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伦柏[1]2008年在《《诗经》农事诗与周代农耕社会》文中研究指明《诗经》是先秦重要典籍,它生动地记载了当时的社会生活面貌,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大量有关农事活动的记录,这是由其产生与流传的时代特征所决定的。本论文在前贤时哲的研究基础上,围绕《诗经》农事主题作了认真的研究,从广义农事概念入手,将农事诗定义为《诗经》中叙写农事以及与农事相关的宗教活动、政治活动和日常生活的诗歌,运用农学、民俗学和历史学等方法,结合文献资料、考古发现等成果,就周代农业的发展情况、周代礼制和周人的理性精神等方面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并进行了合理的论证,力图勾勒出周代农耕社会的总体面貌。
王雪[2]2016年在《唐代农事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农事诗"是指那些描写农业生产、农人活动以及与之有关的政治、宗教、文化活动的诗歌。唐代农事诗是唐诗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唐代社会经济文化大背景下的直接产物,这些作品较为全面地映射出了唐人的经济状况、思想状态和物质生活,有着独特的历史文化价值和社会意义。学界历来对这一题材的关注多限于田园诗的领域,但农事诗并非是以往意义上的田园诗,二者虽有交叉,但不能够重合和混淆。鉴于以上认识,本文将唐代农事诗置于唐代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背景下,在充分占有原始文献资料的基础上,以诗歌为本位,运用文本分析与历史参照相结合的方法以及个体研究与整体观照相结合的方法,系统论述唐代农事诗的创作及相关问题。据此,本论文可分为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为总论,第叁部分为专论,第四部分为附录。论文主体部分共八章,具体情况如下:绪论:主要总结了学术界对唐代农事诗研究的现状,并阐述该领域研究的意义与价值。总论:第一章《唐代农耕文明与诗歌》:对"农事诗"这一概念进行梳理解读,并从宏观角度对唐代农事诗的面貌作了整体观照,全面考察唐代农事诗内容以及创作分期,最终确立出唐代农事诗的两大主题。专论:第二章到第八章:以唐代农事诗的类别为单位,分别论述每一类农事诗的源流、内容、艺术表现手法等问题。其中,第二章和第叁章的农事诗属于唐代农业生产生活题材,第四章到第八章的农事诗属于农业文化情感题材。第二章《唐代农耕诗》:通过农事诗中表现出的具体农耕事宜,探讨唐代对土地的选择与利用、介绍农业生产中的耕垦工具、灌溉工具和加工工具、列举出唐代的粮食作物、瓜菜作物、药材及茶业,力求展现出唐代农事活动的各方面内容;第叁章《唐代采集诗》:采集文化由来已久,最初的目的是采集植物根茎与果实以维持基本生存需要,发展到唐代演变为农业活动的辅助,是农业民俗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章梳理唐前的采集活动与采集诗歌,并对采桑和采莲活动作重点研究,凸显出唐代采集活动的普遍性,最后分析其他植物的采集与诗歌创作;第四章《唐代悯农诗》:阐释唐前悯农诗的创作源流和唐代悯农诗的创作新变,探讨中晚唐时期悯农诗繁荣之因,总结出唐代悯农诗的主题内容;第五章《唐代乐农诗》:乐农诗与悯农诗一样,都属于农业情感诗。在内容上,乐农诗与田园诗有相同之处,但二者又有本质区别。本章先区分乐农诗与田园诗的不同,再梳理乐农诗之源流,最后逐一探讨乐农诗的二种乐,即灾后恢复之乐、安享太平之乐和劳动收获之乐;第六章《唐代喜雨诗》:这是在祈雨活动大背景下产生的喜雨情结,靠天吃饭的古代农耕社会,收成的丰歉与自然条件息息相关,久旱不雨会使庄稼干枯而死,因此从先秦时代起产生了祈雨祭祀活动,本章阐述喜雨的文化内涵,梳理唐前喜雨诗的起源与发展,并探讨唐代喜雨诗的创作背景,将应制奉和类的喜雨诗和杜甫的喜雨诗作为重点分析对象,展现出唐代官方和民间不同的喜雨情感;第七章《唐代归田诗》:梳理先秦、汉代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归田诗创作源流,分析唐代文人写作归田诗的思想渊源和社会原因,论述唐代归田诗的具体内容;第八章《唐代社日诗》:社日是农业生产活动中的重要环节,是农业民俗和祭祀文化的重要体现,这一章探讨社日民俗的起源与流变、文人写作社日诗之因,发掘唐代社日诗的民俗内涵,论述社日诗的作用和价值。附录:唐代农事诗歌。
