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前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_政治论文

对前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_政治论文

对前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的反思,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前苏联论文,思想政治教育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1991年,苏联瓦解,其社会主义制度倾覆,这是20世纪人类历史上的重大事件,引起全世 界的震惊。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的兴衰留给世人的思索是凝重的。近 年来,江泽民同志就曾多次指出要加强对苏联问题的研究,认真总结其兴衰的经验教训。苏 联解体,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失误是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 。

那么,前苏联在思想政治教育上的失误主要表现在什么地方,这些失误又为什么会导致苏 共跨台、苏联解体呢?

一、过度集权和僵化的党政领导体制及因此形成的官僚特权阶层,使党的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失去权威性

在以列宁为代表的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俄国人民取得了十月革命的胜利,并建立了世界 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从而使苏共在人民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列宁逝世后,斯大林逐步 实行个人集权制、领导职务制和指定接班人制,集党、政、军三大权于一身,他既是党的总 书记,又是部长会议主席、武装力量总司令。在斯大林晚年,实际上一人之权囊括了全党、 全军、全国的权力,最高领导一个人控制一切、处理一切、垄断一切、制裁一切。作为斯大 林的后继者,赫鲁晓夫虽然发起了对斯大林个人崇拜的批判并进行了某些改革和调整,但并 没有真正触及这种体制的弊病。勃列日涅夫上台后,便取消了赫鲁晓夫的种种改革措施,到 1977年,勃列日涅夫以总书记兼任最高苏维埃主席团主席和国防委员会主席,又集党政军三 大权于一身,直至老死任上。后来的苏联领导人安德罗波夫、契尔年科也都实行这一体制, 就连戈尔巴乔夫对个人权力的追求,所维持的官位等级制,甚至连其传统作风等,都带有这 种体制的深刻烙印。这种过度集权的体制表现在干部的选拔和任命上,不是通过民主的选举 ,而是自上而下的干部委派。因此各级干部都充当了党的意志——实际上就是领袖意志的“ 传送带”,每个人都是执行这种意志的驯服工具,出现了一批“传声筒”式干部。

过度集权和僵化的体制,导致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的形成,即官僚特权阶层。这个群体 的成员主要是各级党政军机构、群众团体和企业、农庄的领导干部,特别是那些高级领导干 部。苏联在斯大林时期就已形成特权阶层,到勃列日涅夫时期人数越来越多。据估计,当时 这个阶层大约有50~70万人,加上他们的家属,共有300万人之多,约占全国总人口的1.5%( 俄,A.H.博哈诺夫等:《20世纪俄国史》,第571页)这些特权阶层,享有高薪、住房、别墅 、汽车、游艇、内部餐厅、特供食品、特供商店、海滨休假、夏日狩猎等许多特权。以薪水 为例,1922年,苏联的工资最高与最低的差距是8倍,1934年扩大为30倍,到1953年扩大到 四五十倍,到勃列日涅夫时期,更是扩大到上百倍。更严重的是,他们并不以享有特权为满 足,而且还以各种方式侵吞国家财产,贪污腐化之风日益蔓延滋长。许多干部过去在地下斗 争和革命战争中确曾为人民的解放而艰苦奋斗,公而忘私,但在掌握政权后,由于权力增大 ,私欲膨胀,又缺少人民有效的监督,以致特权越来越多。马克思主义对他们来说只是口头 上的东西,共产主义、社会主义理想在他们头脑中已经淡薄。

过度集权的党政领导体制,党政不分,以党代政,国家权力集中于苏共,苏共权力集中于 党的中央机构,中央机构的权力则集中于党的领袖,人民没有切实感到自己是国家的主人, 因而同党的距离越来越远。决策上的不民主化和不科学化,领袖的指导思想失误,使苏联共 产党在一些重大问题上犯了许多错误,更进一步失去了人民对党的信任。“传声筒”干部只 知对上负责,按上级指示办事,机械地执行上级下达的任务,缺乏主动精神、实事求是精神 和联系群众的作风,造成党群、干群之间的隔阂。而日益庞大的官僚特权阶层则完全脱离了 广大群众,与人民大众的矛盾越来越深,丧失了苏联共产党人往昔的革命形象。这一切,使 苏联共产党在人民心目中的威信极大地下降,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权威性也不复存在。

