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_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_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关于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几个问题,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几个问题论文,持久论文,爱国主义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国人共同的精神支柱。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将爱国主义教育列入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强调“要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帮助人们认清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社会主义才能发展中国的真理,在全社会发扬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精神,以贡献全部力量建设和保卫社会主义祖国为最大光荣,以损害国家利益、国家尊严为最大耻辱。”因此,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切实把精神文明建设提到更加突出的地位,进一步开创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新局面,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笔者认为,当前要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进一步增强抓好爱国主义教育的紧迫感和使命感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19年,我国经历了举世瞩目的历史大转折和事业大发展,这是“同开拓进取的群众创造精神的振奋和民族自立精神的发扬分不开的。”特别是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和基本路线,从多方面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其中包括大力倡导和实施爱国主义教育,取得积极进展和明显成效,对促进改革、发展、稳定起了重要作用。事实证明,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发展,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条件。概括说来,这些有利条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改革开放增进了人民群众振兴中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实行对外开放政策,推动了中国走向世界的历史进程,也加快了中国向世界发达国家水平迈进的步伐。通过与经济发达国家的横向对比,中国人民更清楚地认识了世界,也更加全面地认识了自己,看到了中国在许多方面存在的差距和相对落后状况,危机感和忧患意识普遍增强了,抓住机遇、团结奋斗,振兴中华的紧迫感和责任感空前高涨。

二是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果极大地增强了人民群众的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自豪感。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建设步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19年来,国民生产总值年平均以9%的速度递增,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我国仅用十多年的时间就实现了美国用50年、日本用30年才达到的目标,连国际舆论也普遍认为:“中国经济的成功,不仅使中国的亿万人民对未来充满希望,而且正在改变亚洲乃至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面貌。”这就使中国人民看到了民族的希望、祖国的未来,民族的自尊、自信心和自豪感进一步增强。

三是实现跨世纪的宏伟目标激励人民群众满怀信心地奔向美好未来。党的十四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将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分“三步走”的战略构想进一步具体化了,为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展示了实现小康并进一步赶上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的切实可行的光辉前景。这一跨世纪的宏伟工程,成为凝聚人心、激励广大人民群众满怀豪情地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共同奋斗目标,给广大群众特别是青少年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激励人们为真正成为跨世纪接班人而自觉地以高尚的精神培养自己、塑造自己。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的实行,我国也产生了一些新的社会问题和思想认识问题,对爱国主义教育提出了许多新的迫切需要解决的课题和要求。

一是改革开放使一些人产生了思想困惑,甚至成了资产阶级思想的俘虏。改革开放以来,一些人在模向比较时不能正确认识中外差距,看不到我们的优势和有利条件,对中国的发展前途信心不足,甚至产生悲观失望情绪;有些人看到了西方物质文明的高度发达,不能全面正确地分析资本主义社会,在认识上走向极端化,对外国肯定一切,对中国否定一切,崇洋媚外和民族虚无主义有所抬头;对外开放过程中,西方资本主义的腐朽思想文化也乘虚而入,并同我国历史上遗留下来的剥削阶级腐朽文化相结合,对人们的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价值观念产生冲击,腐蚀了一部分人的灵魂。

二是市场经济的负面因素冲击了人们的精神生活。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生产经营者的相对独立性大大增强,不同地区、不同单位、不同社会阶层有相对独立的经济利益和社会利益,这是正常的,但也导致了一些人片面追求小团体利益,颠倒了国家、集体和个人三者间的利益关系,甚至为谋求局部利益、个人利益而损害国家和集体利益;一些人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追求个人奋斗和物质享受,极端个人主义、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消极思想观念在某种程度上滋长蔓延。

三是有些人对我国跨世纪的宏伟目标心存疑虑。从现在到下世纪初,是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目标极为关键的时期,机遇和挑战并存,如果不能抓住这一有利时机,将会延缓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历史进程。然而,实现“三步走”的战略目标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付出艰苦的努力,特别是现在的发展水平与理想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再加上西方国家的干涉和阻挠,一些人对我们能否顺利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心存疑虑。

以上三个方面的问题,说明了当前爱国主义教育工作的挑战和肩负的责任。近些年来在一些地方和部门的领导工作中,忽视思想教育,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一手比较硬,一手比较软”的问题还没有解决,因此,要深入持久地开展好爱国主义教育,首先就必须要进一步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紧迫感和使命感。爱国主义教育是“硬”任务,它比物质文明建设还要费时费力。无论是让人民群众全面了解祖国的历史、现状和未来,还是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使爱国成为人们的自觉行动,都不是靠一时的突击所能奏效的,中华民族要腾飞,永远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就必须高度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努力做好爱国主义教育的工作,这是时代的要求,也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发展的需要。