耿静静[3]2012年在《《诗经》农事诗与西周农业社会》文中提出周民族以农业立国,其发达的农业经济是维持西周王朝强盛的物质基础。《诗经》中的一些诗篇,生动地记录了西周劳动人民盛大的耕作场面,这部分诗篇即被称之为《诗经》农事诗。通过对《诗经》农事诗的深入研究可以得知,西周农业的快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周人所种植的农作物种类已十分丰富,所采用的生产方式以耦耕为主,且已广泛采用了灾、新、畲的垦耕方式。从农事诗中可以看出,西周主要农业生产者就是封建农奴。农奴世代被束缚在土地上,还要为贵族负担繁重的杂役,但他们有自己的生活资料,保持了一定的生产积极性。西周统治者主要依靠“籍”的方式剥削压榨农奴,迫使农奴在贵族的土地上靠出卖劳动力为生,据此可见西周农奴所受的主要是劳役地租的剥削。农事诗还完整地记录了当时与农事有关的诸如藉田礼、社祭、稷祭、蜡祭、寒祭等一些祭祀活动,这不仅再现了西周礼制的繁盛,也为研究当时的典章制度、祭祀文化等提供了丰富而珍贵的史料。
张春霞[4]2001年在《《诗经》农事诗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运用社会文化学的理论分析了《诗经》这部中国最古老的诗歌选集的一个重要主题——农事诗,共四章。第一章就农事诗的概念和基本篇目作了简单的说明,将农事诗界定为:《诗经》中描述农事以及与农事直接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和日常生活的诗歌;其篇目从狭义上定为《七月》、《楚茨》、《信南山》、《甫田》、《大田》、《思文》、《噫嘻》、《巨工》、《丰年》、《载芟》、《良耜》等十一篇。第二章对农事诗的研究史进行了梳理,概括了不同阶段的特点。第叁章是本文的主体部分,从历史、政治、哲学、文学四个层面对农事诗的农业文化特征给以整体的观照。历史层面通过对农事诗的研读,结合同时代其他典籍,勾勒出西周社会农业生产的整体面貌及当时的生产力的发展状况;农业社会生活面貌及春祈秋报的农业礼制风俗。政治层面从两个角度,即文本本身所反映的重农精神和历代经学家所给予的政治意义来分析农事诗所蕴涵的政治观念。哲学层面从农事诗所蕴涵的天命观、农业社会中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神灵的关系叁个角度探讨周民族所特有的尽人事而敬天命、先人事而后鬼神的理性精神。文学层面从内容特色、表现技巧两方面来探讨农事诗的文学特色。第四章是本文的结语,在第叁章的基础上,初步探讨传统诗歌与农业文化、民族精神之间的关系。
李霞[5]2012年在《《诗经》农事诗研究综述》文中指出《诗经》农事诗研究历来为《诗经》研究重点,学者对农事诗定义与篇目众说纷纭,各成一家。农事诗研究以五四为界,五四前农事研究以训释义理为主,五四后多以整体目光看待农事诗。论文试图梳理历来农事诗研究的成果,以期找到更好的研究农事诗的方法。
崔冶[6]2014年在《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诗经》农事诗研究》文中研究说明《诗经》本身就是农业社会的产物,所以从整体上来说打着深刻的农业社会烙印,其中更有一些直接描写农业以及与农业相关的诗篇。汉至宋,这些与农业相关的诗篇还没有从整体上作为特殊的一类诗歌来进行专门研究,其零散地体现在"毛传""郑笺""孔疏"中,主要以揭示诗旨、文字训诂、名物制度为主。到了宋代,朱熹在《诗集传》中对农业相关诗篇定义为"凡为农事而作者",并第一次以整体的目光来看待农事诗,提出了自己对"豳风""豳雅""豳颂"的理解,除《七
李宇正[7]1998年在《关于《诗经》农事诗的几个问题》文中提出关于《诗经》农事诗的几个问题(韩国)李宇正以农耕文化为直接背景的农事诗是《诗经》的重要一类,它是指那些描述农事以及与农事有关的政治、宗教活动和日常生活的诗歌。十分明显,农事诗以其特有的内容有别于《诗经》中的其他诗歌,如爱情诗、战争诗、怨刺诗、宴饮诗、...