二、意识形态领域的极左与极右,造成马列主义的僵化与西方价值观的泛滥,使 思想政治教育失去应有作用

党政领导体制上的僵化,导致思想理论方面出现严重的教条主义倾向,社会主义理论停滞 、僵化。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国无产阶级政党所面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使马克思主义的 这种科学的世界观从党内扩展到党外,从无产阶级扩展到全体人民。在经济文化落后的俄国 ,要想让不同阶级、不同阶层的人们接受马列主义世界观是一个艰巨而长期的任务。这就决 定了确立马列主义为主流意识形态过程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然而,列宁逝世之后,斯 大林以维护列宁和列宁主义为名,泛化、神化列宁主义,并大搞对自己的个人崇拜,以此建 立了官方的不可置疑的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全盘否定除社会主义文化以外的其他一切文化成 果,以隔离、封闭以及强硬的行政命令的方式培养所谓的“纯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如在 斯大林时期,许多哲学家、文学艺术家、自然科学家、经济学家被剥夺了发表作品和从事科 研和教学的权利,甚至被逮捕、流放直至镇压。长期以来,苏联思想理论界倾向于把苏共领 导人对马列主义的理解和解释以及他们的论断作为判断是非的惟一标准和根据。这种僵化凝 固的意识形态使马克思主义变形,失去了认识社会、改造社会的强大功能,造成马克思主义 的威望和影响在人们心目中下降。而行政命令式的简单化处理,结果是表面上马列主义深入 人心,实际上却没有根本解决问题。苏联的上层精英们信仰实用主义和物质主义,只关心自 己的特权和利益。普通公民有义务遵守“暗含着恐吓或强迫的官方意识形态”,但也只是在 公共场合。到了80年代,戈尔巴乔夫领导的苏共在处理意识形态问题上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 个极端。1988年6月,苏共召开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戈尔巴乔夫在报告中强调了“公开性” 、“民主化”和“多元化”。他认为,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社会结构、经济成 份、社会利益都是多元的,意识形态也要与此相适应。搞多元化,必须废除过去的“意识形 态专制主义”、“精神垄断”,使马克思主义以外各种思想和意见自由存在、传播。“公开 性”、“民主化”、“多元化”给苏联社会带来严重后果,使苏共逐渐丧失了主流意识形态 领 域的阵地。1990年上半年,各反对派办的“非正式”出版物上千种,到苏联解体前报纸有80 00多种,期刊5000多种;在办了登记手续的报纸中,苏共掌握的仅占1.5%(见《苏共的失败 及教训》,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4年版,第168、171页)。各种攻击、谩骂苏共和社会主 义制度的言论、文章纷纷出笼,反马克思主义思潮泛滥。不少报刊热衷于宣传西方制度和西 方价值观,贬损苏联社会主义价值观,全盘否定苏联社会主义历史。广大群众在意识形态上 发生了极大的变化,导致全国范围内的思想混乱——自由主义泛滥。

三、忽视对青少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失去了重要对象

青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对象,因为青年是一个国家的未来,而青年人的世界观、人生 观和价值观又正处在形成过程中,容易接受外部的教育,也容易受到各种不良因素的影响。 苏联在其几十年的时间里,没有能够正确地对青年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对青年人的思想问题 ,采取了压制和放任不管这样两种极端的做法。“六十年代人”中出现“持不同政见者”和 80年代青年的迷茫堕落就是这些做法的恶果。“六十年代人”是一个巨大的社会群体,既包 括50—60年代的青年人,也包括战时上过前线和战后成长起来的一代。他们大都有着明快饱 满的情绪,充满浪漫主义的激情,相信苏维埃祖国更美好的信念和理想,希望进行不断的改 革。青年人的这种思变情绪、改革情绪引起了当局的不安,他们并没有对广大青年的热情予 以引导,而是害怕触动自己的既得利益,因此制造了一连串的冤假错案。一大批知识分子和 文化人遭受打击迫害,一系列大中学生青年社团被作为“反苏组织”摧毁,这些都是青年人 为其改革要求和愿望而付出的惨重代价。这种严重打击和伤害使“六十年代人”产生分化, 从中产生了一个极端主义的派别——持不同政见集团,并形成了持续不断的“持不同政见者 ”运动。事实上,“持不同政见者”运动也有许多类型,而且每一类型内部又有不同的情况 。有些所谓的“持不同政见者”实际上只是针对党和国家在体制、方针、政策方面存在的问 题提出批评,称不上是“持不同政见”。但是党和政府并未对“持不同政见者”严格地加以 区别对待,而是一律采取了取缔和镇压,造成了问题的进一步恶化。到了80年代,在国际交 流日益密切的情况下,苏联的广大青年在把苏联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对比时发现自己的 落后,自然产生对苏共和社会主义的信仰危机。然而,当时的苏共没有能够通过思想政治教 育工作及时解答青年人心中的疑问。对现实的失望使不少青年变得消极悲观、玩世不恭,有 些青年盲目推崇西方价值观,迷恋堕落的生活方式,酗酒、吸毒,走上犯罪道路。

