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高考语文改革_高考论文

论高考语文改革_高考论文

试谈高考语文改革,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高考语文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引言

这几年不少人对高考提出批评意见,说高考对中学生、教师和家长形成很大的压力,压得透不过气来。一位考生说:“自从上了高三,我就没有痛快过,碰到好事情,一想到高考,心情一下沉了下来。晚上开夜车,白天上课打瞌睡,很不好受。父母渴望我考上,照顾我无微不至;社会上建筑工地晚上不施工,出租汽车免费送考,令我非常感动。好像我若考不上,不仅对不起自己,还对不起别人。”有些人的意见还很尖锐,拿高考导致的后果,与十年动乱对教育的破坏相提并论,说:“如高考的指挥棒不变,那么学校教育的面貌很难真正地改变。”又说:“高考整整一个季节控制着社会心理天平,人们到底还能承受多久?这样的高考,将考出一个怎样的未来啊?”

当然也有不同的意见,他们认为20年来高考统一考试作出很大的贡献,为国家挑选大批优秀青年进入大学深造,其方法是公平的,学生和家长是认可的,这就很可贵。考试期间为高校和学生省去许多麻烦和奔波之苦,考生又得到很好照顾,平平安安,和旧时高校单独招生相比不知好了多少倍。至于高考给有关方面造成很大压力,则主要是因为社会发展了,考大学的人多了,高等教育还跟不上,自然会导致竞争激烈,这并不是高考制度造成的。况且现在各种考试很多,并且会越来越多,高考只是一种考试,而且考试对学生来说犹如家常便饭,应该是平常的事。大家知道,前些年每年录取大学新生只有三四十万,现在已增加到100万人,录取率大为提高。相对来说,考取大学已经容易多了。 我们认为教育改革是必需的,但对高考的改革要慎重对待,所以有人说:“不要轻言改。”

在对高考的意见中,语文试题占了突出的地位,这是由语文试题的特殊性造成的。首先语文试题不能多出自课本,否则会造成学生对课文的死记硬背,不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因此必须利用课外深浅适度的材料命题。但是课外的材料浩如烟海,不易做到有针对性的备考,于是教师只好采取题海战术,增加了学生负担。其次是作文部分所占的比重太小,只有40%,语文知识部分同样也占40%,这60分必须用各种各样足够的试题来充实,于是出现了最受批评的所谓偏题怪题。可是作文又不能提高比重,遂成了一时难以解决的老问题,不免受到指责。看来语文试题如能有所改革,进而完善起来,高考的总体问题就解决了一半。高考制度的改革是件大事,应从长计议,本文先从语文试题这一具体问题谈起。

模式的形成

高考语文形成现在的模式是有背景和来历的,经过近20年的摸索,成于众人之手,取得了可观的成就。这套试题,虽然有缺点,但是它在特定的背景指引下走上这条路,又是有其必然性的。

模式形成的重要因素,首先是我们恢复了统一考试。我们国家地广人多,命题必须照顾到地区性。南方与北方,内地与边疆,城市与乡村,许多事情有显著差别。作文命题,词语解释,都必须考虑到地区的差异,甚至字词的注音也要考虑到方言的不同。总之,试题对各地区考生应是机会均等的。更重要的因素是作文的比重只占40%,致使全套试题各部分的配置畸形,知识部分分量过大,为大家所诟病。不仅如此,现在又赶上要使用电脑评卷,以节省人力物力和时间,遂令知识部分的膨胀合理化。

这个模式的形成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摸索时期(1977年至1983年)。这一时期的特征是命题不稳定,起伏多变,如试题是在课本内出,还是在课本外出,就高考的指挥棒的作用而言,前者导致学生死抠课本,后者会导致学生不重视课内学习,各类试题之间的配置也不稳定。如何是好呢?命题作文题目容易被猜到,曾引发过猜题之风,到处探听高考信息,各地成立跨省市语文研究会,交流各类经验,研究命题方向,不免散布一些猜想和小道消息。猜想一些题目,同时预写几篇作文备用,万一用上,所得成绩就不真实了。这样就造成学生的侥幸心理,影响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这一时期命题人员很不稳定,好像年年调换是常规,这就影响命题的连续性和经验的积累。