二、牢牢把握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

中华民族具有爱国主义的光荣传统。一部中华民族史,就是一部爱国主义发展史。千百年来,爱国主义的优秀传统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民族性格和民族气概之中,塑造着整个民族的精神品格和道德风貌,凝结出爱国的思想观念和爱国的人生观、道德观,成为人们的价值导向、行为规范和理性精神。诸如:“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孔子)、“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文天祥),表现了“志士仁人”把忠于祖国重于个人生命,为祖国献身,重义轻生,保持崇高的气节,作为人生最高尚的价值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范仲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顾炎武)、“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林则徐),体现了个人对祖国的兴亡负有义不容辞的责任,赴汤蹈火在所不计,祸福荣辱置之度外,把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连结在一起的人生观;“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鞠躬尽瘁,死而后己”(诸葛亮),反映了爱国者在任何情况下都应经受得起严峻的考验,具有忠贞不渝的节操和高度的责任感。今天,我们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就是要继承和发扬根植于五千年中华文明之中的爱国主义优秀传统。

然而,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它从产生到消亡的漫长历史过程中,其具体内容、具体形式是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的。历史事实证明,爱国主义作为民族凝聚力的核心,具有顺应大势所趋、反映民心所向、与社会发展同步前进的特性,它在客观上总是要同当时处于主导地位的社会意识相联系,与先进思想相融合,从而使不同时代的爱国主义在内容上显示出各自鲜明的特色。江泽民同志明确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是社会主义同爱国主义相统一的科学理论。因此,在当代中国,爱国主义同样具有极其鲜明的时代特征,正如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所指出的:“爱国主义同社会主义有机地统一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是鼓舞全国人民实现民族振兴的强大动力。”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基础,社会主义教育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升华,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爱国主义的必由之路,也是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我们进行和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就必须与社会主义思想的社会意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牢牢把握这一新时期爱国主义的主题,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使中华民族的爱国主义传统得到升华,赋予爱国主义教育更深刻的内涵。

三、把握重点,改进爱国主义教育的方法

爱国主义教育是一个永恒主题,认真抓好爱国主义教育,是全社会的共同任务。爱国主义教育不是一朝一夕能完成的,是潜移默化的长期过程和系统工程。在当前,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除了要加强各级领导机关对这项工作的领导和增加必要的投入外,在教育方式方法上还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要把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重点

党中央在《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强调:“爱国主义教育是全民教育,重点是青少年。”“要把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感情,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观、价值观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用爱国主义加强对青少年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保证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后继有人、永放光彩的重要保证,必须注重方法,讲求实效。

一是从感情培养入手,着重正面教育。爱国主义作为一种道德情感和价值观,必须经过长期的培养才能形成。一要密切联系国际国内社会生活的现实,教育青少年认清帝国主义的本质和对我国主权的威胁,激发他们的危机感和自强自主意识;二是要结合我国改革开放的形势和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引导他们增强与祖国休戚与共的感情;三要从历史的联系发展中,使他们全面认识自己的祖国,珍惜中华民族的光荣传统,正确对待中外差距,进而树立高度的民族自尊、自信和自强精神。

二是发挥典型示范作用,实行启发疏导。先进典型的表率作用,自古以来就是引导人们精神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党的思想教育工作一贯重视运用榜样的力量教育和鼓舞人民。在深化爱国主义教育的过程中,我们要发扬这一光荣传统的优势,充分发挥先进典型的示范和导向作用,将先进人物成长做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化作青少年的共同人生追求

三是注意分类指导,实行因人施教。由于个人的文化素质、思维方式、道德修养等的差异,对青少年进行教育时必须区别不同对象和不同时期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在工作中要注意对象的层次性,抓住各自的特点进行教育。如对青年领导干部应该起点要高,努力塑造具有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的新型领导者形象;对于广大青年职工,主要是帮助他们牢固树立主人翁责任感,把爱国之心化为报国之志,立足本职,多做贡献;对中小学学生要侧重引导他们为振兴中华而努力学习,奋发向上。

