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意义,本文主要内容关键词为: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论文,意义论文,理论论文,此文献不代表本站观点,内容供学术参考,文章仅供参考阅读下载。
一、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社会主义史上的第三次飞跃,是新社会主义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不仅是指导我国实现现代化、振兴中华、腾飞世界的灯塔,而且是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新发展、新创造的丰碑。
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本来是19世纪产生于西欧,它预期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首先在西欧实现。可是,到20世纪,由于世界历史条件的变化,社会主义却首先在资本主义欠发达的俄国胜利。苏联率先实现社会主义固然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但是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又有教条式照搬科学社会主义和背离科学社会主义之处。在苏联东欧的社会主义改革遭到挫折和失败之后,唯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巍然屹立,而且更加显示出它的青春活力与魅力。这不能不令人信服地证明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新创造,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是扎根于当代中国的科学社会主义。
苏联模式社会主义的主要弊病在于渗透了教条主义和封建主义。苏联东欧社会主义改革失败的内在原因主要是未能清除教条主义和封建主义的遗毒。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取得显著成就的奥秘主要是正在逐步排除教条主义和封建主义病毒,探索到在中国这样一个不发达的东方大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规律。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不是简单回归马克思主义的科学社会主义,而是螺旋式地实现了新的超越,继承又大大向前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从总体来看,这种新发展集中表现为实现了人们对社会主义认识的第三次大飞跃,使科学社会主义理论达到新的高峰,形成了很多新的观念,具有了新的内容。如果说,马克思、恩格斯把社会主义由空想变为科学是社会主义思想史上的第一次大飞跃,列宁、斯大林把社会主义由科学理论变为苏联现实是第二次大飞跃,那么毛泽东、邓小平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可以说是第三次大飞跃的重要内容和鲜明标志。
第三次飞跃更新了人们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清除了以往对社会主义的很多误解和陈旧的看法,推出了很多关于社会主义的新观念。邓小平同志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许多重要论述和精辟见解,使我们明确了: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两极分化不是社会主义,平均主义不是社会主义,发展太慢不是社会主义,霸权主义不是社会主义;照搬外国模式不能发展社会主义,从本本出发不能发展社会主义,以阶级斗争为纲不能发展社会主义,不清除封建主义影响不能发展社会主义,僵化封闭不能发展社会主义;没有民主与法制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就没有社会主义,没有安定团结就没有社会主义,不重视知识与人才就没有社会主义,不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纪律、有文化的一代新人就没有社会主义,不加快发展高新科学技术就没有社会主义,不坚持和平政策就没有社会主义,不坚持共产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就没有社会主义,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就没有社会主义,不防止和平演变就没有社会主义。那么什么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呢?简而言之,就是,第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走自己的路的社会主义;第二,一百年上、下长期处于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第三,不断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社会主义;第四,部分人先富、最终共同富裕的社会主义;第五,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第六,坚持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社会主义;第七,建立和完善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第八,发展民主健全法治的社会主义;第九,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同步并举的社会主义;第十,与爱国主义相统一、实行“一国两制”的社会主义;第十一,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的社会主义;第十二,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由共产党领导,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社会主义的这些中国特色随着实践经验的不断丰富和理论总结的逐步加深,将愈益浓重,光彩夺目。
