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研究论文_安海亚

安海亚

(江苏省淮安市涟水县杨口卫生院全科 江苏 淮安 223499)

【摘要】 目的:探讨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观察。方法:选择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80例小儿疝气患儿的临床资料,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儿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对照组患儿给予传统手术治疗,治疗组患儿采用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平均出血量、切口长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患儿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切口长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但术中平均出血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患儿在并发症发生方面,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采用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虽然有一定局限性,但总体来说其较传统手术治疗对患儿机体损伤更小,且安全、有效,可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小切口手术;小儿疝气;临床疗效

【中图分类号】R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5)24-0081-01

小儿腹股沟疝气又称小儿疝气,是小儿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疾病,在胚胎时期,腹股沟处有一个腹膜鞘状突,可使睾丸降入阴囊,或固定子宫圆韧带,但如果小儿出生后,此鞘状突关闭不完全,易导致小儿疝气的发生[1]。手术是治疗小儿疝气的主要方法,本组研究中,通过采用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自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80例小儿疝气患儿的临床资料,患儿年龄8个月~4岁,平均年龄(2.5±1.7)岁;斜疝74例,直疝6例。根据随机的原则,将患儿分为治疗组40例与对照组40例,两组患儿在性别、年龄、病情等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排除病例标准

严重脏器功能不全;血液系统疾病。

1.3方法

全部患儿家长均对本次治疗具有知情权,且签署知情同意书,同意该术式的使用。对照组患儿给予传统手术治疗,全麻,取仰卧位,术前常规消毒铺巾,于患侧腹直肌外缘下腹皮横纹处作一长度在2.5cm左右的横切口。分离皮下组织,露出精索,探寻疝囊后作纵切口,游离疝囊,再分剥,在疝囊颈作高位结扎,止血后复位精索、睾丸,缝合皮下组织,无菌敷料敷贴切口,适当应用抗生素。治疗组患儿采用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患儿取仰卧位,全麻,取仰卧位,常规消毒铺巾,于腹股沟韧带中心上两横指处作0.8cm~1.0cm切口,蚊式钳钝性分离皮下组织,探寻腹外斜肌妥膜,提出精索,分离其外筋膜与提睾肌,找出疝囊,游离疝囊,再分剥,高位结扎疝囊颈部,止血后,复位睾丸与精索。缝合皮下组织,采用无菌敷料敷贴切口,常规适当应用抗生素。对比观察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平均出血量、切口长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

1.4统计学方法

使用SPSS 13.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计量资料采用X2检验,计数资料采用t检验处理数据。P<0.05具有显著性差异。

2.结果

对比观察发现,治疗组患儿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明显、切口长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儿(P<0.05),但术中平均出血量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详见下表。观察发现,术后治疗组患儿无并发症发生,对照组患儿5例发生并发症,其中腹胀2例,阴囊肿胀2例,继发鞘膜积液1例,两组患儿在并发症发生方面,结果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

3.讨论

小儿疝气以单侧斜疝之多见,是指胚胎早期,睾丸位于腹膜后第2~3腰椎旁,随着胎龄的增加,其睾丸慢慢下降,在第8个月时到达阴囊,同时鞘状突包裹住大部分睾丸,胎儿出生前后,开始从近内环和睾丸处闭塞,至中间部分完全闭塞,成为纤维索带。这一过程,在小儿出生后仍在继续,鞘状突闭锁延迟、不完全、停滞,引起腹膜腔相通;而患儿剧烈哭闹、咳嗽、便秘等引起腹内压增加,使腹腔内脏通过扩大疝一次,进入疝囊,疝内容物在疝环弹性回缩造成嵌顿[2]。

手术是治疗小儿疝气的重要方法,传统疝囊高位结扎术可有效治疗疝气,但由于其采取的长切口,对患儿机体损伤较大,不利于患儿的恢复,且存在并发症多等问题,影响预后。近几年,采用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受到临床的广泛关注。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通过缩短切口长度,改变其位置,达到减小手术伤害的目的[3]。由于婴幼儿腹股沟管较短,一般不超过2cm,因此在行外环口部位时,可进行疝囊颈分离,将其提出切口后行高位结扎,减少手术剥离给患儿带来的机体损伤等问题,同时降低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但也有临床研究[4]指出,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也有一定局限性,如疝囊较小的患儿,即使采用常规切口也较难找到疝囊,采用小切口更加困难,但多数在延长切口后,使手术顺利完成。

本组研究中,分别采用小切口及传统方式治疗小儿疝气,对比观察两组患儿的手术情况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观察发现,治疗组患儿手术时间、平均住院时间等方面均较对照组有明显缩短,表明小切口手术对患儿机体的损伤更小,且可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总之,采用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虽然有一定局限性,但总体来说其较传统手术治疗对患儿机体损伤更小,且安全、有效,可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刘扬.传统手术与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对比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2014,30(12):60-61.

[2]王崇林,王文贵.传统手术与小切口微创手术治疗小儿疝气疗效比较[J].河北医学,2014,20(3):476-477.

[3]杨树留.探讨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观察[J].当代医学,2013,25(324):53-54.

[4]王宏斌.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探讨[J].工企医刊.2014,1(27):564-565.

表 两组患儿手术情况对比表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论文作者:安海亚

论文发表刊物:《医药前沿》2015年第24期供稿

论文发表时间:2015/10/21

标签:;  ;  ;  ;  ;  ;  ;  ;  

小切口治疗小儿疝气的临床研究论文_安海亚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