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诗歌教学谈形象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辽宁省大连育明高级中学 116023
摘 要:诗歌鉴赏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也是学生语文学习的一大障碍。本文就诗歌教学来引导学生把握诗歌阅读的本质,化繁为简,立足于诗歌中形象的反映与思维的提取,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关键词:诗歌鉴赏 形象思维 发散性思维 理性认识
形象思维是一种艺术的思维方式,它是以意象、想象、显示、描述等作为思维形式的。表象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直接反映,而意象则是对形象的理性认识,是思维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认识,它比抽象的概念有更深广的内容。
形象思维用具体的形象来表达艺术家的身心感受和认识。这种感受和认识都是用灵活的形象语言来表示的。艺术作品呈现给人们一幅具体的艺术形象,而人们对这个形象尽可作各种感想。就像文论家讲的,叫作“诗无达诂”。
一、一枝一叶总关情
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一样,它的基础是感性认识。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和表象三种互相联系、依次发展的形式。无论抽象思维还是形象思维,对客观对象的感觉是认识的第一步。平日要引导学生们积累作品,每周一诗,加强背诵;积累作者,每月一人,知人论世,在积累的基础上形成感性认识。
从形象进入诗歌,能明确诗歌“写什么”。诗歌形象包括人物形象、事物形象、景物形象。拿到一首诗歌首先要明确其是写人、写物还是写景,进而把握其形象特征。此时就要运用形象思维在脑海中再现画面。以写景诗为例,看作者选取了哪些意象、营造了怎样的意境,进而明确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情感。通常的意境又分为壮、美、闲、凄、静五大类,每一类用一个四字词语概括,如雄浑壮阔、清新优美、闲适恬淡、萧瑟凄清、幽静宁谧,与此相应的情感也就清晰了。咏物诗和描写人物形象的诗歌与此类似,都要抓住事物或人物的形象特征,进而把握作者的情怀。
二、剪裁妙处非刀尺
表达技巧是诗歌作品“如何写”的问题,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构思技巧四个方面。
期刊文章分类查询,尽在期刊图书馆表达方式里首推抒情方式,因为“诗言志”,包括直抒胸臆和间接抒情。诗歌又是含蓄的艺术,间接抒情为多,间接抒情要借助景、物、人、事、古、典,就要对其展开描写。写景诗要选取典型意象营造意境,通常采用“八结合”,即远近结合、俯仰结合、动静结合、视听结合、虚实结合、点面结合、色彩结合、虚实结合,将景物写得有动态感、有空间感并且色彩鲜明。
怀古诗多用对比手法,以今昔对比表达昔盛今衰的感慨;咏物诗多为托物言志,手法上多用正侧结合、拟人等手法突出物的特征。
表现手法主要有衬托、对比、象征、烘托、用典、渲染、比兴等。
构思技巧涉及以小见大、卒章显志、欲扬先抑等。比如杜审言的《大酺》便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其中“柳叶开时任好风”,借柳遇好风,比喻民逢明君,暗喻皇恩浩荡如春风。
从感知“写什么”到明确“怎样写”是思维发展的又一提升,走向更高的鉴赏层面。
三、字字看来皆是情
形象思维活动中充满着感情。艺术是情感的结晶,人们塑造艺术形象离不开审美活动,而审美活动又总和情感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同的审美判断会引起不同的情感反应。文学艺术家在创造典型形象的过程中,往往把自己的强烈感情渗透在里面。
“诗言志”是我国古代文论家对诗的本质特征的认识,诗人笔下的景物的一草一木、人物的一颦一笑、历史的兴衰更迭,无不寄寓着作者的情感。送别咏怀诗的离愁别绪、羁旅思乡诗的漂泊孤寂、边塞征战诗的建功豪情、山水田园诗的闲适恬淡、怀古咏史诗的昔盛今衰、即景感怀诗的诸多感慨……大体不离“乡(思乡怀人)、人(相思劝勉)、己(壮志难酬)、国(忧国忧民)、时(时光易逝)、理(生活哲理)”六个方向。诗人的情感比较复杂,一首诗词往往包含多重情感,这种发散性思维,又称扩散性思维。发散思维是一种重要的创造性思维,具有流畅性、多端性、灵活性、新颖性和精细性等特点。在把握作者多重情感时,同学们就可以用到发散思维多角度理解,从而全面理解作者的情感。
诗歌教学由形象思维的初步感知,到品味语言的提升,到把握技巧的鉴赏层面,再到理解情感的发散思维,思维的发展由感性上升到理性,完成了思维的发展与提升的全过程。
从以上诗歌鉴赏教学中我们再次印证了,形象思维作为人类认识事物的一种基本的思维类型,它同抽象思维一样,可以从感性认识达到理性认识。形象的理性化,就是通过形象思维的方法,对表象材料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去粗取精”的加工处理,使表象转化为具有理性意义(即典型化或理想化)的新形象,由原先的感性认识发展到理性认识,而这就有效促进了学生思维的发展与提升。
参考文献
[1]陈彦龙 形象思维与创造力[J].美术界,2005年第6期。
[2]林崇德 智力结构与多元智力[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1期(总第169期)。
[3]胡珍生 创造性思维学概论[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2006。
论文作者:郭方彦
论文发表刊物:《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2期
论文发表时间:2018/7/25
标签:形象思维论文; 诗歌论文; 形象论文; 思维论文; 情感论文; 感性认识论文; 理性认识论文; 《中小学教育》2018年第322期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