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和锻炼是并驾齐驱的,思维和表达一起成长_文学论文

阅读和锻炼是并驾齐驱的,思维和表达一起成长_文学论文

阅读与习作并进,思维与表达共长,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习作论文,思维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阅读、思考、表达是语文学习的三个重要途径,这三种学习行为必须同时并举,缺一不可。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怎么回事?是吸收,好像每天吃饭吸收营养料一样,阅读就是吸收精神上的营养料。写作是什么?是表达,把脑子里的东西拿出来,让人家知道。”由此可知,阅读与习作能力是同步发展的。下面,笔者结合多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谈一谈对学生阅读与习作能力培养的方法。

课外阅读为习作表达奠基

1.“语文学习室”与《美文选》

在10余年前的语文阅读实验中,我和同事们设计并操作了两大程序:一是设立“语文学习室”,每周开设100分钟的阅读课,使之成为规范的校本课程,让学生在藏书达1万5千册的语文学习室读中外名著,读其他精美的文学作品,读科学,读自然……同时,我们要求学生每周完成500字以上的读书摘抄,完成800字以上的读书笔记。教师指导学生如何结合读书活动深入思考,然后去写读后感,写评论,写读书摘要,写个性化见解等;二是编辑《美文选》。《美文选》分正反两个版面(8开),一版编印总量5000字左右不同体裁、不同内容、不同风格的“美文”;一版留空白页,要求学生紧扣所编印的文章写800字以上的“自由作文”。

我至今认为,当初的实验很有意义。其一,它符合叶圣陶先生“读整本书”和“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的主张,符合苏霍姆林斯基“思考之室——我们的阅览室”的学习理念,践行了两位教育家阅读需要思考的教育思想。其二,针对学生已摄入信息的“提取困难”,我们一方面让学生“不断摄入”,一方面非常及时地、不间断地强化学生“及时提取”的训练(如写读书摘抄,写“自由作文”等)。这种学习程序,成功地弱化了学生的遗忘率和“提取困难”,最大限度地使学生对所摄入信息的“及时再现”成为可能。

上述实验结束不久,我便调入北京市一零一中学。教学环境变化了,但让学生走进阅读人生的理念没有变。《美文选》更名为《美文读写周报》,让学生边读边思边写,高一、高二语文备课组编印近30万字的《文萃》,高三语文备课组编印两本共70万字的文集《半亩方塘》和《天光云影》。这些书收集了涉及领域十分广泛的精美文章,学生人手一册,他们一边阅读,一边思考,一边点评,收到了很好的阅读效果。

我们把上述这种阅读称之为“快餐阅读”。

2.“四一·一展”读书活动

实施新课改之后,教师明显的感觉之一就是课时紧张,学生的课外阅读,尤其是“读整本的书”遭遇更严峻的挑战。但是,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又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提出了更高、更具体的要求。于是,我和同事们决定在学生中实施“四一·一展”读书活动,即每学期要求学生买一本书,读一本书,点评一本书,完成一篇读书笔记,并开展每学期一次的“优秀读书成果展示活动”。

活动宗旨:其一,完成新课改语文课程标准规定的高中生课外阅读任务(5部以上文学名著,不少于150万字);其二,践行叶圣陶“读整本的书”和苏霍姆林斯基“努力做到使每一个少年都有一本心爱的书,并使他反复阅读,反复思考这本书”的教育理想,切实坚持阅读思考表达并举的读书原则,真正让学生走向深度阅读;其三,通过阅读点评,践行新课标所倡导的关于学生独立阅读、个性化阅读、与文本多重对话的阅读理念,在阅读点评中发展学生的想象能力、思辨能力和批判能力。

活动内容:在寒暑假之前布置阅读任务,每次列出30部作品,阅读书目因阶段而异。阅读后完成两项作业,一是在原著中进行从头至尾的阅读点评,二是全书点评结束后,每位学生就本书写出不少于2千字的读书笔记。

活动效果:阅读后,由于教师要求写点评和读书笔记,这一环节激活了学生的思考力和思考之后的写作行为;进行优秀读书成果展示,这对部分有阅读兴趣的学生而言是一种激励,而对那些阅读兴趣不强的学生是一种“逼迫”,“激励”与“逼迫”并举,最终让绝大多数学生的有效阅读落到了实处。

