当大的影响。其作用主要是提出问题,争取列入议程;通过研究提出各种政策建议并向决策者阐述;政策形成后还要研究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争议进行仲裁,并对执行情况进行后评估。必要时还可提出政策调整的建议。

目前美国约有1200家思想库,其中著名的约100家。 这些思想库尽管所研究的领域各有侧重,但其共同特点是民间的或半官方的非赢利机构,并与政府决策部门保持着密切的联系,与企业、大学及其他研究机构也有广泛的合作。它们都努力运用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先进技术成果,并强调其研究成果的客观性与独立性。

我国习惯上将公共政策研究纳入软科学研究的范畴。目前我国约有软科学研究机构1200家,研究人员约3万人, 但多数是政府下属的事业单位,其研究任务多为短期课题,研究结论的客观性受到一定的制约,在研究方法和深度上与美国的思想库也有较大的差距。为此我希望能在有条件的高等院校中择优筹建几个高水平的思想库,专门进行公共政策研究,为各级政府的决策提供支持。

软科学要有硬支撑。软科学研究需要有一定的支撑条件,包括经费、人员、设备等。目前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管理科学部每年用于支持宏观决策研究的经费约1000万元,科技部每年的软科学基金约有500 万元,中央及各地政府的软科学研究机构的经费估计每年约有1500万元。当前我们一方面要继续努力争取更多的投入,另一方面则要真正使用好现有的经费,尽量减少人情项目和条子项目。这就要求我们把好立项关,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已经有一套比较公平、公正、公开的立项制度,我希望科技部对软科学基金也能建立类似的制度。中国软科学研究会应当在项目评审方面为科技部做好决策支持。

软科学研究的服务对象是各级政府部门,因此必须加强与决策者之间的联系,争取决策者的重视和支持。软科学工作者要加强宣传,使决策者意识到在科学技术高度发展、社会日益进步的今天,他所面临的问题是错综复杂、影响深远、无章可寻和瞬息万变的。在这种情况下决策时就不能单凭个人的聪明才智和经验判断,只有在进行软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才能作出正确的决策。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没有软科学研究就没有决策权。这是我在1989年全国政协的一次大会发言中所提出的观点,因为没有研究怎么能做出好的决策呢?所以我们应该要求决策者自觉地将软科学研究纳入决策程序之中,并且在认真考虑软科学研究的结论后再行决策。只有具备这样的认识时,才能给软科学研究以真心实意的支持。

软科学研究人员应有求实精神

软科学研究人员一定要有求真务实的精神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我自己有几点粗浅的体会,愿在此与大家共勉。

站得高一点,看得远一点,想得深一点,抓得实一点。进行软科学研究时既要高瞻远瞩,又要深思熟虑,还要认真地调查研究,搜集并分析多方面的资料。

尊重领导而不迎合领导,承认现实但不迁就现实。软科学研究是为决策者提供支持,当然需要了解决策者的意见,例如价值观、优先顺序、顾虑和担心,等等,并在研究中充分考虑这些意见。但在作出研究结论时则必须从实际出发,对人民负责,切忌违心地迎合领导意见,造成大错。在研究中既要认真分析现状,尊重现实,但也要锐意改革,敢于改变现状。

慷慨陈辞,岂能皆如人意;鞠躬尽瘁,但求无愧我心。要多说真话实话,少说空话套话,不说大话假话。说话时既要看场合,看对象,但也要敢于表达自己的意见。自己说出的话,写出的文章,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经得起历史的考验。

多研究,少开口;多学习,少应酬;多办事,少出头;多协商,少独谋。这是我当选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后自立的规矩,职位越高,越要谦虚谨慎,努力学习,接触社会,联系群众,平易近人,发扬民主。

勤奋学习,自强不息;淡泊名利,知足常乐。人贵有自知之明,职位的升迁并不代表学问的增长,责任越大,不懂的东西就越多。要有上进心,责任感,求知欲,做学问要乐此不疲,乐在其中,自得其乐,其乐无穷。要“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还要豁达大度,不要斤斤计较个人的名誉、地位、待遇等方面的得失,更不应为了个人的利益向组织上提出各种要求。

林则徐有诗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我希望我国的软科学研究人员都能有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为实现到下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宏伟目标而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标签:;  ;  ;  

展望和努力把中国软科学事业推向21世纪--在中国软科学研究会1998年学术年会闭幕式上的讲话(1998年12月18日)_软科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