第二阶段是建设时期(1984年至1988年)。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根据上一阶段的经验教训稳步地建设几个重要项目。1984年增设“现代文阅读”试题,作为重要的测试项目,以补充作文分量不能增加的缺欠。增加这个项目是有理有据的,和文言文阅读并列存在,至今不变。由于命题作文容易引起猜题之风,为避免被猜到,于是原则上采取“给材料作文”的办法,给作文加上一些限制,而且题目不是现成的一句命题,这样就很不容易猜到题目了。这个方法实行以后,猜题之风果然被煞住。不过给材料作文是原则,偶而来一次命题作文也无妨,不至于引起猜题,但不宜连续使用,以免猜题风死灰复燃。作文评分始终是个大问题,且影响巨大。国家教委考试中心曾采取各种措施,仍未能较好解决。在完善的评分标准和方法出现以前,1985年命题组开始采取分项分等的评分方法。这个方法虽还不够完善,但比较合理,也简单易行。缺点是实行起来仍有较多的主观性,容易发生评分误差。但由于还没有产生更好的方法,只好年复一年沿用至今。知识部分的各种选择题,设计出来,并且得到确立,接着采用电脑评分,这一部分就壮大起来了。这一时期命题人员渐趋稳定,他们聚积经验,逐步掌握命题规律,起了重要的发展建设作用。

第三阶段是成熟时期(1989年到现在)。这一时期的特征是成熟和稳定,各类试题都固定下来,中学生和教师习以为常,虽然有意见,但可以适应。1997年的试题被评为“稳定平实,难易适度;平易中见深意;稳中有变;稳中有新”。试题是规范的,评论是中肯的。应该说,这个成熟的模式,像登山一样,已经登上绝顶了。这一时期的命题人员是稳定的,他们经验丰富,明了各种传统的规范,充分掌握命题的规律。此外,国家教委考试中心拥有一批成熟的专业人员,分布于各学科,做组织领导工作,他们掌握政策,精于业务,是命题工作的有力保证。

问题在哪里?

现在高考语文的问题究竟在哪里呢?看到一些批评文章,大致是对语文知识部分不满,认为分量过大,试题或偏或怪,如“交代和交待”如何区别,“启用和起用”如何辨析;文学常识不仅考作家、作品、写作年代,而且考作家的字、号、谥号、官职、籍贯等;把完整系统的语文课程搞得支离破碎。其后果是,弄得学生对语文课没有任何兴趣。对作文部分虽然意见不多,但明显认为分量太轻,所以有人建议从现在的60分增加到100分。增加这40分是可以的,但说起来容易, 做起来困难不小。总之,语文试题结构最不合理的是这两项,即知识部分太重,作文部分太轻。下面讨论这两个问题。

有人主张取消知识部分,这是不妥当的。语文知识不可太多,但不能没有,给词语注音,有关汉语语法基础知识和诗词曲文等文学形式的试题,每年都应有一些,以指导学生全面学习,提高语文素质。给词语注音从小学就开始考,但各级考试的要求不同,别小看这几分考题,它能使中学师生在语音教学上不能忽视,对推广普通话起很大推动作用。我国文学体裁丰富多彩,是祖国文化的瑰宝,作为大学生不可不知。但是据说我国留学生在国外,被人问到有关汉语文体知识时,往往茫无所知,这不能不令人遗憾。眼下我们的语文教学能不注意这些属于基础的素质教育吗?

在目前的语文试题结构中,知识部分存在着天然的缺点,一是分量过大,一是命题取材范围无边。分量大是因为作文分量太小,如增加作文分量,评分误差问题又不易解决。分量大到与作文相等,达到60分,必须设法满足这60分的题量需要,自然会出现各式各样的试题,甚至不免超出语文试题的范围。或被人认为是偏题怪题,如试题考作家的字、号、谥号等,应该说这类试题已超出语文本身的范围,有人指出某些试题“有难度而无高度,人为设置弯弯绕”,大概是说有的试题答起来并不难,但回答之前得绕个弯儿加以比较和选择,仓促之间可能出错,这类命题方法也已经超出考试范围了。既然不在课本内命题,课外材料又漫无边际,为避免猜题,就需要寻找不常见的材料,偶然偏怪些是难免的,而且你说偏题,他可以说不算偏。教师感到命题范围难以捉摸,只好广种薄收,采取题海战术,各种备考材料应运出版,学生买了很多书,不知从何读起,陷于试题烟海中而不能自拔,疲惫不堪。家长怨声载道,有心人写文章提出批评意见,说高考前后是“黑色的七月、考试地狱”。一般说来这些意见是有根据的,反映了某些实际情况。但是许多意见并不全面,执其一端而不及其余。如主张取消试题的知识部分,取消这60分,怎样填补这个空白,就不是很简单的事,其他部分都要作相应的调整,必须作全面的考虑。

作文在高考语文试题中是主流,但因评分问题未能解决,至今不能摆正它应有的位置。中学语文界殷切希望提高作文所占的比重,是完全合理的。其实命题人员早就有这个主张,只要在全国范围内解决评分误差这个老大难问题,我们就拿到了解开这个问题的钥匙,改革工作就完成了一半。当务之急是改革。