四、不注意研究新情况、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空洞,方式方法简单

在社会主义的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出现许多预想不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这就需要党的思 想政治工作者对此进行认真的研究和分析,有针对性地对广大群众进行思想教育。然而,苏 联的领导人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由于深受教条主义的影响,理论脱离实际,不注意研究解决社 会现实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空洞,方式方法简单化。以勃列日涅夫 时期为例,勃氏提出“发达社会主义理论”,当时的宣传家们大谈苏联已经取得的成就,把 “发达社会主义社会”描绘得几乎是白璧无瑕,而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却只字不提。大力批 判资本主义制度的剥削本质和腐朽没落,对当时一些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社会经济方面出现 的一些发展不作研究和分析。这种严重脱离实际的空洞说教,不仅没有能够加强人民群众对 社会主义的热爱和对共产主义的向往,反而加剧了他们的思想混乱甚至引起他们的逆反心理 。此外,光说不做,空谈盛行的形式主义在思想政治领域也表现得十分突出。在勃列日涅夫 时期,党、国家、各个部门以及大专院校关于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各类决议和文件多如 牛毛,可是在实际工作中却没有得到贯彻落实。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方式方法简单,遇到问题 不做具体的分析,而是千篇一律地设法把矛盾堵住,不作深入细致的解释与引导,使许多问 题不仅得不到解决,反而进一步恶化。

五、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错误导致人民对社会主义优越性的怀疑,使思想政治教育 缺 乏现实说服力

社会主义国家发展经济应当以满足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需要为目标。贫穷并不 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应是建立在富裕的基础之上,这是社会主义的本质之一。从理论上来 说,社会主义是比资本主义更高的一种社会制度,是对资本主义的继承和发展。然而,实际 上最早建立社会主义制度的苏联,其基础是经济不发达的国家,经济发展的起点是很低的, 生产力的水平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差距很大。这就要求社会主义国家在和资本主义的竞赛中 ,要面对现实,认真研究自己的对手,善于学习对方的有益经验,充分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 性。而苏联长期以来,没有正确分析世界经济及西方经济的状况,没有学习利用它们有用的 经验,利用它们的资金、技术和市场来发展自己的经济,而是实行了高度集中的指令性计划 经济体制,把价值、利润、市场、竞争等商品经济的范畴,视为资本主义的残余而加以排斥 。为了谋求世界霸权和开展军备竞赛,国家经济发展的目标片面化,即片面强调重工业和军 事工业的发展,忽视轻工业和农业的发展,破坏了重工业、轻工业和农业发展的比例,极大 地影响了人民群众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使许多人常年生活在为衣食奔波的艰辛困苦 中。戈尔巴乔夫上台后,面对严峻的经济形势,急于要在500天之内从坚持数十年之久的计 划经济体制转到市场经济,但这种不切实际的改革,反而导致苏联经济的进一步衰退和恶化 ,甚至走向崩溃。苏联在战后的50年代,经济增长接近10%,60年代降至8%,70年代是5%,8 0年代2%-3%,1990年经济负增长2%,1991年达到负12%,赤字急剧增加,物资供应不足,通 货膨胀严重,人民生活水平逐年下降。这是长期顽固坚持指令性计划后又急于转为市场经济 造成的恶果。经济上的落后,生活上的困难,使人们的社会心理出现了很大的变化。广大群 众因理论和现实的巨大反差,包括同发达国家对比中看到的反差,而逐渐产生对社会主义优 越性的怀疑,以致丧失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心。

总之,苏联的解体,看似一夜间发生的剧变,其实是多方面因素长期作用的结果,特别是 苏共长期以来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上的种种失误。与之相对照,中国共产党历来重视思想政 治教育工作,特别是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通过深入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其是对青年的思 想工作,科学生动地宣传马克思主义,大力弘扬社会正气和时代精神,激励、调动和发挥人 民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并抵制错误的、落后的、腐朽的思想文化的影响与腐 蚀。中国20多年改革开放的成功,离不开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作用。1991年苏联解体距今即 将10年了,但苏联解体的教训依然令人深思,这些历史教训对中国今后的社会主义发展无疑 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标签:;  ;  ;  ;  ;  ;  

对前苏联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_政治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