我们把上述阅读称之为“经典阅读”。

课外阅读,应该如叶圣陶先生所言:“把整本书作主体,把单篇短章作辅佐”,即所谓快餐阅读和经典阅读有机结合,使学生最广泛、最有效地参与其中。快餐阅读,让学生融入时代,与时代同行;经典阅读,让学生与大师为伍,走向文化的高品位。这似乎应该是阅读人生的完美体现。我们一直认为,一所学校,无论如何,它不能成为精神的荒漠,而应当生成文化的绿洲。

课外阅读与习作表达和谐发展

在语文学习中,学生的阅读能力与习作表达能力是和谐发展的共同体,二者密不可分。据此,我提出以下建议。

1.让课外阅读思考与表达成为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常态

课外阅读思考与表达要有切实可行的措施作保障。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教师不引领学生阅读不行,但只是泛泛地布置阅读任务,无要求,无检查也不行。教师必须追问学生的阅读效果,要有一系列确保整个阅读活动过程正常运行的程序。比如,教师要规定阅读书目,解决读什么的问题;要实行阅读方法指导,解决怎样读的问题;要明确阅读任务,解决学生偷工减料的问题;要丰富学生的阅读反馈形式,激发学生阅读兴趣;要持之以恒地开展读书活动,切实让学生的阅读思考与表达训练成为语文学习的常态。

课外阅读思考与表达应成为学校的教学行为。让课外阅读思考与表达成为中学生语文学习的常态,它不应当是语文教师个体的作坊式劳动,而应成为学校的教学理念、教学行为。学校主要领导、相关部门要旗帜鲜明地鼓励学生阅读,并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某些学校负责人竟然以语文学科对高考“贡献分”太低而有意无意地轻视语文,尤其是轻视阅读,这是十分荒唐的。

2.让写作成为涓涓清流在学生语文学习的园地里自由流淌

(1)必须保证最基础的作文训练的量

所谓“最基础”,就是两周一篇作文,必须而且应该要有这样的保证。须知,阅读量不足,学生头脑中的语言库无法形成丰富多彩的积淀;阅读深度不足,学生缺乏阅读过程中的积极思考,弱化了阅读质量;阅读之后的写作量不足,学生对语言信息的“提取训练”严重缺失。这“三不足”,当是造成学生写作能力偏低的重要因素。所以,我们至少要让两周一次的指令性作文,另加自由作文(日记、周记等)联袂而行,让写作训练成为语文学习的涓涓清流。

(2)不断丰富写作训练模式

我们必须解放思想,从庸俗的作文训练模式中挣脱出来,至少在非毕业年级,要倡导学生写“自由作文”,要给学生布置有意思、有意义的材料作文,这样方可表现真我,抒发真情,讲出真话,写出真事,不矫饰,不造作,不空泛。而僵死的作文命题、生硬的写作框框,往往严重束缚了学生的写作思路,压抑了学生的写作冲动。正如叶圣陶先生所说:“国文教师出了题目教我们作文,这时候,最先闯入胸中的是题目,意思情感之类无论如何总要迟来一步,这显然违反了一篇文章产生的自然程序。”前些年兴起的“新概念作文大赛”等,不啻为我们的作文教学吹来一股清新的风。“新概念作文大赛”以其“新思维、新表达、新体验”的竞赛宗旨,一扫以往学生作文中僵化的思维、老气横秋的语言、苍白虚假的内容,令世人耳目一新。

(3)逐步改革高考作文模式

恢复高考几十年来,高考作文除了在命题形式上稍作翻新以外,没有根本性变革。而翻新的命题形式,总觉得太轻、太浮,缺乏厚重感。我们建议:改革语文试卷结构,由阅读(现代文与文言)和作文两大模块组成,在此基础上拓展写作内容,适度延长考试时间,增加写作字数。比如,语文考试3小时,作文字数不少于1500字;至于语言知识的识记、理解和运用等,则完全可以放在阅读材料中一并考查;同时,摒弃沿袭多年、单调乏味、机械死板的所谓“文学常识”类考查。在这样的前提下,强化命题质量,通过大气一点的作文命题(文化的、人文的、文学的、哲学的、科技的、自然的等),考查学生真实的写作功力和精神底蕴。

标签:;  ;  ;  ;  ;  

阅读和锻炼是并驾齐驱的,思维和表达一起成长_文学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