第二,要把爱国主义教育同有关教育结合起来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决议》明确指出:“要把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和宏伟目标,中国近代史现代史、中共党史 和基本国情,中华民族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民族团结和祖国统一,国防和国家安全,作为新时期爱国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爱国主义教育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发挥其作用和显示其效果,不能孤立进行,只有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革命人生观教育、爱党、爱社会主义、爱家乡、爱本职工作等诸多教育之中,才能使人们既具有崇高而神圣的思想境界,又具备进步的思想觉悟和务实奉献的政治素质,全力以赴地为改革开放、振兴中华、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作出贡献。

比如国情教育,本来就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题中应有之义。现在有些人缺乏对国情的了解,盲目羡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生活方式,对他们在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必须有针对性地抓好国情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已明确指出:“要帮助人们系统地了解我国经济、政治、军事、外交以及社会、文化、人口、资源等方面的历史与现状。”只有使人们进一步认识国情,才能认清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真心实意地永远热爱祖国、热爱共产党、热爱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再比如热爱本职工作的教育,这是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所在。因为热爱本职工作,忠于职守,是爱国和报效祖国的具体体现。只有把爱国主义教育融入热爱本职工作的教育之中,才能激发全民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革命精神,激励大家识大体、顾大局、讲团结、比贡献的精神,全心全意搞好本职工作。

第三,必须注意爱国主义教育形式的多样性。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光荣传统,是时代的主旋律,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基础与重要保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不仅要根据形势的要求不断充实和改进教育内容,而且要注重教育的方式,从各地实践看,采用形式多样、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形式,就能够取得明显成效。

一是以重大活动和历史事件为契机,大力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实践证明,重大历史事件、重大纪念日、重大活动是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载体。以重大活动为契机,挖掘蕴藏在这些活动中的深刻爱国主义内涵,通过多种形式,可以掀起一个又一个爱国主义教育的热潮,极大地振奋民族精神,强化人民的爱国意识。

二是重视新闻舆论的作用,浓化爱国主义教育的氛围。现代化大众传播媒介是舆论环境建设的主导,是营造爱国主义舆论氛围的重要手段。总的说来,这几年大众传播媒介都通过丰富多彩、活泼新颖的形式,大力宣扬有爱国主义精神的先进人物和先进事迹,宣传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的成就和经验,宣传了中华民族的奋斗历史、光荣传统和灿烂文化,从而使爱国主义成为社会舆论的主旋律。但是,不可否认,这项工作还有待完善和深入,爱国主义宣传教育还存在着形式主义、时冷时热、缺乏持续性等弊端,特别是由于种种原因,大众传播媒介有时也出现了一些与浓化爱国主义教育氛围不相协调甚至相互对立的现象,以至造成种种不良后果。

三是要大力改善和加强企事业单位内部爱国主义教育活动。不可否认,在全社会普遍重视爱国主义教育的今天,某些单位和部门的领导至今还没有将此项教育真正提到议事日程,有些单位和部门处于被动应付状态,缺乏主动性,形式呆板,内容枯燥陈旧,使爱国主义教育显得苍白无力。因此,要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必须让所有企事业单位都真正行动起来,通过举办历史知识竞赛、专题讲座、观看有教育意义的影视节目等形式,将中国近现代历史中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的主题材料加以整理和普及,动用语言艺术,情感色彩,突出教育效果,从而使广大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接受深刻的思想教育,产生强烈的共鸣效果。

四是要重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建设。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史给后人留下了极其丰富的历史遗迹,近代以来中国人民革命的风暴曾席卷神州大地,其遗迹也遍布全国城乡,一系列革命历史纪念馆、陈列馆、博物馆等等,都应当更充分地发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的重要功能。加强爱国主义基地建设,不仅仅是要新建立一批基地,以充实教育内容,而更重要的是要保护、利用好现有基地,要增加必要的投入,那种纪念馆等基地门可罗雀、残破不堪而又无力维修的状况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否则,将愧对于先人,更愧对历史和后人。

总之,要贯彻执行党的十四届六中会会关于进一步深入持久地开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指示精神,就必须更进一步地动员全党和全国人民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自觉性,充分认识爱国主义教育是事关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兴衰成败、事关我国跨世纪宏伟蓝图能否全面实现的重大战略性基础工程,要坚持爱国主义教育的根本指导思想,牢牢把握爱国主义教育的主题和时代特征,开展生活活泼、易于为人们所接受的教育形式。只有这样,才能将爱国主义教育推进到新的历史高度,结出更加丰硕的果实。

标签:;  ;  ;  

关于爱国主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问题_爱国主义教育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