罗丽[8]2002年在《中国古代农事诗研究》文中研究表明中国古代农事诗研究之论文,由六章构成,主要内容略述如下: 第一章 概论 中国古代农事诗研究作为一个较新的研究领域,在深入研究之前,对以下诸问题作了交代:农事诗的概念的内涵与外延予以的界定,阐明它与词、曲、赋等韵文及农谚等的关系,明确论文的研究范围;对农事诗的研究,可谓见仁见智,政治家从中看到了阶级斗争,文学家从中看到了赋、比、兴的表现手法,农史学家从中看到了农业科技、农业经济,然诸家对农事诗都缺乏全面、系统的研究;农事诗是中国历史上农业教育的重要形式,是中国农业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农事诗的研究,对全面了解中国传统农业,整理其中所保存的农事资料,以及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都有重要意义。 第二章 农事诗的古老渊源 论文从劳动、宗教、歌舞叁个方面,探讨了农事诗的起源。农事诗起源于劳动,原始人在集体劳动中,为了协调一致的劳动,口中发出的呼声,即是诗歌雏形,它经历了无意义的呼声、有意义的呼声,最终成为诗歌。农事诗起源于原始宗教,人们把音韵最美的媚词献给神灵,以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同时人们把最威严、铿锵的咒语念给鬼怪,使其赶快离开,农事诗由此诞生。农事诗与音乐、舞蹈叁位一体,不可分割。《诗经》就是“颂诗叁百,弦诗叁百,歌诗叁百,舞诗叁百”,可谓是一部歌舞经。 第叁章 先秦农事诗,周原贵族祈有年 先秦农事诗可分为《诗经》中的农事诗和古逸诗中的农事诗。《诗经》中的农事诗共二十一首,其中十四首是由宫廷乐师创作的,描写周王或贵族巡田、祭祀诗歌,多写官方之事。一百六十首“风”和七十四篇“小雅”中,出耕夫之口,写农人之事的诗不多,收编者的倾向可见一般。先秦农事诗的搜集保存工作尤为重要。古逸诗中的农事诗可以肯定是东周的作品只有四首,其余创作年代难以确定,不作为研究重点。先秦农事诗字字精金美玉,其中涉及到的农具、田制、作物种类、耕作方式等等内容是研究中国农史以至中国历史的重要史料。 第四章 汉至唐农事诗,文人士子唱田园汉至唐是我国古代诗人群体产生、发展阶段,随着文化下移,田园诗创作也从宫廷乐师下移至贵族文人,再到普通文人。文人士子创作的田园诗产生、发展并在艺术上达到最高峰,唐朝田园诗数量猛增,质量上乘。王维、孟浩然等田园诗人于中国文学史上占有一席之地。陶渊明在田园中寻到了乱世诗人精神的避难所,而唐朝诗人面对田园唱出的是盛事诗人的自信和积极入世的历史责任感。唐朝农书不多,唐代农事诗倒有补农书之空白之功。乐府民歌与魏晋南北朝民歌中尚有不少农事诗遗存,在两汉魏晋南北朝农事诗中比例较大,占有比较重要的位置。 第五章 宋元明清,农技诗与田园诗共峰峡 宋元明清,是农技诗产生、繁荣时期,农技诗的产生,标志着诗歌这种阳春白雪形式与农事这种下里巴人内容的真正意义上的结合。农事已不再是诗人欲抒其情而借来之景,而成为诗歌的创作的主要目的。宋代是我国古代农事诗发展的最高峰,诗人辈出,诗作大量涌现,其数量远远超过唐朝,南方诗人主导诗坛,南方稻作农业成为农事诗的主旋律。蒙古人入主中原,北来清气入诗坛,元朝农事诗中含有“异质”。明清封建专制加强,屡兴文字狱,文人转入考据,农事诗有总结性趋势,清朝的御制农事诗的大量出现,是中国古代农事诗衰亡前的最后一道风景线。 