改革设想

按照中学语文的性质,其教学内容和培养目标应当包括:阅读、写作、言语(口语交际)、知识四项。高考语文考试项目“言语”暂不作为一项,只有字词的读音可以考。语文的问题主要出在试题各部分的比重失调上,改革应当调整比重。比重失调主要是知识部分太重,作文部分太轻,阅读部分则是适当的。

知识部分太重,包括命题人员在内大家早有认识,但因与其他部分相牵连,不易改变。这一部分命题并非易事,得挖空心思设计各种试题凑足60分的题量,实在是出力不讨好的事。这里还和使用电脑评分有关,不能不出选择题。我们认为应以增加作文部分的比重为前提,减少知识部分的分量,相比之下占30分足够了,作文可以提高到90分,先决条件是评分方法必须改进。这是初步改革,还有第二步。见下表:

分数\

知识

阅读

作文\

\ 现在

40%、60 20%、30 40%、60 初改

20%、30 20%、30 60%、90 再改

10%、15 20%、30 70%、105

改革分两步走,作文增加分量的幅度不能太大,初改有成效后再前进一步,各部分的配置就比较合理了。在这种情况下,知识部分的命题就会趋于容易,范围可包括:汉语语音、语法基础知识、文学作品、作家和文体知识。阅读部分初改时可以现代文和文言文都考,再改时现代文可以不考,因为作文分量提高了,现代文不必再考。试想如果考生的文言文已经作得很好,还有必要再考文言文阅读吗?当然考文言文并不意味着让考生作文言文,不过今天仍不能脱离文言文,它和我们还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们随时都能碰上文言文的影子,报纸的标题,文章中夹杂的文言词语随处可见。何况白话文原本就来自文言文,而且白话文并非越白越好,精练的白话文和浅近的文言文相去并不远。因此试题中阅读部分现代文可以不考,文言文则决不可以不考。

给作文评分,主观成分很大,见仁见智,容易引起意见分歧,因此自古以来是个难题。古代科举考试阅卷,采取各种办法,其中主要是经过逐级审查,最后得出结论,大体是公平的。古代考生人数不多,又有从容的阅卷时间,所以问题并不突出。现在不同了,考生有几百万,且分散于全国各地,时间又很急促,所以在全国范围内统一评分,不出现明显误差,是非常困难的。国家教委考试中心曾经在全国测试,把同样的几份高考作文卷分发各省市同时评分,结果误差很大,多的在20分上下,最多的达到30分。在评分误差很大的情况下,作文的比重又不能提高,比重越大误差会越大,凭这种带有偶然性的分数录取学生,是不公平的,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在全国范围内完全消灭作文的评分误差,几乎是不可能的,但是把误差减少或降低到最低限度则是可能的,这里存在着许多艰辛。几年前国家教委考试中心打算提高作文的比重,曾两次把作文评分问题作为研究课题承包给科研单位:第一次是用普通方法,第二次是用电脑方法。都花了相当数目的经费,但都没获得满意的成果,可见想找到作文评分的客观标准是非常困难的。看来还是要结合我国传统的考试阅卷经验,把文章评分的主观因素尽量客观化,从而尽可能减少误差。方法和步骤可以这样设想:

1.集思广益,讨论确定高考作文的性质和要求,定出评分标准和方法,形成条文,作为共同准则。

2.固定评卷人,每年作文阅卷人都从这个队伍中来。

3.培训若干专家,回到各省市培训更多的人,及格者(达到评分要求者)发给上岗证,培训期间须反复实验,做到确能基本避免评分误差。

4.阅卷前对当年作文试题做具体分析,定出补充条文,并做实验。经过这样周密的准备,相信作文评分能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化主观为客观,做到评分基本准确。看起来这样办很费事,在考务工作上会碰到许多问题,但是万事开头难,下决心办起来,困难是能够克服的。经过几年实践,熟能生巧,只要掌握标准和方法,认真做起来,水到渠成必能获得成功,我们就一劳永逸,功德无量了。应该说这是世界性的成果,因为现在世界各国都还没有解决这个大难题。退一步说,如果我们不设法改进评分方法,拖延下去,各方面会有更多的批评意见。仓促改革会导致许多连锁问题,远不如从容从事为好。有人主张只考阅读和写作两项,先在一市或一省试办。范围小些作文评分误差可能也会小些,但是若推广到全国仍然行不通,这个难题是绕不过去的。

阅卷人的聘请范围应是优秀的语文教师,经过培训并结合他们在阅卷中的体验,实际上都将成为作文研究的专家,反过来运用在教学上,必然会起巨大的推动和提高作用,二者互为促进,相得益彰。