由于中国的社会主义具有这么许多新特色,由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澄清了许多社会主义的是非问题,完全可以说这是一种崭新的社会主义。它既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的基本原理,又补充了前人未加说明的内容,扬弃了前人某些过时的论断,纠正了前人的某些失误,提出了一系列新观点。几十年来我们党把马克思列宁主义与我国实际相结合实现了两次思想上、理论上的飞跃。第一次飞跃形成了有中国特色的民主主义革命论,这就是毛泽东提出的新民主主义论;第二次飞跃形成了邓小平提出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相对于新民主主义论而言,也可以说这是新社会主义论。邓小平同志多次讲到:“要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从1978年开始“制定了一系列新的方针政策”,“走上了新的道路”,开辟了“全新的事业”。“世界形势日新月异,特别是现代科学技术发展很快,现在的一年抵得过去古老社会几十年、上百年甚至更长的时间。不以新的思想观点去继承发展马克思主义,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76、254、266、269、291-292页)包含很多新的思想、观点的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完全可以理解为一种新社会主义论。新在它是发展了经典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社会主义,新在它是正在克服苏联模式弊病的社会主义,新在它是正在纠正我国1957年以后所推行的“左”的错误的社会主义,新在它是世界新科技革命迅猛发展与和平、发展成为世界主题的新历史条件下形成的社会主义,新在它是以发展新科技和生产力为中心任务、旨在追赶新科技革命与新产业革命的社会主义,新在它是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主体,其他经济成分和分配方式为补充的社会主义。
二、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怎样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从具体方面着眼,可以看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好多问题上向前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以下择要简括之。
第一,马克思主义强调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理的实际运用”,“随时随地都要以当时的历史条件为转移”。(《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第228页)列宁在十月革命后曾经一度忽视俄国的具体历史条件,实行“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急于直接向共产主义过渡。1921年后改行新经济政策,允许发展部分资本主义。后来的领导人又长期忽视国情特点,教条主义严重,老是急于过渡。当今我们不把书本当教条,不照搬苏联模式,从中国这样不发达国家的实际出发,走自己的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这样才能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从世界观、方法论和立足点来看,这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第二,科学社会主义创始人从西欧发达国家情况出发,认为无产阶级夺取政权后经过一个较短过渡时期即可进入共产主义社会第一阶段,并且很快发展到高级阶段。这个设想本身缺少实践检验,带有推理性。后来苏联领导人把它教条式地照搬到欠发达的苏联,过早地结束过渡时期,1936年宣布基本上建成了社会主义,1939年提出要向共产主义过渡。我国比旧俄国更不发达,曾经更急于实现社会主义并过渡到共产主义。现在认识到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阶段至少要经历上百年时间。这是在社会主义发展阶段问题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具体发展。
第三,马克思指出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资本主义以蒸汽化取代了封建主义的手工劳动,他预言社会主义将在生产力上达到自动化。列宁于1920年提出苏维埃政权加上全国电气化等于共产主义,他非常赞赏“蒸汽时代是资产阶级时代,电气化时代是社会主义时代”的说法。苏联在实现电气化和发展科技方面曾经一度领先。后来苏联领导人思想僵化,否认现代资本主义国家能够带头掀起新科技革命。当代西方电子化、光子化、生物工程化的逐步实现改变了世界面貌,向社会主义提出了新的挑战。苏联东欧因体制改革不力、追赶不上新科技革命而发生剧变。有鉴于此,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把发展生产力和解放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和首要本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强调科技是第一生产力,重点要发展高新科技产业,抓住机遇,大力追赶新科技革命。这是在社会主义本质问题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第四,社会主义要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实现公有制。马克思只提出生产资料归社会所有的原则。列宁把社会主义公有制具体界定为“全民所有”和“集体所有”两种形式。后来苏联领导人把全民所有固定为国家所有,又急于在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大量自然经济的基础上实现农业全盘集体化,建立集体所有制。这种与生产力水平不相适应的公有制难以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探索股份制、国有民营等公有制新形式,允许合营企业、私营企业和个体经济有一定发展,以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社会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综合国力,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作为判断各方面工作是非得失的标准。这是在社会主义所有制问题上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
第五,社会主义的分配原则是按劳分配。马克思设想可以取消货币,劳动者用计算劳动时间的劳动券去领取个人生活必需品。这三点后来苏联没有机械照搬,而是采用货币工资和劳动日记工分的形式实现按劳分配。但是在劳动者的分配中平均主义倾向严重,这是反映了封建社会遗留下来的小生产者的意识;而党政领导干部却享有很多特权,这是封建主义等级制的残余。平均主义和特权主义阻碍了按劳分配原则的真正贯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要逐步清除平均主义和特权主义。而且实践证明,对按劳分配的“劳”要有新的理解,不能只看劳动时间和劳动数量,还要看劳动质量和劳动效益。我国在工资改革中已开始实行一厂多制,即同一企业的不同部门按生产和经营的不同情况采取几种分配方法;还使职工收入动态化;建立与经济效益和职工业绩相联系的晋升制度。同时在存在多种经济成分和市场经济的条件下还只能以按劳分配为主体,要兼顾其他分配方式。这是在分配原则方面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具体发展和灵活应用。