第六章 农事诗内容举要 这一章对历代农事诗中的重要内容进行了梳理,以便利于研究者使用。历代农具诗对从《诗经》到明清的农具诗进行了整理,特别注重历代农具发展的动向。此外还总结出七种渔具渔法。我国瓜菜诗历史悠久,《诗经》中就有好几篇涉及瓜菜,历代农人在种植瓜菜时的先进农业技术经验也被诗人们记录下来,另外瓜菜的祭扫、药用、美容等作用也很早为人们所认识。牛是农家一宝,耕地拉车吃苦耐劳,农人爱牛,制牛衣、筑牛室,牧牛生活其乐陶陶;诗人爱牛,歌咏不止,耕牛默默耕耘,不求功名,正可使诗人壮志难酬时借牛抒怀,托物言志。从古代蚕诗中我们可看出中国蚕桑业的发展大致可分为南北两大区域,黄河流域历史悠久,直到唐初,蚕丝生产比较发达,种桑、养蚕、丝织和染色等方面一直处于领先地位。长江流域春秋以前已栽桑养蚕,到了北宋己赶上和超过了北方,两浙路蚕丝生产跃居全国首位。唐宋诗中颂扬者极多,宋代养蚕业与丝织业己分离。南北蚕诗都有一个很重要的主题就是表现蚕农苦、织女怨。
刘刚[9]2008年在《《诗经》农事诗研究历史综述》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诗经》农事诗是指那些描述农业生产活动以及与农事直接相关的政治、宗教活动的诗歌,它们是周代农业社会大文化背景下的直接产物。以农为本的社会生活决定了农事诗是《诗经》中最有历史文化价值的部分之一,这些作品也更直接地反映了周人的经济状况和周人的物质生活,揭示了
李宇正[10]1997年在《关于《诗经》农事诗的几个问题》文中认为以农耕文化为直接背景的农事诗是“叁百篇”的重要一类,是指那些描述农事以及与农事有关的政治、宗教活动和日常生活的诗歌。它具有特殊的意义和价值,历来受到重视,并成为《诗经》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一般认为《诗经》农事诗大体包括以下十篇作品,即《周颂》中的《臣工》、《噫嘻》、《丰年》、《载
参考文献:
[1]. 《诗经》农事诗与周代农耕社会[D]. 吴伦柏. 暨南大学. 2008
[2]. 唐代农事诗研究[D]. 王雪. 东北师范大学. 2016
[3]. 《诗经》农事诗与西周农业社会[D]. 耿静静. 郑州大学. 2012
[4]. 《诗经》农事诗研究[D]. 张春霞. 首都师范大学. 2001
[5]. 《诗经》农事诗研究综述[J]. 李霞. 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 2012
[6]. 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诗经》农事诗研究[J]. 崔冶. 中国诗歌研究动态. 2014
[7]. 关于《诗经》农事诗的几个问题[J]. 李宇正. 中州学刊. 1998
[8]. 中国古代农事诗研究[D]. 罗丽.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2002
[9]. 《诗经》农事诗研究历史综述[J]. 刘刚. 农业考古. 2008
[10]. 关于《诗经》农事诗的几个问题[C]. 李宇正. 第叁届诗经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1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