作文的评分标准自然以现行高考语文试题参考答案及评分标准中《分类分等评分标准》那个表为基础,这表已经使用十年之久,相当稳定了,现在还可以通过大家的讨论,使之更加完善。应当明确,高考作文不同于一般文章,也不同于竞赛作文。它是中学生升大学时,对其掌握和运用祖国语文能力的检验,可能已经很成熟,也可能还存在一些缺点,最差的则是文理不通,不能升入高校深造。表中列出:内容、语言、结构、书写四项,分五等评分,是合理的。把语言、结构、书写列为评分项目,正是针对高考作文的特殊性。培养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文字流畅生动,这是写作的基础,加上内容充实,文章就能够写好。反过来说,如文字上还没过关,虽有丰富的内容,也写不出好文章。由此可见,大学生必须首先在语言上过关,在这个意义上,语言运用水平比文章内容更重要,因为内容是否切题有偶然性,可以修改,而文字不通顺,则无偶然性,是改不胜改的。语言通顺了,时间充分,学生都能写出可观的文章;如语言不通,时间再多也写不出好文章。当然文章的内容总是主要的。顺带说一下,参考答案的表中,把标点符号放在“书写”项内,恐应移入“语言”项内。此外“书写”项内还包括“格式”和“卷面”,似用“卷面”概括为好。

结语

高考是全国性考试,规模之大在全世界恐怕是首屈一指的。每年考期前后,学生日夜苦读,家长惴惴不安,牵动着千万人的心。现在的高考虽然不如古代科举考试的层次高,但其影响则大得多。所谓高考“指挥棒”实在是无时不在指挥着中学教学,甚至小学也逃不脱它的强大磁场的威力。就语文而论,中小学的考试,特别是升学考试,也模仿高考的模式,亦步亦趋。我看到一份小学升初中的语文试卷,分量竟达8 页之多,从形式上看和高考试卷一模一样。有两道小题是“度天如年、呆若花鸡”,要求用成语来改正错字,答案分别是“偷天换日、移花接木”,其灵活性已超过高考,可说是青出于蓝了。应当指出,这道试题模仿得不够好,是在做文字游戏,这样发展下去将会出现各种花样。这说明高考的影响导向有负面作用。

我国古代的科举考试,在提倡健康的文学风气上曾起过巨大的推动作用。北宋的欧阳修倡导古文运动,他知贡举时,登高一呼,天下风从,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等古文家或出其门下或受其延誉,加上他自己,唐宋八大家占了六家。现在的高考语文也应当提倡健康简明的文风,可以在作文评分标准中明确规定对文风的要求,以资倡导。但是在目前作文只占40%比重的情况下是办不到的,须在提高到70%的分量下才有可能,所以作文的改革实在是当务之急。现在的文风是不大健康的,首先是先天不足,表现为写作者的语文素质太低,加之编辑人员的责任心不强,或态度不够严肃,甚至也是素质问题。有几所著名大学测试在校学生和研究生的语文水平,结果成绩很不理想,许多人不及格。还有某大学一屋大学生都不会写“钥匙”两字。这就是写作者语文水平不高的根源,这就告诉我们,高考语文应当怎样在语文水平上要求考生。我们看到某报记者的文章竟出现“从长江上游溯流而下”的句子,令人啼笑皆非。至于某大报专门纠正语文错误的栏目中的文章自身也不免有文字上的错误,这就不仅是写作者的问题,编辑者也不能辞其咎了。今后高考语文试题不妨在知识或阅读部分出几道语句改错题目,以纠正时文的种种错误,并注明出处,向公众曝光。这也是一种现代文阅读,而且更能表现考生的语文水平。与此同时,每年可在作文中选若干篇优秀作品,在报刊上发表,作为青少年学生学习的榜样,收到改进文风的效果。这样,国家投入大量人力物力,大兴国家考试,不仅为国家选拔了大批优秀青年进入大学深造,还提倡优良的文风,针砭时下不健康的语文风气。自古以来,中华文明重视考试,我们应当发扬这种体现自由竞争的优良文化传统。

现在各级教育部门非常重视素质教育,纠正应试教育的不良后果。其实语文教学最能体现素质教育的优越性,写作水平的提高主要靠平时的积累,不是短期内突击能奏效的,如果高考语文中作文提高到70%的比重,又能如实地评定分数,则高考语文基本上是素质考试了。加上文言文阅读也非一日之功,中学语文教学便能被引导到素质教育的轨道上来。从此中学生不必再为参加高考买许多语文参考书而劳民伤财,语文教师也不必为学生额外增加有针对性的各种作文训练,甚至帮学生预测题目而苦恼,全凭语文素质就足够了。

标签:;  ;  

论高考语文改革_高考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