第六,马克思、恩格斯认为社会主义是没有商品、没有市场、没有货币的“三无”社会,整个社会的生产劳动将“按照统一的总计划”来进行。列宁后来提出社会主义的“计划经济”并取代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后来苏联实行的是中央集中统一的指令性计划经济,但是在消费品生产领域有限度地保留商品生产。苏联东欧改革了几十年,由于教条主义积习深重,一直没有根本突破计划经济体制,因此科技和生产发展缓慢。我国近十多年来在改革开放中逐步实现从传统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的转轨,经济显示出活力与生机。我国提出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中全新的观念。
第七,马列主义创始人都认为社会主义的政治体制是民主共和国,各级领导人应该由普选产生,其权力要有任期,要有制约和监督。后来苏联领导人实际上实行的是个人集权制、职务终身制和指定接班人制。这三“制”明显带有封建主义君主制的色彩,使社会主义民主难以充分显示出优越性。苏联东欧在几十年的改革中,一直难以改掉政治体制的这些重大弊病。我国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决定改革权力过分集中的领导体制,要实行集体领导,要废除领导职务终身制。邓小平同志明确指出:“一个领导人,自己选择自己的接班人,是沿用了一种封建主义的做法。”(《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347页)他还提出要“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扩大社会主义民主”。(《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177、160页)这是在民主政治方面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第八,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讲到社会主义时期的党政关系问题。十月革命胜利后苏俄在内战外战的特定条件下形成了以党代政、党政不分的体制,列宁晚年提出要改革这种不正常的体制,“党的任务是所有国家机关的工作进行总的领导,不是像目前那样进行过分频繁的、不正常的、往往是琐碎的干预。”(《列宁全集》中文第2版第43卷,第64页)可是后来苏联领导人由于受教条主义和封建主义影响,更是强化了以党代政的体制。我们党在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公报中就提出要“认真解决党政企不分、以党代政、以政代企的现象”。只要在改革中真正解决了这个老大难问题,就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新发展。
第九,马克思、恩格斯没有讲到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十月革命后苏俄经历了从共产党领导的两党、三党合作(从1917年12月起布尔什维克党曾与左派社会革命党组成联合政府,后者因反对签订布列斯特和约而于1918年3月退出政府。9月从该党中分化出一批人,另结民粹主义共产党和革命共产党,继续同俄共(布)组成三党联合政府。这两个小党于1918年11月和1920年9月先后并入俄共(布)到共产党一党独掌政权的变化。后来苏联领导人受教条主义和封建主义影响,把这种一党制绝对化,认为社会主义国家因消灭了剥削阶级只能存在共产党一个党。东欧有些国家除领导执政的共产主义政党外曾经存在几个民主政党,但是在政治生活中起的作用不大。中国形成了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要“长期共存,互相监督,肝胆相照,荣辱与共”。这种共产党领导的新型多党合作制度的完善是在政党制度方面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
第十,社会主义事业需要共产党作为领导核心。党要保证决策的科学性和行动的群众性就需要广泛的党内民主,为保证党内民主,从马克思、恩格斯到列宁,一直主张党的权力中心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党代会要实行年会制。后来苏联领导人由于受到封建家长制的影响,破坏党内民主和党代会年会制,把权力集中到个人手中,以致犯了重大错误而又长期难以改正。我们党于1956年举行八大时总结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曾经规定党的各级代表大会都实行年会制和常任制。党的总书记邓小平同志当时指出:“这种改革,必然可以使党内民主得到重大的发展。(《邓小平文选》第1卷,第223页)只要真正发展党内民主,按照这样的方向进行改革,就是对科学社会主义的重大发展。
第十一,社会主义要扬弃并创造出更高于资本主义的、更加丰富多彩的新文化。苏联由于文化专制主义的传统影响深,教条主义积习重,加上长期在国际资本主义的包围中进行社会主义建设,所以盛行对领袖的个人崇拜,由领导人垄断对马克思主义、对社会科学和文学艺术作品、以至对自然科学的解释权和裁判权,对科学和艺术横加干预,阻碍了科学和艺术的进步,限制了科学上不同观点和学派、艺术上不同形式和风格的发展,挫伤了不少知识分子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则要禁止任何形式的个人崇拜,尊重知识,尊重人才,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吸取世界文化精华,繁荣和发展社会主义文化,认真贯彻执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推进科学和艺术,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新人,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这是在思想和文化方面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发展。
第十二,以往为解决国家统一和国际争端时常引起武力冲突,爆发战争。在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两大主题的新历史条件下,应该找出解决问题的新办法。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遵循并发展了和平共处原则,形成了用“一个国家,两种制度”的构想来解决香港、澳门和台湾问题,即中国大陆实行社会主义制度,那些地区较长期保留资本主义制度,用和平办法实现祖国统一。推而广之,用这种办法解决国际争端问题,“就可以消除爆发点,稳定国际局势”。在世界范围内实行“一球两制”,让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制度和平共处、和平协作、和平竞争与和平竞赛,这样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有利于世界社会主义的逐步发展。这是在解决两种制度的矛盾这个根本问题上对科学社会主义的新发展。